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技术

中国水网

5天前

行业没有形成共同的声音来反对这种规则,抗争对技术的轻视。

继2024年推出《环保灵魂七问》,2025年【环保老岳】陆续推出《环保新语》系列文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不同的视角看环保,看行业,看未来!近期推出三篇《弱势的业主》(点击查看)、《沉默的技术》、《畸形的价值链》,将在本公号上为大家呈现,作为一个完整的单元分享给大家。本文为系列文章的第二篇。

01环保领域技术体系的存在及生存状态

在环保领域不包含工程施工技术的话,涵盖了可研、设计、系统工艺包提供商、设备商、材料商这些技术方。每年热闹的各大论坛、各种展会都是这些技术方在参与;他们是最活跃的群体,好像是环保领域的“主导者”。

热闹之余,这些技术企业在骨感的现实中却显得有些无力与无奈。仔细了解各家企业的生存状态:很多企业都是在强撑着。但是行业数据把企业的满脸菜色显露无遗。

截止到2025年1月下旬,26家环保上市公司发布业绩预告,其中盈利的只有5家,亏损企业达到21家。占到26家企业的80.77%,超过八成。

形成这种局面有众所周知的原因:传统投资项目减少,地方政府支付能力下降,呆账坏账巨额应收,项目周期拉长等等。以上这些原因,导致在环保领域的技术参与方也陷入到极度的内卷。其中可研、设计单位普遍面临着项目减少,收入大幅降低,业务降级,以前不做的小项目也得做了。

去年底,和一位地方设计院领导聊天。他说,压力最大的是业务量减少,但最严重的问题是设计费拖欠,导致其人工工资都不能发放。另外,大量的系统工艺包提供商、设备商、材料商在面对总包项目采购时基本没有还手之力,大部分都得接受三轮、五轮的价格盘剥,有可能产品系统被拆解,分开采购,最后还得接受苛刻的付款条件。致使大部分厂家深陷泥潭,苦苦挣扎。这种局面下,还能投入资金来研发的企业,算是非常奢侈的。环保行业中也有小部分生产型企业,因为企业的品牌力强,或出口做的好,小日子过的还算滋润。

技术方本该是环保领域的主导者、重要角色,但冷静思考下来却发现只是苦中作乐,行业里没有几个人享受过明星的光环(写到此处,特别致敬十年前那一群引领、点亮这个行业的大咖们)、享受过主角的收入,更像是横店影视城数以万计的群众演员,没有几句台词,挣着跑龙套的工钱,吃着群众演员的盒饭。

02技术在环保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一个人的强壮取决于其骨骼、肌肉的发达,而决定这个人的创造力,效率的高低更多源于其大脑及神经功能的强大。如同在一个环保设施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工艺技术的选择。如果工艺错了,任你建质量再好的池子也不能治理好污染。所以,工艺技术是环保设施的灵魂、精髓,设备是五脏六腑,智慧控制则是神经系统。

在国内,工艺技术路线的确定主要来自于可研、设计单位。国内项目在前期设计阶段,业主给的时间一般很短,往往中标后一二个月就要出图,再一个月要编清单出技规,挂网招标。这种情况下进行现场查勘、工艺中试、方案比选,做好细节设计很难。

据了解,一些项目的设计费已经下降到国家取费标准3%的5折、6折,项目编制可研的费用则更少。而在北美,承担可研、初设职能的是咨询顾问公司,根据项目大小及难度,其收费标准是8%--20%,由此看出技术价值在国内外差距非常大。

形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来自于行业顶层制度的规定及行业竞争;另外一方面,来自于传统认识观念的束缚。国内,普遍存在着重工程、轻技术;重视有形的东西,对难量化的咨询、技术指导的价值重视不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市政环保项目普遍采用定额、信息价来编制预算,对技术咨询如何定价缺乏依据。

