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划炼化行业“十五五”发展时,应重点关注炼化结构、炼化产能、进出口政策、石油价格等方面,抓住外部环境转换窗口期,以推动炼化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抓住炼油产能建设的最后黄金期,协调炼化产能配套增长
世界炼油业在过去两百年中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小规模粗放型到大规模集约型的发展阶段。
预计到2035年前后,世界炼油产能建设将迎来最后一个大周期,炼油能力增幅有限,世界炼油能力将控制在60亿吨以内。与此同时,炼化行业重心将逐步转向化工新材料领域,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我国炼油行业正处于关键转型期。根据2024年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发布的《炼油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到2025年底,全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将控制在10亿吨以内。2024年,我国炼油能力增至9.55亿吨,但由于下游市场需求不足,全年原油加工量有所下降。预计到2028年,我国炼油能力将达到9.8亿吨的峰值,随后在2030年回落至9.6亿吨左右。国内炼油产能需同时满足成品油、化工用油、进口原料及潜在出口等需求。从国内成品油需求和出口的角度看,国内炼油能力已显供过于求;但从化工需求的角度看,若国内乙烯产能超过8000万吨,炼油供需只是存在结构性矛盾。因此,建议协调化工产能与炼油产能的配套增长,以更好满足国内化工需求,减少对进口化工原料的依赖。
全球基建投资时代渐远,主动应对炼化产需结构性矛盾
全球能源行业正从大建特建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转向现有设施的维护保养阶段,新建项目的投资将显著减少,基建投资的黄金时代逐渐远去。与此同时,能源行业通过技术效率提升、模块化建设、低成本资源开发以及项目开发周期缩短等措施进一步降本增效,大幅降低了对新增投资的需求,这也使得产能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在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暂时的产能高速增长通常是增量市场的周期性现象,当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后,新增需求往往能够消化富余产能。然而,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下游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未来的产能供需压力将更多表现为存量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因此,需要管理部门和企业主动应对炼化产需的结构性矛盾。
积极调整进出口政策,减少来料加工的原油进口
中国石油市场的供需关系受到原油进口、炼化一体化、炼厂结构、石化化工需求、成品油需求及出口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受到持续的经济结构调整、节能降耗、交通用能清洁化以及替代能源快速发展的影响,我国成品油消费显著下降,预计到2030年国内成品油供过于求将超过6000万吨。当前国内炼厂开工率下降,成品油需求快速达峰,成品油出口压力不断加大,加之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这种“两头在外、污染留在国内”的来料加工模式已不可持续。
在“十五五”期间,综合考虑国内市场的供需平衡和国际市场的竞争态势,在保障国家战略储备原油和商业储备原油正常进口的前提下,建议减少来料加工的原油进口,严格控制汽柴油调和原料和“隐形资源”的进口,完善成品油出口机制。同时,应优化炼油产能,大力整顿成品油和化工市场秩序,以缓解成品油供需矛盾,提高炼厂开工率和改善炼油毛利。此外,应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将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调整成品油出口退税政策,进一步改善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
加强石油价格研究,重视美国贸易政策的反复
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石化行业影响深远。2024年,布伦特原油均价为79.82美元/桶,最后一个交易日价格为74.64美元/桶,全年呈现窄幅波动。2025年,国际机构普遍下调布伦特油价预测,市场均值预计在70美元/桶左右,波动区间为65~80美元/桶。2025年首个交易日价格为75.93美元/桶,略高于2024年同期的75.89美元/桶。当前油气价格仍处于2020年10月以来的高位周期,但可能在“十五五”期间走出这一高位周期。在价格高位阶段,建议企业制定有韧性的生产经营策略,主管部门出台政策帮助石化企业跨越行业周期。同时,应加强石油价格研究,更好地管理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积极判断价格拐点,抓住周期变化时机,做好应对措施。
此外,还需重点关注特朗普利用关税等贸易政策打压油价的影响。2015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解除了持续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我国成为美国油气出口的主要受益者之一。在特朗普第一个任期内,2020年我国从美国进口的原油量接近2000万吨。2025年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宫,中美石油贸易的不确定性将进一步上升。
总体而言,抓住外部环境转换窗口期,优化石化行业发展模式,对于提升我国石化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捷诚能源首席研究员 闫建涛
