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笔记侠(ID:Notesman)
责编 | 柒 排版| 二月
第 8826篇深度好文:5645 字 | 13 分钟阅读
商业思维
继chatGPT后,DeepSeek又将AI的普世性提升一个台阶。
2025年春节前期,中国杭州的一家AI企业DeepSeek(深度求索)接连发布了V3(2024年12月26日)和R1(2025年1月20日)两大开源模型。
他们以海外AI巨头们7%左右的成本训练出了性能不错的大模型。并且,用户不再需要用提示词来指导AI大模型,它自己会解读你的提问,并给出推理思考。
而这,也能让普通人通过大模型工具,实现效率倍增,彻底改变过往的纯人力工作,甚至实现“一人+AI公司”。
而未来,区分一个人的工作能力,能跟AI高效合作或许将是关键之一。
(公众号后台回复“DeepSeek”,领取清华大学《deepseek从入门到精通》)
一、AI,正在成为团队的一员
什么是“一人公司”?
这是正在出现的一种公司形式:一个人+AI=一整个团队。
卡琳·玛乔丽(Caryn Marjorie)是一位23岁的网红,在Snapchat上拥有180万粉丝。
她与Forever Voices公司合作,根据自己2000多个小时的YouTube视频,训练出了一个语音聊天机器人——Caryn AI,声音和个性和玛乔丽本人非常接近。
然后, Caryn AI就被用来付费聊天,包括未来计划、感情以及一些私密话题,每分钟收费1美元。
在beta阶段的第一周,Caryn AI创收了7.16万美元(折合人民币近50万元),吸引了超过1000名付费粉丝。
如果AI分身的设计,还有一定门槛的话。那么,接下来讲的几件事,门槛几乎已经没有了。
数字人直播、短视频。在直播平台上,这已经很常见了。
人会累,需要休息。数字人不会累,只需要电。
在数字人直播系统中,导入旅游视频贴片素材,选择一个主播,再用录好的卖货话术驱动数字人开口,点击开播即可。
高颜值博主。一些平台上的数万粉丝的博主,发的自拍照,全都是AI做出来的。
比如,账号的人设是精致女性,发布的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但一切场景,店内用餐、公园闲逛、海边旅游等,都是AI生成的。
2023年3月9日,一本名为《赛博朋克桃太郎》的漫画上市了。没错,AI画的。这是日本第一部正式出版的AI作画漫画单行本。
甚至有人认为,一百年后,这本漫画书可能会被放进博物馆里,和苹果初代机一起,标记数字时代的某些重要节点。
之所以说是AI作画漫画,而不是AI漫画,是因为不是完全由AI创作。
所有图像出自AI之手,故事脚本与分镜则由人类提供。
它的人类作者叫Rootport,是一位热爱尝鲜的科幻漫画作家,AI作者是Midjourney。
最初,Rootport只是随手发在了推特上,没想到一炮而红,最终引来了出版社的关注。
AI,正在成为团队的一员。
二、厉害的人,都正在成为“超级个体户”
刚才的几个例子,有一些共同点。
都在用AI赚钱,这个说过了。还有个关键点——自由职业。
你有没有发现,在我们身边,自由职业者越来越多了?
有当带货主播的,有操盘私域的,有做情感咨询的,等等。
很多人说,职场的终极目标是自由。对于不喜欢打工的人来说,超级个体户,可能会是未来最好的出路。
什么是“超级个体户”?
“超级个体户”是近几年兴起的一个词,大体指以个体为中心的经营商户,但其经营效率远超过传统组织。
比如,平时大家在互联网上,看到很多主播/博主/网红,其实都是超级个体户,他们都有自己的小团队或者迷你公司。
至于收入,不能说每个都是盆满钵满,但是也确实超越了大部分人。
本质上,“超级个体户”的背后,是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还有正在爆发的AI,极大放大了单一个体可以具备的杠杆效应,让一个人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凭借独特的能力或服务,有了获取高收入的可能性。
厉害的人,都正在成为“超级个体户”。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有一个人,是做亲子教育的。
前几年做的还可以,但是到了2020年初,疫情到来后,一切都变了。
因为场地、设备、人员开支等原因,一年多亏损了上千万。
如果这件事到此为止,那我们可能会又看到一个倒台案例。
但是后来,他转型了,去做线上了。场地退租、设备转卖、员工辞退,一年赚了近300万。
他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是搞定流量。他会去找100条同行的爆款视频,把所有的短视频转换为文字,然后把所有的文案,按照一个模型写成脚本。
这个模型叫做一个绝对的观点,加上一段诱惑的塑造,加上3段干货,加一个行动指令。
这样一来,他就有了自己的爆款视频。
接着呢?他的引流,路径是什么呢?
