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锂产业企业尝到了期货“甜头”

东方财富网

6天前

从上市公司来看,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66家锂电上市公司发布公告表示,将积极使用碳酸锂期货工具开展套期保值,较2023年12月末的23家增长186%。

“通过基差贸易模式,我们将碳酸锂期货价格作为基准,与某电池厂客户协商基差,减少了定价分歧,仅用两天时间,便快速达成交易。”象屿新能源副总经理陈骏逸告诉记者,在碳酸锂期货上市之前,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据了解,象屿新能源是象屿集团下属的大宗商品供应链企业。2024年,象屿新能源碳酸锂经营量位居全国前五。陈骏逸表示,在碳酸锂价格波动期间,象屿新能源仍有较为亮眼的业绩表现,这与碳酸锂期货市场的存在有很大关系。通过灵活运用碳酸锂期货与期权工具,象屿新能源不仅有效对冲了自身价格风险,更以创新服务模式为上下游企业搭建了价格“缓冲带”,助力产业链稳健运行。

期现融合重构定价逻辑基差贸易提升市场效率

“在碳酸锂期货上市前,我们就和该客户有过多次合作,由于没有公开、权威的价格指导,来回沟通耗费不少时间,很难快速撮合。”据陈骏逸介绍,碳酸锂贸易以散单为主,松散型贸易占比70%~80%,价格波动风险较大。此前,由于锂盐市场的报价不够透明,企业只能参考现货网站和专业机构等综合性平台的报价来观察价格走势。但各个机构的价格采集来源和统计方法不同,价格缺乏公允性和时效性。

“大家的关注重点不一样,价格参考平台也各不相同,对某一指数的看法和认知更是容易产生分歧,导致最终协商比较困难。”陈骏逸无奈表示,当双方各自认为的公允价格不一致时,需要不停地沟通,这个环节可能持续两三周,容易错失一些好机会。哪怕最终成交了,不少时候,也会有“吃亏了”的感觉。

“碳酸锂期货上市后,其价格发现功能迅速显现。尤其是2024年一季度以来,碳酸锂期现价格逐步趋合,很多客户已经开始参考碳酸锂期价来交易了。”陈骏逸告诉记者,随着碳酸锂期货逐渐被产业企业认可,他们与客户的洽谈时间大幅缩短,大多时候不超过三天,便可签订合同。例如,2024年三季度,象屿新能源与某电池厂签订合同时,约定以碳酸锂期货LC2501合约盘面价+固定基差的模式确定当时的采购价,在锂价单月波动超过20%的行情下,双方仍顺利锁定成本与利润。

陈骏逸坦言,能够快速拿下合作的根本原因,在于借助期货市场,让产业客户尝到了“甜头”。“通过碳酸锂期货,我们为客户出具定制化的定价合同模板,让渡点价权,客户可以依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认为合适的价位,在LC2501合约上进行点价。”陈骏逸表示,客户按照自己的意愿优化采购成本,把握主动权的同时,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当然愿意快速签订这类合同。据悉,通过与象屿新能源进行基差交易,该电池厂达到了提前锁定原材料采购成本和稳定生产的目的,并且通过后点价的方式实现了比初期直接购买现货更低的采购成本。而象屿新能源敢在碳酸锂价格持续波动的行情下和电池厂签订远期货物的销售合同,也是源于碳酸锂期货市场的存在。

事实上,自广期所2023年7月上市碳酸锂期货后,产业企业便开始积极拥抱碳酸锂期货,其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据了解,2024年,碳酸锂期货一般法人客户日均持仓占比43.86%,市场初步满足了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整体来看,龙头企业的期货市场参与度超过50%,产业客户数量及市场参与水平仍在稳步提升,碳酸锂期货市场的参与者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从上市公司来看,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66家锂电上市公司发布公告表示,将积极使用碳酸锂期货工具开展套期保值,较2023年12月末的23家增长186%。

“组合拳”应对极端行情协助上下游破解价格困局

过去一年,在碳酸锂价格反复震荡的格局下,象屿新能源通过在期货市场卖出套保获得了不错的收益。2024年3月,碳酸锂现货价格在经历年初的大幅下跌后,出现阶段性反弹,碳酸锂期货指数由9万元/吨上涨至12万元/吨。象屿新能源研判,随着海外锂矿产能的释放及国内正极材料的去库存,价格存在再度回落风险。