造价单位把一个设备集成系统可以定价千万,很少有把一个技术咨询方案定价在几百万元的情况;哪怕这个技术一年能够创造上千万的价值。如果遇到理智的、讲科学的领导,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一方面承认技术的价值,而在操作形式上,不得不采用技术附加在有形的箱体上,或者是以分配部分工程的形式来实现利益。如此技术的价值不能直接体现,需要以工程来曲线变现。这样,实际上把技术活变成了工程活,但在以工程为主导的状况下,如果遇到项目预算不合理压缩,低价竞标的因素,再者如果不按技术规范及推荐品牌来实施,则会造成项目的发育不良,操作走形,技术价值则很难实现。而作为环保项目下游的设备商、系统工艺包提供方及材料商,在这种低价走形的工程实施中必然是最大的受害者,其很难获得相对合理的利润,同时还需要承担资金占用的压力,可能还会承担额外的调试、改造费用。

环保产业链上的技术方,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规则安排或是默认了这种状况,大部分是沉默、妥协、接受。行业没有形成共同的声音来反对这种规则,抗争对技术的轻视。

03技术沉默的代价

在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技术商在整个环保项目中是非主导者,话语权逐步丧失,甚至是沉默的。设备系统材料供应商作为下游供应商,在低价的限制下很多供应的产品是低配、减配的产品,甚至于是被异化了的,但最终产品运行效果不好,仍然会落到产品商的头上,影响企业的口碑。

在有推荐品牌的有限低价和无推荐品牌的无底限低价的情况下,创新产品所带来的效率提升,在面对低价选择的情况下,创新所带来的价值变得苍白无力,毫不值钱。这就导致市政环保行业陷入到低水平竞争,质量差的局面,行业人士没有价值感、成就感;这种局面不可能成长出世界级的环保企业。

当一个环保项目在投标时最重要的设备、工艺系统,在一些非专业工程商手中,连询价都不询价,就任意投标。这种轻视技术的公司,做出来的项目很可能是一个个低配、劣质的项目。当整个行业大部分被工程思维、低价采购思维主导下,变成了不看技术,不看价值,只看价格。

有一些大型集团也是基本采用最低价中标,最低价的产品往往损失的是效率。这些优秀的企业过去靠敏锐、靠效率成为行业王者,现在基本是在束缚之下放弃了效率。曾经意气风发的屠龙少年,最终变成了尾大不掉的沧龙。

最终环保设施是建成了,验收了,但是这个设施运行是高效率的吗?是低碳的吗?

据了解,某省一个纺织工业园污水处理厂仅臭氧催化氧化段的运营成本就达到了5元,而这只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印染纺织污水。很多县级、工业园区的环保设施就像一个巨婴,需要百般呵护,消耗很多,却只能挑四两的担子,本是治理环保的设施却造成了巨大的不环保。项目做成这种结果,设计单位也有可能深受其害,如果运营不好,成本高,一些不懂工艺的业主会认为设计单位没有设计好,反倒成了背锅侠。

行业这种不健康状态还会造成全行业收入水平低,技术人才流失,行业储备能力不够。

好在,监管部门对行业存在的良莠不齐,工程乱象的情况都在掌握之中;正在加快制定《协同降碳绩效评价 城镇污水处理》国家标准,利用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来引领、规范这个行业。另外,业界逐步在形成一些共识,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工程装备化,很多企业在开发一些高效率的装备来代替工程。一些业主在项目实施的阶段采用EPC模式,或者是把土建工程和设备集成分开招的模式,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最后,感谢王洪臣教授给予的关心与指导;感谢唐博士提供的国外行业信息。

作者简介

作者【环保老岳】本名岳文春,中国水网金牌专栏作家,是苏州水星环保工业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星川(北京)水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是岳飞第二十八世传人,原籍安徽,现工作于苏州、北京。曾在中煤集团工作过,环保水务二十年经验,乐于分享商业和经营心得。希望与作者进一步探讨的朋友,可以加老岳的微信:y13915503789。

