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概念在股市依旧热火朝天,DeepSeek的热度还未见退,阿里巴巴又带来了令人激动的新叙事。
今天,传闻将与苹果合作开发AI功能的阿里巴巴港股飙涨8.48%,带动了A港股市场从AI芯片、AI应用,消费电子、到服务器,算力等全产业链概念继续大爆发。
截至收市,A股沪深创三大指数分别上涨0.85%、1.43%、1.81%。其中覆盖阿里巴巴、小米、中芯国际、腾讯等科技巨头的恒生科技ETF(159740)大涨1.87%,明显跑赢大市。
2025年至今,港股恒生科技指数飙涨超18%,位居全球资产表现榜首,港股恒指也涨幅达9%,显著跑赢了A股主要指数。
港股的技术牛行情,已然全面开启。
01
资金疯狂抢筹港股
2025年以来,在国内资金持续涌入,国际机构不断加入看多买多阵营刺激下,港股市场率先迎来技术牛市行情。若从1月中的低点算起,恒指至今已经涨幅超过15%。
恒生科技指数从1月中低点至今甚至涨幅超过25%,成分股中,金蝶国际、中芯国际、比亚迪电子、阿里巴巴、小鹏汽车、阿里健康等年内涨幅均已超过30%。
近期不断成为市场焦点的阿里巴巴近20日涨幅高达43%,市值创近四个月新高,并重新突破2万亿大关,成为本轮行情最大受益者之一。
据悉,苹果与阿里巴巴合作为中国市场iPhone用户开发AI功能,市场对此反应热烈。从市场角度看,这一合作极具想象空间。苹果作为全球顶尖的科技硬件巨头,拥有庞大的iPhone用户群体;阿里巴巴在AI领域持续深耕,通义千问等成果显著。二者联手,有望打造出融合硬件与AI技术优势的创新应用,给用户带来全新体验。
摩根大通策略师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推动中国科技股价值创造,这或许也是投资者看好此次合作,纷纷买入阿里巴巴股票的原因。
不仅于此,近期中国资产被外资集体“吹爆”的现象也早已被热点关注。
截至目前,已经有高盛,大摩,德银、贝莱德、美银、瑞银以及一大帮华尔街分析师都在纷纷高调喊话看多中国股票,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个别投资者的行动上,更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共识。
这些机构认为,中国股票的“估值折价”将逐渐消失,消费支持政策和金融自由化可能导致盈利能力超出市场预期。
近期备受关注的德银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中国股票“估值折价”将消失,DeepSeek像是中国的“史普尼克时刻”,2025年将是投资界认识到中国正超越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一年。
高盛认为,中国更加光明的增长前景和技术突破将带来巨大的生产力提升,有助于缩小美国与中国科技股或半导体股票之间高达66%的估值差距。这意味着,中国科技股在被重新估值后有20%的收益机会,乐观预期下,MSCI中国指数今年将飙28%。
被誉为“华尔街抄底王”的大卫·泰珀(DavidTepper)旗下的Appaloosa对冲基金在2024年第四季度大幅增持了中国概念股和中国股票ETF。泰珀曾在去年9月公开表示看好中国市场,并声称“买入一切与中国相关的资产”。
据13-F报告数据显示,该基金在去年四季度斥资超4亿美金增持了京东股份,增加了约43%,至1050万股;对阿里巴巴也增持了18%,成为该对冲基金最大的持仓。此外还增加了对KranSharesCSI中国互联网交易所交易基金和iShares中国大盘股ETF以及KEHoldingsInc.和百度的敞口。
高盛一篇研报显示,中国在岸和离岸股票合计成为今年以来“名义净买入量最大的市场”,全球对冲基金一直在大幅买入中国股票。其中在最近的一周时间更是出现了对冲基金4个多月来购买中国资产的最强劲浪潮。
不仅外资疯狂抄底港股,内资更是早已持续大规模流入。
2024年全年,南向资金净买入金额达8078.69亿港元,刷新互联互通机制启动以来的年度纪录,较2023年同比增长154%。
2025年1月,南下资金出现1185亿元的强劲资金流入,创造了2021年2月以来月度流入规模之最,同时也超越2024年11月水平,一跃成为港股通开通以来月度流入规模第三高。至目前,南下资金已累计净流入高达1372.31亿元。
02
资金目标:港股独有优质资产
据统计,这些内外资金最主要的净买入方向基本在互联网、计算机、消费电子、医疗等核心方向。
更具体来看,资金主要流入方向基本都有着类同的重点对象——在港股上市的特色优质资产(外资在买入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外,同时也在买入港股)。
这些资产主要是包括互联网、芯片半导体、汽车、消费电子以及医疗板块中的核心资产。以阿里巴巴、小米、中芯国际、联想集团、速腾聚创(激光雷达领域核心代表)、比亚迪、小鹏汽车、理想汽车等科技巨头为代表。
