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几天前,一家估值90亿的智能驾驶企业的明星公司,众目睽睽之下成为焦点。
高管集体离职,CEO“已读不回”......悄无声息之中,纵目科技在舆论场上,完成了从”天堂“到”地域“的坠落。
据南方都市报,CEO唐锐及高管们的集体“消失”,令700多名普通员工对公司的信任瞬间崩塌。当下,群龙无首的员工们只能将希望寄托于政府援助。
媒体实地探访后发现,公司大门玻璃上贴满了不透明贴纸,在仅开放的侧门外,有三位保安在站岗。记者了解到,目前该公司已经没有人上班,非纵目科技员工,不允许进入楼内。
纵目科技暴雷前后
年前1月26日,似乎疑云已经在公司内部有所燃起。但据报道纵目科技CEO唐锐曾向员工们表态称,“我是美国国籍,买张机票就能走,但还是要留下来,跟兄弟们一起战斗。”此外,唐锐还向员工们承诺,公司目前很有希望,未来能够补发拖欠工资,试图稳定军心。
但据悉,公司内部员工事后反馈,说完这番话后,唐锐便离开了公司。没想到这一去,竟然是不复返了。
此外,在纵目科技开始全员春节放假的26日当晚,部分公司高管还分走了用以“保供”公司项目的大额款项。春节返工后,部分员工发现已无法办理离职手续,几乎近数高管不见踪影。
这更早之前,2024年11月10日,纵目科技宣布延期至每月25日发放工资。
没想到,隐患就这此埋下伏笔。
作为国内ADAS解决方案提供商,提供覆盖全面自动驾驶功能的解决方案,早在2013年就已经成立。
灼识咨询的数据显示,以2022年的销售收入来看,纵目科技在中国内地供应商中的排名较为靠前:在ADAS市场中排名第五,市场份额为1.0%;在自动泊车解决方案市场中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4.9%;在APA泊车解决方案市场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5.6%。
就是这样一家看起来表面风光,又不差钱的公司,还是倒下了。
好学生的不思进取
纵目科技创始人唐锐,清华电子工程硕士毕业,拥有硅谷20年汽车电子研发背景,2013年,回国后,就开始瞄准ADAS这个有前瞻性的赛道。
公司成立以来,先后完成10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达到22.47亿元人民币。联想、小米、高通风投等都是其投资人。根据公司招股书,截至2023年12月31日,纵目科技已成功为50款车型提供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2021年至2023年年间,纵目科技与中国2022年销量排名前十的OEM厂商及多家主要新能源汽车品牌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一度被视作“量产能力最强”的本土Tier1。2023年理想、赛力斯、长安、岚图和一汽等都曾是它的客户,占纵目科技收入总收入的93%。
随着业务的扩张,2021-2023年间,纵目科技营收从2.25亿增至4.98亿。但亏损也很厉害,一度亏损15.86亿,毛利率直到2023年才勉强转正3.5%。
虽然没赚钱,但纵目科技的高光时刻,已经定格在这几年。
一家公司,离倒闭不远的直接指标:没钱了!
为了筹钱,但2022年至2024年,纵目科技辗转在创业板和港交所之间,却迟迟未能上市。
业务上,以自动泊车技术起家的纵目科技在技术的进一步迟疑不前。据员工爆料称,纵目泊车技术栈停留在2022年水平,“高阶智驾提案被唐锐否决”,错失转型窗口,造成核心客户流失。
不管是纵目科技的客户,还是目前行业里的车企,都在自动驾驶方面自己发力。比如,赛力斯问界M5/M7的泊车方案原由纵目提供,但随着华为智选模式深入,全线切换为华为方案。
主业不阵,业务受阻情况下,2024年纵目科技开辟机器人的新业务——FlashBot闪电宝,主要可在园区、停车场等场景,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智能充电服务。但这种商业化场景的畅想,最终并未在现实中成为助力,反而加速公司亏损。
智能驾驶这道难题
如果说纵目科技的陨落,是因为在智能驾驶方面太不思进取,“全球自动驾驶第一股图森的退市,可能是“太思进取了”。
美东时间2024年1月17日,自动驾驶卡车公司图森未来公告称,公司将从美国纳斯达克退市,并终止其普通股票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注册。至于退市原因,图森未来表示,公司董事会成立的特别委员会认为,退市符合公司和股东的最大利益。
图森上市时,也是带着无数期待。只不过,商业化不及预期、高管“宫斗”等,给了这个公司重重一击。
高阶智能驾驶(无人驾驶),被车企认为是智能驾驶的终局。
不少搞自动驾驶的公司事实上都寄期望于此。多数放弃L2、L3,直奔L4、甚至L5。但由于法律、各国数据开放等一系列问题。更高形态的智能突破,只是小范围的零星放出异彩。
特斯拉是全自动驾驶一直以来的探路者。不久前,特斯拉宣布在墨西哥正式推出其全自动驾驶(FSD)驾驶辅助技术。不过,FSD目前要求司机主动监督,并没有像这项技术的名称所暗示的那样可以完全自动驾驶。