彼时,象屿新能源握有锂矿石进口合同,该部分锂矿石计划到港后委托外部加工厂加工成碳酸锂成品,再销往下游。然而,矿石运输及加工需要数月。如果在碳酸锂价格再度下行期间,不进行风险对冲,那么象屿新能源将面临大额的利润流失。

为防范库存贬值,象屿新能源在现货采购锂矿石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以12万元/吨的价位,建立了同等规模的空头头寸,形成矿石采购加工与期货卖出的对冲保护。此后的期货价格走势,也验证了象屿新能源的研判。2024年7月底,碳酸锂期价跌至7.1万元/吨。象屿新能源的期货账户盈利丰厚,完全覆盖了现货库存浮亏,并通过分批销售现货同步期货平仓、盘面交割等方式锁定套保收益。更为重要的是,在面向下游的销售中,公司将期货端收益转化为对客户的让利,对长期合作的正极材料企业实行“现货价格额外贴水”的优惠政策,帮助客户降低原材料成本压力。

“高位套保既锁定了采购成本,又为服务客户预留了弹性空间。”陈骏逸解释称,当期货端产生超额收益时,象屿新能源选择将部分利润通过贴价方式返还产业链。对客户来说,象屿新能源提供的贴水让利,能够帮助客户锁定远期的较低采购价格,避免价格反弹侵蚀利润。在成本可控后,下游企业可以主动增加产量,签署更多的采购订单。对象屿新能源来说,也能增强和客户的合作黏性和体量。

此外,面对2024年碳酸锂价格波动“频率高、幅度宽”的特点,象屿新能源通过期货与期权的组合策略构建了立体化的风控体系。据陈骏逸透露,2024年四季度,当碳酸锂价格跌破7.5万元/吨时,象屿新能源预判上游矿山可能面临减产压力,遂采用“买入看跌期权+卖出看涨期权”的领口策略,在控制权利金成本的同时,为1000吨库存锁定7万~8.5万元/吨的价格区间,最终在市场反弹至8万元/吨时,通过期权平仓获利,并保留现货上涨的收益。这一策略,不仅帮助象屿新能源规避了库存贬值风险,更通过灵活的现货调配,向下游客户让利供应。“我们将期权端的收益转化为对客户的贴水报价,当月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向下游正极材料企业供货,缓解了他们的成本压力。”陈骏逸说。

象屿新能源的创新实践并非停留在自身风控层面,而是延伸至全产业链。2024年11月,某云母提锂企业因担忧价格继续下跌,急于抛售5000吨碳酸锂。象屿新能源通过“暂定价对锁+套保”模式,以当期市价收购货物,同时在期货市场建立空头头寸,货物按照“客户点价+固定基差”的定价方式同步对锁至下游销售。在此期间,碳酸锂价格从8.3万元/吨跌至7.5万元/吨。最终,下游客户在价格低点选择行使点价权,上下游企业均按照自身的风险偏好规避了价格波动的影响,象屿新能源则通过期货端盈利,覆盖现货跌价损失,实现了多赢局面。

“在碳酸锂衍生品上市前,市场价格不透明导致上下游企业在撮合过程中容易‘卷价格’,恶意竞价的现象偶有发生,导致整体市场价格波动较大。而衍生工具为市场提供了一个较为公开、透明、公允的市场价格发现渠道,价格波动随之转化为产业链价值再平衡的契机,产业企业能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扩大产能、创新技术及提高产品质量上,这对提升中国新能源产业全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陈骏逸表示,自碳酸锂期货上市以来,象屿新能源通过含权贸易、客制化定价等模式服务上下游产业客户,实现了“上游高价卖、下游低价买”,产业链风险再分配的目的,最终推动锂电产业从“价格内卷”转向“价值共创”。

陈骏逸认为,这种以金融工具赋能实体、以链主担当凝聚合力的模式,不仅为企业自身锻造了抗周期能力,更推动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向“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竞争力”的高阶形态进化。随着更多产业企业加入期现协同的探索,相信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周期波动中,会走出更稳健的脚步。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从上市公司来看,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66家锂电上市公司发布公告表示,将积极使用碳酸锂期货工具开展套期保值,较2023年12月末的23家增长186%。

