比亚迪,智驾平权的推动者,还是搅局者?

智车科技

2天前

数据对比:比亚迪2025年销量目标500万辆中,60%以上将搭载高速NOA,推动智驾渗透率从2024年的8.7%提升至20%。

本文来源:智车科技

近日,比亚迪的“智驾平权”在汽车赛道激起千层浪。谁将倒在技术普惠的枪口下?比亚迪的平权铁拳正砸碎谁的饭碗?

BYD拉低智驾门槛

曾几何时,王传福一句“自动驾驶不安全,都是骗人的”,让行业为之一震。在当时,自动驾驶技术虽发展迅猛,但技术瓶颈明显,事故频发让人们对其安全性存疑。复杂路况的应对、极端场景的处理,都让自动驾驶技术显得力不从心,王传福的观点也反映了对技术不成熟的担忧。

然而,时过境迁,比亚迪宣布所有10万元以上车都标配高阶自动驾驶,这背后有着深刻的考量。

从技术层面看,如今自动驾驶技术在算法、传感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端到端大模型的应用,让车辆能更精准地识别和决策,大大提升了安全性。市场需求也在推动这一转变,消费者对智能汽车的期待不断攀升,智驾功能已成为购车的重要考量因素。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比亚迪必须顺应潮流,以智驾为新卖点,提升产品竞争力。

比亚迪智能化战略发布会推出的“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堪称行业震撼弹。该系统包含三个版本,三激光版用于仰望品牌,尽显高端;激光版覆盖腾势及部分比亚迪品牌,提升品质;三目版则主要搭载于比亚迪品牌,实现普及。这种多版本配置,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从高端到大众,全面布局智驾市场。

对于汽车行业而言,比亚迪的举措犹如鲶鱼入水,激发了市场活力。以往智驾多为高端车型专属,如今比亚迪将其普及到10万元以上车型,打破了市场格局,迫使其他车企重新审视智驾战略,加大研发和投入,加速智驾技术的普及与升级。

造车新势力一直以智驾为核心竞争力,比亚迪的入局让竞争更加激烈,它们必须不断创新,提升智驾水平,才能保住市场份额。智驾供应商也将受到影响,比亚迪的大规模需求,会促使供应商优化成本、提升性能,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而对于智驾从业人员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更多的研发项目和就业机会将涌现,但也对个人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汽车行业:价格战升级与技术普及加速

1. 智驾门槛下探至10万元级市场

比亚迪通过天神之眼技术矩阵(DiPilot 100/300/600),将高速NOA、代客泊车等高阶功能覆盖至7万级的海鸥等车型,首次实现“高端技术下沉”。这一策略打破了此前智驾功能仅在高价位车型普及的格局,迫使其他车企加速跟进。例如,吉利、长安等已计划在15万级车型中部署城市NOA功能。

数据对比:比亚迪2025年销量目标500万辆中,60%以上将搭载高速NOA,推动智驾渗透率从2024年的8.7%提升至20%。

2. 重塑市场竞争逻辑

比亚迪“加配不加价”策略将智驾从溢价卖点转化为标配,类似安全带、气囊的必需品属性。此举挤压了依赖智驾溢价的新势力(如蔚来、小鹏)和传统豪华品牌的市场空间,迫使全行业进入“技术普惠”竞争阶段。

3. 加速行业淘汰赛

王传福提出“未来2-3年无智驾车将成少数派”,结合比亚迪规模化优势(年销量427万辆、全球最大车云数据库),未能在2025年实现智驾量产的二线车企可能面临出局风险。

智驾行业:供应链重构与技术路线博弈

1. 供应商格局洗牌

芯片与算法:比亚迪采用“自研+外供”双轨模式,地平线、英伟达、华为成为核心供应商。地平线因适配中低价位车型需求(如征程5芯片),或成最大受益方。

传感器与域控:激光雷达成本下探至2000元(速腾聚创为主供),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自供比例提升,德赛西威等域控供应商面临比亚迪电子自研竞争。

2. 技术路线分化

端到端架构普及:比亚迪DiPilot 100采用纯视觉方案,推动端到端技术在中低端市场落地。而高端车型(如仰望U8)仍依赖激光雷达融合方案,形成“技术分层”市场。

