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在中国工业化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内外部因素叠加、新旧矛盾交织的当下,资源枯竭型城市、老矿区的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的《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资源型地区资源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创新引领、加快转型、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近年来,不少老矿区立足实际,大胆探索,积极推动矿区转型发展,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让我们聚焦典型老矿区企业代表,为读者呈现老矿区转型发展的实践。
“中原煤仓”有了“芯”势能
【基本情况】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坐落于河南平顶山市,由原平煤集团和原神马集团两家中国500强企业于2008年联合重组而成。平顶山市依托煤炭资源开采开发而建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随着开采服务年限增加,煤炭资源日趋枯竭。近年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加速产业结构调整、能源企业转型,逐步构建起煤焦、尼龙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核心产业并驾齐驱的现代化产业新格局。
【典型经验】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坚持“以煤为本,相关多元”发展战略,通过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对接整合煤焦、尼龙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优势,累计投入585亿元,建设72个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项目,传统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煤焦产业是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发展之基、产业转型之源。该集团坚定走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之路,加快推动煤炭由初级产品向高端材料转变,为延伸拓展产业链条提供原料支撑,做到“取其材、用其能、固其碳、不污染”。实施大精煤战略,推行“产运洗配销”一体化管理,持续优化产品结构,不断加大动力煤转化力度,精煤产量逐年递增,2023年历史性突破1400万吨,先进优质产能稳定在4000万吨以上。
尼龙化工产业是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结构调整、战略转型的主攻方向。该集团依托丰富的煤炭、合成氨、粗苯、焦炉煤气等资源,制造尼龙中间体、工程塑料、工业丝、帘子布等产品,打造了技术含量高、循环经济特征明显的煤基尼龙化工产业链,主导产品年产能超200万吨,“中原煤仓”加速向“中国尼龙城”转型。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是该集团高位嫁接传统产业的重要一极。该集团通过煤焦油深加工,全面贯通“煤—焦炭—煤焦油—沥青—针状焦—超高功率石墨、锂电池负极材料”产业链,使煤焦资源价值提升上百倍。同时,衍生出“煤—焦炭—煤气—氢气(高纯氢气)—高纯硅烷气—半导体硅料”产业链,开发出高纯硅烷、半导体芯片硅料等高新技术产品,为该集团产业转型注入“芯”势能。
探索职工安置新路径
【基本情况】
山东能源集团旗下企业从事煤炭开采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追溯至1878年创办的中兴矿局,枣庄、淄博、新汶等矿区的开采历史均超百年。为积极应对老矿区资源枯竭、产业转型、人员分流等挑战,山东能源集团实施转移、转型、转产“三转战略”。其中,该集团通过实施转移战略,不让一名职工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掉队,探索出了职工安置新路径。
【典型经验】
面对本部资源越来越少、部分矿井关闭退出的现实,山东能源集团坚持先挖渠、后放水,谋划“三个一批”转移路径,确保老矿区职工工作有平台、收入有来源、生活有保障。
该集团建设一批外部开发基地,自2002年开始,组织精干队伍实施“走出去”外部开发战略。20多年来,山东能源集团先后开发建设了位于内蒙古、新疆、陕西、甘肃、贵州以及澳大利亚等的一批大型能源基地,通过成建制划转、对口支援、人才帮扶、整体托管等方式,实现本部富余人员向外部开发单位战略转移。目前,山东能源集团省外、国外企业资产总额占全集团的50%以上,相继分流安置职工近4万人,形成省内、省外、境外煤炭产能“三个三分之一”的格局。
依托人员、装备、技术等优势,该集团积极由资源开采型企业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变,发展煤矿配套专业化服务项目,建立煤炭洗选、制造维修、材料加工、工程服务、后勤安保等产业集群,为老矿区职工转岗就业提供了上万个岗位;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开展富余人员转岗培训,实现职工重新上岗;制定了一批内部利好政策,分层、分类制定职工内部退养政策,满足特定年限的职工可退出工作岗位并保留一定薪酬待遇;积极申请医疗鉴定,引导符合条件的特殊工种人员及时退休,确保职工“老有所依”;对一些故土难离的职工,充分利用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等政策,积极与地方政府对接,实现相关人员社会化转移安置。
