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跨境直接投资流量继续收缩,面对全球跨境直接投资变局和吸引外资的严峻形势,中国仍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应对,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审议通过的《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强调,要拿出更多务实管用举措稳存量、扩增量。
当前,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正给跨国企业带来重要的投资机遇、中国科技企业崛起引领推动中国资产价值重估,展望今年的引外资形势,受访专家直言已好于去年底预期。对于今年的稳外资工作,专家认为,既要从长期直接投资层面一以贯之地做好降低投资准入门槛、保护公平竞争等工作,也要强化跨部门协调,推动优化外资并购规则和并购交易程序等,完善和拓展中国利用外资的方式,呵护短期资金流动。
占全球FDI比重仍处高位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以下简称“贸发会议”)日前发布的新一期《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剔除欧洲投资中转国影响,202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预计同比下降8%。2023年,这一数据同比下降18%。
全球FDI流量持续收缩,中国实际使用外资情况受到全球形势影响,连续两年出现规模下滑。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39.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0%;2024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262.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7.1%。
不过,中国实际使用外资无论是绝对规模,还是占全球FDI比重,都仍处于历史高位。根据《中国外资统计公报(2024)》数据,2018年以来,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占全球比重稳定在9%以上,在此之前,仅2003年和2014年数据阶段性达到9%以上。即便是2023年实际使用外资规模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占全球FDI比重也仍达到12.3%,为历史前三位的水平。
另外,总体上来看,目前实际使用外资规模也大致符合商务部在《“十四五”利用外资发展规划》中设定的预期目标。该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2021年至2025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累计预期目标为7000亿美元。2021年至2024年,中国已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约6494亿美元。这也意味着,2025年直接利用外资规模只需达到506亿美元左右即可达成“十四五”时期的引外资目标。
“外资在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吸引外资依然面临较为严峻复杂的形势,‘稳外资’将是我国一项较为长期的重点工作。”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所副主任张菲指出。
以更开放姿态应对变局
国常会日前审议通过《方案》,其中明确提到要拿出更多务实管用举措稳存量、扩增量。这是继去年发布《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之后,稳外资的又一重要部署。
“中国引外资总体思路是稳定的,近段时间还可以看到我们更多在强调单边开放、自主开放。与其他国家相比,这是更加开放的态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潘圆圆对记者表示。
为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中国已采取多方面具体措施,包括连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放宽服务业外资准入等。最新《方案》再次强调,要有序扩大自主开放,深化相关领域开放试点,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要求,优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范围。
潘圆圆指出,目前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23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1.7%,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约为30%,中国制造业的产业优势支撑了高水平开放。随着中国更重视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服务业的稳步开放也是确定的方向。
引外资增量何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包歌在《全球跨境直接投资:收缩与重构》一文中指出,流入我国的外资分为两类:一类是投在我国、销往世界部分,随着我国产业链发展日益成熟,外资可获得的利润占比降低,不少原材料与最终组装等低端环节已外迁至东南亚、南亚;另一类是投在我国、销往我国部分,多数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环节和核心零部件制造,外资仍在继续加大投资力度。
近期多个外国商协会发布会员企业在华投资信心相关报告时,就再次提到了跨国企业经营战略的进一步调整。
中国德国商会在2024年底发布的2024/2025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报告,就提出了德企在华投资的“本土化3.0”战略。中国德国商会表示,这一战略转变主要是由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以及价格压力驱动。更多德企以本土化思维开展经营,在业务决策过程中逐步摆脱对总部的过度依赖;同时,部分企业还通过深耕中国市场辐射全球业务,形成“在中国,为中国”和“在中国,为世界”的并行发展模式。
无独有偶,中国英国商会也在最新商业信心调查报告中提到,先进制造业与交通、医疗健康和能源等行业的在华英企,在制造、零部件采购和研发等业务部门呈现出越来越高的本地化趋势。
中国日本商会会长、松下控股集团全球副总裁本间哲朗在近日发布会员企业季度营商环境调查报告时进一步表示,传统“在华加工再出口”模式正逐渐失去吸引力,但中国其他核心竞争优势仍在吸引外资企业加大在华投资,如完整产业供应链体系、持续提升的创新能力、大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以及庞大市场潜力等因素。