播放量本身没有太大的意义,一定要把播放量转化成获客数,核心就是在每一条短视频下挂一条小商店的链接,这个链接就是一个1元课程。
你想想,你在前面输出了一个非常专业的短视频内容,然后视频后面又发起了一个行动指令,然后你说有一场亲子教育的公益课,想参加的就去下方报名。
这样,就把播放量变成了一个客户名单。然后怎么变现呢?
售卖路径也挺简单,他是把所有付费1元课的家长全部导进私域,拉进群里。在群里持续做私域、做直播。
直播,既是交付场也是成交场。通过直播,去卖98,1980,2980这三个价格的产品。
直播售卖的核心就两点,一是价值输出做到位,二是成交主张设计到位。而这3个价位的产品,就可以设计成精品教程、授课视频或者咨询服务等等。
这样,他就完成了超级个体户的商业闭环。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拆解出超级个体户的几个特点。
第一,有成熟的产品。
就像他在亲子教育行业,有了比较深的积累,也能开发出用户需要的产品。
第二,轻量化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不会很重,重的话,一个人、几个人就无法承担。甚至,有时候可以把销售和交付进行一体化设计。
第三,只求利润,不求规模。
一个人做项目,精力终究有限。再优秀的商业模式,也很难大范围覆盖。范围大了,一定会伤害产品交付和用户体验,得不偿失。
所以,不需要做很大的规模,把利润率提升上来,就可以过得很好了。
所以,所谓超级个体户,就是以公司的模式,来经营自己。把自己身上的每一项能力,都看作公司的职能部门,使用恰当的工具,去完成一个个项目。
个体+工具=团队。对于超级个体户来说,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就是一家公司。
三、靠公司,不如靠自己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点,来谈“超级个体户”这件事?
具体来说,有下面几个原因。
1.打工人能得到的钱越来越少
从2022年年初开始,裁员潮就此起彼伏。
从美国硅谷的科技巨头,到我国的互联网大厂,全都在进行“人员优化”和“降本增效”。
优化人员,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乌卡时代,成了降低成本的第一选择。
裁员,不仅是提效——“3个人,领4个人的工资,干5个人的活”,更是业务收缩的表现。
对于各行各业的公司来说,大开大合、野蛮生长,成为了过去式。精耕细作,是现在和将来的进行时。
存量市场,已经成为了当前大多数行业的共识。
对打工人来说,涨工资的频率越来越低,幅度越来越小。
换句话说,打工人能得到的钱,已经是越来越少。
2.商业工具进入平民化时代
以前,很多企业赚的是“信息差”的钱。这件事我知道,你不知道,所以我可以赚你的钱。
但是,从自媒体时代开始,个体能得到的信息,已经越来越充分。
同样一件事,在网络上有无数的视频来讲。
一件稀奇的事,很快就会登上各大平台的热搜,成为公众话题。
那些隐秘的信息,已经越来越少。
再加上,抖音做公域、微信做私域、小红书种草,已经成为常识。
市场上,各种工具大行其道,很多都可以免费使用。每个个体都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工具。
信息带来了发现问题的机会,而工具带来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像在山林中,一个人拥有了锄头、镰刀、犁耙、水桶等工具,就完全可以自己去开荒种田了。
3.工作模式的转变
工作模式的转变,是我们非常容易忽略,却又随处可见的。
以前,是公司+雇员的工作模式。比如,很多人都在企业上班,无论是央企、国企,还是民企,都需要去应聘。
你提供技能,公司提供工资、保障,承担风险。
现在,已经变成了平台+个人。比如,网络大小V,直播间,外卖骑手,快递小哥。
这背后,是商业模式发生了变化。
以前,赚钱的资源是有形的。没有有形资源,就无法赚钱。
现在,很多人可以通过流量、知识、专利、IP这些无形资产赚钱。
比如,图文种草、直播带货、私域带货等等。
做成了,可以获得较高的回报。做不成,大不了重新找份工作。
4.对环境无力
对打工人来说,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却无法控制公司和环境。
比如,如果你处于夕阳行业,或下行周期的公司,个人再怎么努力,也是事倍功半。
再比如,你想努力,而公司文化却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型的,那你要么离职走人,要么加入他们。
无力感,往往会逼得我们不得不做出其他选择。
四、一人企业的3个关键
《一人企业》的作者保罗·贾维斯,从企业网页设计师起步,成为了著名的互联网咨询顾问。
在书中,贾维斯提出了一个观点:在这个时代,创业不一定越大越好,灵活安全的“一人公司”才是普通人的创业目标。
一人公司,不是说只有自己一个人,而是指把成本尽可能降低的小规模经营模式。
在这样的思路下,假如你想创业,首先就要想清楚:公司要做到怎样的规模?