编辑:李丹

行业没有形成共同的声音来反对这种规则,抗争对技术的轻视。

继2024年推出《环保灵魂七问》,2025年【环保老岳】陆续推出《环保新语》系列文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不同的视角看环保,看行业,看未来!近期推出三篇《弱势的业主》(点击查看)、《沉默的技术》、《畸形的价值链》,将在本公号上为大家呈现,作为一个完整的单元分享给大家。本文为系列文章的第二篇。

01环保领域技术体系的存在及生存状态

在环保领域不包含工程施工技术的话,涵盖了可研、设计、系统工艺包提供商、设备商、材料商这些技术方。每年热闹的各大论坛、各种展会都是这些技术方在参与;他们是最活跃的群体,好像是环保领域的“主导者”。

热闹之余,这些技术企业在骨感的现实中却显得有些无力与无奈。仔细了解各家企业的生存状态:很多企业都是在强撑着。但是行业数据把企业的满脸菜色显露无遗。

截止到2025年1月下旬,26家环保上市公司发布业绩预告,其中盈利的只有5家,亏损企业达到21家。占到26家企业的80.77%,超过八成。

形成这种局面有众所周知的原因:传统投资项目减少,地方政府支付能力下降,呆账坏账巨额应收,项目周期拉长等等。以上这些原因,导致在环保领域的技术参与方也陷入到极度的内卷。其中可研、设计单位普遍面临着项目减少,收入大幅降低,业务降级,以前不做的小项目也得做了。

去年底,和一位地方设计院领导聊天。他说,压力最大的是业务量减少,但最严重的问题是设计费拖欠,导致其人工工资都不能发放。另外,大量的系统工艺包提供商、设备商、材料商在面对总包项目采购时基本没有还手之力,大部分都得接受三轮、五轮的价格盘剥,有可能产品系统被拆解,分开采购,最后还得接受苛刻的付款条件。致使大部分厂家深陷泥潭,苦苦挣扎。这种局面下,还能投入资金来研发的企业,算是非常奢侈的。环保行业中也有小部分生产型企业,因为企业的品牌力强,或出口做的好,小日子过的还算滋润。

技术方本该是环保领域的主导者、重要角色,但冷静思考下来却发现只是苦中作乐,行业里没有几个人享受过明星的光环(写到此处,特别致敬十年前那一群引领、点亮这个行业的大咖们)、享受过主角的收入,更像是横店影视城数以万计的群众演员,没有几句台词,挣着跑龙套的工钱,吃着群众演员的盒饭。

02技术在环保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一个人的强壮取决于其骨骼、肌肉的发达,而决定这个人的创造力,效率的高低更多源于其大脑及神经功能的强大。如同在一个环保设施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工艺技术的选择。如果工艺错了,任你建质量再好的池子也不能治理好污染。所以,工艺技术是环保设施的灵魂、精髓,设备是五脏六腑,智慧控制则是神经系统。

在国内,工艺技术路线的确定主要来自于可研、设计单位。国内项目在前期设计阶段,业主给的时间一般很短,往往中标后一二个月就要出图,再一个月要编清单出技规,挂网招标。这种情况下进行现场查勘、工艺中试、方案比选,做好细节设计很难。

据了解,一些项目的设计费已经下降到国家取费标准3%的5折、6折,项目编制可研的费用则更少。而在北美,承担可研、初设职能的是咨询顾问公司,根据项目大小及难度,其收费标准是8%--20%,由此看出技术价值在国内外差距非常大。

形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来自于行业顶层制度的规定及行业竞争;另外一方面,来自于传统认识观念的束缚。国内,普遍存在着重工程、轻技术;重视有形的东西,对难量化的咨询、技术指导的价值重视不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市政环保项目普遍采用定额、信息价来编制预算,对技术咨询如何定价缺乏依据。

