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为什么总是被嘲笑

新象财经

1周前

如今的百度站在AI浪潮之巅,或许该听听李彦宏被泼水时观众的加油声:人们嘲笑的从来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背后那份丢失的初心。毕竟,能防得住无人驾驶的交通法规,却防不住一瓶矿泉水的公司,需要的不仅是更强大的AI,更是一颗愿意蹲下来和小学生学数学的平常心。

首先声明,这不是一篇黑稿,只是作为商业观察者的个人观察,大家伙不要一看标题就觉得是黑百度,我不黑百度,相反,我希望它更好——基于一个基础判断:只要还能通过百度搜到李彦宏的负面新闻,百度就仍然值得被期待。

刚过去的这个春节,DeepSeek有多风光,百度就有多尴尬,尴尬远胜两年前ChatGPT刚发布之时,毕竟,那时还能以“美国技术更先进”来当一下遮羞布。

百度早在2010年就开始投入人工智能领域,是国内最早布局人工智能的公司,如今却不断被其他企业超越,也难怪被嘲笑。

一个与此相关的笑话是:百度风投就在DeepSeek的楼上却未投资,虽然相关人士做了澄清,但还是止不住被网友作为段子在网络上转发群嘲。

以至于最近在迪拜举行的第12届世界政府峰会(WGS 2025)上,百度被直面问道:“DeepSeek火爆是否在其意料之中,是否对DeepSeek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惊讶?”

李彦宏避无可避后的回答是:“创新是无法计划的……你无法知道创新何时何地会出现,你所能做的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有媒体在报道此事时直接用了“尴尬避左右而言他”的标题。

百度的尴尬名场面还有更古早的,细数其过往历史,简直能编纂一部《互联网尴尬行为大赏》。

2019年:“水掉哥头”的AI黑色幽默

2019年的夏天,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正慷慨激昂地讲述“AI改变生活”,一名男子突然冲上台,将一瓶怡宝矿泉水精准浇在他头顶。李彦宏一句“What’s your problem?”瞬间引爆全网,网友以“宏颜获水”“水掉哥头”等谐音梗将此事送上热搜,甚至淘宝卖家连夜推出同款T恤,怡宝矿泉水躺赢成年度最佳广告位。

这场闹剧的讽刺性在于:百度本想用AI大会展示技术实力,结果大众只记住了李彦宏的“湿身时刻”。更荒诞的是,百度的公关应对堪称“反向营销教科书”——泼水事件后,百度官微发文称“AI前进的道路上会有各种困难”,网友则回怼:“AI再厉害,也防不住物理攻击”。

“水”从此成了百度的隐喻——无论是李彦宏头上的矿泉水,还是用户心中对百度的“凉透”,都指向同一个问题:技术巨头的公众形象,为何如此脆弱?

2017年:FEED业务翻车,看家技术都丢了?

2017年11月,百度老对手搜狗上市前,一段李彦宏在内部群“激情问责”的聊天记录,被吃瓜网友抬上了热搜。故事很简单:作为搜索界扛把子,百度FEED业务群居然漏推了老对手搜狗IPO路演的消息!李老板当场破防——这么大的瓜,咱家雷达咋没响?

这波操作直接让围观群众笑出鹅叫。搜狗CEO王小川更是闪现补刀,一句“这个没有,这个也没有?!”宛如在百度伤口上撒了一包跳跳糖。最绝的是,双方至今无人辟谣,直接让事件盖章成“互联网未解之谜”:所以……李总到底有没有摔键盘?

要知道,该事件发生前几个月前李彦宏还在夏季派对上高调宣布要“打响信息流战争”,如今自家王牌FEED业务却闹出“敌情侦查翻车”,场面堪比学霸考试忘带笔。更扎心的是,这业务明明很能打——三季度财报显示FEED广告年入10亿美元,眼看要再造一个“百度凤巢”。如今却因漏瓜惨变段子素材,网友辣评:“原来算法再牛,也敌不过人类八卦的洪荒之力!”

