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好技术应该人人可享”,比亚迪这次发布会可谓是“掀桌砸碗”
2月10日晚间,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比亚迪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表示,将全系搭载 “天神之眼” 高阶智驾系统,开启 “全民智驾时代”。
当智驾撞穿价格底线
过去激光雷达、城市NOA是30万元以上车型的专属标签,哪怕是去年把激光雷达价格“打”下来后,也是15万元左右的车型才会有智驾。
如今却被比亚迪用三目摄像头+4D毫米波雷达的低成本方案,硬件成本骤降60%,硬生生将智驾拽入7万元区间。
据悉,比亚迪首批21款智驾车型同步上市,2025年一季度7万-12万元车型智驾装机率预计突破60%。
曾经被视为“奢侈品”的智能驾驶,正在以比当年智能手机更猛烈的姿态,向全民市场倾泻。
正如当年苹果用触摸屏终结诺基亚键盘机,比亚迪正在用“智驾平权”重构汽车价值坐标系。
比亚迪的“二郎神三目”
不同于新势力堆砌激光雷达的“军备竞赛”,比亚迪选择了一条更“务实”的路径——用“二郎神三目”替代激光雷达 。
前视三目摄像头(2颗800万广角+1颗800万长焦)搭配5颗毫米波雷达,形成10倍稠密点云,探测距离达350米,性能直逼激光雷达,成本却仅为行业平均的14%。
小米估计也会不禁感慨:我的“红米”汽车怎么到你身上了?
这种“红米手机式性价比”策略,让智驾硬件不再是价格门槛的挡箭牌。
440万辆车,37亿公里的数据霸权
理想 CEO 李想曾言:要实现 L4 级别自动驾驶,最少需要 500 万辆车在路上跑。如今只有比亚迪最为接近。
目前,比亚迪手握中国最大的车云数据库——440万辆L2+级车辆每日产生1200万公里真实路况数据。
基于VLM数据,2024年比亚迪新增训练里程7200万公里/天,模型迭代速度7天/次,2025年底预计训练里程1.5亿公里/天。
这些“电子饲料”喂养的AI模型,让纯视觉方案的场景通过率提升至98%,甚至能预判侧方车辆加塞动作。
当数据规模成为算法精度的护城河,中小车企的追赶已近乎徒劳。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的璇玑架构已经全面接入最近最火热的AI大模型DeepSeek,首次实现云端AI与车端AI双循环,开放142个车辆控制接口,允许第三方调用智驾感知数据。
这种“安卓式生态”不仅加速功能迭代,更让车辆成为连接智慧生活的枢纽。未来,开发者甚至能基于比亚迪平台定制专属驾驶模式,彻底打破传统车企的封闭体系。
华为&深蓝入局,智驾进入“巷战阶段”
比亚迪并非孤军奋战。华为最近也与深蓝汽车签署深化协议,推动乾崑智驾下探至20万元以下市场。
长安宣布在10万元级车型搭载激光雷达,将AEB极限速度提至135km/h。这场“平权运动”背后,是车企对产业趋势的共识。
注:2月9日消息,深蓝汽车公布三套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分别是DEEPALADPRO、华为乾崑智驾ADS SE和华为乾崑智驾ADS。其中深蓝S07搭配华为乾崑智驾ADS SE版最低售价为215Max版,为17.99万元。
当智驾成为“新空气”
王传福预言“2025年无智驾不买车”,绝非虚言。
2024年70%消费者购车预算低于20万元,但仅10%车型配备智驾。比亚迪的“全民覆盖”战略,精准击中这块最大的空白市场。
如今自研比例高达58%的比亚迪,正将博世等传统Tier 1逼入墙角。域控制器、感知传感器的国产替代浪潮,已让资本市场重新评估车企估值逻辑。
这场变革的终局,是让智驾如同ABS、安全气囊一样,成为汽车的基础功能。
结语
比亚迪掀桌“智驾平权”,本质是跳出技术路径之争,用规模效应重构竞争维度。当华为、深蓝等玩家共同推动技术普惠,2025年注定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分水岭。
真正的技术革命,从不局限于实验室的参数竞赛,而是让每个人触摸到未来的温度。前有DeepSeek,后有比亚迪,AGI真正开始触及我们的生活。
不过倒是有个疑问,当智驾普及后,那个骂骂咧咧训斥你的教练和驾校会消失吗?
