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迈手术机器人获药监局批准,微创机器人解锁新密码,驶向未来医疗高地

港股研究社

8小时前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术机器人市场,2020年市场规模为4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55.1%;欧盟为第二大市场,市场规模为18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21.4%。

微创伤

近年来,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

呈现出迅猛的增长态势。

@港股研究社原创

在医疗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手术机器人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成为全球医疗行业和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人们对精准医疗需求的提升,以及5G、AI等前沿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机器人凭借其精准度高、创伤小、恢复快等显著优势,在外科手术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港股微创机器人-B在这一赛道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内备受瞩目的企业。尤其是其图迈单臂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获得国家药监局注册批准,更是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

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标志着微创机器人-B在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也为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先机。

图迈出鞘

微创“智”造开启手术新局

微创机器人-B在技术研发上成绩斐然,其图迈单臂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获批极具代表性。这款机器人的单臂结构设计,赋予其灵活的移动性和便捷的操作性,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能轻松调整,显著提高手术效率。

蛇形设计器械更是一大亮点,七个自由度的精细操作,让其在复杂手术中表现出色,能够精准地完成各类高难度动作。单孔腹腔镜手术方式,将患者的创伤降至最低,不仅减轻了术后疼痛,还提升了术后美观度,充分体现了对患者体验的重视。

除图迈单臂外,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和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也成功实现多台中标,初步构建起多元化的产品矩阵,涵盖了不同的外科手术领域,为公司在手术机器人市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内部初步统计数据,去年集团旗下腔镜、骨科、血管介入核心产品的综合订单量已累计超过100台。当中,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全球订单达39台,商业化装机突破30台,全球累计商业化订单近60台,图迈已在20多个国家或地区提交上市认证申请,预计今年将密集获批。另外,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全球订单达25台,累计订单超过40台。

可见,在市场拓展方面,微创机器人-B在国内已赢得不少医疗机构的认可,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只是,与国际行业巨头美国直觉外科手术公司相比,差距依然明显。

比如世界领先的手术机器人制造商,直觉外科占全球市场份额约80%,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大量的装机量和丰富的手术案例,其品牌知名度极高,几乎成为手术机器人的代名词。

此外,还有史赛克、美敦力等国际知名医疗机器人企业占据重要地位。在中国市场,微创机器人、天智航、威高骨科等企业占据领先地位,但市场份额相对分散。

天智航在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扎根多年,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的主要份额。2023年半年报数据显示,“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已在全国170余家医院实现常规临床应用,累计手术量超过4万例。

手术机器人“狂飙”

行业迈向黄金时代

近年来,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呈现出迅猛的增长态势。中研网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815.2亿元,同比增长14.9%。预计到2025年,全球医疗机器人系统市场规模将接近300亿美元,手术机器人在其中占据重要份额。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术机器人市场,2020年市场规模为4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55.1%;欧盟为第二大市场,市场规模为18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21.4%。

中国的手术机器人市场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8.53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52.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3.7%。

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249.91亿元。2023年中国医疗机器人(含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约108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5.74%。

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高端医疗器械相关规划和政策,如鼓励创新医疗器械研发、支持国产医疗器械发展等,为手术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力地推动了市场的快速增长。

随着5G、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机器人的技术也在持续升级。一方面,手术机器人的交互能力和感知能力不断提升,能够更精准地捕捉医生的操作意图,实现更精细化的手术操作。

例如,通过AI算法对手术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机器人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操作力度和角度,提高手术的精准度。

另一方面,小型化、柔性化成为重要发展趋势,使得手术机器人能够适应更复杂的手术环境,拓展应用领域。在一些微创手术中,小型化的手术机器人可以更方便地进入人体内部,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同时,手术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也日益紧密,通过对大量手术数据的学习,机器人或能够为医生提供更精准的手术方案建议,未来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辅助医生进行手术决策。

机遇与挑战共舞,

微创B如何突出重围?

随着分级诊疗政策的推进和基层医疗水平的提升,国内对先进医疗设备的需求日益增长。手术机器人作为高端医疗设备的代表,将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微创机器人-B作为本土企业,更了解国内市场需求,能够更好地与国内医疗机构合作,提供贴合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例如,针对国内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开发操作更简便、成本更合理的手术机器人产品,有望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份额。

尽管目前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但微创机器人-B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可靠的产品质量,已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随着产品的不断优化和品牌影响力的逐步提升,公司可以通过参加国际医疗展会、与国外医疗机构合作等方式,将产品推向全球市场。比如,与国外知名医院开展临床试验合作,展示产品优势,提升中国手术机器人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技术创新推动发展:公司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将为未来发展提供强大动力。随着对手术机器人技术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微创机器人-B有望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不断推出更具创新性和竞争力的产品。例如,研发融合多种先进技术的新一代手术机器人,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进一步巩固其在行业中的地位。

技术突破压力:虽然微创机器人-B在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机器人的精准度、稳定性和智能化程度等核心技术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例如,在复杂手术场景下,机器人的操作精准度和稳定性还需进一步提高。

同时,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不断跟进和投入,以保持技术的先进性,这对公司的研发能力和资金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影响力至关重要。微创机器人-B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其品牌知名度与国际巨头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市场推广,如参加行业研讨会、开展学术合作等,让更多的医疗机构和患者了解其产品的优势和价值。

市场竞争加剧:微创机器人-B不仅要面对国内同行的竞争,还要应对国际巨头的挑战。同行竞品在技术、品牌、市场份额等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如国际巨头的品牌优势和技术领先优势,国内同行的价格优势和本地化服务优势等。