事实上,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投资机遇,也是一段时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量所在。根据商务部数据,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962.9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11.7%,占比较2023年略有提高。在具体领域中,2024年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专业技术服务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98.7%、40.8%和21.9%。
而这也为各地发力稳外资提供了政策着力点——不仅在限制性准入措施上做减法,更在激励措施上做加法。例如,今年初,苏州就明确将拿出“真金白银”鼓励外商制造业企业利润再投资——对市内外商制造业企业的境外投资者以分得利润、股息和盈余公积实施增资、新建、股权收购等权益性投资行为,单个项目最高可奖励1000万元;支持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建设企业研究院,加大研发投入,最高给予1000万元支持。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也在持续推进外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对获认定的研发中心兑现奖补。
短期外资流入边际回暖
“加大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支持力度,鼓励外资在华开展股权投资,优化外资并购规则和并购交易程序。”同样也是《方案》强调的内容。
“并购更接近于资本市场的金融交易,这也是中国吸引外资需要完善和扩展的地方。”潘圆圆指出,外资并购交易与绿地投资有所不同,当前外资对于中国的并购投资和股权投资仍在进行中,要落实好这一点还涉及资本市场的规则,需要从更高层级做好跨部门协调。
一般而言,跨境并购活动在发达国家的FDI中占比较高。从全球最新趋势看,贸发会议指出,2024年全球跨境并购交易额增长了2%,意味着过去两年的下行趋势可能出现逆转。其中,2024年美国跨境并购投资额增长80%,助推发达国家跨境并购投资额上涨19%至3640亿美元。
潘圆圆指出,2月份春节以来,随着DeepSeek等崛起,吸引外资回暖已好于此前预期。当前已有不少市场机构认为,中国科技企业崛起背后所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将推动外资重估中国资产价值。
“以当前中国的经济体量、实体经济规模,再把基于此的金融交易加进去,吸引外资是没有理由悲观的。”潘圆圆称。
除了强化部门协同,在资本市场层面吸引外资,张菲认为,2025年稳外资仍需深化相关领域扩大开放和试点工作,落实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和市场经营许可;落实内外资企业平等待遇、公平竞争,一视同仁支持内外资企业参与“两新行动”、政府采购和标准制定;继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升外国人入出境便利程度。此外,还要加大精准招商引资力度,强化服务保障,江苏、上海、广东、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外资大省要积极发挥更大作用。
编辑:刘润榕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全球跨境直接投资流量继续收缩,面对全球跨境直接投资变局和吸引外资的严峻形势,中国仍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应对,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审议通过的《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强调,要拿出更多务实管用举措稳存量、扩增量。
当前,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正给跨国企业带来重要的投资机遇、中国科技企业崛起引领推动中国资产价值重估,展望今年的引外资形势,受访专家直言已好于去年底预期。对于今年的稳外资工作,专家认为,既要从长期直接投资层面一以贯之地做好降低投资准入门槛、保护公平竞争等工作,也要强化跨部门协调,推动优化外资并购规则和并购交易程序等,完善和拓展中国利用外资的方式,呵护短期资金流动。
占全球FDI比重仍处高位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以下简称“贸发会议”)日前发布的新一期《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剔除欧洲投资中转国影响,202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预计同比下降8%。2023年,这一数据同比下降18%。
全球FDI流量持续收缩,中国实际使用外资情况受到全球形势影响,连续两年出现规模下滑。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39.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0%;2024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262.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7.1%。
不过,中国实际使用外资无论是绝对规模,还是占全球FDI比重,都仍处于历史高位。根据《中国外资统计公报(2024)》数据,2018年以来,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占全球比重稳定在9%以上,在此之前,仅2003年和2014年数据阶段性达到9%以上。即便是2023年实际使用外资规模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占全球FDI比重也仍达到12.3%,为历史前三位的水平。
另外,总体上来看,目前实际使用外资规模也大致符合商务部在《“十四五”利用外资发展规划》中设定的预期目标。该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2021年至2025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累计预期目标为7000亿美元。2021年至2024年,中国已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约6494亿美元。这也意味着,2025年直接利用外资规模只需达到506亿美元左右即可达成“十四五”时期的引外资目标。
“外资在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吸引外资依然面临较为严峻复杂的形势,‘稳外资’将是我国一项较为长期的重点工作。”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所副主任张菲指出。