数据驱动迭代:比亚迪依托440万辆L2+车型数据积累,通过联邦学习加速算法优化,可能缩短与华为、特斯拉的技术差距。

3. 生态合作深化

比亚迪与华为(方程豹车型)、Momenta(合资公司)、DeepSeek(大模型蒸馏)等合作,标志车企从封闭自研转向开放生态共建。例如,DeepSeek R1模型助力吉利提升AI交互与场景泛化能力,预示“车企+AI公司”联盟将成为新趋势。

造车新势力:生存空间挤压与差异化突围

1. 价格带承压

新势力主力车型(如小鹏G6、理想L7)集中在20-40万元区间,比亚迪将城市NOA下放至15万级车型,直接冲击其市场份额。若无法在体验或成本上形成代差,新势力可能被迫降价或收缩产品线。

2. 技术护城河削弱

新势力曾以全栈自研和快速迭代为优势,但比亚迪通过万人研发团队(5000+智驾工程师)和千亿投入,在算法、算力、数据量上迅速补齐短板。例如,天神之眼系统已实现“全国无图CNOA”,与小鹏XNGP、华为ADS正面竞争。

3. 差异化路径探索

部分新势力转向细分市场:

用户体验升级:理想强化“移动空间”概念,蔚来布局换电+智驾融合;

生态整合:小米依托AIoT生态构建车家互联场景。

围智驾从业人员:机遇与挑战并存

1. 人才需求爆发

比亚迪智驾团队一年内从数百人扩至5000+,并引入沃尔沃、地平线等企业高管,带动行业薪酬上涨。例如,算法工程师年薪普遍达60-80万元,高级别人才跳槽薪资翻倍。

2. 技术路线转型压力

端到端架构普及要求从业者从传统模块化开发转向大模型训练与优化,掌握因果推理、联邦学习等新技能。比亚迪与DeepSeek的合作案例显示,AI与大模型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3. 职业流动性增强

英伟达、高通等芯片巨头加速布局智驾方案,吸引小鹏、百度等企业人才流入。同时,传统车企(如吉利、奇瑞)加大智驾投入,形成“新势力→传统车企→科技公司”的人才循环。

行业长期趋势:标准化与生态化

1. 技术标准化加速

比亚迪推动智驾功能成为标配,可能催生行业统一评测基准(如MLPerf自动驾驶版)和安全标准(ISO 26262扩展至概率安全)。

2. 车路云协同落地

比亚迪V2X联邦学习框架已在苏州高铁新城验证,路侧设备分担40%算力需求。未来“单车智能→群体智能”的转型将依赖车企、政府、科技公司协同。

3. 商业模式创新

“算法责任险”“数据银行”等新形态出现,保险公司根据模型透明度动态定价,车企通过数据交易摊薄成本,形成可持续商业闭环。

结语

比亚迪此次发布会不仅是技术宣言,更是行业洗牌的催化剂:

对车企:智驾从“加分项”变为“入场券”,技术普惠倒逼全行业升级;

对供应商:需在成本控制与技术创新间平衡,头部企业(地平线、华为)受益,尾部玩家面临淘汰;

对从业者:技术迭代加速要求终身学习,同时跨界合作与生态整合能力成为职业发展关键。

正如王传福所言,“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比亚迪以规模优势点燃战火,而真正的胜负将在未来2-3年见分晓。

比亚迪掀起的智驾平权,打破了"智能驾驶=高端溢价"的固有认知,但也带来了产业重构的阵痛。当电动化革命进入下半场,比亚迪正用最擅长的"成本重构+技术下沉"策略,在智能驾驶领域复刻其新能源时代的成功路径。卷完硬件卷智驾,比亚迪按下行业洗牌快进键,2025年淘汰赛谁出局?"

当然,从行业技术来看,比亚迪要攀登智驾顶峰,还需与时间赛跑。

智驾平权一旦启动,就再也不会倒退。

免责声明:

凡本公众号注明“来源:XXX(非智车科技)”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原文标题 : 比亚迪,智驾平权的推动者,还是搅局者?

