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头条
提升一亿中产阶级阅读效率
打开
3年巨亏135亿元后,新希望如何扭亏为盈?
砺石商业评论
1周前
2023年年末,新希望一举将旗下食品深加工业务主体德阳新希望六和食品以及白羽肉禽业务运营主体山东中新食品的控股权进行了转让,并通过52亿元投资收益实现了归母净利润的转正。
在传统猪周期被打破的现实背景下,苦练内功,而非盲目追求规模才是新希望彻底打赢这场
“凛冬之战”的正确之路。
李平 | 作者
平凡 | 编辑
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1
猪价回暖,
艰难扭亏
三年巨亏135亿元之后,新希望终于在2024年实现扭亏为盈。
前不久,新希望发布2024年度业绩预告。2024年全年,公司预计实现净利润4.5亿元至5.5亿元,同比增长80.58%至120.71%;扣非净利润5.4亿元至6.4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对于业绩的增长,新希望在公告中表示,2024年公司聚焦主业,生产管理改善明显,养殖成本稳步下降,同时二季度以来生猪行情回暖,猪价较同期有所上涨,公司实现了扣非净利润大幅扭亏为盈,净利润的同比增长。
2024年伊始,国内生猪价格依旧在低位徘徊。2024年第一季度,新希望扣非后净亏损依旧高达19.35亿元。此后,随着能繁母猪数量的去化,国内生猪价格自2024年5月以来迎来反弹,至2024年9月,国内生猪价格最高涨至21元/公斤,较2024年5月(15元/公斤)涨超30%。2024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新希望实现扣非净利润分别为6.19亿元、13.54亿元,基本填平了此前一季度的巨额亏损。
2024年9月以来,国内生猪价格再次掉头向下,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猪企第四季度业绩环比均出现下滑。根据2024年业绩预告数据,新希望去年第四季度扣非净利润约为5亿元-6亿元,环比降幅超过50%。考虑到目前生猪价格的下行趋势,新希望的短期业绩仍不容乐观。
上一轮史诗级的猪周期之中,新希望加速向生猪养殖领域扩张,生猪养殖成为新希望集团的“一号工程”,同时也是公司二代掌门人刘畅眼中摆脱饲料主业利薄且高波动风险的“新希望”。
2019年-2021年,新希望资本开支合计超过700多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投向了生猪产能基础设施。2022年,新希望生猪出栏数达到1462万头,跃居全国第三。
不过,生猪价格在经历上一轮的暴涨之后便遭遇到有史以来最为漫长的下跌周期,这让激进扩产的新希望深陷亏损泥潭。2021年-2023年,新希望扣非净利润分别为-79.21亿元、-8.93亿元、-46.08亿元,三年内亏损金额高达135亿元。2023年9月底,刘畅在公司全员信中坦言,“新希望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困难环境。这场凛冬之战,即是生存之战。”
此后,新希望不断进行非主业资产的出售来进行瘦身化债。2023年年末,新希望一举将旗下食品深加工业务主体德阳新希望六和食品以及白羽肉禽业务运营主体山东中新食品的控股权进行了转让,并通过52亿元投资收益实现了归母净利润的转正。
2024年12月,新希望再次将旗下海南新希望等6家饲料、养殖控股子公司股权,以及民生保险、青岛大牧人等2家参股企业股权进行转让,而这些资产均被公司创始人刘永好所控制的公司悉数接下。上述交易完成之后,新希望有望获得超过10亿元的现金流,同时会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
随着一系列“瘦身”举措的实施,新希望的负债率有所改善。截至2024年9月末,新希望总负债合计849.90亿元。同期,公司资产负债率70.85%,同比减少近2个百分点。但从短期偿债能力来看,新希望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分别为1.14倍和0.87倍,均低于安全值范围,短期偿债压力仍不容小觑。因此,新希望的生存危机虽已初步解除,但公司所面临的寒冬还仍未过去。
