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缩表”不代表货币政策收紧 今年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上海证券报

8小时前

据王剑测算,2024年,央行通过买卖国债“扩表”1.35万亿元;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扩表”2.7万亿元;通过公开市场操作、MLF等传统工具合计回笼资金、“缩表”约5.61万亿元。

新华财经上海2月13日电(记者 张琼斯)近期,央行资产负债表“缩表”引发了市场关注。根据央行披露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截至2024年末,我国央行总资产、总负债达44.05万亿元,较2023年末下滑约1.6万亿元,全年“缩表”规模为近年来新高。

专家表示,央行“缩表”不代表货币政策收紧。与之相反,2024年央行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综合运用传统和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经济回升向好。从央行资产负债表各科目变化看,央行“缩表”主要发生在降准这一“宽松取向”的政策之后,同时与国债买卖、买断式逆回购等新工具的操作息息相关。展望2025年,我国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MLF缩量、新工具替代导致“缩表”

央行“缩表”引发了市场对于货币政策收紧的担忧。多位专家表示,2024年央行“缩表”,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取向出现紧缩,央行坚持了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

分析2024年央行“缩表”的原因,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认为,主因是“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下降,主要是由于中期借贷便利(MLF)等工具缩量操作所致。但2024年共降准两次,释放超过2万亿元流动性,央行“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项目可用资金增加,但这并不会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银行还会用部分资金偿还到期MLF等。两项对冲后导致资产负债同时减少,但货币政策并未紧缩。

“2024年1月和9月,央行各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相对应地,2024年央行‘缩表’也发生在2月到4月、10月到12月。这说明‘缩表’主要是因为降准释放的流动性用来偿还MLF等工具。”国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剑表示,降准带来了央行“缩表”,但并不意味着流动性收紧。由于MLF利率较高,将其偿还可以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因此反而是一种宽松。

新工具的替代效应,也是央行“缩表”的重要原因。中金公司银行业分析师林英奇表示,MLF和公开市场操作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投放减少,但部分已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和买卖国债等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替代,2024年买断式逆回购及买卖国债净投入流动性3.7万亿元。

“2024年央行缩表约1.65万亿元,主要是‘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项下减少了3.51万亿元所致。”王剑表示,在这3.5万亿元的减量中,有2.10万亿元最终导致了缩表。这2.10万亿元的减量主要是货币政策工具操作所导致的。

据王剑测算,2024年,央行通过买卖国债“扩表”1.35万亿元;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扩表”2.7万亿元;通过公开市场操作、MLF等传统工具合计回笼资金、“缩表”约5.61万亿元。

“与美国曾经实施的非常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QE)不同,我国央行现阶段实施常态化货币政策。我国央行缩表和扩表,与货币政策取向并没有明确的相关性。”王剑表示。

中国货币政策立场取向为“适度宽松”

关于2025年的货币政策取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梁斯表示,2025年,中国货币政策立场取向为“适度宽松”,意味着将加大逆周期调节。从国内看,经济增长仍是最为重要的目标。预计货币政策将持续加力,有效满足实体经济资金需求,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同时,货币政策也将同步考虑金融市场运行等情况进行针对性操作。

“我们预计,2025年央行维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林英奇表示,从内部看,央行将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进一步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综合运用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继续支持对普惠、“三农”、科创、养老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用好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等一系列措施,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货币政策需要保持相应的灵活性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带来的影响。”梁斯表示,全球经济金融环境面临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尤其是美联储的动向将影响全球资本流动和汇率变化,可能会对我国金融市场带来一定扰动。此外,地缘政治风险和贸易政策的变化也可能会增大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编辑:刘润榕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据王剑测算,2024年,央行通过买卖国债“扩表”1.35万亿元;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扩表”2.7万亿元;通过公开市场操作、MLF等传统工具合计回笼资金、“缩表”约5.61万亿元。

新华财经上海2月13日电(记者 张琼斯)近期,央行资产负债表“缩表”引发了市场关注。根据央行披露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截至2024年末,我国央行总资产、总负债达44.05万亿元,较2023年末下滑约1.6万亿元,全年“缩表”规模为近年来新高。

专家表示,央行“缩表”不代表货币政策收紧。与之相反,2024年央行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综合运用传统和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经济回升向好。从央行资产负债表各科目变化看,央行“缩表”主要发生在降准这一“宽松取向”的政策之后,同时与国债买卖、买断式逆回购等新工具的操作息息相关。展望2025年,我国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MLF缩量、新工具替代导致“缩表”

央行“缩表”引发了市场对于货币政策收紧的担忧。多位专家表示,2024年央行“缩表”,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取向出现紧缩,央行坚持了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

分析2024年央行“缩表”的原因,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认为,主因是“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下降,主要是由于中期借贷便利(MLF)等工具缩量操作所致。但2024年共降准两次,释放超过2万亿元流动性,央行“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项目可用资金增加,但这并不会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银行还会用部分资金偿还到期MLF等。两项对冲后导致资产负债同时减少,但货币政策并未紧缩。

“2024年1月和9月,央行各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相对应地,2024年央行‘缩表’也发生在2月到4月、10月到12月。这说明‘缩表’主要是因为降准释放的流动性用来偿还MLF等工具。”国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剑表示,降准带来了央行“缩表”,但并不意味着流动性收紧。由于MLF利率较高,将其偿还可以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因此反而是一种宽松。

新工具的替代效应,也是央行“缩表”的重要原因。中金公司银行业分析师林英奇表示,MLF和公开市场操作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投放减少,但部分已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和买卖国债等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替代,2024年买断式逆回购及买卖国债净投入流动性3.7万亿元。

“2024年央行缩表约1.65万亿元,主要是‘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项下减少了3.51万亿元所致。”王剑表示,在这3.5万亿元的减量中,有2.10万亿元最终导致了缩表。这2.10万亿元的减量主要是货币政策工具操作所导致的。

据王剑测算,2024年,央行通过买卖国债“扩表”1.35万亿元;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扩表”2.7万亿元;通过公开市场操作、MLF等传统工具合计回笼资金、“缩表”约5.61万亿元。

“与美国曾经实施的非常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QE)不同,我国央行现阶段实施常态化货币政策。我国央行缩表和扩表,与货币政策取向并没有明确的相关性。”王剑表示。

中国货币政策立场取向为“适度宽松”

关于2025年的货币政策取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梁斯表示,2025年,中国货币政策立场取向为“适度宽松”,意味着将加大逆周期调节。从国内看,经济增长仍是最为重要的目标。预计货币政策将持续加力,有效满足实体经济资金需求,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同时,货币政策也将同步考虑金融市场运行等情况进行针对性操作。

“我们预计,2025年央行维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林英奇表示,从内部看,央行将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进一步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综合运用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继续支持对普惠、“三农”、科创、养老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用好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等一系列措施,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货币政策需要保持相应的灵活性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带来的影响。”梁斯表示,全球经济金融环境面临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尤其是美联储的动向将影响全球资本流动和汇率变化,可能会对我国金融市场带来一定扰动。此外,地缘政治风险和贸易政策的变化也可能会增大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编辑:刘润榕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