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债市料延续偏弱震荡格局 趋势逆转言之尚早

东方财富网

3天前

就负债端分析,非银同业活期存款自律新规执行以来,大行非银存款增速明显下降,这也对大行存款增速形成了明显的拖累。...由此,聚焦债市布局,站在“短空长多”的角度考量,“个人认为,若市场持续调整,那么建议各机构逢高配置长债。

新华财经上海2月17日电(记者杨溢仁)受资金面总体偏紧、股市上涨,以及1月通胀数据因春节错期效应高于预期、金融数据“开门红”等因素影响,债市整体震荡回调,长债收益率有所上行。

分析人士认为,短期内,资金面的扰动因素偏多,叠加大行负债端压力仍然存在,则流动性可能仍会维持紧平衡状态,即债市依旧面临逆风。

多重利空共振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17日收盘,银行间利率债市场收益率整体上行。举例来看,SKY_3M大涨9BP至1.50%;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2年期上行2BP至1.39%;SKY_10Y回升4BP至1.69%。

债市利率为何震荡上探?

在业内人士看来,资金面边际趋紧构成的偏空影响不容忽视。

“当前资金面偏紧主要表现为银行类机构之间回购成交利率偏高。一方面,资金面偏紧可能受稳汇率压力的影响。”兴业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左大勇指出,“另一方面,银行负债端压力正进一步显现,且大行与小行之间可能出现分化,大行面临的负债压力或更大。首先,就资产端来看,经济转型阶段的贷款需求可能更多地向大行倾斜,政府债融资也需要大行进行配合。其次,就负债端分析,非银同业活期存款自律新规执行以来,大行非银存款增速明显下降,这也对大行存款增速形成了明显的拖累。”

“管理层此前明确提出要‘在防范资金沉淀空转的同时,引导金融机构深入挖掘有效信贷需求’,我们认为,对应的政策组合是‘宽信用+紧货币’。”开源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陈曦认为,“身处‘宽信用’的大环境中,随着信贷增速企稳,社融拐点出现,降息的必要性俨然有所下降,至少降息的预期幅度开始减弱,加上当前债券收益率已经隐含了30BP至60BP的公开市场利率降息预期,则债市短期内仍会面临一定的调整压力。”

“现阶段,资金面可能仍将面临多方面因素的扰动。”一位机构交易员告诉记者,“包括2月中旬进入税期,资金面仍会受到考验;2月政府债净供给量处于季节偏高水平;2月有5000亿元MLF到期,以及8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到期,若央行不重启买债,彼时可能需要操作较大规模的买断式逆回购进行对冲;稳汇率阶段性仍会是央行关注的重点,短期内央行执行‘宽货币’操作的可能性在降低,下一个观察的时间窗口可能是两会之后。”

总而言之,短期内资金面的扰动因素偏多,已成为业界共识。

“债牛”难言逆转

那么,“债牛”会否就此逆转?

站在目前点位观察,债市面临两重风险。

其一,是过度定价货币宽松的风险。国内方面,监管对于利率管控的态度依旧较为坚定。从基本面来看,部分地产、消费数据显示出回升迹象,降低了宽松的必要性。海外方面,关税和通胀风险亦不可忽视。其二,是资金面波动风险。年初以来,央行收紧了资金面,近期公布的2024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关于流动性的表述删去了“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这也预示着资金面或仍将维持紧平衡状态。

不过,“就此断言‘债牛’终结或逆转仍言之尚早。”上述交易员称,“当前债市的主要矛盾在于市场定价计入了较多降息预期,可央行宽松政策并未落地,同时资金利率偏高,也压制了杠杆套息策略,致使现券利率下行受限。然而,‘宽货币’预期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且仍有其必要性——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调整利率,释放更多流动性,降低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成本。”

“我们认为,即便债市利率向下面临阻力,但出现大幅调整的可能性也有限,实际上,近期资金面趋紧,可长债利率表现依然相对坚挺。”在国海证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师靳毅看来,“毕竟,市场的风险偏好一时难以扭转。近期股市表现亮眼,但更多由AI等个别产业带动,宏观上尚未看到明显修复迹象,对债市影响有限。此外,‘资产荒’尚在发酵,各机构业绩压力增大,由于票息收益较低,因此各机构只能博弈资本利得,拉长久期以获取更高收益。”

不乏布局机会

综上,尽管多空因素交织出现,但在“短空”因素明显占据上风的背景下,债市大概率将呈现震荡盘整格局。

“本周,债市大概率将延续偏弱震荡走势。”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分析师瞿瑞表示,虽然1月金融数据超出预期,可基本面实际并未出现明显好转,加之通胀回升前景尚不明朗,因此基本面对债市的扰动有限。不过,近期管理层公开表示会‘择机调整优化政策力度和节奏’,同时强调‘把握好利率、汇率内外均衡’,短期来看,降息节奏或将放缓,并使得市场宽松预期遭受打击。另外,本周受政府债发行上量、公开市场到期量较大以及税期等多重因素扰动,加之为稳汇率、防空转,央行流动性投放仍将偏谨慎,资金面或难以转松(料维持紧平衡状态),也就是说,上述因素都将对短债表现构成约束。

由此,聚焦债市布局,站在“短空长多”的角度考量,“个人认为,若市场持续调整,那么建议各机构逢高配置长债。”靳毅称。

另有部分持乐观态度的机构表示,一季度仍可积极配置,建议各机构灵活布局。

“目前的利空因素尚不足以造成债市反转,风险偏好回暖更多受情绪驱动,经济数据‘空窗期’难以证实基本面的有效修复。”华创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周冠南判断,“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至1.65%上方、30年至10年的期限利差大于25BP,建议把握调整带来的入场机会。”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就负债端分析,非银同业活期存款自律新规执行以来,大行非银存款增速明显下降,这也对大行存款增速形成了明显的拖累。...由此,聚焦债市布局,站在“短空长多”的角度考量,“个人认为,若市场持续调整,那么建议各机构逢高配置长债。