很多人会说,刚起步,谁知道能做多大?说不定规模很大,说不定半年就倒闭了。
不。从一人公司的思路出发,你必须要对自己公司的规模有清晰的定位,然后才可能取得成功。
在创业之初,你不想清楚这些问题,那么很有可能走到某个节点,因为一点差错导致功亏一篑。
贾维斯认为,商业世界正在发生新的趋势,公司正向自由灵活、自主度更高的工作模式转变,商业世界正不断被新的工作模式和技术所颠覆。具体建议有3个。
首先是产品。
当你决定创业,那么必须尽快做出一个“最简化可实行产品”(MVP),并不断优化。
比如,某位创业者的最初产品是课程,她通过自己所在的团队不断试课,从助理讲师一直成为主要讲师,然后开始对外承接课程,最后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客户群。
其他的创业也是一样,即使你要做一个家庭“西点”师,你也需要先做出几款自己的“主打产品”,不断让人试吃、改进,然后再推向市场。
其次是规划。给公司设定上限。
是的,你没看错,是上限而不是“下限”。
大多数公司会给自己设定目标和下限,比如本季度必须完成1000万的销售收入、必须开拓5个县市级市场等等。
但“一人公司”刚好相反,你一定要规定自己能承受的上限。这个上限,以不牺牲产品质量和特色为原则。
比如你做家庭“西点”师,就一定要控制好自己每天制作的产品上限,原料、品种和数量都要尽量固定,关键是口感和质量绝对要保持稳定。
只有这样,才能拥有长久稳定的客户群,从而让自己的公司能够长远经营下去。
然后是保持个性。
也就是说,你的产品(服务)一定要有独特的个性,不要试图取悦所有顾客。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去经营公司。
那些经营时间长的食品、西点小店,你会发现,它们都有自己的产品偏好和特点,不会所有品类都覆盖。
比如在某条街道上,有一家营业了二十多年的甜品店,常年只做有限的几种甜点,味道稳定,很少开发新品。
为什么呢?
店主的看法是,网红产品的收益与付出不成正比,店面的主要群体是附近的居民,现在的产品都是最受欢迎的,所以没有必要追求网红产品。
另外,想做“一人公司”,也不能盲目乐观。
一人公司局限于一些行业,比如信息产业、服务行业、教育咨询等等。
也就是说,靠的是个人的根本价值,靠智慧和知识。重点不是硬件,而是软件。
还有,必须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换句话说,你必须充分认识自我,建立自己的专业,弄清楚自己的家底:你有什么可以拿去交换的?
五、用好AI,关键是想象力和提问力
聊到这里,相信你也发现了。个体+AI=团队,是个新鲜事,但本质上还是超级个体户的模式。
比如最近热议的DeepSeek,你不必是作家出身,只要能够准确的提问,它就能帮你生成一篇不错的文稿。
那么,具体来说,DeepSeek有几个使用技巧:
DeepSeek虽然很聪明,但它不是你肚子中的蛔虫,你需要明确告诉DeepSeek需要他帮你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一个万能公式是:我要xx,要给xx用,希望达到xx效果,但担心xx问题......
