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亿港元,开年最大新茶饮IPO仍未逃脱破发

联商网

1天前

2021年6月30日,新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上市,发行价为19.8港元/股,当日开盘价为18.86港元/股,较发行价下跌4.7%。

出品/联商网

撰文/夏芒

2月12日,古茗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古茗”)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发行价为9.94港元/股。截至当日收盘,报9.30港元/股,跌幅达6.44%,总市值为219.14亿港元。

从2月4日古茗正式启动招股,认领“新茶饮第三股”之时起,外界对于其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就有诸多猜测。

如今,靴子落地。从结果来看,古茗依旧未能逃脱新茶饮品牌在港股的“破发魔咒”。

01

首个开盘未破发的茶饮股

即便如此,与前两股相比,古茗已经有了较大突破。

上市首日,古茗开盘价报10.00港元/股,最高价达10.4港元/股,涨幅最高达4.63%,总市值超233亿港元,成为首个开盘未破发的茶饮股。

在此之前,新茶饮品牌港股上市即破发已成“常态”。

2024年4月23日,新茶饮第二股“茶百道”上市,发行价为17.5港元/股,发行市值超200亿港元。开盘价为15.74港元/股,开盘跌逾20%,盘中跌幅一度扩大至38%。截至当天收盘,茶百道报12.8港元/股,跌26.86%,市值为189亿港元。

2021年6月30日,新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上市,发行价为19.8港元/股,当日开盘价为18.86港元/股,较发行价下跌4.7%。收盘价报17.12港元/股,较发行价下滑了13.54%,市值跌破300亿港元,为293.63亿港元。

前者囿于盈利路径不够清晰,无法获得投资人即期认可;后者则未能引入基石投资人,市场信心大打折扣。

吸取了前人经验,古茗为此次上市冲刺做好了充足准备。

首先是漂亮的业绩表现。根据最新的招股书数据,截至2024年11月30日的业绩数据,门店数与收入及毛利均呈稳定增长。

截至2024年11月30日止两个月,古茗GMV为37.94亿元(人民币,下同);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九个月,古茗GMV为166亿元。2024年前11个月,古茗GMV约为204亿元,录得的收入及毛利亦高于2023年同期。

2021年-2023年以及2024年前三季度,古茗实现收入分别为43.84亿元、55.59亿元、76.76亿元、64.41亿元;期内利润分别为2399.2万元、3.72亿元、10.96亿元、11.2亿元。

图源:古茗官方微博

其次是明星投资人的保驾护航。除了有高盛、瑞银证券联席保荐,古茗还引入5名基石投资者,合共认购7100万美元(约5.19亿人民币)的发售股份。

其中腾讯通过Huang River Investment认购2500万美元,元生资本Genesis Capital通过GM Charm Yield认购1500万美元(约1.10亿人民币),LVC分别通过Golden Valley Global、Golden Valley Value合计认购1500万美元(约1.10亿人民币),Long-Z Fund(美团龙珠)和Duckling Fund分别认购800万美元(约0.58亿人民币)。

有分析称,古茗上市首日的表现优于奈雪和茶百道,一则受到港股市场回暖作用;二则来自腾讯、美团龙珠等作为基石投资人的提振效果。

虽然投资者对茶饮的热情依旧不高,但不论如何,古茗的开盘表现,都在一定程度上驱走此前笼罩在茶饮股头上的阴影,为2025年的茶饮上市潮开了个好头。

02

门店近万家,加盟商超99%

从创立到上市,古茗用了近15年。

2010年4月1日,第一家古茗奶茶店在台州温岭大溪镇开业,彼时,创始人王云安24岁,古茗仅是一家30平米的奶茶小店,最差的一天门店收入才98元。

不过,王云安并没有被一时的生意低迷吓退,而是经过不断的产品研发和调试,让古茗的生意有了起色。

2011年,古茗开出第二家直营店,随后在同年4月,又开出了第一家加盟店,踏出了连锁加盟品牌的第一步。

2013年,古茗门店从50多家涨到100家,并在2015年开出了300多家门店。但日益增长的门店也为王云安带来了管理的烦恼,有些加盟商虽然赚钱,却不选择在古茗这里进货,王云安曾一度想将古茗做成快招模式,坐收加盟费,放弃对加盟商的后期管理。