无人驾驶变“无人驾驶执照”

2017年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直播乘坐无人驾驶汽车上五环,结果被交警发现车辆实线变道、未悬挂号牌。这场耗资不菲的科技秀,最终以“全球首例无人驾驶罚单”登上热搜,网友锐评:“原来AI也要考科目一”。

复旦美女的致命尬舞

某次演讲中,一位复旦女生突然冲上台,对着李彦宏高唱自编神曲《Robin之歌》,配合僵硬的舞步堪称“社死现场”。事后网友扒出该女生实为百度请来的“气氛组”,调侃其“花钱买热搜失败案例”。

……

恕我年迈体衰,记不住百度相关的更多尴尬史了,读者诸君如果想起来,麻烦评论留言,提醒一下,谢谢了。

但就这几件事情,出现在一个标榜“技术是信仰”、要“改变世界”的公司史上,已经足够尴尬了。当一个公司的名字频繁与“打脸”“尴尬”绑定,甚至能编成段子合集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百度总是被嘲笑?

直到昨天(2月13日),我近距离围观了百度的又一次被嘲笑。

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作为自媒体人,我也在百度官方建立的某个被命名为“百度的好朋友”的微信群里。上午十点刚过,官方PR老师就在群里宣布消息了:“……即日起,文心一言上线深度搜索功能;该功能也将于4月1日起免费开放使用……”紧跟一篇标题很局里局气的公号链接《定了,免费!》。

很快,媒体老师(甲)在群里说了句“说实话 不太敢用”,还附带了截图。图中内容是问文心一言“3.11大还是3.9大”,回答非常简洁:“3.11大。因为小数点后第一位,1大于9,所以3.11大于3.9。”……

我试着验证了一下,果然如此,文心一言给我返回的答案是3.11比3.9大。我同样试了一下“DeepSeek”、“Kimi”、“豆包”、“腾讯元宝”,只有文心一言是错误答案。

这是个很浅显的数学题,我问了一下家里的二年级小学生,她秒答:3.9更大。我装做不明白,为什么?她用看白痴的眼神看着我,三块九难道不比三块一毛一大吗?!

实在忍不下去了,我也群里发言说了我的验证结果。

在我之后,还有另外一个媒体老师(乙)也对这个话题作引用搭配“捂脸哭”的表情包表达了“尴尬”,但是百度PR的朋友们置若罔闻,只回复了另一位由媒体老师 (丙)关于“付费用户的退费问题”。

此后,由媒体朋友们和百度PR朋友们组成的偌大的三百多人的群里,再无发言,只剩下我最后发出来的验证截图在“空中飘荡”,仿佛替百度PR朋友们在代言:“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我有点彷徨了。甲、乙和我,这三个“憨货”,这么不适时宜地在百度宣布“文心一言免费了”的好消息时,指出了“文心一言”产品技术上的“瑕疵”,不知道,我们还算不算“百度的好朋友”?反正,我教育小朋友时,我会告诉她,能说实话的才是好朋友。

那一瞬间,我好像想明白为什么百度总是被嘲笑了。

群嘲背后的三重悖论:技术理想主义撞上现实引力

为什么百度总能精准触发群嘲技能?这背后藏着三个深层次矛盾:

1. 技术信仰 vs 商业现实

李彦宏始终标榜“技术是百度的信仰”,但现实是它始终在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间反复横跳。

在底层认知上,从默认勾选“用户激励计划”到输入法强塞广告,百度总把用户当“数据奶牛”。正如知乎网友总结:“百度的产品逻辑是——用户不是人,是流量;技术不是工具,是镰刀”。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当微信、抖音自成生态,百度搜索的流量中枢地位被瓦解,它试图通过内容社区(如百家号、贴吧)转型,却因激进的广告策略和低质内容沦为“营销号大本营”。

到了AI时代,百度是先行者,但时至今日,其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百度70%营收仍来自“在线营销”(即广告),AI最成功的应用场景竟是“用深度学习优化广告投放”(让广告推送更精准)。

网友戏称:“百度的AI,A是Advertisement(广告),I是Income(收入)”。当网友发现百度的AI寻人、自动驾驶等技术突破,始终难掩其“竞价排名2.0”的本质时,AI战略的“投机感”昭然若揭,技术理想主义的光环自然碎了一地。

2. 精英叙事 vs 草根解构

百度总爱用“改变世界”的宏大叙事包装产品,却屡屡在基础功能上翻车。比如搜索“高考志愿”优先推荐付费APP,文心一言搞不定小学数学题。这种“仰望星空却踩进泥坑”的反差,恰好为网友提供了绝佳的解构素材——当精英话语撞上草根智慧,百度的技术神话瞬间沦为段子手的创意工坊。