基于全自动智能驾驶各种约束,不少智能驾驶公司,其实已经开始转换思路。
比如,做toB的业务。在2023年上海车展上,图森未来董事长表示:“L4无人卡车这一件事情我们坚信可以成功。L4现在市场的问题是,无人驾驶公司和整车厂没有紧密的合作,因为大家有核心利益的冲突,都会争夺一个主导权,这也是为什么L4市场难落地的原因。”
中国智能驾驶公司小马智行就把三核心业务聚焦在自动驾驶出行服务(Robotaxi)、自动驾驶卡车业务(Robotrucks)以及乘用车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业务。
截至今年前三季度,三项业务营收均呈增长趋势,Robotaxi、Robotrucks和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分别为470万美元、2740万美元和740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422.2%、56.5%和155.2%。
根据量子位智库预测,2030年中国Robotaxi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700亿元,行业头部企业预计将在2025年实现盈利,当下成本和监管等靠单个企业克服不了的问题,正在由时间和产业链解决。
其次,很多公司也不在一味追求所谓的全自动,而是注重实际性和实用性。
比如,比亚迪的天神之眼号称加量不加价,覆盖从10万元级到高端车型。据悉,该系统在高速驾驶、自动泊车等方面表现出色,尤其在泊车方面,可以实现自动泊车、遥控泊车和代客泊车等功能。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在比亚迪发布会当天“接招”,宣布将于2025年中推出准L3级自动驾驶系统。而非之前很多企业宣称的,一定要L4、L5。
自动驾驶的全自动化时代这种叙事,或许都在期待。但在此之前,大厂更应该解决的问题是,先活着。
就在几天前,一家估值90亿的智能驾驶企业的明星公司,众目睽睽之下成为焦点。
高管集体离职,CEO“已读不回”......悄无声息之中,纵目科技在舆论场上,完成了从”天堂“到”地域“的坠落。
据南方都市报,CEO唐锐及高管们的集体“消失”,令700多名普通员工对公司的信任瞬间崩塌。当下,群龙无首的员工们只能将希望寄托于政府援助。
媒体实地探访后发现,公司大门玻璃上贴满了不透明贴纸,在仅开放的侧门外,有三位保安在站岗。记者了解到,目前该公司已经没有人上班,非纵目科技员工,不允许进入楼内。
纵目科技暴雷前后
年前1月26日,似乎疑云已经在公司内部有所燃起。但据报道纵目科技CEO唐锐曾向员工们表态称,“我是美国国籍,买张机票就能走,但还是要留下来,跟兄弟们一起战斗。”此外,唐锐还向员工们承诺,公司目前很有希望,未来能够补发拖欠工资,试图稳定军心。
但据悉,公司内部员工事后反馈,说完这番话后,唐锐便离开了公司。没想到这一去,竟然是不复返了。
此外,在纵目科技开始全员春节放假的26日当晚,部分公司高管还分走了用以“保供”公司项目的大额款项。春节返工后,部分员工发现已无法办理离职手续,几乎近数高管不见踪影。
这更早之前,2024年11月10日,纵目科技宣布延期至每月25日发放工资。
没想到,隐患就这此埋下伏笔。
作为国内ADAS解决方案提供商,提供覆盖全面自动驾驶功能的解决方案,早在2013年就已经成立。
灼识咨询的数据显示,以2022年的销售收入来看,纵目科技在中国内地供应商中的排名较为靠前:在ADAS市场中排名第五,市场份额为1.0%;在自动泊车解决方案市场中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4.9%;在APA泊车解决方案市场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5.6%。
就是这样一家看起来表面风光,又不差钱的公司,还是倒下了。
好学生的不思进取
纵目科技创始人唐锐,清华电子工程硕士毕业,拥有硅谷20年汽车电子研发背景,2013年,回国后,就开始瞄准ADAS这个有前瞻性的赛道。
公司成立以来,先后完成10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达到22.47亿元人民币。联想、小米、高通风投等都是其投资人。根据公司招股书,截至2023年12月31日,纵目科技已成功为50款车型提供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2021年至2023年年间,纵目科技与中国2022年销量排名前十的OEM厂商及多家主要新能源汽车品牌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一度被视作“量产能力最强”的本土Tier1。2023年理想、赛力斯、长安、岚图和一汽等都曾是它的客户,占纵目科技收入总收入的93%。
随着业务的扩张,2021-2023年间,纵目科技营收从2.25亿增至4.98亿。但亏损也很厉害,一度亏损15.86亿,毛利率直到2023年才勉强转正3.5%。
虽然没赚钱,但纵目科技的高光时刻,已经定格在这几年。
一家公司,离倒闭不远的直接指标:没钱了!