“通过基差贸易模式,我们将碳酸锂期货价格作为基准,与某电池厂客户协商基差,减少了定价分歧,仅用两天时间,便快速达成交易。”象屿新能源副总经理陈骏逸告诉记者,在碳酸锂期货上市之前,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据了解,象屿新能源是象屿集团下属的大宗商品供应链企业。2024年,象屿新能源碳酸锂经营量位居全国前五。陈骏逸表示,在碳酸锂价格波动期间,象屿新能源仍有较为亮眼的业绩表现,这与碳酸锂期货市场的存在有很大关系。通过灵活运用碳酸锂期货与期权工具,象屿新能源不仅有效对冲了自身价格风险,更以创新服务模式为上下游企业搭建了价格“缓冲带”,助力产业链稳健运行。

期现融合重构定价逻辑基差贸易提升市场效率

“在碳酸锂期货上市前,我们就和该客户有过多次合作,由于没有公开、权威的价格指导,来回沟通耗费不少时间,很难快速撮合。”据陈骏逸介绍,碳酸锂贸易以散单为主,松散型贸易占比70%~80%,价格波动风险较大。此前,由于锂盐市场的报价不够透明,企业只能参考现货网站和专业机构等综合性平台的报价来观察价格走势。但各个机构的价格采集来源和统计方法不同,价格缺乏公允性和时效性。

“大家的关注重点不一样,价格参考平台也各不相同,对某一指数的看法和认知更是容易产生分歧,导致最终协商比较困难。”陈骏逸无奈表示,当双方各自认为的公允价格不一致时,需要不停地沟通,这个环节可能持续两三周,容易错失一些好机会。哪怕最终成交了,不少时候,也会有“吃亏了”的感觉。

“碳酸锂期货上市后,其价格发现功能迅速显现。尤其是2024年一季度以来,碳酸锂期现价格逐步趋合,很多客户已经开始参考碳酸锂期价来交易了。”陈骏逸告诉记者,随着碳酸锂期货逐渐被产业企业认可,他们与客户的洽谈时间大幅缩短,大多时候不超过三天,便可签订合同。例如,2024年三季度,象屿新能源与某电池厂签订合同时,约定以碳酸锂期货LC2501合约盘面价+固定基差的模式确定当时的采购价,在锂价单月波动超过20%的行情下,双方仍顺利锁定成本与利润。

陈骏逸坦言,能够快速拿下合作的根本原因,在于借助期货市场,让产业客户尝到了“甜头”。“通过碳酸锂期货,我们为客户出具定制化的定价合同模板,让渡点价权,客户可以依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认为合适的价位,在LC2501合约上进行点价。”陈骏逸表示,客户按照自己的意愿优化采购成本,把握主动权的同时,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当然愿意快速签订这类合同。据悉,通过与象屿新能源进行基差交易,该电池厂达到了提前锁定原材料采购成本和稳定生产的目的,并且通过后点价的方式实现了比初期直接购买现货更低的采购成本。而象屿新能源敢在碳酸锂价格持续波动的行情下和电池厂签订远期货物的销售合同,也是源于碳酸锂期货市场的存在。

事实上,自广期所2023年7月上市碳酸锂期货后,产业企业便开始积极拥抱碳酸锂期货,其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据了解,2024年,碳酸锂期货一般法人客户日均持仓占比43.86%,市场初步满足了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整体来看,龙头企业的期货市场参与度超过50%,产业客户数量及市场参与水平仍在稳步提升,碳酸锂期货市场的参与者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从上市公司来看,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66家锂电上市公司发布公告表示,将积极使用碳酸锂期货工具开展套期保值,较2023年12月末的23家增长186%。

“组合拳”应对极端行情协助上下游破解价格困局

过去一年,在碳酸锂价格反复震荡的格局下,象屿新能源通过在期货市场卖出套保获得了不错的收益。2024年3月,碳酸锂现货价格在经历年初的大幅下跌后,出现阶段性反弹,碳酸锂期货指数由9万元/吨上涨至12万元/吨。象屿新能源研判,随着海外锂矿产能的释放及国内正极材料的去库存,价格存在再度回落风险。