数据对比:比亚迪2025年销量目标500万辆中,60%以上将搭载高速NOA,推动智驾渗透率从2024年的8.7%提升至20%。

本文来源:智车科技

近日,比亚迪的“智驾平权”在汽车赛道激起千层浪。谁将倒在技术普惠的枪口下?比亚迪的平权铁拳正砸碎谁的饭碗?

BYD拉低智驾门槛

曾几何时,王传福一句“自动驾驶不安全,都是骗人的”,让行业为之一震。在当时,自动驾驶技术虽发展迅猛,但技术瓶颈明显,事故频发让人们对其安全性存疑。复杂路况的应对、极端场景的处理,都让自动驾驶技术显得力不从心,王传福的观点也反映了对技术不成熟的担忧。

然而,时过境迁,比亚迪宣布所有10万元以上车都标配高阶自动驾驶,这背后有着深刻的考量。

从技术层面看,如今自动驾驶技术在算法、传感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端到端大模型的应用,让车辆能更精准地识别和决策,大大提升了安全性。市场需求也在推动这一转变,消费者对智能汽车的期待不断攀升,智驾功能已成为购车的重要考量因素。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比亚迪必须顺应潮流,以智驾为新卖点,提升产品竞争力。

比亚迪智能化战略发布会推出的“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堪称行业震撼弹。该系统包含三个版本,三激光版用于仰望品牌,尽显高端;激光版覆盖腾势及部分比亚迪品牌,提升品质;三目版则主要搭载于比亚迪品牌,实现普及。这种多版本配置,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从高端到大众,全面布局智驾市场。

对于汽车行业而言,比亚迪的举措犹如鲶鱼入水,激发了市场活力。以往智驾多为高端车型专属,如今比亚迪将其普及到10万元以上车型,打破了市场格局,迫使其他车企重新审视智驾战略,加大研发和投入,加速智驾技术的普及与升级。

造车新势力一直以智驾为核心竞争力,比亚迪的入局让竞争更加激烈,它们必须不断创新,提升智驾水平,才能保住市场份额。智驾供应商也将受到影响,比亚迪的大规模需求,会促使供应商优化成本、提升性能,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而对于智驾从业人员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更多的研发项目和就业机会将涌现,但也对个人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汽车行业:价格战升级与技术普及加速

1. 智驾门槛下探至10万元级市场

比亚迪通过天神之眼技术矩阵(DiPilot 100/300/600),将高速NOA、代客泊车等高阶功能覆盖至7万级的海鸥等车型,首次实现“高端技术下沉”。这一策略打破了此前智驾功能仅在高价位车型普及的格局,迫使其他车企加速跟进。例如,吉利、长安等已计划在15万级车型中部署城市NOA功能。

数据对比:比亚迪2025年销量目标500万辆中,60%以上将搭载高速NOA,推动智驾渗透率从2024年的8.7%提升至20%。

2. 重塑市场竞争逻辑

比亚迪“加配不加价”策略将智驾从溢价卖点转化为标配,类似安全带、气囊的必需品属性。此举挤压了依赖智驾溢价的新势力(如蔚来、小鹏)和传统豪华品牌的市场空间,迫使全行业进入“技术普惠”竞争阶段。

3. 加速行业淘汰赛

王传福提出“未来2-3年无智驾车将成少数派”,结合比亚迪规模化优势(年销量427万辆、全球最大车云数据库),未能在2025年实现智驾量产的二线车企可能面临出局风险。

智驾行业:供应链重构与技术路线博弈

1. 供应商格局洗牌

芯片与算法:比亚迪采用“自研+外供”双轨模式,地平线、英伟达、华为成为核心供应商。地平线因适配中低价位车型需求(如征程5芯片),或成最大受益方。

传感器与域控:激光雷达成本下探至2000元(速腾聚创为主供),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自供比例提升,德赛西威等域控供应商面临比亚迪电子自研竞争。

2. 技术路线分化

端到端架构普及:比亚迪DiPilot 100采用纯视觉方案,推动端到端技术在中低端市场落地。而高端车型(如仰望U8)仍依赖激光雷达融合方案,形成“技术分层”市场。