2
激
进扩张,
生不逢时
2013年5月,62岁的刘永好宣布退居二线,33岁的刘畅接任新希望六和公司董事长。在此之前,新希望完成了对另一家饲料巨头山东六和集团的收购,饲料产能、家禽屠宰加工能力均跃居国内第一。2011年,新希望营收突破700亿元大关,饲料销量超过120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农牧企业。也是在这一年,刘畅首次以非独立董事的身份进入新希望董事会。
不过,由于彼时国内饲料产能面临严重过剩,新希望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不突出。2012年,新希望接连遭遇到速升鸡事件、黄浦江死猪事件、禽流感等一系列冲击,净利润降幅超过35%。与此同时,公司内部又面临到与六和集团的整合难题,企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临危受命之后,刘畅决定带领新希望走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道路,将公司业务板块从饲料延长至生猪养殖、屠宰加工、深加工等下游环节。2016年开始,新希望加速布局养猪行业,决定用3年至5年时间将生猪养殖规模发展至1000万头,生猪养殖规模迎来急速扩张。
2019年,非洲猪瘟的蔓延让国内生猪价格迎来史诗级上涨,最高突破39元,创历史新高。在此背景下,新希望当年实现净利润50.42亿元,同比增长195.78%,创出历史最高纪录。二级市场上, 新希望股价从2018年末的5.4元最高涨至42.2元。2020年9月,新希望总市值达到1800亿元的历史新高,较2013年5月增长近10倍。
尝到养猪的甜头之后,新希望持续加大对生猪产能的投资力度,并通过收购、自建等方式扩充厂房。2020年,刘永好在机构调研过程中明确表示,养猪战略是集团公认的“一号工程”。在此背景下,新希望不断提升生猪出栏量的内部考核目标。2021年2月,新希望在其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曾明确表示,2023年的生猪出栏量目标为不低于6600万头。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之前,新希望在生猪养殖上主要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也即由企业向农户提供或出售商品代仔猪,由农户进行育肥的合作养殖模式,资产规模相对较轻。
非洲猪瘟之后,防疫能力更强的一体化自繁自养模式受到业内追捧。在此背景下,新希望不断加大对自育肥场线的建设。仅2020年上半年,新希望就投资建设了29个生猪养殖项目,项目总投资额达147.5亿元。2019年-2021年三年内,新希望资本性支出累计超700亿元,其中绝大部分为生猪产能的扩张。
随着一体化自养比例的上升,新希望固定资产出现了明显的增长,负债率也在一路攀升。截至2021年末,新希望固定资产合计金额达到337.36亿元,较2018年增长近250亿元,三年内固定资产增幅接近300%。与此同时,公司负债金额由2018年末的206.08亿元大幅飙升至206.08亿元,其中有息负债就接近600亿元。
然而,在生猪养殖领域激进扩产的新希望很快就遭遇到生猪价格暴跌的打击。2021年,由于生猪出栏量的急剧扩张,国内生猪日度均价降至16.3元/公斤,较年初下降20.74元/斤,降幅高达55%。在此背景下,新希望出现了高达96亿元的巨额亏损,这也是自公司1998年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2022年上半年,国内猪肉价格依旧在低位运行,新希望半年内再次出现了41.4亿元的亏损。
3
瘦
身化债,
苦练内功
为了缓解债务压力,新希望于2022年底开始实施“瘦身增肌”策略。2022年12月,新希望把川渝地区11个在建新猪场项目卖给了成都天府兴新鑫农牧,回笼了9亿的资金。2023年4月,新希望再次把川渝地区7个已建好的猪场项目卖给了成都天府兴新鑫农牧,再次回笼了13亿的资金。
