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败的百年霸主,正被中国新能源血洗

金错刀

6天前

中国新能源的卖点完全不按过去的规则出招——比如蔚来斥资30亿建换电站,把补能做成社交场所;理想把车变成“移动的家”,三联屏+魔毯座椅让全家出行不再鸡飞狗跳;比亚迪搞出个“车机刷抖音,外放广场舞”的硬核操作。

图片

图片

德国人或许从未想过,自家门口的高速公路不限速,但在中国新能源赛道上,他们连油门都踩不动了。

德系车此刻的困境,像极了2010年的诺基亚:引以为傲的“抗摔耐用”败给智能生态,“省油耐用”的护城河被电动化浪潮冲垮。

大众们需要的不是更大屏或更长续航,而是一场彻底的思维革命——正如苹果颠覆手机行业,特斯拉重构汽车价值。
作者 | 石苑佳
来源 | 金错刀车评ID:jincuodaocheping
金错刀(ijincuodao)授权转载
德国人或许从未想过,自家门口的高速公路不限速,但在中国新能源赛道上,他们连油门都踩不动了。
最近,奔驰公布了2024年销量情况,全年销售198.34万辆车,同比下滑3%,主要受到中国和欧洲市场影响。
2024年,保时捷累计交付31.07万辆车,同比下降3%;在其划分的销量五大地区中,其他四大区域的销量都在上涨,唯独中国市场在开倒车。
2024年,“老大哥”大众所有车型交付了902.74万辆,同比下滑2.3%。
曾经日进斗金的“躺赚神话”,正在被比亚迪们用三电系统和智能座舱,砸出一地玻璃碴子。
大众CEO奥博穆公开承认:“中国市场的竞争,让我们彻夜难眠。”
而网友更是一针见血:“德系车正在复刻诺基亚的剧情——当年嘲笑苹果不抗摔,如今被特斯拉和蔚来教做人。”
但德系车的溃败,不能只怪在新能源身上。
图片
中国市场,最“扎眼”的销量洼地
当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拿着中国新能源渗透率36%的报告时,手抖得可能比帕金森患者还厉害。
德系过去的豪华三强,纷纷进入在中国市场比惨模式。
数据会说话,中国作为大众集团全球最大单一市场,跌幅明显。2024年前三季度同比下跌了10.2%,而西欧和中东欧市场同比仅微跌0.7%和1.7%,北美市场反而上涨了7.4%。
大众集团旗下的大众品牌乘用车、奥迪和保时捷前三季度全球销量也都出现了下滑,跌幅分别为2.5%、10.9%和6.9%。
保时捷在中国的表现,就更能看出点门道了。
前三季度,保时捷全球销量22.6万辆,同比下跌7%,其中中国市场仅贡献了4.3万辆,同比大跌29%,是保时捷今年跌幅最大的单一市场。目前,中国市场已经被北美市场取代,后者成为了保时捷最大的单一市场。
BBA(奔驰、宝马、奥迪)纯电车型市占率合计不足5%,被中国车企甩出三个身位。
更魔幻的是价格体系塌。
回到十年前,咱们国产车价格上探到15万已是极限,但如今国产车定价在30万、40万也逐渐普遍,甚至开始对传统豪华车市场形成冲击。
反而德系车越来越卖不动价格,指导价31.69万的大众ID.7直降5万,宝马i3终端价跌破25万,奔驰EQE优惠16万仍无人问津。有网友调侃:“以前加价买BBA是身份象征,现在买德系电车像接盘侠。”
当中国消费者开始用‘冰箱彩电大沙发’作为购车标准时,德系车还在炫耀百年前发明的差速锁。
图片
从躺赚到挣扎
德系车可以说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启蒙者,更是最先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品牌。
一直早到1984年,大众就在中国成立了合资公司,开始上产第一款合资轿车桑塔纳,紧接着就是在很多中国人眼里颇受好评的捷达的投产。
在80、90年代,桑塔纳和捷达是大家对于轿车唯一印象,奥迪让国人知道了什么叫豪华品牌,是捷达和桑塔纳让大家知道了什么是家轿。
2016年7月德系车在中国销量排行榜,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霸主地位无人能撼动”。