有时,DeepSeek会输出一些抽象干巴的回答。这时,有个很有效的表述方式是让它“说人话”,它就能将复杂概念简化为你提供更易理解的解释。
又或者,你完全可以尝试特定风格的写作:用xxx的风格写一篇xx主题的公众号文章。
但要注意,先提供尽量多的内容原文给DeepSeek,然后直接要求其模仿即可。
当你让DeepSeek帮助你完成某项工作时,提供充分的上下文背景信息,告诉他你为什么做这件事,你面临的现实背景是什么或问题是什么,让DeepSeek将其纳入所生成文本的思考中,这可以让结果更符合你的需要。
当你向DeepSeek寻求知识型帮助时,最好能明确标注自己相对应的知识状态。就像老师备课前需要了解学生学力水平,清晰的知识坐标能让AI输出的内容精准匹配你的理解层次。
DeepSeek作为推理模型,完成任务的思维过程非常令人印象深刻。所以,如果你对他的执行不满意,就可以给他提供目标,而非具体的执行指令。
比如,你需要整理录音文字稿,一种方式是告诉它如何整理“删掉语气词,按时间分段,每段加小标题”;另一种方式是告诉它这段录音文字稿所总结出的材料要如何使用,让它创造性地为你完成任务。
结语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每个人都身处洪流之中。一如4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一如住房制度改革,一如移动互联网,一如今天的AI大爆发。
这是我们回顾历史看到的。
但在每一刻的当下,很多变化,反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总会悄悄发生在我们身边。
未来的世界是怎样的?未来的公司是怎样的?未来的个体是怎样的?
我们很难去预测。
但善用工具,能事半功倍,能降本增效。这一点是确定的。
“AI+”超级个体户的出现,给了我们多一种选择,多一种可能性。
一个人,加上工具,就是一个团队,就是一家公司。
1.《工作的底层逻辑,变了》,笔记侠;
2.《爆肝50小时,DeepSeek使用技巧,你收藏这一篇就够了!》,花叔;
内容来源:笔记侠(ID:Notesman)
责编 | 柒 排版| 二月
第 8826篇深度好文:5645 字 | 13 分钟阅读
商业思维
继chatGPT后,DeepSeek又将AI的普世性提升一个台阶。
2025年春节前期,中国杭州的一家AI企业DeepSeek(深度求索)接连发布了V3(2024年12月26日)和R1(2025年1月20日)两大开源模型。
他们以海外AI巨头们7%左右的成本训练出了性能不错的大模型。并且,用户不再需要用提示词来指导AI大模型,它自己会解读你的提问,并给出推理思考。
而这,也能让普通人通过大模型工具,实现效率倍增,彻底改变过往的纯人力工作,甚至实现“一人+AI公司”。
而未来,区分一个人的工作能力,能跟AI高效合作或许将是关键之一。
(公众号后台回复“DeepSeek”,领取清华大学《deepseek从入门到精通》)
一、AI,正在成为团队的一员
什么是“一人公司”?