不过,对于千亿负债的新希望来说,22亿元的资金回笼仍只是杯水车薪,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猪肉价格的持续低迷,2023年前三季度,新希望再次出现高达38.58亿元的巨额亏损。面临严峻的资金压力,新希望于2023年底提出了聚焦饲料、生猪养殖两大核心主业的口号,并将白羽肉禽业务以及食品深加工业务的控股权进行转让,再次回笼资金42亿元。
随着肉禽业务和食品深加工资产剥离,新希望将生猪屠宰业务并入猪产业,公司主营业务由原来的饲料、养猪、白羽肉禽、食品四大板块变为饲料、养猪两大板块为主。2024年上半年,公司饲料、养猪收入占比分别为66%、33%。
由于国内饲料产业长期处于过剩状态,新希望饲料板块的盈利能力并不理想。数据显示,2021年-2023年,新希望饲料业务毛利率分别为6.51%、6.48%和5.25%。今年上半年,这一数据再次降至4.23%。
显然,相比微利状态的饲料业务,生猪养殖板块的利润弹性要明显更大。因此,对于新希望来说,养猪业务仍是决定公司未来业绩增长的关键。
自2018年6月以来,国内生猪价格遭遇到最为漫长的下跌周期,至今仍未结束。自2024年9月以来,生猪价格再次下跌。2024年12月,全国生猪出场价格为16.46元/公斤 ,环比下跌4.3%,较2024年9月中旬高点(21元/公斤)下滑超过20%。截至2024年12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是4078万头,仍高于农业农村部制定的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目标(3900万头)。因此,2025年生猪供应量仍将处于宽松局面,预计猪价将持续承压。
此外,随着瘦身行动的持续推进,新希望生猪出栏量增速也出现了明显的放缓。2023年,新希望生猪出兰量为1768万头,尚不及当初规划目标(6600万头)的三分之一。
进入到2024年,新希望在猪产业上提出了“降成本,提质量,调结构,稳规模”的新思路,并主动调整能繁母猪规模。截至2024年12月末,新希望能繁母猪数量约为74万头,较之前减少了8万头左右,淘汰产能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区域一些疫情风险大、高成本的场区。
根据最新数据,2024年全年,19家上市猪企共出栏约1.66亿头,较去年同比增长4.51%。其中,新希望生猪出栏量为1652万头,较上年减少近120万头,同比下滑6.55%;牧原股份出栏量为7160万头,同比增长12.2%;温氏股份出栏量为3018万头,同比增长14.93%。
不难看出,尽管新希望生猪出栏量仍保持在行业前三,但却与行业前两位的出栏量进一步拉开了差距。
此外,长期以来,新希望猪业的成本控制能力要明显弱于竞争对手。2023年,牧原股份、温氏股份肉猪养殖综合成本分别约为15元/公斤、16.6元/公斤,而新希望的生猪养殖成本却为17.5元/公斤。由于企业运营成本较高,2024年上半年,新希望净亏损达到12.17亿元,亏损金额在上市养殖企业中位列第一。
较好的是,通过主动调降发展节奏以及一系列降本增效措施的实施,新希望生猪养殖成本出现了明显改善。截至2024年11月,新希望运营中场线出栏肥猪的完全成本已降至13.7元/公斤,进一步缩小了与头部企业牧原股份(13.1元/公斤)、温氏股份(13.4元/公斤)之间的成本差距,这也是公司下半年扭亏为盈的关键。
事实上,随着猪周期的弱化,国内生猪养殖行业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到长期微利状态。在此背景下,成本控制能力就成为猪企之间的“胜负手”。所幸的是,新希望在看到行业的下行趋势以及企业自身的债务危机之后,能够主动选择瘦身化债聚焦主业,彻底纠正了此前的激进扩张等问题。显然,在传统猪周期被打破的现实背景下,苦练内功而非盲目追求规模才是新希望彻底打赢这场“凛冬之战”的正确之路。
内容转载 | 求职洽谈 | 商务合作
请添加微信18514460011
2023年年末,新希望一举将旗下食品深加工业务主体德阳新希望六和食品以及白羽肉禽业务运营主体山东中新食品的控股权进行了转让,并通过52亿元投资收益实现了归母净利润的转正。
在传统猪周期被打破的现实背景下,苦练内功,而非盲目追求规模才是新希望彻底打赢这场
“凛冬之战”的正确之路。