这些年,德系车的问题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因为战略失误。
在电动化上,德系车就像慢三拍的探戈。
大众MEB平台研发投入超500亿,结果ID.3车机卡顿被戏称“诺基亚装安卓”;奔驰EQC电机故障登上315,奥迪e-tron续航虚标遭群嘲。
比亚迪e平台3.0,续航达成率超90%,吉利SEA架构支持800V超充,德系车在电动化赛道完美演绎了什么叫“起了大早赶了晚集”。
而到了智能化,仿佛又成了老年机对战iPhone。 
德系车机系统普遍存在三大槽点:
操作逻辑堪比DOS系统;语音识别像耳背大爷;OTA升级比春运抢票还难。
对比之下,小鹏XNGP已实现城市领航,蔚来NOMI能听懂方言梗,华为ADS 2.0甚至能识别雪糕筒。德国《商报》哀叹:“我们在软件领域落后中国至少三年。”
大众ID.3德国制造成本比中国贵48%,宝马沈阳工厂单车成本比慕尼黑低35%。当宁德时代把磷酸铁锂电池打到0.6元/Wh,博世还在为IGBT芯片涨价发愁。某德企高管私下吐槽:“我们连车机芯片都要从中国进口。”
“德国人以为电动化就是给高尔夫换个电机,中国人却在重新发明汽车。”
图片
中国新能源,掀桌子的不止是技术
当然,德系被掀桌子的不只有技术。
核心是,中国新能源的卖点完全不按过去的规则出招——比如蔚来斥资30亿建换电站,把补能做成社交场所;理想把车变成“移动的家”,三联屏+魔毯座椅让全家出行不再鸡飞狗跳;比亚迪搞出个“车机刷抖音,外放广场舞”的硬核操作。
德系车企却连个像样的APP都做不好,某豪华品牌销售坦言:“客户抱怨我们的车机连外卖都点不了。”
00后买车三大灵魂拷问:
能不能打《原神》?(车机性能)敢不敢终身质保?(电池承诺)会不会每月更新?(OTA频率)
当BBA销售还在吹嘘“百年工艺”,年轻人早已转身去蔚来中心喝特调咖啡了。
德国工程师在实验室调教底盘,中国产品经理在抖音研究用户痛点——这场战争从起点就不公平。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思想上的保守。
大众集团每年从燃油车赚走200亿欧元利润,导致内部存在顽固的“反电动化同盟”。前CEO迪斯因激进电动战略被罢免,现任CEO奥博穆不得不妥协:“我们仍需依靠燃油车利润输血。”
博世、大陆、采埃孚等德国Tier1掌控核心零部件,却因转型迟缓拖累主机厂。某新势力高管透露:“我们自研域控制器成本比采购博世方案低40%。”
奔驰设计师坚持“中控屏不能大于12.3英寸”,理由是“破坏豪华感”;宝马慕尼黑总部禁止修改iDrive旋钮逻辑,声称“这是品牌DNA”,一直到今年年初才有所改变。
知乎有条热门评论:“德系车把用户当小学生,中国车企把用户当产品经理。”
所以,当德国人还在纠结方向盘用真皮还是Nappa,中国人已经用AI重新定义了驾驶。
没有永恒的帝国,只有时代的车轮。
1886年卡尔·本茨发明汽车时,不会想到137年后,一群中国工程师用电池和代码颠覆了游戏规则。
德系车此刻的困境,像极了2010年的诺基亚:引以为傲的“抗摔耐用”败给智能生态,“省油耐用”的护城河被电动化浪潮冲垮。
大众们需要的不是更大屏或更长续航,而是一场彻底的思维革命——正如苹果颠覆手机行业,特斯拉重构汽车价值。否则,历史课本上或许会多出一行注解:
“汽车发明者被自己发明的车轮碾过。”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金错刀车评》
是金错刀旗下的汽车账号
将以金错刀爆品视角,
带你深挖新能源车企最硬核干货
点关注,世界上又多了个懂车牛人
@The End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点个在看 不错过刀哥辣评图片
中国新能源的卖点完全不按过去的规则出招——比如蔚来斥资30亿建换电站,把补能做成社交场所;理想把车变成“移动的家”,三联屏+魔毯座椅让全家出行不再鸡飞狗跳;比亚迪搞出个“车机刷抖音,外放广场舞”的硬核操作。