不过最终,他选择沉下心来自建供应链,做好供应链管理。因为王云安意识到,如果加盟商赚不到钱,自己也不可能赚到,想要利己就得先利他。

2017年,31岁的王云安为古茗茶饮建立冷链配送模式,这一年,古茗全国门店数量突破1000家,并2019年,古茗门店数量突破2000家。

2020年,古茗吸引到美团龙珠资本、红杉中国资本投资的天使轮融资。

2021年1月28日,由Coatue Management领投,红杉资本中国、美团龙珠资本再次跟投,古茗完成了A轮融资。同年,古茗在全国范围内开出6000家门店。

截至2024年11月30日,古茗门店数增至9823家。对于古茗奉行的扩张逻辑,王云安解释为:“在一个城市,要么不开店,要么就会密集开店。”也就是古茗定义的“关键规模”,即在单一省份的门店超过500家表示该地区具备了凸显规模效应的基础。

如今,古茗已在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江苏、湖南及安徽8个省份建立超过关键规模的门店网络。

按2023年的商品销售额(GMV)及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门店数量计,古茗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大众现制茶饮店品牌,亦是全价格带下中国第二大现制茶饮店品牌,规模仅次于蜜雪冰城,上述八个省份则撑起了全年87%的GMV。

图源:古茗官方微博

此前贯彻的利他主义的选择确实让古茗走向了今日的成功。

截止2024年9月30日,古茗的9778家门店中,仅有7家直营门店,99.93%为加盟门店。2021年至2024年9月,古茗来自加盟店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97.9%、97.9%、97.1%和97.2%。

其中,约17%来自加盟商经营过程中支付的各项支持服务费,即加盟费,此外近8成收入都来自向加盟商销售水果、果汁、茶叶、乳制品、包装材料等商品。

正是加盟商托举着古茗走向上市,而从招股书来看,古茗能够抢夺加盟商,扩大盈利的关键,则在于与其更加可观的单店经营利润和低于平均线的物流成本

招股书显示,2023年,古茗的加盟商单店经营利润达到37.6万元,加盟商单店经营利润率达20.2%,而同期中国大众现制茶饮店市场的估计单店经营利润率通常为10%-15%。

而在四线及以下城市,2023年古茗的加盟商单店经营利润可以达到38.6万元。

强劲的业绩,让古茗与加盟商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在开设古茗门店超过两年的加盟商中,平均每个加盟商经营2.9家门店,71%的加盟商经营两家或以上加盟店。

另一方面,“关键规模”的布局使得古茗的原料配送效率大大提高,实现了运营成本的缩减。以浙江为例,古茗在杭州、宁波、台州、湖州四个城市设有仓库,92%的古茗门店都分布在仓库的150公里范围内,基本能做到一天一配。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古茗拥有在中国现制茶饮店品牌中规模最大的冷链仓储及物流基础设施;按GMV计的中国前十大现制茶饮店品牌中,古茗也是唯一一家能够向低线城市门店频繁配送短保质期鲜果和鲜奶的企业。

截至2024年9月30日,古茗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运营了三个专用于果汁及茶叶加工的加工工厂及22个仓库。仓库的总建筑面积约220000平方米,包括能支持各种温度范围的超过60000立方米的冷库库容。

2021年至2023年,古茗仓到店的平均物流成本低于GMV总额的1%,而行业的平均水平约为2%。

03

增长放缓或成隐忧

虽然成功上市,但古茗依旧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难题。

根据最新的招股书数据,2024年古茗各项数据增长已经出现放缓。

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前九个月,古茗每笔订单的平均GMV(商品销售额)为27.7元,去年同期为28.2元;单店日均售出杯数为386杯,同比下滑7%;每家门店日均订单数为234单,同比下降3%。

同店GMV:虽然2024年前三季度GMV总额随着门店规模扩大有所上升,较2023年同比增长20.4%至166亿元。不过,期内同店GMV开始出现了0.7%的小幅下滑,而在2021-2023全年,古茗同店GMV均保持增长,幅度分别为12%、2.8%、9.4%,较过去三年有明显落差。