以更开放姿态应对变局
国常会日前审议通过《方案》,其中明确提到要拿出更多务实管用举措稳存量、扩增量。这是继去年发布《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之后,稳外资的又一重要部署。
“中国引外资总体思路是稳定的,近段时间还可以看到我们更多在强调单边开放、自主开放。与其他国家相比,这是更加开放的态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潘圆圆对记者表示。
为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中国已采取多方面具体措施,包括连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放宽服务业外资准入等。最新《方案》再次强调,要有序扩大自主开放,深化相关领域开放试点,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要求,优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范围。
潘圆圆指出,目前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23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1.7%,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约为30%,中国制造业的产业优势支撑了高水平开放。随着中国更重视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服务业的稳步开放也是确定的方向。
引外资增量何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包歌在《全球跨境直接投资:收缩与重构》一文中指出,流入我国的外资分为两类:一类是投在我国、销往世界部分,随着我国产业链发展日益成熟,外资可获得的利润占比降低,不少原材料与最终组装等低端环节已外迁至东南亚、南亚;另一类是投在我国、销往我国部分,多数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环节和核心零部件制造,外资仍在继续加大投资力度。
近期多个外国商协会发布会员企业在华投资信心相关报告时,就再次提到了跨国企业经营战略的进一步调整。
中国德国商会在2024年底发布的2024/2025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报告,就提出了德企在华投资的“本土化3.0”战略。中国德国商会表示,这一战略转变主要是由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以及价格压力驱动。更多德企以本土化思维开展经营,在业务决策过程中逐步摆脱对总部的过度依赖;同时,部分企业还通过深耕中国市场辐射全球业务,形成“在中国,为中国”和“在中国,为世界”的并行发展模式。
无独有偶,中国英国商会也在最新商业信心调查报告中提到,先进制造业与交通、医疗健康和能源等行业的在华英企,在制造、零部件采购和研发等业务部门呈现出越来越高的本地化趋势。
中国日本商会会长、松下控股集团全球副总裁本间哲朗在近日发布会员企业季度营商环境调查报告时进一步表示,传统“在华加工再出口”模式正逐渐失去吸引力,但中国其他核心竞争优势仍在吸引外资企业加大在华投资,如完整产业供应链体系、持续提升的创新能力、大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以及庞大市场潜力等因素。
事实上,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投资机遇,也是一段时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量所在。根据商务部数据,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962.9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11.7%,占比较2023年略有提高。在具体领域中,2024年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专业技术服务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98.7%、40.8%和21.9%。
而这也为各地发力稳外资提供了政策着力点——不仅在限制性准入措施上做减法,更在激励措施上做加法。例如,今年初,苏州就明确将拿出“真金白银”鼓励外商制造业企业利润再投资——对市内外商制造业企业的境外投资者以分得利润、股息和盈余公积实施增资、新建、股权收购等权益性投资行为,单个项目最高可奖励1000万元;支持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建设企业研究院,加大研发投入,最高给予1000万元支持。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也在持续推进外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对获认定的研发中心兑现奖补。
短期外资流入边际回暖
“加大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支持力度,鼓励外资在华开展股权投资,优化外资并购规则和并购交易程序。”同样也是《方案》强调的内容。
“并购更接近于资本市场的金融交易,这也是中国吸引外资需要完善和扩展的地方。”潘圆圆指出,外资并购交易与绿地投资有所不同,当前外资对于中国的并购投资和股权投资仍在进行中,要落实好这一点还涉及资本市场的规则,需要从更高层级做好跨部门协调。
一般而言,跨境并购活动在发达国家的FDI中占比较高。从全球最新趋势看,贸发会议指出,2024年全球跨境并购交易额增长了2%,意味着过去两年的下行趋势可能出现逆转。其中,2024年美国跨境并购投资额增长80%,助推发达国家跨境并购投资额上涨19%至3640亿美元。
潘圆圆指出,2月份春节以来,随着DeepSeek等崛起,吸引外资回暖已好于此前预期。当前已有不少市场机构认为,中国科技企业崛起背后所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将推动外资重估中国资产价值。
“以当前中国的经济体量、实体经济规模,再把基于此的金融交易加进去,吸引外资是没有理由悲观的。”潘圆圆称。
除了强化部门协同,在资本市场层面吸引外资,张菲认为,2025年稳外资仍需深化相关领域扩大开放和试点工作,落实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和市场经营许可;落实内外资企业平等待遇、公平竞争,一视同仁支持内外资企业参与“两新行动”、政府采购和标准制定;继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升外国人入出境便利程度。此外,还要加大精准招商引资力度,强化服务保障,江苏、上海、广东、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外资大省要积极发挥更大作用。
编辑:刘润榕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