资金之所以重点流入这些板块,反映这些资产的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
一方面,它们多数仅是在港股上市(少部分同时在美股上市),但确是中国在AI、汽车、消费、制造业等领域最核心的资产,具有非常稀缺的属性。
另一方面,它们当中多数自身就是当前最热的题材主线,比如阿里,小米,中芯国际,比亚迪,腾讯等科技巨头,并且能由此带动其相关产业链体系概念股的上涨。
此外,资金还盯上了港股市场一些处于被长期低估,如今迎来行业景气扭转和价值重估的双重大机遇板块,典型如医疗行业,药明生物、百济神州等巨头年内涨幅也均超过了20%。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52家港股创新药公司总收入为316亿元(+16.5%YoY),扣除部分特殊影响后,同比增长42%;合计亏损总额为108亿元,同比下降23%,环比下降39%。像百济神州,2023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91.36亿元,同比增长48.6%,亏损逐步收窄,且预计2025年全年经营利润将转正。其核心产品百悦泽在美国及欧洲市场销售额均实现超两位数增长,为业绩增长提供支撑。
从估值水平来看,港股的医药估值目前处于近三年底部位置。目前港股医药行业平均估值仅约为15X,相对其他已经得到市场追捧的热门主线板块有显著的补涨诉求。
医药行业也不乏催化剂。近日,美股市场有一家名为“TempusAI,Inc.”的美国医疗科技公司,被木头姐、国会山女股神(美国国会议员佩洛西)双双大笔买入,导致该股价1个月翻倍。
这家公司,主要做的是利用AI和数据分析推动精准医疗,被认为是未来AI医疗发展方向最好的代表。虽然目前基本还没有什么业绩,但不妨碍市场对它的持续追捧。
木头姐凯西·伍德在其最新报告中多次强调,医疗保健是AI最被低估的应用领域,多组学测序和AI药物研发正成为改变医疗行业的重要创新。
港股的医疗类似核心资产,也开始得了到类似的认同。
总的来看,当前港股市场作为外资布局中国股票市场的桥头堡,并且很多在互联网、AI、汽车、医疗等领域的核心资产仅在港股市场上市,因此更加备受内资和外资的共同追捧,更好享受到了中国资产估值抬升的巨大红利。
在如此确定的宏观叙事下,也难怪被外资持续看好。
综合上述可以基本判断,2025年,将是港股投资的大年,这里面还有很多投资机会有待挖掘。
恒生科技ETF(159740)低成本一键配齐A股市场稀缺的互联网科技龙头公司,其最新份额61.6亿份,T+0交易,成交非常活跃。作为恒生指数系列中的旗舰指数之一,恒生科技指数涵盖了大批知名互联网及科技龙头企业,如小米集团、阿里巴巴、中芯国际、京东集团、腾讯控股、美团、理想汽车、快手、网易、小鹏汽车等,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
恒生科技指数经历了前几年的大幅调整,2024年9月逐步从底部走出,尽管经历一轮上涨,但在估值上,还是有优势的。从PE看,恒生科技指数最新市盈率22.89倍,位于近10年23.21%分位,低于中位数35.19倍。没有股票账户的,也可以研究下场外联接基金,大成恒生科技ETF联接(A类 012979;C类 012980)。
恒生医疗ETF基金(159303)跟踪恒生医疗保健指数,聚焦创新药、CXO(医药研发外包)、医疗器械、互联网医疗等高景气赛道,权重股包括百济神州、药明生物、信达生物、康方生物、石药集团、京东健康、中国生物制药、巨子生物、国药控股、阿里健康等龙头公司。
而相比A股医药,港股医药的“创新”含量更高、弹性更大。长周期看,医药已经震荡下行有三年了。从2021年7月到2024年6月,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回撤幅度达到75%。恒生医疗保健指数最新市盈率34.27倍,处于近5年15.35%分位。
03
尾声
长期以来,港股市场一直被认为是全球股市估值最低的洼地,也是最具潜力的市场。因为它集聚了全中国在互联网、AI、医疗医药、制造业等核心领域最多最核心的优质资产,无论是面向中国市场,还是海外市场,它们都具有非常巨大的增长潜力。
如今,越来越多外资都在重新评估中国科技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可投资性,并且大多数都在了明显看多的阵营。
大摩在近日一份报告中写道,“全球投资者开始重新评估中国在科技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可投资性。鉴于全球投资者的仓位较少,预计短期内这一势头将持续下去。”
这其中,港股市场将是最值得关注的方向。投资者如果不想错过这一波巨大行情的,不妨关注一下类似恒生科技ETF(159740)和恒生科技ETF联接(A类 012979;C类 012980)之类的基金。(全文完)