为了筹钱,但2022年至2024年,纵目科技辗转在创业板和港交所之间,却迟迟未能上市。
业务上,以自动泊车技术起家的纵目科技在技术的进一步迟疑不前。据员工爆料称,纵目泊车技术栈停留在2022年水平,“高阶智驾提案被唐锐否决”,错失转型窗口,造成核心客户流失。
不管是纵目科技的客户,还是目前行业里的车企,都在自动驾驶方面自己发力。比如,赛力斯问界M5/M7的泊车方案原由纵目提供,但随着华为智选模式深入,全线切换为华为方案。
主业不阵,业务受阻情况下,2024年纵目科技开辟机器人的新业务——FlashBot闪电宝,主要可在园区、停车场等场景,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智能充电服务。但这种商业化场景的畅想,最终并未在现实中成为助力,反而加速公司亏损。
智能驾驶这道难题
如果说纵目科技的陨落,是因为在智能驾驶方面太不思进取,“全球自动驾驶第一股图森的退市,可能是“太思进取了”。
美东时间2024年1月17日,自动驾驶卡车公司图森未来公告称,公司将从美国纳斯达克退市,并终止其普通股票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注册。至于退市原因,图森未来表示,公司董事会成立的特别委员会认为,退市符合公司和股东的最大利益。
图森上市时,也是带着无数期待。只不过,商业化不及预期、高管“宫斗”等,给了这个公司重重一击。
高阶智能驾驶(无人驾驶),被车企认为是智能驾驶的终局。
不少搞自动驾驶的公司事实上都寄期望于此。多数放弃L2、L3,直奔L4、甚至L5。但由于法律、各国数据开放等一系列问题。更高形态的智能突破,只是小范围的零星放出异彩。
特斯拉是全自动驾驶一直以来的探路者。不久前,特斯拉宣布在墨西哥正式推出其全自动驾驶(FSD)驾驶辅助技术。不过,FSD目前要求司机主动监督,并没有像这项技术的名称所暗示的那样可以完全自动驾驶。
基于全自动智能驾驶各种约束,不少智能驾驶公司,其实已经开始转换思路。
比如,做toB的业务。在2023年上海车展上,图森未来董事长表示:“L4无人卡车这一件事情我们坚信可以成功。L4现在市场的问题是,无人驾驶公司和整车厂没有紧密的合作,因为大家有核心利益的冲突,都会争夺一个主导权,这也是为什么L4市场难落地的原因。”
中国智能驾驶公司小马智行就把三核心业务聚焦在自动驾驶出行服务(Robotaxi)、自动驾驶卡车业务(Robotrucks)以及乘用车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业务。
截至今年前三季度,三项业务营收均呈增长趋势,Robotaxi、Robotrucks和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分别为470万美元、2740万美元和740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422.2%、56.5%和155.2%。
根据量子位智库预测,2030年中国Robotaxi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700亿元,行业头部企业预计将在2025年实现盈利,当下成本和监管等靠单个企业克服不了的问题,正在由时间和产业链解决。
其次,很多公司也不在一味追求所谓的全自动,而是注重实际性和实用性。
比如,比亚迪的天神之眼号称加量不加价,覆盖从10万元级到高端车型。据悉,该系统在高速驾驶、自动泊车等方面表现出色,尤其在泊车方面,可以实现自动泊车、遥控泊车和代客泊车等功能。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在比亚迪发布会当天“接招”,宣布将于2025年中推出准L3级自动驾驶系统。而非之前很多企业宣称的,一定要L4、L5。
自动驾驶的全自动化时代这种叙事,或许都在期待。但在此之前,大厂更应该解决的问题是,先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