其中,古茗的大本营浙江同店GMV下降0.8%,其他已达关键规模的五个省GMV增速亦下降了1.4%。主要省份中,仅福建及江西两省还在增加,但增速也从2023年的12%放缓到了2024年前三季度的1.1%。

加盟商数量:截至2022年和2023年,古茗的加盟商数量分别为2949名和4614名;分别同比增长23.86%、56.46%。而截止2024年第三季度,古茗加盟商数量为4842名,较2023年末增长4.94%,增长速度大幅放缓。

与此同时,从2021年到2024年前三季度,加盟商流失率则从6.2%攀升至11.7%。

此外,要继续维持当前的物流优势,古茗跨区域扩张的速度必然受限。要开拓新市场,需要在供应链端有大量的成本投入,因此古茗尚未大举进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以及北方市场。

因此,打造标准化门店,加强供应链和加盟商管理是古茗当前的重要计划。

从资金分配来看,此次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有60%用于此,其中25%将用于扩充信息技术团队,提升业务管理和门店运营数字化水平;还有25%用于加强供应链能力与管理效率;约10%用于持续推行地域加密策略,招聘员工管理加盟商,强化支持,构建紧密加盟商团体。

此外,约20%用于加强品牌建设,增进与消费者联系,多方式塑造品牌形象、提高认知度;约10%用于聘用产品研发专家,提升产品研发能力;约10%用于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04

上市成为茶饮新战场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预测报告》显示,2024年市场规模预计达2205亿元,但同比增速相较于2020-2022年行业发展初期的年均30%以上大幅放缓至10%左右。

茶饮市场趋于饱和,行业内卷竞争,头部品牌的追赶背后是无数中小品牌以及个体门店的坠落。

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12日,“奶茶饮品”行业门店总数达41.26万家,近一年新开14.23万家门店,其中,净增长显示为-1.77万家。

这也意味着,近一年内关闭的奶茶饮品店数量达16万家。

随着茶饮版图的更新,头部品牌依靠自身抢占市场的能力已经触顶,需要从引入更多资本实现进一步的扩张。“如果不能尽快拿到钱,就会落于人后。”

这也正是多家头部新茶饮品牌的共识,2024年初,古茗、蜜雪冰城、沪上阿姨扎堆递交招股书。

不过,上市之路一波三折。7月,3家纷纷因招股书过期暂告终止,不过它们均未放弃上市计划。

图源:古茗官方微博

2024年12月9日,古茗再度更新招股书,沪上阿姨和蜜雪冰城也不甘落后。2024年12月27日,沪上阿姨在港交所更新招股书材料,继续推进在港上市流程。2025年1月1日,港交所官网披露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更新上市申请材料。

随着古茗登陆港交所,蜜雪冰城和沪上阿姨必将加快冲刺上市。

2月11日,据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报道称,蜜雪冰城将在2月底之前启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IPO)的簿记建档,计划筹集约5亿美元资金。蜜雪冰城对此不予置评。

而与满怀信心冲击上市的新品牌不同,回顾前辈们在二级市场的表现,投资人对新茶饮品牌讲出的故事并未全盘接收。

截至2月12日收盘,奈雪的茶股价为1.29港元/股,3年多时间,公司总市值已从上市初的超300亿港元缩水9成至21.99亿港元。茶百道也从上市初的超200亿港元缩水至145.4亿港元。

从目前来看,古茗市值远超两者总和。不过,上市仅仅是开端,随着茶饮品牌陆续在港交所集结,新的战事依旧一触即发。

登录 | 注册

联商头条:古茗上市破发;步步高公布最新调改门店名单

开年最大茶饮IPO敲钟了,中国消费市场“永远有机会”

古茗上市、喜茶“喊停”,新茶饮行业反思的时候到了?

古茗上市:市值相当于11个奈雪的茶,门店近万家

“新茶饮第三股”上市,古茗逃脱“开盘破发魔咒”

古茗IPO:向左好公司,向右“坏”投资?