李平 | 作者
平凡 | 编辑
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1
猪价回暖,
艰难扭亏
三年巨亏135亿元之后,新希望终于在2024年实现扭亏为盈。
前不久,新希望发布2024年度业绩预告。2024年全年,公司预计实现净利润4.5亿元至5.5亿元,同比增长80.58%至120.71%;扣非净利润5.4亿元至6.4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对于业绩的增长,新希望在公告中表示,2024年公司聚焦主业,生产管理改善明显,养殖成本稳步下降,同时二季度以来生猪行情回暖,猪价较同期有所上涨,公司实现了扣非净利润大幅扭亏为盈,净利润的同比增长。
2024年伊始,国内生猪价格依旧在低位徘徊。2024年第一季度,新希望扣非后净亏损依旧高达19.35亿元。此后,随着能繁母猪数量的去化,国内生猪价格自2024年5月以来迎来反弹,至2024年9月,国内生猪价格最高涨至21元/公斤,较2024年5月(15元/公斤)涨超30%。2024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新希望实现扣非净利润分别为6.19亿元、13.54亿元,基本填平了此前一季度的巨额亏损。
2024年9月以来,国内生猪价格再次掉头向下,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猪企第四季度业绩环比均出现下滑。根据2024年业绩预告数据,新希望去年第四季度扣非净利润约为5亿元-6亿元,环比降幅超过50%。考虑到目前生猪价格的下行趋势,新希望的短期业绩仍不容乐观。
上一轮史诗级的猪周期之中,新希望加速向生猪养殖领域扩张,生猪养殖成为新希望集团的“一号工程”,同时也是公司二代掌门人刘畅眼中摆脱饲料主业利薄且高波动风险的“新希望”。
2019年-2021年,新希望资本开支合计超过700多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投向了生猪产能基础设施。2022年,新希望生猪出栏数达到1462万头,跃居全国第三。
不过,生猪价格在经历上一轮的暴涨之后便遭遇到有史以来最为漫长的下跌周期,这让激进扩产的新希望深陷亏损泥潭。2021年-2023年,新希望扣非净利润分别为-79.21亿元、-8.93亿元、-46.08亿元,三年内亏损金额高达135亿元。2023年9月底,刘畅在公司全员信中坦言,“新希望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困难环境。这场凛冬之战,即是生存之战。”
此后,新希望不断进行非主业资产的出售来进行瘦身化债。2023年年末,新希望一举将旗下食品深加工业务主体德阳新希望六和食品以及白羽肉禽业务运营主体山东中新食品的控股权进行了转让,并通过52亿元投资收益实现了归母净利润的转正。
2024年12月,新希望再次将旗下海南新希望等6家饲料、养殖控股子公司股权,以及民生保险、青岛大牧人等2家参股企业股权进行转让,而这些资产均被公司创始人刘永好所控制的公司悉数接下。上述交易完成之后,新希望有望获得超过10亿元的现金流,同时会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
随着一系列“瘦身”举措的实施,新希望的负债率有所改善。截至2024年9月末,新希望总负债合计849.90亿元。同期,公司资产负债率70.85%,同比减少近2个百分点。但从短期偿债能力来看,新希望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分别为1.14倍和0.87倍,均低于安全值范围,短期偿债压力仍不容小觑。因此,新希望的生存危机虽已初步解除,但公司所面临的寒冬还仍未过去。
2
激
进扩张,
生不逢时
2013年5月,62岁的刘永好宣布退居二线,33岁的刘畅接任新希望六和公司董事长。在此之前,新希望完成了对另一家饲料巨头山东六和集团的收购,饲料产能、家禽屠宰加工能力均跃居国内第一。2011年,新希望营收突破700亿元大关,饲料销量超过120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农牧企业。也是在这一年,刘畅首次以非独立董事的身份进入新希望董事会。