微创机器人-B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包括优化产品性能、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等,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总体而言,微创机器人-B在手术机器人行业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未来的发展中,公司需要充分把握市场机遇,加大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力度,积极应对挑战,有望在手术机器人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为全球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术机器人市场,2020年市场规模为4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55.1%;欧盟为第二大市场,市场规模为18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21.4%。

微创伤

近年来,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

呈现出迅猛的增长态势。

@港股研究社原创

在医疗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手术机器人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成为全球医疗行业和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人们对精准医疗需求的提升,以及5G、AI等前沿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机器人凭借其精准度高、创伤小、恢复快等显著优势,在外科手术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港股微创机器人-B在这一赛道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内备受瞩目的企业。尤其是其图迈单臂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获得国家药监局注册批准,更是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

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标志着微创机器人-B在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也为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先机。

图迈出鞘

微创“智”造开启手术新局

微创机器人-B在技术研发上成绩斐然,其图迈单臂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获批极具代表性。这款机器人的单臂结构设计,赋予其灵活的移动性和便捷的操作性,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能轻松调整,显著提高手术效率。

蛇形设计器械更是一大亮点,七个自由度的精细操作,让其在复杂手术中表现出色,能够精准地完成各类高难度动作。单孔腹腔镜手术方式,将患者的创伤降至最低,不仅减轻了术后疼痛,还提升了术后美观度,充分体现了对患者体验的重视。

除图迈单臂外,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和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也成功实现多台中标,初步构建起多元化的产品矩阵,涵盖了不同的外科手术领域,为公司在手术机器人市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内部初步统计数据,去年集团旗下腔镜、骨科、血管介入核心产品的综合订单量已累计超过100台。当中,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全球订单达39台,商业化装机突破30台,全球累计商业化订单近60台,图迈已在20多个国家或地区提交上市认证申请,预计今年将密集获批。另外,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全球订单达25台,累计订单超过40台。

可见,在市场拓展方面,微创机器人-B在国内已赢得不少医疗机构的认可,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只是,与国际行业巨头美国直觉外科手术公司相比,差距依然明显。

比如世界领先的手术机器人制造商,直觉外科占全球市场份额约80%,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大量的装机量和丰富的手术案例,其品牌知名度极高,几乎成为手术机器人的代名词。

此外,还有史赛克、美敦力等国际知名医疗机器人企业占据重要地位。在中国市场,微创机器人、天智航、威高骨科等企业占据领先地位,但市场份额相对分散。

天智航在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扎根多年,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的主要份额。2023年半年报数据显示,“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已在全国170余家医院实现常规临床应用,累计手术量超过4万例。

手术机器人“狂飙”

行业迈向黄金时代

近年来,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呈现出迅猛的增长态势。中研网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815.2亿元,同比增长14.9%。预计到2025年,全球医疗机器人系统市场规模将接近300亿美元,手术机器人在其中占据重要份额。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术机器人市场,2020年市场规模为4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55.1%;欧盟为第二大市场,市场规模为18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21.4%。

中国的手术机器人市场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8.53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52.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3.7%。

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249.91亿元。2023年中国医疗机器人(含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约108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5.74%。

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高端医疗器械相关规划和政策,如鼓励创新医疗器械研发、支持国产医疗器械发展等,为手术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力地推动了市场的快速增长。

随着5G、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机器人的技术也在持续升级。一方面,手术机器人的交互能力和感知能力不断提升,能够更精准地捕捉医生的操作意图,实现更精细化的手术操作。

例如,通过AI算法对手术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机器人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操作力度和角度,提高手术的精准度。

另一方面,小型化、柔性化成为重要发展趋势,使得手术机器人能够适应更复杂的手术环境,拓展应用领域。在一些微创手术中,小型化的手术机器人可以更方便地进入人体内部,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同时,手术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也日益紧密,通过对大量手术数据的学习,机器人或能够为医生提供更精准的手术方案建议,未来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辅助医生进行手术决策。

机遇与挑战共舞,

微创B如何突出重围?

随着分级诊疗政策的推进和基层医疗水平的提升,国内对先进医疗设备的需求日益增长。手术机器人作为高端医疗设备的代表,将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微创机器人-B作为本土企业,更了解国内市场需求,能够更好地与国内医疗机构合作,提供贴合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例如,针对国内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开发操作更简便、成本更合理的手术机器人产品,有望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份额。

尽管目前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但微创机器人-B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可靠的产品质量,已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随着产品的不断优化和品牌影响力的逐步提升,公司可以通过参加国际医疗展会、与国外医疗机构合作等方式,将产品推向全球市场。比如,与国外知名医院开展临床试验合作,展示产品优势,提升中国手术机器人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技术创新推动发展:公司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将为未来发展提供强大动力。随着对手术机器人技术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微创机器人-B有望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不断推出更具创新性和竞争力的产品。例如,研发融合多种先进技术的新一代手术机器人,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进一步巩固其在行业中的地位。

技术突破压力:虽然微创机器人-B在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机器人的精准度、稳定性和智能化程度等核心技术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例如,在复杂手术场景下,机器人的操作精准度和稳定性还需进一步提高。

同时,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不断跟进和投入,以保持技术的先进性,这对公司的研发能力和资金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影响力至关重要。微创机器人-B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其品牌知名度与国际巨头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市场推广,如参加行业研讨会、开展学术合作等,让更多的医疗机构和患者了解其产品的优势和价值。

市场竞争加剧:微创机器人-B不仅要面对国内同行的竞争,还要应对国际巨头的挑战。同行竞品在技术、品牌、市场份额等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如国际巨头的品牌优势和技术领先优势,国内同行的价格优势和本地化服务优势等。

微创机器人-B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包括优化产品性能、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等,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总体而言,微创机器人-B在手术机器人行业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未来的发展中,公司需要充分把握市场机遇,加大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力度,积极应对挑战,有望在手术机器人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为全球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