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应
排版|小影
2025年一开年,全球AI大模型的竞争似乎就转向了新的维度:开放开源。近日,百度连放大招。先是宣布文心一言将全面免费,并放出重磅信息:将陆续推出文心大模型4.5系列,并于6月30日起正式开源。
几乎在同一时间,OpenAI宣布新的GPT-5大模型将对ChatGPT免费用户无限量开放,CEO萨姆·奥特曼表示,目前内部正在讨论是否要开源。
开源,这个曾经在软件领域掀起革新的模式,如今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AI大模型行业。那么,这些科技巨头们的开源策略有何独到之处?在AI大模型的激烈竞争中,开源又将如何发挥关键作用?
| 开源成大势|
| 从“技术壁垒”到“生态武器” |科技巨头们纷纷走向免费、开放、开源,也释放出了一个信号:大模型的竞争也正从“技术霸权”转向“生态卡位”。就如同手机操作系统的“iOS安卓之争”。近20年前,面对强大的iOS,安卓凭借开源策略成功吸引更多厂商加入安卓阵营,通过创新和定制化,以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可以说,是开源,推动了安卓的普及,使其超越iOS,成为目前市场份额最大的移动操作系统。同样,在AI大模型领域,过去,技术壁垒是大模型竞争的核心,企业通过闭源来巩固自身优势。
然而,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成本的降低,开源闭源已经不再重要,更重要的是模型的性能。目前,大模型正在进入降本时代,开源不仅能够加速技术的传播和创新,还能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和企业参与其中,共同构建强大的生态联盟,形成更强的协同效应,成为大模型应用的爆发动力之一。
最近,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一场峰会上表态,“开源可以获得更多关注,我们正处于AI、生成AI创新的早期阶段,更快的传播将有助于提高采用率,也有助于更多的人尝试这项技术。”开源不是目的,是手段,是把新技术的获取门槛降到最低,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从业者进来,进行生态构建。开源趋势下的生态构建,将成为企业决胜 AI 未来的关键。未来,AI 大模型的竞争将不再仅仅是技术的竞争,更是生态的竞争,能够拥有大模型生态、拥有更高用户粘性的玩家才能拥有一席之地。
| Open AI vs 百度|
| 开源背后的“阳谋”与“野心” |技术的开源和闭源,并不是非好即坏、非此即彼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共存的,因为在产业发展不同阶段,企业对于如何开源、开放到什么程度,都会做出不同选择。而且,在行业发展初期,一些厂商喊着模型开源,有时更像营销。海外研究团队曾探讨“Llama 2”和其他以某种方式“开源”的AI大模型的情况,称一些打着“开源”旗号的模型,可能会有一些“陷阱”。就比如Meta旗下的Llama,只开源了部分参数和配置文件,限制了用户进行实验和适应性开发的能力,本质上只是“半开源”。
进入2025年,大模型推理成本的下降、技术的快速迭代,让大模型进一步开放开源变得可能。李彦宏在阿联酋迪拜举办的World Governments Summit 2025峰会上称,“今天,创新速度比以往都快得多。摩尔定律中,每18个月,性能就会翻倍,价格减半;如今,大模型推理成本每年能降低90%以上。”
不过,尽管OpenAI和百度都在推进开源,但策略不同,出现了“代际差”。尽管萨姆·奥特曼已经对开源做出反思,OpenAI也在考虑进行模型开源,然而,OpenAI首席产品官Kevin Weil对外透露,公司考虑开源较旧的、不再先进的AI模型。当OpenAI还在筹划如何能够比较“精明”地开源时,百度已经率先决定,将最新一代的模型进行开源。
对比之下,百度的开源策略,显得有点“激进”,这或许是因为百度手里捏着更“狠”的技术底牌。百度有昆仑芯这一自研的AI芯片,性价比优势明显,如同一颗强劲的 “心脏”,为模型运算提供动力;万卡集群的规模效应则如同 “肌肉群”,让计算能力得以高效整合与发挥;加上百舸平台的高效部署管理,如同精密的 “神经系统”,协调各方资源,让大模型集群能够稳定执行任务。
更值得注意的是,百度是国内唯一实现四层AI全栈架构的公司。得益于这一优势,云基础设施、框架、大模型和终端应用场景能够形成高效的反馈闭环,帮助大模型不断调优迭代,实现端到端的优化。不仅大幅提升了模型训练和推理的效率,还进一步降低了综合成本。也正因为有着这些技术优势,百度AI从训练到推理,成本全部大幅降低。在近期,DeepSeek的R1和V3模型也接入了百度千帆大模型平台,提供行业领先的超低推理价格,最低至DeepSeek官方定价的30%。在模型上线首日,就有超过1.5万家客户通过千帆平台进行模型调用。
与此同时,百度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还在继续,李彦宏称,“我们仍需对芯片、数据中心和云基础设施进行持续投入,用于打造更好、更智能的下一代模型。”凭借这些优势,百度构建起了厚实的底盘,也在决定开源时,显现出了强大的技术自信。
| 超越开源之争|