3. 公关求生欲 vs 舆论黑洞体质

面对危机,百度PR总在“装死”与“强行升华”间反复横跳。泼水事件后,官方将暴力行为美化为“AI路上的挫折”;文心一言出错时,PR在300人媒体群里对质疑视而不见,反而大谈“免费开放”。这种“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的应对策略,反而让舆论雪球越滚越大。

依我看,如潘乱所写的《百度没有文化》一样,百度值得有人再写一篇《百度没有公关》。

百度已经很多年没有公关了!百度公关最大的问题,或许是从来只把公关仅仅看作是传播。

以我上述在“百度的好朋友”群里所见来分析,其一,官方PR老师们连基础的公关修养都不具备。公关的核心工作从来不是“传播”,而是“对话”。公关是关系资产的管理学,是在利益相关者博弈场中,通过对话平衡企业、用户、媒体、政府等多元诉求。而就在明明是百度官方PR的主场群里,他们无视了三位媒体老师指出的产品意见。

其二、官方PR老师们完全没有沉到业务里。我们提出的“3.11大还是3.9大”其实是老问题,而且不仅是文心一言,包括ChatGPT、Kimi、通义千问、豆包、海螺AI都在这个问题翻过车。不会回答可以“抄作业”的,看看Kimi母公司月之暗面是如何回应的:

“其实我们人类对大模型的能力探索——无论是大模型能做到什么,还是大模型做不到什么——都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我们非常期待用户在使用中能够发现和报告更多的边界案例(Corner Case),不管是最近的‘9.9和9.11哪个大、13.8和13.11哪个大’,还是之前的‘strawberry有几个r’,这些边界案例的发现,有助于我们增加对大模型能力边界的了解……要彻底解决问题,又不能仅仅依赖于逐一修复每个案例,原因在于这些情况就像自动驾驶会遇到的场景一样是很难穷尽的,我们更加要做的是不断增强底层基础模型的智能水平,让大模型变得更加强大和全面,能够在各种复杂和极端情况下依然表现出色。”

其三、百度要么真的是公关无人,要么就是公关太差劲在内部只有被使唤的命运。但凡有点建议权,都不会选择这样的一个发布策略:宣布免费,但免费是从4月1日开始,而现在是2月13日。

其实我们指出的产品意见并不是第一个问题,宣布刚开始,就有老师问“为什么等到4.1”,有两位老师跟着询问,结果是一样的,全部被无视,没有官方PR老师对此负责。

关于此发布策略的失策,值得公关垂直号再分析写一篇为何和如何?本文就不再赘述了。

如何打破群嘲魔咒

平心而论,百度并非没有闪光点:截至目前,其AI寻人项目帮助超过1万个家庭团聚,自动驾驶服务“萝卜快跑”已突破700万订单,2025年更计划将Robotaxi出海至迪拜。但为何公众始终戴着“有色眼镜”?核心问题在于,百度尚未在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间找到平衡点。

要打破群嘲魔咒,百度或许需要一场“价值重构革命”:

技术祛魅:少谈些“改变人类”,多解决“3.9>3.11”的常识问题;

真诚沟通:与其用“免费”转移视线,不如学学淘宝商家把“What's your problem?”印在T恤上的自嘲精神;

价值锚定:当百度不再仅仅是追逐当前市场,而愿意花更多资源来研究那些暂时看不到钱,但对未来有重大影响的项目时。(媒体曾经问过李彦宏:百度什么时候会出现像谷歌AlphaGo这样的产品?李彦宏回答说,今天百度最主要的资源应该放到那些更加有市很场前景的方向上,“我们会问,你花这么大精力做一个东西到底能实现怎样的价值?”)