这是正在出现的一种公司形式:一个人+AI=一整个团队。
卡琳·玛乔丽(Caryn Marjorie)是一位23岁的网红,在Snapchat上拥有180万粉丝。
她与Forever Voices公司合作,根据自己2000多个小时的YouTube视频,训练出了一个语音聊天机器人——Caryn AI,声音和个性和玛乔丽本人非常接近。
然后, Caryn AI就被用来付费聊天,包括未来计划、感情以及一些私密话题,每分钟收费1美元。
在beta阶段的第一周,Caryn AI创收了7.16万美元(折合人民币近50万元),吸引了超过1000名付费粉丝。
如果AI分身的设计,还有一定门槛的话。那么,接下来讲的几件事,门槛几乎已经没有了。
数字人直播、短视频。在直播平台上,这已经很常见了。
人会累,需要休息。数字人不会累,只需要电。
在数字人直播系统中,导入旅游视频贴片素材,选择一个主播,再用录好的卖货话术驱动数字人开口,点击开播即可。
高颜值博主。一些平台上的数万粉丝的博主,发的自拍照,全都是AI做出来的。
比如,账号的人设是精致女性,发布的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但一切场景,店内用餐、公园闲逛、海边旅游等,都是AI生成的。
2023年3月9日,一本名为《赛博朋克桃太郎》的漫画上市了。没错,AI画的。这是日本第一部正式出版的AI作画漫画单行本。
甚至有人认为,一百年后,这本漫画书可能会被放进博物馆里,和苹果初代机一起,标记数字时代的某些重要节点。
之所以说是AI作画漫画,而不是AI漫画,是因为不是完全由AI创作。
所有图像出自AI之手,故事脚本与分镜则由人类提供。
它的人类作者叫Rootport,是一位热爱尝鲜的科幻漫画作家,AI作者是Midjourney。
最初,Rootport只是随手发在了推特上,没想到一炮而红,最终引来了出版社的关注。
AI,正在成为团队的一员。
二、厉害的人,都正在成为“超级个体户”
刚才的几个例子,有一些共同点。
都在用AI赚钱,这个说过了。还有个关键点——自由职业。
你有没有发现,在我们身边,自由职业者越来越多了?
有当带货主播的,有操盘私域的,有做情感咨询的,等等。
很多人说,职场的终极目标是自由。对于不喜欢打工的人来说,超级个体户,可能会是未来最好的出路。
什么是“超级个体户”?
“超级个体户”是近几年兴起的一个词,大体指以个体为中心的经营商户,但其经营效率远超过传统组织。
比如,平时大家在互联网上,看到很多主播/博主/网红,其实都是超级个体户,他们都有自己的小团队或者迷你公司。
至于收入,不能说每个都是盆满钵满,但是也确实超越了大部分人。
本质上,“超级个体户”的背后,是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还有正在爆发的AI,极大放大了单一个体可以具备的杠杆效应,让一个人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凭借独特的能力或服务,有了获取高收入的可能性。
厉害的人,都正在成为“超级个体户”。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有一个人,是做亲子教育的。
前几年做的还可以,但是到了2020年初,疫情到来后,一切都变了。
因为场地、设备、人员开支等原因,一年多亏损了上千万。
如果这件事到此为止,那我们可能会又看到一个倒台案例。
但是后来,他转型了,去做线上了。场地退租、设备转卖、员工辞退,一年赚了近300万。
他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是搞定流量。他会去找100条同行的爆款视频,把所有的短视频转换为文字,然后把所有的文案,按照一个模型写成脚本。
这个模型叫做一个绝对的观点,加上一段诱惑的塑造,加上3段干货,加一个行动指令。
这样一来,他就有了自己的爆款视频。
接着呢?他的引流,路径是什么呢?
播放量本身没有太大的意义,一定要把播放量转化成获客数,核心就是在每一条短视频下挂一条小商店的链接,这个链接就是一个1元课程。
你想想,你在前面输出了一个非常专业的短视频内容,然后视频后面又发起了一个行动指令,然后你说有一场亲子教育的公益课,想参加的就去下方报名。
这样,就把播放量变成了一个客户名单。然后怎么变现呢?
售卖路径也挺简单,他是把所有付费1元课的家长全部导进私域,拉进群里。在群里持续做私域、做直播。
直播,既是交付场也是成交场。通过直播,去卖98,1980,2980这三个价格的产品。
直播售卖的核心就两点,一是价值输出做到位,二是成交主张设计到位。而这3个价位的产品,就可以设计成精品教程、授课视频或者咨询服务等等。
这样,他就完成了超级个体户的商业闭环。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拆解出超级个体户的几个特点。
第一,有成熟的产品。
就像他在亲子教育行业,有了比较深的积累,也能开发出用户需要的产品。
第二,轻量化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不会很重,重的话,一个人、几个人就无法承担。甚至,有时候可以把销售和交付进行一体化设计。
第三,只求利润,不求规模。
一个人做项目,精力终究有限。再优秀的商业模式,也很难大范围覆盖。范围大了,一定会伤害产品交付和用户体验,得不偿失。
所以,不需要做很大的规模,把利润率提升上来,就可以过得很好了。
所以,所谓超级个体户,就是以公司的模式,来经营自己。把自己身上的每一项能力,都看作公司的职能部门,使用恰当的工具,去完成一个个项目。
个体+工具=团队。对于超级个体户来说,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就是一家公司。
三、靠公司,不如靠自己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点,来谈“超级个体户”这件事?