AI概念在股市依旧热火朝天,DeepSeek的热度还未见退,阿里巴巴又带来了令人激动的新叙事。
今天,传闻将与苹果合作开发AI功能的阿里巴巴港股飙涨8.48%,带动了A港股市场从AI芯片、AI应用,消费电子、到服务器,算力等全产业链概念继续大爆发。
截至收市,A股沪深创三大指数分别上涨0.85%、1.43%、1.81%。其中覆盖阿里巴巴、小米、中芯国际、腾讯等科技巨头的恒生科技ETF(159740)大涨1.87%,明显跑赢大市。
2025年至今,港股恒生科技指数飙涨超18%,位居全球资产表现榜首,港股恒指也涨幅达9%,显著跑赢了A股主要指数。
港股的技术牛行情,已然全面开启。
01
资金疯狂抢筹港股
2025年以来,在国内资金持续涌入,国际机构不断加入看多买多阵营刺激下,港股市场率先迎来技术牛市行情。若从1月中的低点算起,恒指至今已经涨幅超过15%。
恒生科技指数从1月中低点至今甚至涨幅超过25%,成分股中,金蝶国际、中芯国际、比亚迪电子、阿里巴巴、小鹏汽车、阿里健康等年内涨幅均已超过30%。
近期不断成为市场焦点的阿里巴巴近20日涨幅高达43%,市值创近四个月新高,并重新突破2万亿大关,成为本轮行情最大受益者之一。
据悉,苹果与阿里巴巴合作为中国市场iPhone用户开发AI功能,市场对此反应热烈。从市场角度看,这一合作极具想象空间。苹果作为全球顶尖的科技硬件巨头,拥有庞大的iPhone用户群体;阿里巴巴在AI领域持续深耕,通义千问等成果显著。二者联手,有望打造出融合硬件与AI技术优势的创新应用,给用户带来全新体验。
摩根大通策略师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推动中国科技股价值创造,这或许也是投资者看好此次合作,纷纷买入阿里巴巴股票的原因。
不仅于此,近期中国资产被外资集体“吹爆”的现象也早已被热点关注。
截至目前,已经有高盛,大摩,德银、贝莱德、美银、瑞银以及一大帮华尔街分析师都在纷纷高调喊话看多中国股票,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个别投资者的行动上,更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共识。
这些机构认为,中国股票的“估值折价”将逐渐消失,消费支持政策和金融自由化可能导致盈利能力超出市场预期。
近期备受关注的德银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中国股票“估值折价”将消失,DeepSeek像是中国的“史普尼克时刻”,2025年将是投资界认识到中国正超越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一年。
高盛认为,中国更加光明的增长前景和技术突破将带来巨大的生产力提升,有助于缩小美国与中国科技股或半导体股票之间高达66%的估值差距。这意味着,中国科技股在被重新估值后有20%的收益机会,乐观预期下,MSCI中国指数今年将飙28%。
被誉为“华尔街抄底王”的大卫·泰珀(DavidTepper)旗下的Appaloosa对冲基金在2024年第四季度大幅增持了中国概念股和中国股票ETF。泰珀曾在去年9月公开表示看好中国市场,并声称“买入一切与中国相关的资产”。
据13-F报告数据显示,该基金在去年四季度斥资超4亿美金增持了京东股份,增加了约43%,至1050万股;对阿里巴巴也增持了18%,成为该对冲基金最大的持仓。此外还增加了对KranSharesCSI中国互联网交易所交易基金和iShares中国大盘股ETF以及KEHoldingsInc.和百度的敞口。
高盛一篇研报显示,中国在岸和离岸股票合计成为今年以来“名义净买入量最大的市场”,全球对冲基金一直在大幅买入中国股票。其中在最近的一周时间更是出现了对冲基金4个多月来购买中国资产的最强劲浪潮。
不仅外资疯狂抄底港股,内资更是早已持续大规模流入。
2024年全年,南向资金净买入金额达8078.69亿港元,刷新互联互通机制启动以来的年度纪录,较2023年同比增长154%。
2025年1月,南下资金出现1185亿元的强劲资金流入,创造了2021年2月以来月度流入规模之最,同时也超越2024年11月水平,一跃成为港股通开通以来月度流入规模第三高。至目前,南下资金已累计净流入高达1372.31亿元。
02
资金目标:港股独有优质资产
据统计,这些内外资金最主要的净买入方向基本在互联网、计算机、消费电子、医疗等核心方向。
更具体来看,资金主要流入方向基本都有着类同的重点对象——在港股上市的特色优质资产(外资在买入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外,同时也在买入港股)。
这些资产主要是包括互联网、芯片半导体、汽车、消费电子以及医疗板块中的核心资产。以阿里巴巴、小米、中芯国际、联想集团、速腾聚创(激光雷达领域核心代表)、比亚迪、小鹏汽车、理想汽车等科技巨头为代表。