新华财经上海2月17日电(记者杨溢仁)受资金面总体偏紧、股市上涨,以及1月通胀数据因春节错期效应高于预期、金融数据“开门红”等因素影响,债市整体震荡回调,长债收益率有所上行。

分析人士认为,短期内,资金面的扰动因素偏多,叠加大行负债端压力仍然存在,则流动性可能仍会维持紧平衡状态,即债市依旧面临逆风。

多重利空共振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17日收盘,银行间利率债市场收益率整体上行。举例来看,SKY_3M大涨9BP至1.50%;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2年期上行2BP至1.39%;SKY_10Y回升4BP至1.69%。

债市利率为何震荡上探?

在业内人士看来,资金面边际趋紧构成的偏空影响不容忽视。

“当前资金面偏紧主要表现为银行类机构之间回购成交利率偏高。一方面,资金面偏紧可能受稳汇率压力的影响。”兴业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左大勇指出,“另一方面,银行负债端压力正进一步显现,且大行与小行之间可能出现分化,大行面临的负债压力或更大。首先,就资产端来看,经济转型阶段的贷款需求可能更多地向大行倾斜,政府债融资也需要大行进行配合。其次,就负债端分析,非银同业活期存款自律新规执行以来,大行非银存款增速明显下降,这也对大行存款增速形成了明显的拖累。”

“管理层此前明确提出要‘在防范资金沉淀空转的同时,引导金融机构深入挖掘有效信贷需求’,我们认为,对应的政策组合是‘宽信用+紧货币’。”开源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陈曦认为,“身处‘宽信用’的大环境中,随着信贷增速企稳,社融拐点出现,降息的必要性俨然有所下降,至少降息的预期幅度开始减弱,加上当前债券收益率已经隐含了30BP至60BP的公开市场利率降息预期,则债市短期内仍会面临一定的调整压力。”

“现阶段,资金面可能仍将面临多方面因素的扰动。”一位机构交易员告诉记者,“包括2月中旬进入税期,资金面仍会受到考验;2月政府债净供给量处于季节偏高水平;2月有5000亿元MLF到期,以及8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到期,若央行不重启买债,彼时可能需要操作较大规模的买断式逆回购进行对冲;稳汇率阶段性仍会是央行关注的重点,短期内央行执行‘宽货币’操作的可能性在降低,下一个观察的时间窗口可能是两会之后。”

总而言之,短期内资金面的扰动因素偏多,已成为业界共识。

“债牛”难言逆转

那么,“债牛”会否就此逆转?

站在目前点位观察,债市面临两重风险。

其一,是过度定价货币宽松的风险。国内方面,监管对于利率管控的态度依旧较为坚定。从基本面来看,部分地产、消费数据显示出回升迹象,降低了宽松的必要性。海外方面,关税和通胀风险亦不可忽视。其二,是资金面波动风险。年初以来,央行收紧了资金面,近期公布的2024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关于流动性的表述删去了“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这也预示着资金面或仍将维持紧平衡状态。

不过,“就此断言‘债牛’终结或逆转仍言之尚早。”上述交易员称,“当前债市的主要矛盾在于市场定价计入了较多降息预期,可央行宽松政策并未落地,同时资金利率偏高,也压制了杠杆套息策略,致使现券利率下行受限。然而,‘宽货币’预期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且仍有其必要性——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调整利率,释放更多流动性,降低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成本。”

“我们认为,即便债市利率向下面临阻力,但出现大幅调整的可能性也有限,实际上,近期资金面趋紧,可长债利率表现依然相对坚挺。”在国海证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师靳毅看来,“毕竟,市场的风险偏好一时难以扭转。近期股市表现亮眼,但更多由AI等个别产业带动,宏观上尚未看到明显修复迹象,对债市影响有限。此外,‘资产荒’尚在发酵,各机构业绩压力增大,由于票息收益较低,因此各机构只能博弈资本利得,拉长久期以获取更高收益。”

不乏布局机会

综上,尽管多空因素交织出现,但在“短空”因素明显占据上风的背景下,债市大概率将呈现震荡盘整格局。

“本周,债市大概率将延续偏弱震荡走势。”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分析师瞿瑞表示,虽然1月金融数据超出预期,可基本面实际并未出现明显好转,加之通胀回升前景尚不明朗,因此基本面对债市的扰动有限。不过,近期管理层公开表示会‘择机调整优化政策力度和节奏’,同时强调‘把握好利率、汇率内外均衡’,短期来看,降息节奏或将放缓,并使得市场宽松预期遭受打击。另外,本周受政府债发行上量、公开市场到期量较大以及税期等多重因素扰动,加之为稳汇率、防空转,央行流动性投放仍将偏谨慎,资金面或难以转松(料维持紧平衡状态),也就是说,上述因素都将对短债表现构成约束。

由此,聚焦债市布局,站在“短空长多”的角度考量,“个人认为,若市场持续调整,那么建议各机构逢高配置长债。”靳毅称。

另有部分持乐观态度的机构表示,一季度仍可积极配置,建议各机构灵活布局。

“目前的利空因素尚不足以造成债市反转,风险偏好回暖更多受情绪驱动,经济数据‘空窗期’难以证实基本面的有效修复。”华创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周冠南判断,“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至1.65%上方、30年至10年的期限利差大于25BP,建议把握调整带来的入场机会。”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