具体来说,有下面几个原因。
1.打工人能得到的钱越来越少
从2022年年初开始,裁员潮就此起彼伏。
从美国硅谷的科技巨头,到我国的互联网大厂,全都在进行“人员优化”和“降本增效”。
优化人员,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乌卡时代,成了降低成本的第一选择。
裁员,不仅是提效——“3个人,领4个人的工资,干5个人的活”,更是业务收缩的表现。
对于各行各业的公司来说,大开大合、野蛮生长,成为了过去式。精耕细作,是现在和将来的进行时。
存量市场,已经成为了当前大多数行业的共识。
对打工人来说,涨工资的频率越来越低,幅度越来越小。
换句话说,打工人能得到的钱,已经是越来越少。
2.商业工具进入平民化时代
以前,很多企业赚的是“信息差”的钱。这件事我知道,你不知道,所以我可以赚你的钱。
但是,从自媒体时代开始,个体能得到的信息,已经越来越充分。
同样一件事,在网络上有无数的视频来讲。
一件稀奇的事,很快就会登上各大平台的热搜,成为公众话题。
那些隐秘的信息,已经越来越少。
再加上,抖音做公域、微信做私域、小红书种草,已经成为常识。
市场上,各种工具大行其道,很多都可以免费使用。每个个体都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工具。
信息带来了发现问题的机会,而工具带来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像在山林中,一个人拥有了锄头、镰刀、犁耙、水桶等工具,就完全可以自己去开荒种田了。
3.工作模式的转变
工作模式的转变,是我们非常容易忽略,却又随处可见的。
以前,是公司+雇员的工作模式。比如,很多人都在企业上班,无论是央企、国企,还是民企,都需要去应聘。
你提供技能,公司提供工资、保障,承担风险。
现在,已经变成了平台+个人。比如,网络大小V,直播间,外卖骑手,快递小哥。
这背后,是商业模式发生了变化。
以前,赚钱的资源是有形的。没有有形资源,就无法赚钱。
现在,很多人可以通过流量、知识、专利、IP这些无形资产赚钱。
比如,图文种草、直播带货、私域带货等等。
做成了,可以获得较高的回报。做不成,大不了重新找份工作。
4.对环境无力
对打工人来说,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却无法控制公司和环境。
比如,如果你处于夕阳行业,或下行周期的公司,个人再怎么努力,也是事倍功半。
再比如,你想努力,而公司文化却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型的,那你要么离职走人,要么加入他们。
无力感,往往会逼得我们不得不做出其他选择。
四、一人企业的3个关键
《一人企业》的作者保罗·贾维斯,从企业网页设计师起步,成为了著名的互联网咨询顾问。
在书中,贾维斯提出了一个观点:在这个时代,创业不一定越大越好,灵活安全的“一人公司”才是普通人的创业目标。
一人公司,不是说只有自己一个人,而是指把成本尽可能降低的小规模经营模式。
在这样的思路下,假如你想创业,首先就要想清楚:公司要做到怎样的规模?