群嘲是面照妖镜

百度被群嘲的这些段子,既是公众情绪的宣泄口,也是商业文明的警示灯——当一家公司总被嘲笑,要么是它跑得太快,要么是它丢掉了某些更重要的东西。

如今的百度站在AI浪潮之巅,或许该听听李彦宏被泼水时观众的加油声:人们嘲笑的从来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背后那份丢失的初心。毕竟,能防得住无人驾驶的交通法规,却防不住一瓶矿泉水的公司,需要的不仅是更强大的AI,更是一颗愿意蹲下来和小学生学数学的平常心。

如今的百度站在AI浪潮之巅,或许该听听李彦宏被泼水时观众的加油声:人们嘲笑的从来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背后那份丢失的初心。毕竟,能防得住无人驾驶的交通法规,却防不住一瓶矿泉水的公司,需要的不仅是更强大的AI,更是一颗愿意蹲下来和小学生学数学的平常心。

首先声明,这不是一篇黑稿,只是作为商业观察者的个人观察,大家伙不要一看标题就觉得是黑百度,我不黑百度,相反,我希望它更好——基于一个基础判断:只要还能通过百度搜到李彦宏的负面新闻,百度就仍然值得被期待。

刚过去的这个春节,DeepSeek有多风光,百度就有多尴尬,尴尬远胜两年前ChatGPT刚发布之时,毕竟,那时还能以“美国技术更先进”来当一下遮羞布。

百度早在2010年就开始投入人工智能领域,是国内最早布局人工智能的公司,如今却不断被其他企业超越,也难怪被嘲笑。

一个与此相关的笑话是:百度风投就在DeepSeek的楼上却未投资,虽然相关人士做了澄清,但还是止不住被网友作为段子在网络上转发群嘲。

以至于最近在迪拜举行的第12届世界政府峰会(WGS 2025)上,百度被直面问道:“DeepSeek火爆是否在其意料之中,是否对DeepSeek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惊讶?”

李彦宏避无可避后的回答是:“创新是无法计划的……你无法知道创新何时何地会出现,你所能做的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有媒体在报道此事时直接用了“尴尬避左右而言他”的标题。

百度的尴尬名场面还有更古早的,细数其过往历史,简直能编纂一部《互联网尴尬行为大赏》。

2019年:“水掉哥头”的AI黑色幽默

2019年的夏天,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正慷慨激昂地讲述“AI改变生活”,一名男子突然冲上台,将一瓶怡宝矿泉水精准浇在他头顶。李彦宏一句“What’s your problem?”瞬间引爆全网,网友以“宏颜获水”“水掉哥头”等谐音梗将此事送上热搜,甚至淘宝卖家连夜推出同款T恤,怡宝矿泉水躺赢成年度最佳广告位。

这场闹剧的讽刺性在于:百度本想用AI大会展示技术实力,结果大众只记住了李彦宏的“湿身时刻”。更荒诞的是,百度的公关应对堪称“反向营销教科书”——泼水事件后,百度官微发文称“AI前进的道路上会有各种困难”,网友则回怼:“AI再厉害,也防不住物理攻击”。

“水”从此成了百度的隐喻——无论是李彦宏头上的矿泉水,还是用户心中对百度的“凉透”,都指向同一个问题:技术巨头的公众形象,为何如此脆弱?

2017年:FEED业务翻车,看家技术都丢了?

2017年11月,百度老对手搜狗上市前,一段李彦宏在内部群“激情问责”的聊天记录,被吃瓜网友抬上了热搜。故事很简单:作为搜索界扛把子,百度FEED业务群居然漏推了老对手搜狗IPO路演的消息!李老板当场破防——这么大的瓜,咱家雷达咋没响?

这波操作直接让围观群众笑出鹅叫。搜狗CEO王小川更是闪现补刀,一句“这个没有,这个也没有?!”宛如在百度伤口上撒了一包跳跳糖。最绝的是,双方至今无人辟谣,直接让事件盖章成“互联网未解之谜”:所以……李总到底有没有摔键盘?

要知道,该事件发生前几个月前李彦宏还在夏季派对上高调宣布要“打响信息流战争”,如今自家王牌FEED业务却闹出“敌情侦查翻车”,场面堪比学霸考试忘带笔。更扎心的是,这业务明明很能打——三季度财报显示FEED广告年入10亿美元,眼看要再造一个“百度凤巢”。如今却因漏瓜惨变段子素材,网友辣评:“原来算法再牛,也敌不过人类八卦的洪荒之力!”