业绩大跳水!恒隆、太古也挺不住了?

回到顶部

2021年6月30日,新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上市,发行价为19.8港元/股,当日开盘价为18.86港元/股,较发行价下跌4.7%。

出品/联商网

撰文/夏芒

2月12日,古茗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古茗”)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发行价为9.94港元/股。截至当日收盘,报9.30港元/股,跌幅达6.44%,总市值为219.14亿港元。

从2月4日古茗正式启动招股,认领“新茶饮第三股”之时起,外界对于其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就有诸多猜测。

如今,靴子落地。从结果来看,古茗依旧未能逃脱新茶饮品牌在港股的“破发魔咒”。

01

首个开盘未破发的茶饮股

即便如此,与前两股相比,古茗已经有了较大突破。

上市首日,古茗开盘价报10.00港元/股,最高价达10.4港元/股,涨幅最高达4.63%,总市值超233亿港元,成为首个开盘未破发的茶饮股。

在此之前,新茶饮品牌港股上市即破发已成“常态”。

2024年4月23日,新茶饮第二股“茶百道”上市,发行价为17.5港元/股,发行市值超200亿港元。开盘价为15.74港元/股,开盘跌逾20%,盘中跌幅一度扩大至38%。截至当天收盘,茶百道报12.8港元/股,跌26.86%,市值为189亿港元。

2021年6月30日,新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上市,发行价为19.8港元/股,当日开盘价为18.86港元/股,较发行价下跌4.7%。收盘价报17.12港元/股,较发行价下滑了13.54%,市值跌破300亿港元,为293.63亿港元。

前者囿于盈利路径不够清晰,无法获得投资人即期认可;后者则未能引入基石投资人,市场信心大打折扣。

吸取了前人经验,古茗为此次上市冲刺做好了充足准备。

首先是漂亮的业绩表现。根据最新的招股书数据,截至2024年11月30日的业绩数据,门店数与收入及毛利均呈稳定增长。

截至2024年11月30日止两个月,古茗GMV为37.94亿元(人民币,下同);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九个月,古茗GMV为166亿元。2024年前11个月,古茗GMV约为204亿元,录得的收入及毛利亦高于2023年同期。

2021年-2023年以及2024年前三季度,古茗实现收入分别为43.84亿元、55.59亿元、76.76亿元、64.41亿元;期内利润分别为2399.2万元、3.72亿元、10.96亿元、11.2亿元。

图源:古茗官方微博

其次是明星投资人的保驾护航。除了有高盛、瑞银证券联席保荐,古茗还引入5名基石投资者,合共认购7100万美元(约5.19亿人民币)的发售股份。

其中腾讯通过Huang River Investment认购2500万美元,元生资本Genesis Capital通过GM Charm Yield认购1500万美元(约1.10亿人民币),LVC分别通过Golden Valley Global、Golden Valley Value合计认购1500万美元(约1.10亿人民币),Long-Z Fund(美团龙珠)和Duckling Fund分别认购800万美元(约0.58亿人民币)。

有分析称,古茗上市首日的表现优于奈雪和茶百道,一则受到港股市场回暖作用;二则来自腾讯、美团龙珠等作为基石投资人的提振效果。

虽然投资者对茶饮的热情依旧不高,但不论如何,古茗的开盘表现,都在一定程度上驱走此前笼罩在茶饮股头上的阴影,为2025年的茶饮上市潮开了个好头。

02

门店近万家,加盟商超99%

从创立到上市,古茗用了近15年。

2010年4月1日,第一家古茗奶茶店在台州温岭大溪镇开业,彼时,创始人王云安24岁,古茗仅是一家30平米的奶茶小店,最差的一天门店收入才98元。

不过,王云安并没有被一时的生意低迷吓退,而是经过不断的产品研发和调试,让古茗的生意有了起色。

2011年,古茗开出第二家直营店,随后在同年4月,又开出了第一家加盟店,踏出了连锁加盟品牌的第一步。

2013年,古茗门店从50多家涨到100家,并在2015年开出了300多家门店。但日益增长的门店也为王云安带来了管理的烦恼,有些加盟商虽然赚钱,却不选择在古茗这里进货,王云安曾一度想将古茗做成快招模式,坐收加盟费,放弃对加盟商的后期管理。