造价单位把一个设备集成系统可以定价千万,很少有把一个技术咨询方案定价在几百万元的情况;哪怕这个技术一年能够创造上千万的价值。如果遇到理智的、讲科学的领导,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一方面承认技术的价值,而在操作形式上,不得不采用技术附加在有形的箱体上,或者是以分配部分工程的形式来实现利益。如此技术的价值不能直接体现,需要以工程来曲线变现。这样,实际上把技术活变成了工程活,但在以工程为主导的状况下,如果遇到项目预算不合理压缩,低价竞标的因素,再者如果不按技术规范及推荐品牌来实施,则会造成项目的发育不良,操作走形,技术价值则很难实现。而作为环保项目下游的设备商、系统工艺包提供方及材料商,在这种低价走形的工程实施中必然是最大的受害者,其很难获得相对合理的利润,同时还需要承担资金占用的压力,可能还会承担额外的调试、改造费用。

环保产业链上的技术方,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规则安排或是默认了这种状况,大部分是沉默、妥协、接受。行业没有形成共同的声音来反对这种规则,抗争对技术的轻视。

03技术沉默的代价

在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技术商在整个环保项目中是非主导者,话语权逐步丧失,甚至是沉默的。设备系统材料供应商作为下游供应商,在低价的限制下很多供应的产品是低配、减配的产品,甚至于是被异化了的,但最终产品运行效果不好,仍然会落到产品商的头上,影响企业的口碑。

在有推荐品牌的有限低价和无推荐品牌的无底限低价的情况下,创新产品所带来的效率提升,在面对低价选择的情况下,创新所带来的价值变得苍白无力,毫不值钱。这就导致市政环保行业陷入到低水平竞争,质量差的局面,行业人士没有价值感、成就感;这种局面不可能成长出世界级的环保企业。

当一个环保项目在投标时最重要的设备、工艺系统,在一些非专业工程商手中,连询价都不询价,就任意投标。这种轻视技术的公司,做出来的项目很可能是一个个低配、劣质的项目。当整个行业大部分被工程思维、低价采购思维主导下,变成了不看技术,不看价值,只看价格。

有一些大型集团也是基本采用最低价中标,最低价的产品往往损失的是效率。这些优秀的企业过去靠敏锐、靠效率成为行业王者,现在基本是在束缚之下放弃了效率。曾经意气风发的屠龙少年,最终变成了尾大不掉的沧龙。

最终环保设施是建成了,验收了,但是这个设施运行是高效率的吗?是低碳的吗?

据了解,某省一个纺织工业园污水处理厂仅臭氧催化氧化段的运营成本就达到了5元,而这只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印染纺织污水。很多县级、工业园区的环保设施就像一个巨婴,需要百般呵护,消耗很多,却只能挑四两的担子,本是治理环保的设施却造成了巨大的不环保。项目做成这种结果,设计单位也有可能深受其害,如果运营不好,成本高,一些不懂工艺的业主会认为设计单位没有设计好,反倒成了背锅侠。

行业这种不健康状态还会造成全行业收入水平低,技术人才流失,行业储备能力不够。

好在,监管部门对行业存在的良莠不齐,工程乱象的情况都在掌握之中;正在加快制定《协同降碳绩效评价 城镇污水处理》国家标准,利用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来引领、规范这个行业。另外,业界逐步在形成一些共识,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工程装备化,很多企业在开发一些高效率的装备来代替工程。一些业主在项目实施的阶段采用EPC模式,或者是把土建工程和设备集成分开招的模式,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最后,感谢王洪臣教授给予的关心与指导;感谢唐博士提供的国外行业信息。

作者简介

作者【环保老岳】本名岳文春,中国水网金牌专栏作家,是苏州水星环保工业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星川(北京)水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是岳飞第二十八世传人,原籍安徽,现工作于苏州、北京。曾在中煤集团工作过,环保水务二十年经验,乐于分享商业和经营心得。希望与作者进一步探讨的朋友,可以加老岳的微信:y13915503789。

编辑:李丹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