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纵目科技员工收到了一条令人震惊的行政通知:公司当晚18点后将断电封楼,员工必须在此之前取走个人物品或办理离职证明。
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所有员工都措手不及,同时也将纵目科技的危机彻底摆上了台面。
1月26日,纵目科技创始人兼CEO唐锐在临时全员大会上表示,公司正处于艰难之中并建议大家可以离职,自行缴纳社保。唐锐还称,公司一直在与某家宁波上市公司对接业务并购事宜,但收购方还需要春节后1至2个月时间才能完成项目尽调与资产评估。
但纵目科技这艘巨轮已千疮百孔,纵目科技员工没能等来转机,而是等来了公司账户冻结、工资拖欠、社保断缴、高管集体离职以及唐锐失联。
一位自称纵目科技员工的人士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怒斥,“公司的楼都空了,唐锐也不出面,多次拨打唐锐的电话,但一直处于关机状态。”还有多名知情人士称,近千名纵目科技员工被欠薪3至4个月,去年12月开始社保断缴,十几名孕妇临近生产无法领取生育津贴,也不能享受产检医保报销等。
事实上,纵目科技的倒塌早有预兆。2024年11月,纵目科技宣布因公司业务未达预期,自11月起暂停工资发放,只发放基本生活保障费。舆论迅速发酵后,纵目科技相关负责人站出来回应称,“先保生产,加上之前和一家国资谈好,今年年底会有资金进来,所以正好在这个时间段,对员工薪资发放有所调整。”
资金并没有如期到账,唐锐回应称,员工公积金、社保也暂时无法缴纳。事情逐渐朝着更糟的方向发展,直至完全爆雷。有观点认为,由于迟迟未能上市,以及两年多没有进行外部融资,纵目科技的资金链极有可能已经断裂。种种迹象表明,纵目科技似乎真的没有转机了。
01.
曾被资本热捧
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唐锐是位美籍华人,他在美国硅谷从事了近二十年的汽车电子半导体研发工作后决定回国创业,并在2013年成立了纵目科技。
招股书显示,纵目科技主要从事汽车智能驾驶系统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已形成、从算法软件到系统硬件,从智能驾驶控制单元到多种智能传感器的全产品布局,能够为整车厂商提供由智能驾驶控制单元、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毫米波雷达等硬件及配套软件和算法集合而成的智能驾驶系统。
到了2023年,纵目科技已服务的客户包括赛力斯、长安汽车、吉利汽车、一汽集团、上汽集团、蔚来、理想汽车、威马汽车、长城汽车、比亚迪等,而且曾为广汽集团、福特汽车、奔驰、沃尔沃等提供研究开发服务。
灼识咨询的数据显示,按2022年销售收入计,纵目科技在中国乘用车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解决方案市场中排名第五,市场份额为1.0%;在中国乘用车自动泊车解决方案市场中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4.9%;在中国乘用车APA泊车解决方案市场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5.6%。
纵目科技备受资本青睐。天眼查数据显示,纵目科技共完成了10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联想控股、小米长江产业基金、长安汽车、兴业银行、君联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IPO前其估值超过了9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纵目科技是小米创始人兼CEO雷军在2021年3月官宣造车后投资的首家智驾企业,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握有纵目科技4.73%的股份,共计投资了2.1亿元,为第五大股东。
在资本热捧下,纵目科技曾数次冲击资本市场。2017年,纵目科技在新三板短暂挂牌,但不到一年时间便宣布摘牌。2022年11月,纵目科技申请在科创板IPO并获得上交所受理,随后又撤回了上市申请。2024年3月,纵目科技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然而由于招股书满六个月后未能通过审核,其上市申请于2024年9月失效。
如今纵目科技深陷漩涡之中,不仅暴露了其面临的诸多困境,同时也反映出智能驾驶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02.
缺乏“造血能力”
尽管纵目科技在资本市场上是个“香饽饽”,但却一直缺乏“造血能力”。
根据招股书,2021年至2023年,纵目科技的总营收分别为2.25亿元、4.69亿元和4.98亿元,同一时期的净亏损分别为4.34亿元、5.88亿元和5.64亿元,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3.82亿元、4.77亿元和5.16亿元。这反映出纵目科技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总营收增速逐渐放缓;二是净亏损持续增长。
如果按照业务构成划分,纵目科技共有智能驾驶产品和解决方案销售(域控制器、车规级传感器)和自动驾驶相关研发服务两大业务板块。其中,智能驾驶产品和解决方案销售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2021年至2023年,该业务收入分别为2.06亿元、4.25亿元和4.58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91.3%、90.5%和92.0%。
不过,智能驾驶产品和解决方案销售业务毛利率一直处于低位,分别为10.2%、2.6%、4.3%,整体呈现出下滑态势,因此直到2023年,纵目科技的综合毛利率才由2021年的-8.9%转正至3.5%。
纵目科技持续亏损,原因指向了两个方面:一是研发费用居高不下,2021年至2023年,纵目科技的研发支出分别为2.72亿元、3.35亿元和3.68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120.9%、71.3%和73.9%;二是智能驾驶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原材料和硬件元件采购产生了巨额销售成本,2021至2023 年,纵目科技的销售成本分别为2.45亿元、4.86亿元和4.81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108.9%、103.5%和96.5%。
与此同时,纵目科技的现金流承压十分严重,2021年至2023年,其经营现金流量连续三年为负,分别为-4.76亿元、-5.88亿元和-4.12亿元。截至2024年1月31日,纵目科技有着4.62亿元的借款,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却仅有1.99亿元。
经营现金流为负意味着现金流出大于现金流入,导致纵目科技的可支配现金逐渐减少,现金流严重承压,并最终为日后的暴雷埋下了不小的隐患。
03.