| 降本90%时代,谁能定义AI“杀手级场景”? |尽管大模型厂商们开源、闭源的路线选择不同,即便开源,选择的策略也各有不同,但是,厂商们迭代的核心却离不开一点:模型性能和成本要满足广泛的应用需求。当大模型进入全面降本增效时代,随着成本迅速下降,大模型将迎来应用爆发时刻,应用的重要性远超模型开源闭源。正如李彦宏所说,“归根结底,最重要的是应用,而不是使用哪种大模型。不管它是开源还是闭源,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应用层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大模型厂商想要通过开源构建生态,是对自身技术创新、降本能力的考验,更是对落地应用的考验。
在两年前,李彦宏就提出要用AI把百度所有产品都做一遍。这两年里,被AI重构的百度老牌产品百度文库、百度网盘,又焕发新的生命力。据公开消息显示,百度文库AI功能MAU已突破9000万,AI DAU年同比增长230%,付费用户超4000万,位居全球第二,中国第一,而百度文心一言的用户规模也已达4.3亿。除了C端应用,面向B端,去年8月时,百度文心大模型日均调用量超6亿次,为国内最高。如今,开源之后,也将出现明显的提升。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台已经帮助客户精调了3.3万个模型、开发了77万个企业应用,并已接入了百余种国内外主流的大模型。在2024年大模型中标盘点中,百度智能云更是获多项第一。此外,据外媒报道,苹果仍继续与百度合作,为中国iPhone用户开发AI功能,加速端侧AI的落地。百度此前就在大模型应用落地上就走在前列,行业开源趋势下迎来应用爆发后,预期也将继续抢跑。
过去,中国在技术生态建设上相对滞后,由于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不足,加上国内开发者生态的开放性和全球化协作程度较低等因素,国内软件产品多以跟随和模仿为主,缺乏原创性,中国长期处于跟随状态。就比如,Windows凭借其强大的兼容性和丰富的软件支持,成为PC时代的主流操作系统;Linux则以其开源性和稳定性,在服务器和嵌入式系统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智能手机时代,苹果和安卓生态分庭抗礼。而中国在类似原创性技术生态上处于匮乏状态。不过,在AI时代,开源为中国发展技术生态提供了新契机。百度在AI、自动驾驶等前沿科技研发上一直敢于尝试,甚至有点激进。 开源之下,百度像是在进行一场“生态豪赌”。
头图源于百度官方,侵删。
原文标题 : 接连宣布免费、开源,看懂百度AI新布局
文|李应
排版|小影
2025年一开年,全球AI大模型的竞争似乎就转向了新的维度:开放开源。近日,百度连放大招。先是宣布文心一言将全面免费,并放出重磅信息:将陆续推出文心大模型4.5系列,并于6月30日起正式开源。
几乎在同一时间,OpenAI宣布新的GPT-5大模型将对ChatGPT免费用户无限量开放,CEO萨姆·奥特曼表示,目前内部正在讨论是否要开源。
开源,这个曾经在软件领域掀起革新的模式,如今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AI大模型行业。那么,这些科技巨头们的开源策略有何独到之处?在AI大模型的激烈竞争中,开源又将如何发挥关键作用?
| 开源成大势|
| 从“技术壁垒”到“生态武器” |科技巨头们纷纷走向免费、开放、开源,也释放出了一个信号:大模型的竞争也正从“技术霸权”转向“生态卡位”。就如同手机操作系统的“iOS安卓之争”。近20年前,面对强大的iOS,安卓凭借开源策略成功吸引更多厂商加入安卓阵营,通过创新和定制化,以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可以说,是开源,推动了安卓的普及,使其超越iOS,成为目前市场份额最大的移动操作系统。同样,在AI大模型领域,过去,技术壁垒是大模型竞争的核心,企业通过闭源来巩固自身优势。
然而,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成本的降低,开源闭源已经不再重要,更重要的是模型的性能。目前,大模型正在进入降本时代,开源不仅能够加速技术的传播和创新,还能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和企业参与其中,共同构建强大的生态联盟,形成更强的协同效应,成为大模型应用的爆发动力之一。
最近,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一场峰会上表态,“开源可以获得更多关注,我们正处于AI、生成AI创新的早期阶段,更快的传播将有助于提高采用率,也有助于更多的人尝试这项技术。”开源不是目的,是手段,是把新技术的获取门槛降到最低,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从业者进来,进行生态构建。开源趋势下的生态构建,将成为企业决胜 AI 未来的关键。未来,AI 大模型的竞争将不再仅仅是技术的竞争,更是生态的竞争,能够拥有大模型生态、拥有更高用户粘性的玩家才能拥有一席之地。
| Open AI vs 百度|