资金之所以重点流入这些板块,反映这些资产的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
一方面,它们多数仅是在港股上市(少部分同时在美股上市),但确是中国在AI、汽车、消费、制造业等领域最核心的资产,具有非常稀缺的属性。
另一方面,它们当中多数自身就是当前最热的题材主线,比如阿里,小米,中芯国际,比亚迪,腾讯等科技巨头,并且能由此带动其相关产业链体系概念股的上涨。
此外,资金还盯上了港股市场一些处于被长期低估,如今迎来行业景气扭转和价值重估的双重大机遇板块,典型如医疗行业,药明生物、百济神州等巨头年内涨幅也均超过了20%。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52家港股创新药公司总收入为316亿元(+16.5%YoY),扣除部分特殊影响后,同比增长42%;合计亏损总额为108亿元,同比下降23%,环比下降39%。像百济神州,2023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91.36亿元,同比增长48.6%,亏损逐步收窄,且预计2025年全年经营利润将转正。其核心产品百悦泽在美国及欧洲市场销售额均实现超两位数增长,为业绩增长提供支撑。
从估值水平来看,港股的医药估值目前处于近三年底部位置。目前港股医药行业平均估值仅约为15X,相对其他已经得到市场追捧的热门主线板块有显著的补涨诉求。
医药行业也不乏催化剂。近日,美股市场有一家名为“TempusAI,Inc.”的美国医疗科技公司,被木头姐、国会山女股神(美国国会议员佩洛西)双双大笔买入,导致该股价1个月翻倍。
这家公司,主要做的是利用AI和数据分析推动精准医疗,被认为是未来AI医疗发展方向最好的代表。虽然目前基本还没有什么业绩,但不妨碍市场对它的持续追捧。
木头姐凯西·伍德在其最新报告中多次强调,医疗保健是AI最被低估的应用领域,多组学测序和AI药物研发正成为改变医疗行业的重要创新。
港股的医疗类似核心资产,也开始得了到类似的认同。
总的来看,当前港股市场作为外资布局中国股票市场的桥头堡,并且很多在互联网、AI、汽车、医疗等领域的核心资产仅在港股市场上市,因此更加备受内资和外资的共同追捧,更好享受到了中国资产估值抬升的巨大红利。
在如此确定的宏观叙事下,也难怪被外资持续看好。
综合上述可以基本判断,2025年,将是港股投资的大年,这里面还有很多投资机会有待挖掘。
恒生科技ETF(159740)低成本一键配齐A股市场稀缺的互联网科技龙头公司,其最新份额61.6亿份,T+0交易,成交非常活跃。作为恒生指数系列中的旗舰指数之一,恒生科技指数涵盖了大批知名互联网及科技龙头企业,如小米集团、阿里巴巴、中芯国际、京东集团、腾讯控股、美团、理想汽车、快手、网易、小鹏汽车等,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
恒生科技指数经历了前几年的大幅调整,2024年9月逐步从底部走出,尽管经历一轮上涨,但在估值上,还是有优势的。从PE看,恒生科技指数最新市盈率22.89倍,位于近10年23.21%分位,低于中位数35.19倍。没有股票账户的,也可以研究下场外联接基金,大成恒生科技ETF联接(A类 012979;C类 012980)。
恒生医疗ETF基金(159303)跟踪恒生医疗保健指数,聚焦创新药、CXO(医药研发外包)、医疗器械、互联网医疗等高景气赛道,权重股包括百济神州、药明生物、信达生物、康方生物、石药集团、京东健康、中国生物制药、巨子生物、国药控股、阿里健康等龙头公司。
而相比A股医药,港股医药的“创新”含量更高、弹性更大。长周期看,医药已经震荡下行有三年了。从2021年7月到2024年6月,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回撤幅度达到75%。恒生医疗保健指数最新市盈率34.27倍,处于近5年15.35%分位。
03
尾声
长期以来,港股市场一直被认为是全球股市估值最低的洼地,也是最具潜力的市场。因为它集聚了全中国在互联网、AI、医疗医药、制造业等核心领域最多最核心的优质资产,无论是面向中国市场,还是海外市场,它们都具有非常巨大的增长潜力。
如今,越来越多外资都在重新评估中国科技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可投资性,并且大多数都在了明显看多的阵营。
大摩在近日一份报告中写道,“全球投资者开始重新评估中国在科技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可投资性。鉴于全球投资者的仓位较少,预计短期内这一势头将持续下去。”
这其中,港股市场将是最值得关注的方向。投资者如果不想错过这一波巨大行情的,不妨关注一下类似恒生科技ETF(159740)和恒生科技ETF联接(A类 012979;C类 012980)之类的基金。(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