不过,由于彼时国内饲料产能面临严重过剩,新希望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不突出。2012年,新希望接连遭遇到速升鸡事件、黄浦江死猪事件、禽流感等一系列冲击,净利润降幅超过35%。与此同时,公司内部又面临到与六和集团的整合难题,企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临危受命之后,刘畅决定带领新希望走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道路,将公司业务板块从饲料延长至生猪养殖、屠宰加工、深加工等下游环节。2016年开始,新希望加速布局养猪行业,决定用3年至5年时间将生猪养殖规模发展至1000万头,生猪养殖规模迎来急速扩张。
2019年,非洲猪瘟的蔓延让国内生猪价格迎来史诗级上涨,最高突破39元,创历史新高。在此背景下,新希望当年实现净利润50.42亿元,同比增长195.78%,创出历史最高纪录。二级市场上, 新希望股价从2018年末的5.4元最高涨至42.2元。2020年9月,新希望总市值达到1800亿元的历史新高,较2013年5月增长近10倍。
尝到养猪的甜头之后,新希望持续加大对生猪产能的投资力度,并通过收购、自建等方式扩充厂房。2020年,刘永好在机构调研过程中明确表示,养猪战略是集团公认的“一号工程”。在此背景下,新希望不断提升生猪出栏量的内部考核目标。2021年2月,新希望在其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曾明确表示,2023年的生猪出栏量目标为不低于6600万头。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之前,新希望在生猪养殖上主要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也即由企业向农户提供或出售商品代仔猪,由农户进行育肥的合作养殖模式,资产规模相对较轻。
非洲猪瘟之后,防疫能力更强的一体化自繁自养模式受到业内追捧。在此背景下,新希望不断加大对自育肥场线的建设。仅2020年上半年,新希望就投资建设了29个生猪养殖项目,项目总投资额达147.5亿元。2019年-2021年三年内,新希望资本性支出累计超700亿元,其中绝大部分为生猪产能的扩张。
随着一体化自养比例的上升,新希望固定资产出现了明显的增长,负债率也在一路攀升。截至2021年末,新希望固定资产合计金额达到337.36亿元,较2018年增长近250亿元,三年内固定资产增幅接近300%。与此同时,公司负债金额由2018年末的206.08亿元大幅飙升至206.08亿元,其中有息负债就接近600亿元。
然而,在生猪养殖领域激进扩产的新希望很快就遭遇到生猪价格暴跌的打击。2021年,由于生猪出栏量的急剧扩张,国内生猪日度均价降至16.3元/公斤,较年初下降20.74元/斤,降幅高达55%。在此背景下,新希望出现了高达96亿元的巨额亏损,这也是自公司1998年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2022年上半年,国内猪肉价格依旧在低位运行,新希望半年内再次出现了41.4亿元的亏损。
3
瘦
身化债,
苦练内功
为了缓解债务压力,新希望于2022年底开始实施“瘦身增肌”策略。2022年12月,新希望把川渝地区11个在建新猪场项目卖给了成都天府兴新鑫农牧,回笼了9亿的资金。2023年4月,新希望再次把川渝地区7个已建好的猪场项目卖给了成都天府兴新鑫农牧,再次回笼了13亿的资金。
不过,对于千亿负债的新希望来说,22亿元的资金回笼仍只是杯水车薪,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猪肉价格的持续低迷,2023年前三季度,新希望再次出现高达38.58亿元的巨额亏损。面临严峻的资金压力,新希望于2023年底提出了聚焦饲料、生猪养殖两大核心主业的口号,并将白羽肉禽业务以及食品深加工业务的控股权进行转让,再次回笼资金42亿元。
随着肉禽业务和食品深加工资产剥离,新希望将生猪屠宰业务并入猪产业,公司主营业务由原来的饲料、养猪、白羽肉禽、食品四大板块变为饲料、养猪两大板块为主。2024年上半年,公司饲料、养猪收入占比分别为66%、33%。