| 开源背后的“阳谋”与“野心” |技术的开源和闭源,并不是非好即坏、非此即彼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共存的,因为在产业发展不同阶段,企业对于如何开源、开放到什么程度,都会做出不同选择。而且,在行业发展初期,一些厂商喊着模型开源,有时更像营销。海外研究团队曾探讨“Llama 2”和其他以某种方式“开源”的AI大模型的情况,称一些打着“开源”旗号的模型,可能会有一些“陷阱”。就比如Meta旗下的Llama,只开源了部分参数和配置文件,限制了用户进行实验和适应性开发的能力,本质上只是“半开源”。
进入2025年,大模型推理成本的下降、技术的快速迭代,让大模型进一步开放开源变得可能。李彦宏在阿联酋迪拜举办的World Governments Summit 2025峰会上称,“今天,创新速度比以往都快得多。摩尔定律中,每18个月,性能就会翻倍,价格减半;如今,大模型推理成本每年能降低90%以上。”
不过,尽管OpenAI和百度都在推进开源,但策略不同,出现了“代际差”。尽管萨姆·奥特曼已经对开源做出反思,OpenAI也在考虑进行模型开源,然而,OpenAI首席产品官Kevin Weil对外透露,公司考虑开源较旧的、不再先进的AI模型。当OpenAI还在筹划如何能够比较“精明”地开源时,百度已经率先决定,将最新一代的模型进行开源。
对比之下,百度的开源策略,显得有点“激进”,这或许是因为百度手里捏着更“狠”的技术底牌。百度有昆仑芯这一自研的AI芯片,性价比优势明显,如同一颗强劲的 “心脏”,为模型运算提供动力;万卡集群的规模效应则如同 “肌肉群”,让计算能力得以高效整合与发挥;加上百舸平台的高效部署管理,如同精密的 “神经系统”,协调各方资源,让大模型集群能够稳定执行任务。
更值得注意的是,百度是国内唯一实现四层AI全栈架构的公司。得益于这一优势,云基础设施、框架、大模型和终端应用场景能够形成高效的反馈闭环,帮助大模型不断调优迭代,实现端到端的优化。不仅大幅提升了模型训练和推理的效率,还进一步降低了综合成本。也正因为有着这些技术优势,百度AI从训练到推理,成本全部大幅降低。在近期,DeepSeek的R1和V3模型也接入了百度千帆大模型平台,提供行业领先的超低推理价格,最低至DeepSeek官方定价的30%。在模型上线首日,就有超过1.5万家客户通过千帆平台进行模型调用。
与此同时,百度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还在继续,李彦宏称,“我们仍需对芯片、数据中心和云基础设施进行持续投入,用于打造更好、更智能的下一代模型。”凭借这些优势,百度构建起了厚实的底盘,也在决定开源时,显现出了强大的技术自信。
| 超越开源之争|
| 降本90%时代,谁能定义AI“杀手级场景”? |尽管大模型厂商们开源、闭源的路线选择不同,即便开源,选择的策略也各有不同,但是,厂商们迭代的核心却离不开一点:模型性能和成本要满足广泛的应用需求。当大模型进入全面降本增效时代,随着成本迅速下降,大模型将迎来应用爆发时刻,应用的重要性远超模型开源闭源。正如李彦宏所说,“归根结底,最重要的是应用,而不是使用哪种大模型。不管它是开源还是闭源,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应用层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大模型厂商想要通过开源构建生态,是对自身技术创新、降本能力的考验,更是对落地应用的考验。
在两年前,李彦宏就提出要用AI把百度所有产品都做一遍。这两年里,被AI重构的百度老牌产品百度文库、百度网盘,又焕发新的生命力。据公开消息显示,百度文库AI功能MAU已突破9000万,AI DAU年同比增长230%,付费用户超4000万,位居全球第二,中国第一,而百度文心一言的用户规模也已达4.3亿。除了C端应用,面向B端,去年8月时,百度文心大模型日均调用量超6亿次,为国内最高。如今,开源之后,也将出现明显的提升。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台已经帮助客户精调了3.3万个模型、开发了77万个企业应用,并已接入了百余种国内外主流的大模型。在2024年大模型中标盘点中,百度智能云更是获多项第一。此外,据外媒报道,苹果仍继续与百度合作,为中国iPhone用户开发AI功能,加速端侧AI的落地。百度此前就在大模型应用落地上就走在前列,行业开源趋势下迎来应用爆发后,预期也将继续抢跑。
过去,中国在技术生态建设上相对滞后,由于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不足,加上国内开发者生态的开放性和全球化协作程度较低等因素,国内软件产品多以跟随和模仿为主,缺乏原创性,中国长期处于跟随状态。就比如,Windows凭借其强大的兼容性和丰富的软件支持,成为PC时代的主流操作系统;Linux则以其开源性和稳定性,在服务器和嵌入式系统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智能手机时代,苹果和安卓生态分庭抗礼。而中国在类似原创性技术生态上处于匮乏状态。不过,在AI时代,开源为中国发展技术生态提供了新契机。百度在AI、自动驾驶等前沿科技研发上一直敢于尝试,甚至有点激进。 开源之下,百度像是在进行一场“生态豪赌”。
头图源于百度官方,侵删。
原文标题 : 接连宣布免费、开源,看懂百度AI新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