不过最终,他选择沉下心来自建供应链,做好供应链管理。因为王云安意识到,如果加盟商赚不到钱,自己也不可能赚到,想要利己就得先利他。

2017年,31岁的王云安为古茗茶饮建立冷链配送模式,这一年,古茗全国门店数量突破1000家,并2019年,古茗门店数量突破2000家。

2020年,古茗吸引到美团龙珠资本、红杉中国资本投资的天使轮融资。

2021年1月28日,由Coatue Management领投,红杉资本中国、美团龙珠资本再次跟投,古茗完成了A轮融资。同年,古茗在全国范围内开出6000家门店。

截至2024年11月30日,古茗门店数增至9823家。对于古茗奉行的扩张逻辑,王云安解释为:“在一个城市,要么不开店,要么就会密集开店。”也就是古茗定义的“关键规模”,即在单一省份的门店超过500家表示该地区具备了凸显规模效应的基础。

如今,古茗已在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江苏、湖南及安徽8个省份建立超过关键规模的门店网络。

按2023年的商品销售额(GMV)及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门店数量计,古茗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大众现制茶饮店品牌,亦是全价格带下中国第二大现制茶饮店品牌,规模仅次于蜜雪冰城,上述八个省份则撑起了全年87%的GMV。

图源:古茗官方微博

此前贯彻的利他主义的选择确实让古茗走向了今日的成功。

截止2024年9月30日,古茗的9778家门店中,仅有7家直营门店,99.93%为加盟门店。2021年至2024年9月,古茗来自加盟店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97.9%、97.9%、97.1%和97.2%。

其中,约17%来自加盟商经营过程中支付的各项支持服务费,即加盟费,此外近8成收入都来自向加盟商销售水果、果汁、茶叶、乳制品、包装材料等商品。

正是加盟商托举着古茗走向上市,而从招股书来看,古茗能够抢夺加盟商,扩大盈利的关键,则在于与其更加可观的单店经营利润和低于平均线的物流成本

招股书显示,2023年,古茗的加盟商单店经营利润达到37.6万元,加盟商单店经营利润率达20.2%,而同期中国大众现制茶饮店市场的估计单店经营利润率通常为10%-15%。

而在四线及以下城市,2023年古茗的加盟商单店经营利润可以达到38.6万元。

强劲的业绩,让古茗与加盟商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在开设古茗门店超过两年的加盟商中,平均每个加盟商经营2.9家门店,71%的加盟商经营两家或以上加盟店。

另一方面,“关键规模”的布局使得古茗的原料配送效率大大提高,实现了运营成本的缩减。以浙江为例,古茗在杭州、宁波、台州、湖州四个城市设有仓库,92%的古茗门店都分布在仓库的150公里范围内,基本能做到一天一配。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古茗拥有在中国现制茶饮店品牌中规模最大的冷链仓储及物流基础设施;按GMV计的中国前十大现制茶饮店品牌中,古茗也是唯一一家能够向低线城市门店频繁配送短保质期鲜果和鲜奶的企业。

截至2024年9月30日,古茗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运营了三个专用于果汁及茶叶加工的加工工厂及22个仓库。仓库的总建筑面积约220000平方米,包括能支持各种温度范围的超过60000立方米的冷库库容。

2021年至2023年,古茗仓到店的平均物流成本低于GMV总额的1%,而行业的平均水平约为2%。

03

增长放缓或成隐忧

虽然成功上市,但古茗依旧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难题。

根据最新的招股书数据,2024年古茗各项数据增长已经出现放缓。

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前九个月,古茗每笔订单的平均GMV(商品销售额)为27.7元,去年同期为28.2元;单店日均售出杯数为386杯,同比下滑7%;每家门店日均订单数为234单,同比下降3%。

同店GMV:虽然2024年前三季度GMV总额随着门店规模扩大有所上升,较2023年同比增长20.4%至166亿元。不过,期内同店GMV开始出现了0.7%的小幅下滑,而在2021-2023全年,古茗同店GMV均保持增长,幅度分别为12%、2.8%、9.4%,较过去三年有明显落差。