引言
“好技术应该人人可享”,比亚迪这次发布会可谓是“掀桌砸碗”
2月10日晚间,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比亚迪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表示,将全系搭载 “天神之眼” 高阶智驾系统,开启 “全民智驾时代”。
当智驾撞穿价格底线
过去激光雷达、城市NOA是30万元以上车型的专属标签,哪怕是去年把激光雷达价格“打”下来后,也是15万元左右的车型才会有智驾。
如今却被比亚迪用三目摄像头+4D毫米波雷达的低成本方案,硬件成本骤降60%,硬生生将智驾拽入7万元区间。
据悉,比亚迪首批21款智驾车型同步上市,2025年一季度7万-12万元车型智驾装机率预计突破60%。
曾经被视为“奢侈品”的智能驾驶,正在以比当年智能手机更猛烈的姿态,向全民市场倾泻。
正如当年苹果用触摸屏终结诺基亚键盘机,比亚迪正在用“智驾平权”重构汽车价值坐标系。
比亚迪的“二郎神三目”
不同于新势力堆砌激光雷达的“军备竞赛”,比亚迪选择了一条更“务实”的路径——用“二郎神三目”替代激光雷达 。
前视三目摄像头(2颗800万广角+1颗800万长焦)搭配5颗毫米波雷达,形成10倍稠密点云,探测距离达350米,性能直逼激光雷达,成本却仅为行业平均的14%。
小米估计也会不禁感慨:我的“红米”汽车怎么到你身上了?
这种“红米手机式性价比”策略,让智驾硬件不再是价格门槛的挡箭牌。
440万辆车,37亿公里的数据霸权
理想 CEO 李想曾言:要实现 L4 级别自动驾驶,最少需要 500 万辆车在路上跑。如今只有比亚迪最为接近。
目前,比亚迪手握中国最大的车云数据库——440万辆L2+级车辆每日产生1200万公里真实路况数据。
基于VLM数据,2024年比亚迪新增训练里程7200万公里/天,模型迭代速度7天/次,2025年底预计训练里程1.5亿公里/天。
这些“电子饲料”喂养的AI模型,让纯视觉方案的场景通过率提升至98%,甚至能预判侧方车辆加塞动作。
当数据规模成为算法精度的护城河,中小车企的追赶已近乎徒劳。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的璇玑架构已经全面接入最近最火热的AI大模型DeepSeek,首次实现云端AI与车端AI双循环,开放142个车辆控制接口,允许第三方调用智驾感知数据。
这种“安卓式生态”不仅加速功能迭代,更让车辆成为连接智慧生活的枢纽。未来,开发者甚至能基于比亚迪平台定制专属驾驶模式,彻底打破传统车企的封闭体系。
华为&深蓝入局,智驾进入“巷战阶段”
比亚迪并非孤军奋战。华为最近也与深蓝汽车签署深化协议,推动乾崑智驾下探至20万元以下市场。
长安宣布在10万元级车型搭载激光雷达,将AEB极限速度提至135km/h。这场“平权运动”背后,是车企对产业趋势的共识。
注:2月9日消息,深蓝汽车公布三套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分别是DEEPALADPRO、华为乾崑智驾ADS SE和华为乾崑智驾ADS。其中深蓝S07搭配华为乾崑智驾ADS SE版最低售价为215Max版,为17.99万元。
当智驾成为“新空气”
王传福预言“2025年无智驾不买车”,绝非虚言。
2024年70%消费者购车预算低于20万元,但仅10%车型配备智驾。比亚迪的“全民覆盖”战略,精准击中这块最大的空白市场。
如今自研比例高达58%的比亚迪,正将博世等传统Tier 1逼入墙角。域控制器、感知传感器的国产替代浪潮,已让资本市场重新评估车企估值逻辑。
这场变革的终局,是让智驾如同ABS、安全气囊一样,成为汽车的基础功能。
结语
比亚迪掀桌“智驾平权”,本质是跳出技术路径之争,用规模效应重构竞争维度。当华为、深蓝等玩家共同推动技术普惠,2025年注定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分水岭。
真正的技术革命,从不局限于实验室的参数竞赛,而是让每个人触摸到未来的温度。前有DeepSeek,后有比亚迪,AGI真正开始触及我们的生活。
不过倒是有个疑问,当智驾普及后,那个骂骂咧咧训斥你的教练和驾校会消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