由于国内饲料产业长期处于过剩状态,新希望饲料板块的盈利能力并不理想。数据显示,2021年-2023年,新希望饲料业务毛利率分别为6.51%、6.48%和5.25%。今年上半年,这一数据再次降至4.23%。
显然,相比微利状态的饲料业务,生猪养殖板块的利润弹性要明显更大。因此,对于新希望来说,养猪业务仍是决定公司未来业绩增长的关键。
自2018年6月以来,国内生猪价格遭遇到最为漫长的下跌周期,至今仍未结束。自2024年9月以来,生猪价格再次下跌。2024年12月,全国生猪出场价格为16.46元/公斤 ,环比下跌4.3%,较2024年9月中旬高点(21元/公斤)下滑超过20%。截至2024年12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是4078万头,仍高于农业农村部制定的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目标(3900万头)。因此,2025年生猪供应量仍将处于宽松局面,预计猪价将持续承压。
此外,随着瘦身行动的持续推进,新希望生猪出栏量增速也出现了明显的放缓。2023年,新希望生猪出兰量为1768万头,尚不及当初规划目标(6600万头)的三分之一。
进入到2024年,新希望在猪产业上提出了“降成本,提质量,调结构,稳规模”的新思路,并主动调整能繁母猪规模。截至2024年12月末,新希望能繁母猪数量约为74万头,较之前减少了8万头左右,淘汰产能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区域一些疫情风险大、高成本的场区。
根据最新数据,2024年全年,19家上市猪企共出栏约1.66亿头,较去年同比增长4.51%。其中,新希望生猪出栏量为1652万头,较上年减少近120万头,同比下滑6.55%;牧原股份出栏量为7160万头,同比增长12.2%;温氏股份出栏量为3018万头,同比增长14.93%。
不难看出,尽管新希望生猪出栏量仍保持在行业前三,但却与行业前两位的出栏量进一步拉开了差距。
此外,长期以来,新希望猪业的成本控制能力要明显弱于竞争对手。2023年,牧原股份、温氏股份肉猪养殖综合成本分别约为15元/公斤、16.6元/公斤,而新希望的生猪养殖成本却为17.5元/公斤。由于企业运营成本较高,2024年上半年,新希望净亏损达到12.17亿元,亏损金额在上市养殖企业中位列第一。
较好的是,通过主动调降发展节奏以及一系列降本增效措施的实施,新希望生猪养殖成本出现了明显改善。截至2024年11月,新希望运营中场线出栏肥猪的完全成本已降至13.7元/公斤,进一步缩小了与头部企业牧原股份(13.1元/公斤)、温氏股份(13.4元/公斤)之间的成本差距,这也是公司下半年扭亏为盈的关键。
事实上,随着猪周期的弱化,国内生猪养殖行业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到长期微利状态。在此背景下,成本控制能力就成为猪企之间的“胜负手”。所幸的是,新希望在看到行业的下行趋势以及企业自身的债务危机之后,能够主动选择瘦身化债聚焦主业,彻底纠正了此前的激进扩张等问题。显然,在传统猪周期被打破的现实背景下,苦练内功而非盲目追求规模才是新希望彻底打赢这场“凛冬之战”的正确之路。
内容转载 | 求职洽谈 | 商务合作
请添加微信18514460011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新闻
3年巨亏135亿元后,新希望如何扭亏为盈?
砺石商业评论
1周前
2024年扭亏为盈,苏宁易购做对了什么?
互联网 文
2周前
扭亏为盈,张近东带着苏宁易购复活了?
智车科技
3周前
人形机器人概念成热点:关注已量产人形机器人概念
市场资讯
1秒前
市场稳中向好 纯碱交投氛围较温和
市场资讯
1天前
300艘甲醇船要下水,全球打响绿醇港口争夺战!
智车科技
1天前
确认!微信测试接入DeepSeek
中国证券报
1秒前
比黄金涨得还猛!多品牌回应是否调价
中新经纬
1秒前
金价回升至2900美元关口,多头趋势有望延续
汇通网
1秒前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