在规划炼化行业“十五五”发展时,应重点关注炼化结构、炼化产能、进出口政策、石油价格等方面,抓住外部环境转换窗口期,以推动炼化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抓住炼油产能建设的最后黄金期,协调炼化产能配套增长
世界炼油业在过去两百年中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小规模粗放型到大规模集约型的发展阶段。
预计到2035年前后,世界炼油产能建设将迎来最后一个大周期,炼油能力增幅有限,世界炼油能力将控制在60亿吨以内。与此同时,炼化行业重心将逐步转向化工新材料领域,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我国炼油行业正处于关键转型期。根据2024年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发布的《炼油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到2025年底,全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将控制在10亿吨以内。2024年,我国炼油能力增至9.55亿吨,但由于下游市场需求不足,全年原油加工量有所下降。预计到2028年,我国炼油能力将达到9.8亿吨的峰值,随后在2030年回落至9.6亿吨左右。国内炼油产能需同时满足成品油、化工用油、进口原料及潜在出口等需求。从国内成品油需求和出口的角度看,国内炼油能力已显供过于求;但从化工需求的角度看,若国内乙烯产能超过8000万吨,炼油供需只是存在结构性矛盾。因此,建议协调化工产能与炼油产能的配套增长,以更好满足国内化工需求,减少对进口化工原料的依赖。
全球基建投资时代渐远,主动应对炼化产需结构性矛盾
全球能源行业正从大建特建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转向现有设施的维护保养阶段,新建项目的投资将显著减少,基建投资的黄金时代逐渐远去。与此同时,能源行业通过技术效率提升、模块化建设、低成本资源开发以及项目开发周期缩短等措施进一步降本增效,大幅降低了对新增投资的需求,这也使得产能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在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暂时的产能高速增长通常是增量市场的周期性现象,当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后,新增需求往往能够消化富余产能。然而,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下游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未来的产能供需压力将更多表现为存量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因此,需要管理部门和企业主动应对炼化产需的结构性矛盾。
积极调整进出口政策,减少来料加工的原油进口
中国石油市场的供需关系受到原油进口、炼化一体化、炼厂结构、石化化工需求、成品油需求及出口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受到持续的经济结构调整、节能降耗、交通用能清洁化以及替代能源快速发展的影响,我国成品油消费显著下降,预计到2030年国内成品油供过于求将超过6000万吨。当前国内炼厂开工率下降,成品油需求快速达峰,成品油出口压力不断加大,加之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这种“两头在外、污染留在国内”的来料加工模式已不可持续。
在“十五五”期间,综合考虑国内市场的供需平衡和国际市场的竞争态势,在保障国家战略储备原油和商业储备原油正常进口的前提下,建议减少来料加工的原油进口,严格控制汽柴油调和原料和“隐形资源”的进口,完善成品油出口机制。同时,应优化炼油产能,大力整顿成品油和化工市场秩序,以缓解成品油供需矛盾,提高炼厂开工率和改善炼油毛利。此外,应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将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调整成品油出口退税政策,进一步改善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
加强石油价格研究,重视美国贸易政策的反复
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石化行业影响深远。2024年,布伦特原油均价为79.82美元/桶,最后一个交易日价格为74.64美元/桶,全年呈现窄幅波动。2025年,国际机构普遍下调布伦特油价预测,市场均值预计在70美元/桶左右,波动区间为65~80美元/桶。2025年首个交易日价格为75.93美元/桶,略高于2024年同期的75.89美元/桶。当前油气价格仍处于2020年10月以来的高位周期,但可能在“十五五”期间走出这一高位周期。在价格高位阶段,建议企业制定有韧性的生产经营策略,主管部门出台政策帮助石化企业跨越行业周期。同时,应加强石油价格研究,更好地管理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积极判断价格拐点,抓住周期变化时机,做好应对措施。
此外,还需重点关注特朗普利用关税等贸易政策打压油价的影响。2015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解除了持续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我国成为美国油气出口的主要受益者之一。在特朗普第一个任期内,2020年我国从美国进口的原油量接近2000万吨。2025年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宫,中美石油贸易的不确定性将进一步上升。
总体而言,抓住外部环境转换窗口期,优化石化行业发展模式,对于提升我国石化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捷诚能源首席研究员 闫建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