彼时,象屿新能源握有锂矿石进口合同,该部分锂矿石计划到港后委托外部加工厂加工成碳酸锂成品,再销往下游。然而,矿石运输及加工需要数月。如果在碳酸锂价格再度下行期间,不进行风险对冲,那么象屿新能源将面临大额的利润流失。

为防范库存贬值,象屿新能源在现货采购锂矿石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以12万元/吨的价位,建立了同等规模的空头头寸,形成矿石采购加工与期货卖出的对冲保护。此后的期货价格走势,也验证了象屿新能源的研判。2024年7月底,碳酸锂期价跌至7.1万元/吨。象屿新能源的期货账户盈利丰厚,完全覆盖了现货库存浮亏,并通过分批销售现货同步期货平仓、盘面交割等方式锁定套保收益。更为重要的是,在面向下游的销售中,公司将期货端收益转化为对客户的让利,对长期合作的正极材料企业实行“现货价格额外贴水”的优惠政策,帮助客户降低原材料成本压力。

“高位套保既锁定了采购成本,又为服务客户预留了弹性空间。”陈骏逸解释称,当期货端产生超额收益时,象屿新能源选择将部分利润通过贴价方式返还产业链。对客户来说,象屿新能源提供的贴水让利,能够帮助客户锁定远期的较低采购价格,避免价格反弹侵蚀利润。在成本可控后,下游企业可以主动增加产量,签署更多的采购订单。对象屿新能源来说,也能增强和客户的合作黏性和体量。

此外,面对2024年碳酸锂价格波动“频率高、幅度宽”的特点,象屿新能源通过期货与期权的组合策略构建了立体化的风控体系。据陈骏逸透露,2024年四季度,当碳酸锂价格跌破7.5万元/吨时,象屿新能源预判上游矿山可能面临减产压力,遂采用“买入看跌期权+卖出看涨期权”的领口策略,在控制权利金成本的同时,为1000吨库存锁定7万~8.5万元/吨的价格区间,最终在市场反弹至8万元/吨时,通过期权平仓获利,并保留现货上涨的收益。这一策略,不仅帮助象屿新能源规避了库存贬值风险,更通过灵活的现货调配,向下游客户让利供应。“我们将期权端的收益转化为对客户的贴水报价,当月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向下游正极材料企业供货,缓解了他们的成本压力。”陈骏逸说。

象屿新能源的创新实践并非停留在自身风控层面,而是延伸至全产业链。2024年11月,某云母提锂企业因担忧价格继续下跌,急于抛售5000吨碳酸锂。象屿新能源通过“暂定价对锁+套保”模式,以当期市价收购货物,同时在期货市场建立空头头寸,货物按照“客户点价+固定基差”的定价方式同步对锁至下游销售。在此期间,碳酸锂价格从8.3万元/吨跌至7.5万元/吨。最终,下游客户在价格低点选择行使点价权,上下游企业均按照自身的风险偏好规避了价格波动的影响,象屿新能源则通过期货端盈利,覆盖现货跌价损失,实现了多赢局面。

“在碳酸锂衍生品上市前,市场价格不透明导致上下游企业在撮合过程中容易‘卷价格’,恶意竞价的现象偶有发生,导致整体市场价格波动较大。而衍生工具为市场提供了一个较为公开、透明、公允的市场价格发现渠道,价格波动随之转化为产业链价值再平衡的契机,产业企业能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扩大产能、创新技术及提高产品质量上,这对提升中国新能源产业全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陈骏逸表示,自碳酸锂期货上市以来,象屿新能源通过含权贸易、客制化定价等模式服务上下游产业客户,实现了“上游高价卖、下游低价买”,产业链风险再分配的目的,最终推动锂电产业从“价格内卷”转向“价值共创”。

陈骏逸认为,这种以金融工具赋能实体、以链主担当凝聚合力的模式,不仅为企业自身锻造了抗周期能力,更推动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向“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竞争力”的高阶形态进化。随着更多产业企业加入期现协同的探索,相信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周期波动中,会走出更稳健的脚步。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