其中,古茗的大本营浙江同店GMV下降0.8%,其他已达关键规模的五个省GMV增速亦下降了1.4%。主要省份中,仅福建及江西两省还在增加,但增速也从2023年的12%放缓到了2024年前三季度的1.1%。

加盟商数量:截至2022年和2023年,古茗的加盟商数量分别为2949名和4614名;分别同比增长23.86%、56.46%。而截止2024年第三季度,古茗加盟商数量为4842名,较2023年末增长4.94%,增长速度大幅放缓。

与此同时,从2021年到2024年前三季度,加盟商流失率则从6.2%攀升至11.7%。

此外,要继续维持当前的物流优势,古茗跨区域扩张的速度必然受限。要开拓新市场,需要在供应链端有大量的成本投入,因此古茗尚未大举进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以及北方市场。

因此,打造标准化门店,加强供应链和加盟商管理是古茗当前的重要计划。

从资金分配来看,此次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有60%用于此,其中25%将用于扩充信息技术团队,提升业务管理和门店运营数字化水平;还有25%用于加强供应链能力与管理效率;约10%用于持续推行地域加密策略,招聘员工管理加盟商,强化支持,构建紧密加盟商团体。

此外,约20%用于加强品牌建设,增进与消费者联系,多方式塑造品牌形象、提高认知度;约10%用于聘用产品研发专家,提升产品研发能力;约10%用于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04

上市成为茶饮新战场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预测报告》显示,2024年市场规模预计达2205亿元,但同比增速相较于2020-2022年行业发展初期的年均30%以上大幅放缓至10%左右。

茶饮市场趋于饱和,行业内卷竞争,头部品牌的追赶背后是无数中小品牌以及个体门店的坠落。

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12日,“奶茶饮品”行业门店总数达41.26万家,近一年新开14.23万家门店,其中,净增长显示为-1.77万家。

这也意味着,近一年内关闭的奶茶饮品店数量达16万家。

随着茶饮版图的更新,头部品牌依靠自身抢占市场的能力已经触顶,需要从引入更多资本实现进一步的扩张。“如果不能尽快拿到钱,就会落于人后。”

这也正是多家头部新茶饮品牌的共识,2024年初,古茗、蜜雪冰城、沪上阿姨扎堆递交招股书。

不过,上市之路一波三折。7月,3家纷纷因招股书过期暂告终止,不过它们均未放弃上市计划。

图源:古茗官方微博

2024年12月9日,古茗再度更新招股书,沪上阿姨和蜜雪冰城也不甘落后。2024年12月27日,沪上阿姨在港交所更新招股书材料,继续推进在港上市流程。2025年1月1日,港交所官网披露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更新上市申请材料。

随着古茗登陆港交所,蜜雪冰城和沪上阿姨必将加快冲刺上市。

2月11日,据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报道称,蜜雪冰城将在2月底之前启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IPO)的簿记建档,计划筹集约5亿美元资金。蜜雪冰城对此不予置评。

而与满怀信心冲击上市的新品牌不同,回顾前辈们在二级市场的表现,投资人对新茶饮品牌讲出的故事并未全盘接收。

截至2月12日收盘,奈雪的茶股价为1.29港元/股,3年多时间,公司总市值已从上市初的超300亿港元缩水9成至21.99亿港元。茶百道也从上市初的超200亿港元缩水至145.4亿港元。

从目前来看,古茗市值远超两者总和。不过,上市仅仅是开端,随着茶饮品牌陆续在港交所集结,新的战事依旧一触即发。

登录 | 注册

联商头条:古茗上市破发;步步高公布最新调改门店名单

开年最大茶饮IPO敲钟了,中国消费市场“永远有机会”

古茗上市、喜茶“喊停”,新茶饮行业反思的时候到了?

古茗上市:市值相当于11个奈雪的茶,门店近万家

“新茶饮第三股”上市,古茗逃脱“开盘破发魔咒”

古茗IPO:向左好公司,向右“坏”投资?

业绩大跳水!恒隆、太古也挺不住了?

回到顶部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