盘活老矿区存量资产
【基本情况】
江苏徐州矿务集团是一家具有140多年发展史的企业,也是资源枯竭型企业。到2016年底,徐州矿区17对矿井中关闭了16对,集团一度陷入产业失续、人员失岗、生态失治、历史包袱沉重“三失一重”的发展困境。近年来,徐矿集团形成以煤电化产业为主体,以盘活存量资源和开发无形资源为两翼支撑的“一体两翼”战略路径,走出一条资源枯竭型企业转型发展之路。
【典型经验】
徐矿集团开拓主业资源,把产业转移到国内西部富煤省份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江苏、新疆、陕西、山西、内蒙古、孟加拉国布局建设六大能源基地,新增煤炭产能1210万吨、电力权益装机容量432万千瓦。
该集团盘活存量资源,推动资产由劣变优,把存量资产盘活利用作为企业重大发展战略。因企制宜、系统施治,推动衰老矿区高效利用、老旧厂房园区改造、塌陷区域生态修复、矿区产业服务社会,实现低效资产提升、闲置资产利用、亏损资产创效、废弃资产开发、零散资产整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7年来,该集团累计盘活存量土地1万多亩、采煤塌陷地23万亩、房产70万平方米、铁路专用线129公里、供电线路270公里,创造收益50亿元。
该集团利用无形资源,推动人员由散变聚。发挥百年徐矿品牌、技术、人才优势,将失岗失业职工组织起来,发展以技术和管理为主的外包服务产业,并从煤炭、电力向物业、工程、救援等多领域延伸,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国内西部富煤省份开展外包服务项目36个,创造利润14亿元、安置职工2.1万人。
科技创新塑造发展优势
【基本情况】
淮河能源控股集团的开采史最早可追溯到淮南煤矿。淮南煤矿于1897年建矿,至今已有128年开采历史,曾是全国五大煤矿之一,素有“华东煤都”“动力之乡”的美誉。近年来,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气化长江”等国家战略机遇,研究确定了煤炭、煤电、清洁能源三大产业发展路径,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之本、效益之源。
【典型经验】
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构建“1+(1)+3+N1+N2+N”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充分发挥3个国家级、2个省部级技术创新平台作用。该集团建立科技创新金点子平台和“揭榜挂帅”“竞争赛马”等机制,激发全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
淮南煤矿灾变多元、地质条件复杂。该集团聚力关键技术攻关,先后承担国家深部松软低透煤层和高压力瓦斯治理工程试验、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等20余个国家重大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6项。
在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方面,淮河能源控股集团全面建立综合信息化、自动化平台,完成煤流、矸石流、人流、物流“四流”分离。近10年,通过“四流”分离等关键技术应用,该集团用工总量减少7万人、下降一半以上。
在科技创新“加持”下,该集团做强煤炭产业,在淮南矿区和内蒙古鄂尔多斯高标准建成两个煤炭基地;做强煤电产业,在行业首创“大比例交叉持股”煤电联营模式,促成“皖电东送”能源战略顺利实施,主导建设安徽省支撑性电源项目6个,占全省的1/3;建成光伏、风电、储能、天然气、煤层气(瓦斯)等多元化清洁能源产业体系。
打造价值链高端品牌
【基本情况】
近年来,山西焦煤集团部分矿山进入衰退期,老矿区转型任重道远。截至2023年底,山西焦煤集团共关闭矿井31座,退出产能2254万吨/年。
为此,山西焦煤集团积极探索老矿区转型发展与关闭矿井资源化利用模式,致力于引领中国炼焦煤品牌与标准化建设,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品牌集群。
【典型经验】
山西焦煤集团面向全球发布中价·新华焦煤价格指数,锻造集群数字生产力、价格影响力和行业公信力,引领全球炼焦煤价格;积极打造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品牌——“华晋”品牌焦精煤;在2023年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标杆创建行动中,山西焦煤集团荣获首批“品牌建设领跑者”称号。
依托日照千万吨级储配煤基地,山西焦煤集团为炼焦煤资源统一建档,形成配比关系数据库,通过柔性订货、快速反应、智慧生产和全生命周期服务的全链条、无缝隙适配,推动煤焦市场一体化程度显著提升,推动中国煤焦钢产业链供应链实现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和高质量发展。
依托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契机,山西焦煤集团把体系能力建设作为价值创造和价值链提升的重点任务和关键内容,构建了“数据指标+理念模式”“基本指标+自选指标”“整体指标+主业指标”三个双对标指标体系。结合产业结构,山西焦煤集团制定了对标一流管理办法,谋划开展“凤凰、雄鹰、雏鹰”三项行动,聚焦煤炭主业对标提升,增强企业整体价值创造能力。