很多人会说,刚起步,谁知道能做多大?说不定规模很大,说不定半年就倒闭了。
不。从一人公司的思路出发,你必须要对自己公司的规模有清晰的定位,然后才可能取得成功。
在创业之初,你不想清楚这些问题,那么很有可能走到某个节点,因为一点差错导致功亏一篑。
贾维斯认为,商业世界正在发生新的趋势,公司正向自由灵活、自主度更高的工作模式转变,商业世界正不断被新的工作模式和技术所颠覆。具体建议有3个。
首先是产品。
当你决定创业,那么必须尽快做出一个“最简化可实行产品”(MVP),并不断优化。
比如,某位创业者的最初产品是课程,她通过自己所在的团队不断试课,从助理讲师一直成为主要讲师,然后开始对外承接课程,最后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客户群。
其他的创业也是一样,即使你要做一个家庭“西点”师,你也需要先做出几款自己的“主打产品”,不断让人试吃、改进,然后再推向市场。
其次是规划。给公司设定上限。
是的,你没看错,是上限而不是“下限”。
大多数公司会给自己设定目标和下限,比如本季度必须完成1000万的销售收入、必须开拓5个县市级市场等等。
但“一人公司”刚好相反,你一定要规定自己能承受的上限。这个上限,以不牺牲产品质量和特色为原则。
比如你做家庭“西点”师,就一定要控制好自己每天制作的产品上限,原料、品种和数量都要尽量固定,关键是口感和质量绝对要保持稳定。
只有这样,才能拥有长久稳定的客户群,从而让自己的公司能够长远经营下去。
然后是保持个性。
也就是说,你的产品(服务)一定要有独特的个性,不要试图取悦所有顾客。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去经营公司。
那些经营时间长的食品、西点小店,你会发现,它们都有自己的产品偏好和特点,不会所有品类都覆盖。
比如在某条街道上,有一家营业了二十多年的甜品店,常年只做有限的几种甜点,味道稳定,很少开发新品。
为什么呢?
店主的看法是,网红产品的收益与付出不成正比,店面的主要群体是附近的居民,现在的产品都是最受欢迎的,所以没有必要追求网红产品。
另外,想做“一人公司”,也不能盲目乐观。
一人公司局限于一些行业,比如信息产业、服务行业、教育咨询等等。
也就是说,靠的是个人的根本价值,靠智慧和知识。重点不是硬件,而是软件。
还有,必须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换句话说,你必须充分认识自我,建立自己的专业,弄清楚自己的家底:你有什么可以拿去交换的?
五、用好AI,关键是想象力和提问力
聊到这里,相信你也发现了。个体+AI=团队,是个新鲜事,但本质上还是超级个体户的模式。
比如最近热议的DeepSeek,你不必是作家出身,只要能够准确的提问,它就能帮你生成一篇不错的文稿。
那么,具体来说,DeepSeek有几个使用技巧:
DeepSeek虽然很聪明,但它不是你肚子中的蛔虫,你需要明确告诉DeepSeek需要他帮你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一个万能公式是:我要xx,要给xx用,希望达到xx效果,但担心xx问题......
有时,DeepSeek会输出一些抽象干巴的回答。这时,有个很有效的表述方式是让它“说人话”,它就能将复杂概念简化为你提供更易理解的解释。
又或者,你完全可以尝试特定风格的写作:用xxx的风格写一篇xx主题的公众号文章。
但要注意,先提供尽量多的内容原文给DeepSeek,然后直接要求其模仿即可。
当你让DeepSeek帮助你完成某项工作时,提供充分的上下文背景信息,告诉他你为什么做这件事,你面临的现实背景是什么或问题是什么,让DeepSeek将其纳入所生成文本的思考中,这可以让结果更符合你的需要。
当你向DeepSeek寻求知识型帮助时,最好能明确标注自己相对应的知识状态。就像老师备课前需要了解学生学力水平,清晰的知识坐标能让AI输出的内容精准匹配你的理解层次。
DeepSeek作为推理模型,完成任务的思维过程非常令人印象深刻。所以,如果你对他的执行不满意,就可以给他提供目标,而非具体的执行指令。
比如,你需要整理录音文字稿,一种方式是告诉它如何整理“删掉语气词,按时间分段,每段加小标题”;另一种方式是告诉它这段录音文字稿所总结出的材料要如何使用,让它创造性地为你完成任务。
结语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每个人都身处洪流之中。一如4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一如住房制度改革,一如移动互联网,一如今天的AI大爆发。
这是我们回顾历史看到的。
但在每一刻的当下,很多变化,反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总会悄悄发生在我们身边。
未来的世界是怎样的?未来的公司是怎样的?未来的个体是怎样的?
我们很难去预测。
但善用工具,能事半功倍,能降本增效。这一点是确定的。
“AI+”超级个体户的出现,给了我们多一种选择,多一种可能性。
一个人,加上工具,就是一个团队,就是一家公司。
1.《工作的底层逻辑,变了》,笔记侠;
2.《爆肝50小时,DeepSeek使用技巧,你收藏这一篇就够了!》,花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