豪赌新业务未果
主业遭遇巨大挑战,纵目科技也曾想过突围之策,然而新业务的拓展进一步加速了纵目科技的困境。
2024年1月,纵目科技正式成立其子公司蚕丛机器人,并推出低速自动驾驶能源机器人“FlashBot闪电宝”。据悉,FlashBot是一款大能量、高密度、具备L4级无人驾驶的能源机器人,无论是充电还是放电只需要一个小时,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于一体。FlashBot可在园区、停车场等场景,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智能充电服务,是首个将自主代客泊车在封闭园区实现商业化应用的机器人。
当时唐锐曾放出豪言:明年目标是做到5000个一线城市大型停车场的移动充电服务。唐锐对新业务寄予厚望,原因在于蚕丛机器人已和电管家集团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并与法国恒通集团、法国光芒公司分别签订了战略合作意向书。然而刚进入2025年不久,纵目科技就用一起令人震惊的爆雷事件宣告了梦想的终结。
一位机器人领域人士向DoNews分析,即使纵目科技没有爆雷,新业务也难以为其带来新增量,一方面,蚕丛机器人需要借助自动驾驶能力实现在复杂环境中的自主导航和避障能力,但在面对不同天气条件、不同光照环境、不同场地等情况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定制化研发,无疑会使其现金流进一步承压;另一方面,移动充电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还十分有限,导致蚕丛机器人商业模式仍存在诸多争议。
纵目科技的爆雷折射出了整个智能驾驶行业存在的深层次困境,即技术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商业化进程却远远达不到预期,同时还要面临高昂的研发成本和岌岌可危的现金流。纵目科技轰然倒塌,或许只是行业洗牌的开始。
2月8日,纵目科技员工收到了一条令人震惊的行政通知:公司当晚18点后将断电封楼,员工必须在此之前取走个人物品或办理离职证明。
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所有员工都措手不及,同时也将纵目科技的危机彻底摆上了台面。
1月26日,纵目科技创始人兼CEO唐锐在临时全员大会上表示,公司正处于艰难之中并建议大家可以离职,自行缴纳社保。唐锐还称,公司一直在与某家宁波上市公司对接业务并购事宜,但收购方还需要春节后1至2个月时间才能完成项目尽调与资产评估。
但纵目科技这艘巨轮已千疮百孔,纵目科技员工没能等来转机,而是等来了公司账户冻结、工资拖欠、社保断缴、高管集体离职以及唐锐失联。
一位自称纵目科技员工的人士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怒斥,“公司的楼都空了,唐锐也不出面,多次拨打唐锐的电话,但一直处于关机状态。”还有多名知情人士称,近千名纵目科技员工被欠薪3至4个月,去年12月开始社保断缴,十几名孕妇临近生产无法领取生育津贴,也不能享受产检医保报销等。
事实上,纵目科技的倒塌早有预兆。2024年11月,纵目科技宣布因公司业务未达预期,自11月起暂停工资发放,只发放基本生活保障费。舆论迅速发酵后,纵目科技相关负责人站出来回应称,“先保生产,加上之前和一家国资谈好,今年年底会有资金进来,所以正好在这个时间段,对员工薪资发放有所调整。”
资金并没有如期到账,唐锐回应称,员工公积金、社保也暂时无法缴纳。事情逐渐朝着更糟的方向发展,直至完全爆雷。有观点认为,由于迟迟未能上市,以及两年多没有进行外部融资,纵目科技的资金链极有可能已经断裂。种种迹象表明,纵目科技似乎真的没有转机了。
01.