超前规划矿井全生命周期
【基本情况】
中煤平朔集团于1987年建成安太堡露天矿。经过40多年的生产建设,该集团通过资源申请、整合、并购等方式,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及资源储备规模,至今已发展成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
按照平朔集团现有开采规划,10年后,安太堡露天矿、安家岭露天矿、井工一矿均面临资源枯竭问题。为此,该集团积极探索研究矿井全生命周期,从生产系统、排土场最终形态、土地复垦还地、闭坑方案、经济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超前规划。
【典型经验】
“十四五”时期,平朔集团围绕资源接续开展多项工作。推进朔南矿区煤田开发,加快研究矿井保水开采方案,争取“十五五”时期开发朔南矿区;开展露天矿复采矿区周边关闭小煤矿剩余资源研究,延长平朔矿区整体服务年限。
平朔集团从建矿起就将土地复垦纳入整体规划,因地制宜推广保水开采、充填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等绿色开采技术。建矿以来,该集团累计投入环保、绿化复垦资金50多亿元,累计复垦土地6万余亩,恢复耕地2万余亩,排土场复垦区植被覆盖率在95%以上,治理井工塌陷面积2万余亩,在矿区周边造林6万多亩,大大改善了植被覆盖率不足10%的原始地貌。
近年来,按照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方向,平朔集团以自有资源为载体,以外延拓展为补充,大力推进光伏、风力发电项目布局建设,加强氢能、储能等技术储备,在建和获批新能源装机规模达100万千瓦。
携手地方打造绿水青山
【基本情况】
扎赉诺尔煤业公司迄今已有120多年开采历史。扎煤公司扎赉诺尔露天煤矿于20世纪60年代初建成投产,因可采资源枯竭,于2016年停止生产。多年的煤炭开采留下了巨大矿坑和大量采剥废弃物,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近年来,扎煤公司与当地政府携手,共同将昔日寸草不生的废弃矿坑变为草美花香的天堂。
【典型经验】
长期以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政府与扎煤公司始终保持合作共赢的良好关系,建立地企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定期沟通、稳定有效的地企合作机制。对于重点项目,由地方政府相关负责人和企业相关负责人共同组建工作专班,共同推进完成。
在生态保护方面,2017年,当地政府与扎煤公司携手启动露天煤矿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对矿坑内土壤、边坡、地下水等进行重点治理和可持续修复。
扎赉诺尔区毗邻中国第四大淡水湖——呼伦湖,保护呼伦湖生态环境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提高呼伦湖生态综合治理水平,扎煤公司与当地政府对扎赉诺尔煤矿氧化塘进行生态修复治理,使其水质明显改善,吸引众多鸟类在此栖息。
借助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历史,扎煤公司与当地政府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扎赉诺尔博物馆、蒸汽机车博物馆、百年矿山生态遗址博物公园、猛犸公园等场所深受游客青睐。
着力布局文旅康养产业
【基本情况】
北京京煤集团的历史沿革,可追溯到1948年成立的门头沟煤矿委员会。1949年5月成立的平西煤矿公司,是当时北京市唯一一家国有煤炭生产供应企业。从2014年开始,京煤集团陆续关停退出已有40多年采煤史的京西矿区煤矿,逐步退出煤炭、电力、建筑等产业,着力布局文旅产业。
【典型经验】
2020年以来,京煤集团全面梳理门头沟及周边99平方公里区域内土地、房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林业资源底数,形成“四清单一汇编一台账”,提出“京西矿谷—京西高质量生态文明发展典范地区”的总体目标,明确了“四矿为引擎、一线为纽带、山水为基础、乡村为协同”的4条核心路径。
2022年,京西项目被列入《深入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 加快推动京西地区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重点项目。
京西项目所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区域内千年煤业文化、百年铁路文化交相辉映,生态山水文化、红色历史文化、民间习俗文化、古道古村文化、宗教寺庙文化熠熠生辉。
目前,京煤集团旗下文旅酒店具有国家5A级旅游企业资质,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集景区运营、酒店经营、旅游会展、房产租赁、航空票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文旅平台。结合门头沟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京煤集团将以高标准规划建设京西文旅康养休闲区,通过矿山修复、生态保护、减量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