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丨欧盟天然气市场化改革与应对危机的经验启示

兴业研究

6天前

2022年8月,在欧盟颁布降低天然气需求15%的措施后,随着措施的延续2023年欧盟电力总消费量为5年来最低水平,较2020年(疫情初期)低2.1%。
        天然气因其优异的燃烧性能和清洁属性成为我国绿色转型背景下重要的“过渡性”能源,近年来消费量和进口量均呈现上升趋势。2023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达到3945亿立方米,进口占比接近42%。随着绿色转型的深入,天然气在电力、工业、交通领域中将进一步对煤炭石油形成替代并与新能源形成互补,预计在2035-2040年间,天燃气需求峰值将达到6200亿立方米,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接近11.4%,供应安全成为重要议题。

参照欧盟,2000-2023年间,欧盟天然气消费量占能耗总量比重始终保持在20%左右,而进口依赖度持续提升,由2000年的66%升至2023年的90%。面对更高的需求和进口依赖,欧盟在解决天然气供应安全和稳定市场价格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在面对俄乌冲突这一地缘政治危机下的应对之策,为我国天然气安全利用提供了借鉴。

俄乌冲突前,欧盟着力通过推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以单一市场优势达到既降低天然气价格,又多元化进口来源确保供应安全的目的。其核心举措包括:一是打破垄断、开放准入,推动天然气市场化。同时,加大液化天然气(LNG)接收和气化基础设施的投资补贴,提升LNG占比,从而丰富市场主体,多元化进口来源。二是减少长期供应合同,鼓励现货和短期合约交易。一方面避免传统天然气供应商利用长期协议占据管道容量,从而长期占据市场主体地位;另一方面避免对天然气的长期依赖阻碍碳中和进程。三是培育天然气交易中心,推动天然气市场化价格形成。欧盟天然气市场化改革使交易活跃度不断提升,欧盟境内天然气交易中心的定价机制形成。

俄乌冲突后,能源供应安全问题成为优先事项。欧盟开始以行政手段为主导干预天然气市场,紧急出台了系列政策,以稳定天然气价格和供应,主要举措包括:进一步加大LNG的进口和能源供应多元化,减少对俄罗斯化石能源的依赖;加快部署可再生能源,简化可再生能源项目许可审批程序,提高能效,强化能源独立;欧盟成员国联合采购提高议价能力;发布市场修订机制,设立天然气价格上限,防止价格过度波动;建立天然气“团结”机制,促进域内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能源互济;降低天然气消费,设立强制储存要求,加大天然气储存;补贴终端消费,减轻能源高企对产业的影响。

随着应对能源危机的措施逐步落地,欧盟能源消费量明显下降,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总量方面,2023年和2022年分别较2021年下降了4.5%和8.6%;煤炭方面,煤电在俄乌冲突爆发初期迅速弥补气电供应短缺。2022年欧盟煤炭占电力能源消费量比例达到近五年高点52.7%。石油方面,由于欧盟进口的俄罗斯石油大部分油海上运输,原本用于接收俄罗斯石油的基础设施迅速切换为接收从其他国家进口的石油,俄罗斯份额被美国和挪威等国替代,石油消费量较为稳定。电力方面,2022年8月,在欧盟颁布降低天然气需求15%的措施后,随着措施的延续2023年欧盟电力总消费量为5年来最低水平,较2020年(疫情初期)低2.1%。天然气方面,2022年8月后,欧盟天然气消费量显著降低。2023年欧盟天然气消费量为近5年最低水平。

俄乌冲突凸显了欧盟天然气供应安全方面的不足:一是减少天然气长协弱化了欧盟天然气市场供应的稳定性二是天然气交易中心定价失真。现阶段,欧盟天然气供应依然以长协为主,交易中心现货交易更多用于弥补/交易额外的需求,面对突发事件,投机属性被放大,并未真实反应天然气实际价格。三是亚洲地区对天然气的需求削弱了欧盟需求市场对天然气供应的议价能力。LNG供应能力提升需要一定时间周期,导致供给弹性较弱,短期需求波动容易造成价格的宽幅波动。四是可再生能源出力的不确定性加剧天然气需求波动。2023年欧盟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达到44%,短中期内更加依赖燃气发电进行灵活性调节,加剧了天然气需求的波动,带动天然气现货市场价格的波动。五是欧盟能源的互联互通传导了能源价格波动。当一国电力或者天然气紧缺时,将推高其他域内国家能源价格。

我国始终把能源安全置于能源发展的首要位置,并推动市场化建设以提高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对比欧盟天然气市场化改革,我国更侧重于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为此,基于欧盟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和应对危机的经验,建议:一是供给端注重长期合同与现货(短约)交易并重。鼓励大型用户通过长协稳定基础需求,短期交易满足波动需求。鼓励以“聚合商”模式,聚合小型市场主体的需求进行集中采购。二是管网端加大区域互联互通、调节能力和掺氢能力。确保能覆盖更多的市场主体,并激励煤层气、石油伴生气、氢气等气源的资源化利用。三是体制机制方面进一步优化。通过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和应急机制,确保市场透明、公平和稳定运行;通过丰富低碳技术应用的成本补偿机制,促进天然气应用,扩大市场需求主体;通过培育形成国际天然气交易中心,创新天然气交易产品,扩大交易中心国际影响力、形成天然气定价权。四是能源互补上,建议在电力和工业关键部门设置能源冗余度,提升煤炭对高进口依赖能源的补充能力。