无人驾驶变“无人驾驶执照”

2017年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直播乘坐无人驾驶汽车上五环,结果被交警发现车辆实线变道、未悬挂号牌。这场耗资不菲的科技秀,最终以“全球首例无人驾驶罚单”登上热搜,网友锐评:“原来AI也要考科目一”。

复旦美女的致命尬舞

某次演讲中,一位复旦女生突然冲上台,对着李彦宏高唱自编神曲《Robin之歌》,配合僵硬的舞步堪称“社死现场”。事后网友扒出该女生实为百度请来的“气氛组”,调侃其“花钱买热搜失败案例”。

……

恕我年迈体衰,记不住百度相关的更多尴尬史了,读者诸君如果想起来,麻烦评论留言,提醒一下,谢谢了。

但就这几件事情,出现在一个标榜“技术是信仰”、要“改变世界”的公司史上,已经足够尴尬了。当一个公司的名字频繁与“打脸”“尴尬”绑定,甚至能编成段子合集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百度总是被嘲笑?

直到昨天(2月13日),我近距离围观了百度的又一次被嘲笑。

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作为自媒体人,我也在百度官方建立的某个被命名为“百度的好朋友”的微信群里。上午十点刚过,官方PR老师就在群里宣布消息了:“……即日起,文心一言上线深度搜索功能;该功能也将于4月1日起免费开放使用……”紧跟一篇标题很局里局气的公号链接《定了,免费!》。

很快,媒体老师(甲)在群里说了句“说实话 不太敢用”,还附带了截图。图中内容是问文心一言“3.11大还是3.9大”,回答非常简洁:“3.11大。因为小数点后第一位,1大于9,所以3.11大于3.9。”……

我试着验证了一下,果然如此,文心一言给我返回的答案是3.11比3.9大。我同样试了一下“DeepSeek”、“Kimi”、“豆包”、“腾讯元宝”,只有文心一言是错误答案。

这是个很浅显的数学题,我问了一下家里的二年级小学生,她秒答:3.9更大。我装做不明白,为什么?她用看白痴的眼神看着我,三块九难道不比三块一毛一大吗?!

实在忍不下去了,我也群里发言说了我的验证结果。

在我之后,还有另外一个媒体老师(乙)也对这个话题作引用搭配“捂脸哭”的表情包表达了“尴尬”,但是百度PR的朋友们置若罔闻,只回复了另一位由媒体老师 (丙)关于“付费用户的退费问题”。

此后,由媒体朋友们和百度PR朋友们组成的偌大的三百多人的群里,再无发言,只剩下我最后发出来的验证截图在“空中飘荡”,仿佛替百度PR朋友们在代言:“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我有点彷徨了。甲、乙和我,这三个“憨货”,这么不适时宜地在百度宣布“文心一言免费了”的好消息时,指出了“文心一言”产品技术上的“瑕疵”,不知道,我们还算不算“百度的好朋友”?反正,我教育小朋友时,我会告诉她,能说实话的才是好朋友。

那一瞬间,我好像想明白为什么百度总是被嘲笑了。

群嘲背后的三重悖论:技术理想主义撞上现实引力

为什么百度总能精准触发群嘲技能?这背后藏着三个深层次矛盾:

1. 技术信仰 vs 商业现实

李彦宏始终标榜“技术是百度的信仰”,但现实是它始终在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间反复横跳。

在底层认知上,从默认勾选“用户激励计划”到输入法强塞广告,百度总把用户当“数据奶牛”。正如知乎网友总结:“百度的产品逻辑是——用户不是人,是流量;技术不是工具,是镰刀”。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当微信、抖音自成生态,百度搜索的流量中枢地位被瓦解,它试图通过内容社区(如百家号、贴吧)转型,却因激进的广告策略和低质内容沦为“营销号大本营”。

到了AI时代,百度是先行者,但时至今日,其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百度70%营收仍来自“在线营销”(即广告),AI最成功的应用场景竟是“用深度学习优化广告投放”(让广告推送更精准)。

网友戏称:“百度的AI,A是Advertisement(广告),I是Income(收入)”。当网友发现百度的AI寻人、自动驾驶等技术突破,始终难掩其“竞价排名2.0”的本质时,AI战略的“投机感”昭然若揭,技术理想主义的光环自然碎了一地。

2. 精英叙事 vs 草根解构

百度总爱用“改变世界”的宏大叙事包装产品,却屡屡在基础功能上翻车。比如搜索“高考志愿”优先推荐付费APP,文心一言搞不定小学数学题。这种“仰望星空却踩进泥坑”的反差,恰好为网友提供了绝佳的解构素材——当精英话语撞上草根智慧,百度的技术神话瞬间沦为段子手的创意工坊。

