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观察员 金大钟
在金融行业的版图中,民营银行作为一股新兴力量,本应凭借创新与活力为市场注入新的生机。然而,上海华瑞银行近年来的种种表现,却为整个民营银行领域敲响了警钟。2025 年 2 月 8 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的一张罚单,将华瑞银行的内控问题暴露无遗,也让民营银行的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2 月 8 日,华瑞银行因 12 项违规行为被罚没合计 680.12 万元,成为年内民营银行领域金额最高的处罚案例。这 12 项违规行为涉及信贷管理、绩效薪酬、高管履职、风险暴露等多个关键领域。信贷管理方面,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贷款五级分类不准确、贷款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等问题频出,这表明银行在贷款审批和风险管理上存在严重缺陷。以贷收费、违规发放车位贷等行为,不仅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也损害了客户的利益。
回顾过往,这并非华瑞银行首次领到高额罚单。自 2021 年以来,这已是其第三次领超百万元级罚单,累计罚金突破 1500 万元。2021 年 9 月,因违规向资本金不足的房地产项目发放贷款、同业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等问题被处罚款 520.58 万元;2022 年 11 月,再次被处罚款 115 万元。如此频繁的高额处罚,充分暴露出华瑞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脆弱性,难以有效约束银行的经营行为,防范风险的发生。
除了巨额罚单,华瑞银行还深陷负面新闻的漩涡。2024 年 10 月,该行信贷人员因操作失误,致使某女性客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 3.96 亿元贷款的保证人,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负面舆论。这一低级错误的背后,反映出银行在员工培训、流程监控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严重漏洞。员工缺乏必要的专业素养和风险意识,操作流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审核机制,使得这样的失误得以发生,严重损害了银行的声誉和客户的信任。
负面新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降低了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度,导致客户流失,还增加了银行的运营成本,包括公关成本、法律风险成本等。对于民营银行来说,声誉是其立足市场的重要资本,一旦受损,恢复起来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华瑞银行的业绩波动也十分明显。2015 年开业首年,资产总额为 208.04 亿元,随后业务量增长迅猛,2016 年资产总额同比增长 48.92%,净利润扭亏为盈,从 2015 年的亏损 456.7 万元增长到 2016 年的 1.42 亿元,增长了 30 倍。在 2017 年、2018 年分别实现净利润增长 77.96%、29.15%,于 2018 年达到净利润 3.27 亿元的高位。然而,好景不长,2019 年、2020 年净利润出现负增长,同比下滑 17.95%、24.21%,2021 年虽重回正增长,但 2022 年末却成为报告期内唯一一家出现亏损的民营银行,营业收入下降 39.42%,净利润亏损 3.41 亿元,同比下降 252.46%。2023 年虽止住下滑趋势,但净利润仅为 5331.97 万元,在一众民营银行中排位靠后。
业绩的波动与银行的内控问题和负面新闻密切相关。内控不力导致风险增加,不良贷款上升,资产质量下降,进而影响盈利能力。负面新闻则削弱了市场信心,影响了业务拓展和客户获取。
与此同时,华瑞银行的股权变动也较为频繁。2023 年 4 月,上海凯泉泵业(集团)受让上海国大建设集团和美邦服饰的股份,持股比例升至 22.05%,成为第二大股东。2024 年 9 月,该行第五大股东上海建之桥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持有的 6.5% 股权被上海凯泉泵业(集团)拍得。频繁的股权变动可能导致银行战略的不稳定,影响管理层的决策和执行,也反映出股东对银行发展前景的担忧。
华瑞银行的问题并非孤立,它反映出民营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性挑战。内控体系不完善、风险管理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较弱等问题,制约着民营银行的健康发展。此次华瑞银行的事件,让整个民营银行卷入了一场大考。
对于民营银行来说,加强内部控制是当务之急。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贷款审批、资金运营等关键环节的监控,提高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强化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和风险意识,确保各项业务合规开展。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股东、董事会、管理层的职责和权限,避免权力过度集中,保障银行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民营银行的监管力度,完善监管制度,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监管威慑。为民营银行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帮助其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上海华瑞银行的内控漏洞,给民营银行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只有正视问题,加强内控,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民营银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场大考,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促使民营银行不断完善自身,提升竞争力,为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观察员 金大钟