数据驱动迭代:比亚迪依托440万辆L2+车型数据积累,通过联邦学习加速算法优化,可能缩短与华为、特斯拉的技术差距。

3. 生态合作深化

比亚迪与华为(方程豹车型)、Momenta(合资公司)、DeepSeek(大模型蒸馏)等合作,标志车企从封闭自研转向开放生态共建。例如,DeepSeek R1模型助力吉利提升AI交互与场景泛化能力,预示“车企+AI公司”联盟将成为新趋势。

造车新势力:生存空间挤压与差异化突围

1. 价格带承压

新势力主力车型(如小鹏G6、理想L7)集中在20-40万元区间,比亚迪将城市NOA下放至15万级车型,直接冲击其市场份额。若无法在体验或成本上形成代差,新势力可能被迫降价或收缩产品线。

2. 技术护城河削弱

新势力曾以全栈自研和快速迭代为优势,但比亚迪通过万人研发团队(5000+智驾工程师)和千亿投入,在算法、算力、数据量上迅速补齐短板。例如,天神之眼系统已实现“全国无图CNOA”,与小鹏XNGP、华为ADS正面竞争。

3. 差异化路径探索

部分新势力转向细分市场:

用户体验升级:理想强化“移动空间”概念,蔚来布局换电+智驾融合;

生态整合:小米依托AIoT生态构建车家互联场景。

围智驾从业人员:机遇与挑战并存

1. 人才需求爆发

比亚迪智驾团队一年内从数百人扩至5000+,并引入沃尔沃、地平线等企业高管,带动行业薪酬上涨。例如,算法工程师年薪普遍达60-80万元,高级别人才跳槽薪资翻倍。

2. 技术路线转型压力

端到端架构普及要求从业者从传统模块化开发转向大模型训练与优化,掌握因果推理、联邦学习等新技能。比亚迪与DeepSeek的合作案例显示,AI与大模型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3. 职业流动性增强

英伟达、高通等芯片巨头加速布局智驾方案,吸引小鹏、百度等企业人才流入。同时,传统车企(如吉利、奇瑞)加大智驾投入,形成“新势力→传统车企→科技公司”的人才循环。

行业长期趋势:标准化与生态化

1. 技术标准化加速

比亚迪推动智驾功能成为标配,可能催生行业统一评测基准(如MLPerf自动驾驶版)和安全标准(ISO 26262扩展至概率安全)。

2. 车路云协同落地

比亚迪V2X联邦学习框架已在苏州高铁新城验证,路侧设备分担40%算力需求。未来“单车智能→群体智能”的转型将依赖车企、政府、科技公司协同。

3. 商业模式创新

“算法责任险”“数据银行”等新形态出现,保险公司根据模型透明度动态定价,车企通过数据交易摊薄成本,形成可持续商业闭环。

结语

比亚迪此次发布会不仅是技术宣言,更是行业洗牌的催化剂:

对车企:智驾从“加分项”变为“入场券”,技术普惠倒逼全行业升级;

对供应商:需在成本控制与技术创新间平衡,头部企业(地平线、华为)受益,尾部玩家面临淘汰;

对从业者:技术迭代加速要求终身学习,同时跨界合作与生态整合能力成为职业发展关键。

正如王传福所言,“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比亚迪以规模优势点燃战火,而真正的胜负将在未来2-3年见分晓。

比亚迪掀起的智驾平权,打破了"智能驾驶=高端溢价"的固有认知,但也带来了产业重构的阵痛。当电动化革命进入下半场,比亚迪正用最擅长的"成本重构+技术下沉"策略,在智能驾驶领域复刻其新能源时代的成功路径。卷完硬件卷智驾,比亚迪按下行业洗牌快进键,2025年淘汰赛谁出局?"

当然,从行业技术来看,比亚迪要攀登智驾顶峰,还需与时间赛跑。

智驾平权一旦启动,就再也不会倒退。

免责声明:

凡本公众号注明“来源:XXX(非智车科技)”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原文标题 : 比亚迪,智驾平权的推动者,还是搅局者?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