2022年8月,在欧盟颁布降低天然气需求15%的措施后,随着措施的延续2023年欧盟电力总消费量为5年来最低水平,较2020年(疫情初期)低2.1%。
        天然气因其优异的燃烧性能和清洁属性成为我国绿色转型背景下重要的“过渡性”能源,近年来消费量和进口量均呈现上升趋势。2023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达到3945亿立方米,进口占比接近42%。随着绿色转型的深入,天然气在电力、工业、交通领域中将进一步对煤炭石油形成替代并与新能源形成互补,预计在2035-2040年间,天燃气需求峰值将达到6200亿立方米,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接近11.4%,供应安全成为重要议题。

参照欧盟,2000-2023年间,欧盟天然气消费量占能耗总量比重始终保持在20%左右,而进口依赖度持续提升,由2000年的66%升至2023年的90%。面对更高的需求和进口依赖,欧盟在解决天然气供应安全和稳定市场价格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在面对俄乌冲突这一地缘政治危机下的应对之策,为我国天然气安全利用提供了借鉴。

俄乌冲突前,欧盟着力通过推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以单一市场优势达到既降低天然气价格,又多元化进口来源确保供应安全的目的。其核心举措包括:一是打破垄断、开放准入,推动天然气市场化。同时,加大液化天然气(LNG)接收和气化基础设施的投资补贴,提升LNG占比,从而丰富市场主体,多元化进口来源。二是减少长期供应合同,鼓励现货和短期合约交易。一方面避免传统天然气供应商利用长期协议占据管道容量,从而长期占据市场主体地位;另一方面避免对天然气的长期依赖阻碍碳中和进程。三是培育天然气交易中心,推动天然气市场化价格形成。欧盟天然气市场化改革使交易活跃度不断提升,欧盟境内天然气交易中心的定价机制形成。

俄乌冲突后,能源供应安全问题成为优先事项。欧盟开始以行政手段为主导干预天然气市场,紧急出台了系列政策,以稳定天然气价格和供应,主要举措包括:进一步加大LNG的进口和能源供应多元化,减少对俄罗斯化石能源的依赖;加快部署可再生能源,简化可再生能源项目许可审批程序,提高能效,强化能源独立;欧盟成员国联合采购提高议价能力;发布市场修订机制,设立天然气价格上限,防止价格过度波动;建立天然气“团结”机制,促进域内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能源互济;降低天然气消费,设立强制储存要求,加大天然气储存;补贴终端消费,减轻能源高企对产业的影响。

随着应对能源危机的措施逐步落地,欧盟能源消费量明显下降,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总量方面,2023年和2022年分别较2021年下降了4.5%和8.6%;煤炭方面,煤电在俄乌冲突爆发初期迅速弥补气电供应短缺。2022年欧盟煤炭占电力能源消费量比例达到近五年高点52.7%。石油方面,由于欧盟进口的俄罗斯石油大部分油海上运输,原本用于接收俄罗斯石油的基础设施迅速切换为接收从其他国家进口的石油,俄罗斯份额被美国和挪威等国替代,石油消费量较为稳定。电力方面,2022年8月,在欧盟颁布降低天然气需求15%的措施后,随着措施的延续2023年欧盟电力总消费量为5年来最低水平,较2020年(疫情初期)低2.1%。天然气方面,2022年8月后,欧盟天然气消费量显著降低。2023年欧盟天然气消费量为近5年最低水平。

俄乌冲突凸显了欧盟天然气供应安全方面的不足:一是减少天然气长协弱化了欧盟天然气市场供应的稳定性二是天然气交易中心定价失真。现阶段,欧盟天然气供应依然以长协为主,交易中心现货交易更多用于弥补/交易额外的需求,面对突发事件,投机属性被放大,并未真实反应天然气实际价格。三是亚洲地区对天然气的需求削弱了欧盟需求市场对天然气供应的议价能力。LNG供应能力提升需要一定时间周期,导致供给弹性较弱,短期需求波动容易造成价格的宽幅波动。四是可再生能源出力的不确定性加剧天然气需求波动。2023年欧盟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达到44%,短中期内更加依赖燃气发电进行灵活性调节,加剧了天然气需求的波动,带动天然气现货市场价格的波动。五是欧盟能源的互联互通传导了能源价格波动。当一国电力或者天然气紧缺时,将推高其他域内国家能源价格。

我国始终把能源安全置于能源发展的首要位置,并推动市场化建设以提高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对比欧盟天然气市场化改革,我国更侧重于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为此,基于欧盟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和应对危机的经验,建议:一是供给端注重长期合同与现货(短约)交易并重。鼓励大型用户通过长协稳定基础需求,短期交易满足波动需求。鼓励以“聚合商”模式,聚合小型市场主体的需求进行集中采购。二是管网端加大区域互联互通、调节能力和掺氢能力。确保能覆盖更多的市场主体,并激励煤层气、石油伴生气、氢气等气源的资源化利用。三是体制机制方面进一步优化。通过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和应急机制,确保市场透明、公平和稳定运行;通过丰富低碳技术应用的成本补偿机制,促进天然气应用,扩大市场需求主体;通过培育形成国际天然气交易中心,创新天然气交易产品,扩大交易中心国际影响力、形成天然气定价权。四是能源互补上,建议在电力和工业关键部门设置能源冗余度,提升煤炭对高进口依赖能源的补充能力。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