图片

图片

德国人或许从未想过,自家门口的高速公路不限速,但在中国新能源赛道上,他们连油门都踩不动了。

德系车此刻的困境,像极了2010年的诺基亚:引以为傲的“抗摔耐用”败给智能生态,“省油耐用”的护城河被电动化浪潮冲垮。

大众们需要的不是更大屏或更长续航,而是一场彻底的思维革命——正如苹果颠覆手机行业,特斯拉重构汽车价值。
作者 | 石苑佳
来源 | 金错刀车评ID:jincuodaocheping
金错刀(ijincuodao)授权转载
德国人或许从未想过,自家门口的高速公路不限速,但在中国新能源赛道上,他们连油门都踩不动了。
最近,奔驰公布了2024年销量情况,全年销售198.34万辆车,同比下滑3%,主要受到中国和欧洲市场影响。
2024年,保时捷累计交付31.07万辆车,同比下降3%;在其划分的销量五大地区中,其他四大区域的销量都在上涨,唯独中国市场在开倒车。
2024年,“老大哥”大众所有车型交付了902.74万辆,同比下滑2.3%。
曾经日进斗金的“躺赚神话”,正在被比亚迪们用三电系统和智能座舱,砸出一地玻璃碴子。
大众CEO奥博穆公开承认:“中国市场的竞争,让我们彻夜难眠。”
而网友更是一针见血:“德系车正在复刻诺基亚的剧情——当年嘲笑苹果不抗摔,如今被特斯拉和蔚来教做人。”
但德系车的溃败,不能只怪在新能源身上。
图片
中国市场,最“扎眼”的销量洼地
当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拿着中国新能源渗透率36%的报告时,手抖得可能比帕金森患者还厉害。
德系过去的豪华三强,纷纷进入在中国市场比惨模式。
数据会说话,中国作为大众集团全球最大单一市场,跌幅明显。2024年前三季度同比下跌了10.2%,而西欧和中东欧市场同比仅微跌0.7%和1.7%,北美市场反而上涨了7.4%。
大众集团旗下的大众品牌乘用车、奥迪和保时捷前三季度全球销量也都出现了下滑,跌幅分别为2.5%、10.9%和6.9%。
保时捷在中国的表现,就更能看出点门道了。
前三季度,保时捷全球销量22.6万辆,同比下跌7%,其中中国市场仅贡献了4.3万辆,同比大跌29%,是保时捷今年跌幅最大的单一市场。目前,中国市场已经被北美市场取代,后者成为了保时捷最大的单一市场。
BBA(奔驰、宝马、奥迪)纯电车型市占率合计不足5%,被中国车企甩出三个身位。
更魔幻的是价格体系塌。
回到十年前,咱们国产车价格上探到15万已是极限,但如今国产车定价在30万、40万也逐渐普遍,甚至开始对传统豪华车市场形成冲击。
反而德系车越来越卖不动价格,指导价31.69万的大众ID.7直降5万,宝马i3终端价跌破25万,奔驰EQE优惠16万仍无人问津。有网友调侃:“以前加价买BBA是身份象征,现在买德系电车像接盘侠。”
当中国消费者开始用‘冰箱彩电大沙发’作为购车标准时,德系车还在炫耀百年前发明的差速锁。
图片
从躺赚到挣扎
德系车可以说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启蒙者,更是最先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品牌。
一直早到1984年,大众就在中国成立了合资公司,开始上产第一款合资轿车桑塔纳,紧接着就是在很多中国人眼里颇受好评的捷达的投产。
在80、90年代,桑塔纳和捷达是大家对于轿车唯一印象,奥迪让国人知道了什么叫豪华品牌,是捷达和桑塔纳让大家知道了什么是家轿。
2016年7月德系车在中国销量排行榜,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霸主地位无人能撼动”。
这些年,德系车的问题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因为战略失误。