在金融行业的版图中,民营银行作为一股新兴力量,本应凭借创新与活力为市场注入新的生机。然而,上海华瑞银行近年来的种种表现,却为整个民营银行领域敲响了警钟。2025 年 2 月 8 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的一张罚单,将华瑞银行的内控问题暴露无遗,也让民营银行的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2 月 8 日,华瑞银行因 12 项违规行为被罚没合计 680.12 万元,成为年内民营银行领域金额最高的处罚案例。这 12 项违规行为涉及信贷管理、绩效薪酬、高管履职、风险暴露等多个关键领域。信贷管理方面,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贷款五级分类不准确、贷款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等问题频出,这表明银行在贷款审批和风险管理上存在严重缺陷。以贷收费、违规发放车位贷等行为,不仅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也损害了客户的利益。
回顾过往,这并非华瑞银行首次领到高额罚单。自 2021 年以来,这已是其第三次领超百万元级罚单,累计罚金突破 1500 万元。2021 年 9 月,因违规向资本金不足的房地产项目发放贷款、同业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等问题被处罚款 520.58 万元;2022 年 11 月,再次被处罚款 115 万元。如此频繁的高额处罚,充分暴露出华瑞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脆弱性,难以有效约束银行的经营行为,防范风险的发生。
除了巨额罚单,华瑞银行还深陷负面新闻的漩涡。2024 年 10 月,该行信贷人员因操作失误,致使某女性客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 3.96 亿元贷款的保证人,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负面舆论。这一低级错误的背后,反映出银行在员工培训、流程监控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严重漏洞。员工缺乏必要的专业素养和风险意识,操作流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审核机制,使得这样的失误得以发生,严重损害了银行的声誉和客户的信任。
负面新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降低了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度,导致客户流失,还增加了银行的运营成本,包括公关成本、法律风险成本等。对于民营银行来说,声誉是其立足市场的重要资本,一旦受损,恢复起来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华瑞银行的业绩波动也十分明显。2015 年开业首年,资产总额为 208.04 亿元,随后业务量增长迅猛,2016 年资产总额同比增长 48.92%,净利润扭亏为盈,从 2015 年的亏损 456.7 万元增长到 2016 年的 1.42 亿元,增长了 30 倍。在 2017 年、2018 年分别实现净利润增长 77.96%、29.15%,于 2018 年达到净利润 3.27 亿元的高位。然而,好景不长,2019 年、2020 年净利润出现负增长,同比下滑 17.95%、24.21%,2021 年虽重回正增长,但 2022 年末却成为报告期内唯一一家出现亏损的民营银行,营业收入下降 39.42%,净利润亏损 3.41 亿元,同比下降 252.46%。2023 年虽止住下滑趋势,但净利润仅为 5331.97 万元,在一众民营银行中排位靠后。
业绩的波动与银行的内控问题和负面新闻密切相关。内控不力导致风险增加,不良贷款上升,资产质量下降,进而影响盈利能力。负面新闻则削弱了市场信心,影响了业务拓展和客户获取。
与此同时,华瑞银行的股权变动也较为频繁。2023 年 4 月,上海凯泉泵业(集团)受让上海国大建设集团和美邦服饰的股份,持股比例升至 22.05%,成为第二大股东。2024 年 9 月,该行第五大股东上海建之桥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持有的 6.5% 股权被上海凯泉泵业(集团)拍得。频繁的股权变动可能导致银行战略的不稳定,影响管理层的决策和执行,也反映出股东对银行发展前景的担忧。
华瑞银行的问题并非孤立,它反映出民营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性挑战。内控体系不完善、风险管理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较弱等问题,制约着民营银行的健康发展。此次华瑞银行的事件,让整个民营银行卷入了一场大考。
对于民营银行来说,加强内部控制是当务之急。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贷款审批、资金运营等关键环节的监控,提高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强化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和风险意识,确保各项业务合规开展。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股东、董事会、管理层的职责和权限,避免权力过度集中,保障银行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民营银行的监管力度,完善监管制度,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监管威慑。为民营银行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帮助其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上海华瑞银行的内控漏洞,给民营银行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只有正视问题,加强内控,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民营银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场大考,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促使民营银行不断完善自身,提升竞争力,为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