3. 公关求生欲 vs 舆论黑洞体质

面对危机,百度PR总在“装死”与“强行升华”间反复横跳。泼水事件后,官方将暴力行为美化为“AI路上的挫折”;文心一言出错时,PR在300人媒体群里对质疑视而不见,反而大谈“免费开放”。这种“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的应对策略,反而让舆论雪球越滚越大。

依我看,如潘乱所写的《百度没有文化》一样,百度值得有人再写一篇《百度没有公关》。

百度已经很多年没有公关了!百度公关最大的问题,或许是从来只把公关仅仅看作是传播。

以我上述在“百度的好朋友”群里所见来分析,其一,官方PR老师们连基础的公关修养都不具备。公关的核心工作从来不是“传播”,而是“对话”。公关是关系资产的管理学,是在利益相关者博弈场中,通过对话平衡企业、用户、媒体、政府等多元诉求。而就在明明是百度官方PR的主场群里,他们无视了三位媒体老师指出的产品意见。

其二、官方PR老师们完全没有沉到业务里。我们提出的“3.11大还是3.9大”其实是老问题,而且不仅是文心一言,包括ChatGPT、Kimi、通义千问、豆包、海螺AI都在这个问题翻过车。不会回答可以“抄作业”的,看看Kimi母公司月之暗面是如何回应的:

“其实我们人类对大模型的能力探索——无论是大模型能做到什么,还是大模型做不到什么——都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我们非常期待用户在使用中能够发现和报告更多的边界案例(Corner Case),不管是最近的‘9.9和9.11哪个大、13.8和13.11哪个大’,还是之前的‘strawberry有几个r’,这些边界案例的发现,有助于我们增加对大模型能力边界的了解……要彻底解决问题,又不能仅仅依赖于逐一修复每个案例,原因在于这些情况就像自动驾驶会遇到的场景一样是很难穷尽的,我们更加要做的是不断增强底层基础模型的智能水平,让大模型变得更加强大和全面,能够在各种复杂和极端情况下依然表现出色。”

其三、百度要么真的是公关无人,要么就是公关太差劲在内部只有被使唤的命运。但凡有点建议权,都不会选择这样的一个发布策略:宣布免费,但免费是从4月1日开始,而现在是2月13日。

其实我们指出的产品意见并不是第一个问题,宣布刚开始,就有老师问“为什么等到4.1”,有两位老师跟着询问,结果是一样的,全部被无视,没有官方PR老师对此负责。

关于此发布策略的失策,值得公关垂直号再分析写一篇为何和如何?本文就不再赘述了。

如何打破群嘲魔咒

平心而论,百度并非没有闪光点:截至目前,其AI寻人项目帮助超过1万个家庭团聚,自动驾驶服务“萝卜快跑”已突破700万订单,2025年更计划将Robotaxi出海至迪拜。但为何公众始终戴着“有色眼镜”?核心问题在于,百度尚未在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间找到平衡点。

要打破群嘲魔咒,百度或许需要一场“价值重构革命”:

技术祛魅:少谈些“改变人类”,多解决“3.9>3.11”的常识问题;

真诚沟通:与其用“免费”转移视线,不如学学淘宝商家把“What's your problem?”印在T恤上的自嘲精神;

价值锚定:当百度不再仅仅是追逐当前市场,而愿意花更多资源来研究那些暂时看不到钱,但对未来有重大影响的项目时。(媒体曾经问过李彦宏:百度什么时候会出现像谷歌AlphaGo这样的产品?李彦宏回答说,今天百度最主要的资源应该放到那些更加有市很场前景的方向上,“我们会问,你花这么大精力做一个东西到底能实现怎样的价值?”)

群嘲是面照妖镜

百度被群嘲的这些段子,既是公众情绪的宣泄口,也是商业文明的警示灯——当一家公司总被嘲笑,要么是它跑得太快,要么是它丢掉了某些更重要的东西。

如今的百度站在AI浪潮之巅,或许该听听李彦宏被泼水时观众的加油声:人们嘲笑的从来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背后那份丢失的初心。毕竟,能防得住无人驾驶的交通法规,却防不住一瓶矿泉水的公司,需要的不仅是更强大的AI,更是一颗愿意蹲下来和小学生学数学的平常心。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