在电动化上,德系车就像慢三拍的探戈。
大众MEB平台研发投入超500亿,结果ID.3车机卡顿被戏称“诺基亚装安卓”;奔驰EQC电机故障登上315,奥迪e-tron续航虚标遭群嘲。
比亚迪e平台3.0,续航达成率超90%,吉利SEA架构支持800V超充,德系车在电动化赛道完美演绎了什么叫“起了大早赶了晚集”。
而到了智能化,仿佛又成了老年机对战iPhone。 
德系车机系统普遍存在三大槽点:
操作逻辑堪比DOS系统;语音识别像耳背大爷;OTA升级比春运抢票还难。
对比之下,小鹏XNGP已实现城市领航,蔚来NOMI能听懂方言梗,华为ADS 2.0甚至能识别雪糕筒。德国《商报》哀叹:“我们在软件领域落后中国至少三年。”
大众ID.3德国制造成本比中国贵48%,宝马沈阳工厂单车成本比慕尼黑低35%。当宁德时代把磷酸铁锂电池打到0.6元/Wh,博世还在为IGBT芯片涨价发愁。某德企高管私下吐槽:“我们连车机芯片都要从中国进口。”
“德国人以为电动化就是给高尔夫换个电机,中国人却在重新发明汽车。”
图片
中国新能源,掀桌子的不止是技术
当然,德系被掀桌子的不只有技术。
核心是,中国新能源的卖点完全不按过去的规则出招——比如蔚来斥资30亿建换电站,把补能做成社交场所;理想把车变成“移动的家”,三联屏+魔毯座椅让全家出行不再鸡飞狗跳;比亚迪搞出个“车机刷抖音,外放广场舞”的硬核操作。
德系车企却连个像样的APP都做不好,某豪华品牌销售坦言:“客户抱怨我们的车机连外卖都点不了。”
00后买车三大灵魂拷问:
能不能打《原神》?(车机性能)敢不敢终身质保?(电池承诺)会不会每月更新?(OTA频率)
当BBA销售还在吹嘘“百年工艺”,年轻人早已转身去蔚来中心喝特调咖啡了。
德国工程师在实验室调教底盘,中国产品经理在抖音研究用户痛点——这场战争从起点就不公平。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思想上的保守。
大众集团每年从燃油车赚走200亿欧元利润,导致内部存在顽固的“反电动化同盟”。前CEO迪斯因激进电动战略被罢免,现任CEO奥博穆不得不妥协:“我们仍需依靠燃油车利润输血。”
博世、大陆、采埃孚等德国Tier1掌控核心零部件,却因转型迟缓拖累主机厂。某新势力高管透露:“我们自研域控制器成本比采购博世方案低40%。”
奔驰设计师坚持“中控屏不能大于12.3英寸”,理由是“破坏豪华感”;宝马慕尼黑总部禁止修改iDrive旋钮逻辑,声称“这是品牌DNA”,一直到今年年初才有所改变。
知乎有条热门评论:“德系车把用户当小学生,中国车企把用户当产品经理。”
所以,当德国人还在纠结方向盘用真皮还是Nappa,中国人已经用AI重新定义了驾驶。
没有永恒的帝国,只有时代的车轮。
1886年卡尔·本茨发明汽车时,不会想到137年后,一群中国工程师用电池和代码颠覆了游戏规则。
德系车此刻的困境,像极了2010年的诺基亚:引以为傲的“抗摔耐用”败给智能生态,“省油耐用”的护城河被电动化浪潮冲垮。
大众们需要的不是更大屏或更长续航,而是一场彻底的思维革命——正如苹果颠覆手机行业,特斯拉重构汽车价值。否则,历史课本上或许会多出一行注解:
“汽车发明者被自己发明的车轮碾过。”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金错刀车评》
是金错刀旗下的汽车账号
将以金错刀爆品视角,
带你深挖新能源车企最硬核干货
点关注,世界上又多了个懂车牛人
@The End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点个在看 不错过刀哥辣评图片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