曾被资本热捧
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唐锐是位美籍华人,他在美国硅谷从事了近二十年的汽车电子半导体研发工作后决定回国创业,并在2013年成立了纵目科技。
招股书显示,纵目科技主要从事汽车智能驾驶系统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已形成、从算法软件到系统硬件,从智能驾驶控制单元到多种智能传感器的全产品布局,能够为整车厂商提供由智能驾驶控制单元、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毫米波雷达等硬件及配套软件和算法集合而成的智能驾驶系统。
到了2023年,纵目科技已服务的客户包括赛力斯、长安汽车、吉利汽车、一汽集团、上汽集团、蔚来、理想汽车、威马汽车、长城汽车、比亚迪等,而且曾为广汽集团、福特汽车、奔驰、沃尔沃等提供研究开发服务。
灼识咨询的数据显示,按2022年销售收入计,纵目科技在中国乘用车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解决方案市场中排名第五,市场份额为1.0%;在中国乘用车自动泊车解决方案市场中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4.9%;在中国乘用车APA泊车解决方案市场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5.6%。
纵目科技备受资本青睐。天眼查数据显示,纵目科技共完成了10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联想控股、小米长江产业基金、长安汽车、兴业银行、君联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IPO前其估值超过了9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纵目科技是小米创始人兼CEO雷军在2021年3月官宣造车后投资的首家智驾企业,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握有纵目科技4.73%的股份,共计投资了2.1亿元,为第五大股东。
在资本热捧下,纵目科技曾数次冲击资本市场。2017年,纵目科技在新三板短暂挂牌,但不到一年时间便宣布摘牌。2022年11月,纵目科技申请在科创板IPO并获得上交所受理,随后又撤回了上市申请。2024年3月,纵目科技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然而由于招股书满六个月后未能通过审核,其上市申请于2024年9月失效。
如今纵目科技深陷漩涡之中,不仅暴露了其面临的诸多困境,同时也反映出智能驾驶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02.
缺乏“造血能力”
尽管纵目科技在资本市场上是个“香饽饽”,但却一直缺乏“造血能力”。
根据招股书,2021年至2023年,纵目科技的总营收分别为2.25亿元、4.69亿元和4.98亿元,同一时期的净亏损分别为4.34亿元、5.88亿元和5.64亿元,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3.82亿元、4.77亿元和5.16亿元。这反映出纵目科技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总营收增速逐渐放缓;二是净亏损持续增长。
如果按照业务构成划分,纵目科技共有智能驾驶产品和解决方案销售(域控制器、车规级传感器)和自动驾驶相关研发服务两大业务板块。其中,智能驾驶产品和解决方案销售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2021年至2023年,该业务收入分别为2.06亿元、4.25亿元和4.58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91.3%、90.5%和92.0%。
不过,智能驾驶产品和解决方案销售业务毛利率一直处于低位,分别为10.2%、2.6%、4.3%,整体呈现出下滑态势,因此直到2023年,纵目科技的综合毛利率才由2021年的-8.9%转正至3.5%。
纵目科技持续亏损,原因指向了两个方面:一是研发费用居高不下,2021年至2023年,纵目科技的研发支出分别为2.72亿元、3.35亿元和3.68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120.9%、71.3%和73.9%;二是智能驾驶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原材料和硬件元件采购产生了巨额销售成本,2021至2023 年,纵目科技的销售成本分别为2.45亿元、4.86亿元和4.81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108.9%、103.5%和96.5%。
与此同时,纵目科技的现金流承压十分严重,2021年至2023年,其经营现金流量连续三年为负,分别为-4.76亿元、-5.88亿元和-4.12亿元。截至2024年1月31日,纵目科技有着4.62亿元的借款,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却仅有1.99亿元。
经营现金流为负意味着现金流出大于现金流入,导致纵目科技的可支配现金逐渐减少,现金流严重承压,并最终为日后的暴雷埋下了不小的隐患。
03.
豪赌新业务未果
主业遭遇巨大挑战,纵目科技也曾想过突围之策,然而新业务的拓展进一步加速了纵目科技的困境。
2024年1月,纵目科技正式成立其子公司蚕丛机器人,并推出低速自动驾驶能源机器人“FlashBot闪电宝”。据悉,FlashBot是一款大能量、高密度、具备L4级无人驾驶的能源机器人,无论是充电还是放电只需要一个小时,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于一体。FlashBot可在园区、停车场等场景,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智能充电服务,是首个将自主代客泊车在封闭园区实现商业化应用的机器人。
当时唐锐曾放出豪言:明年目标是做到5000个一线城市大型停车场的移动充电服务。唐锐对新业务寄予厚望,原因在于蚕丛机器人已和电管家集团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并与法国恒通集团、法国光芒公司分别签订了战略合作意向书。然而刚进入2025年不久,纵目科技就用一起令人震惊的爆雷事件宣告了梦想的终结。
一位机器人领域人士向DoNews分析,即使纵目科技没有爆雷,新业务也难以为其带来新增量,一方面,蚕丛机器人需要借助自动驾驶能力实现在复杂环境中的自主导航和避障能力,但在面对不同天气条件、不同光照环境、不同场地等情况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定制化研发,无疑会使其现金流进一步承压;另一方面,移动充电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还十分有限,导致蚕丛机器人商业模式仍存在诸多争议。
纵目科技的爆雷折射出了整个智能驾驶行业存在的深层次困境,即技术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商业化进程却远远达不到预期,同时还要面临高昂的研发成本和岌岌可危的现金流。纵目科技轰然倒塌,或许只是行业洗牌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