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Costco如何跟山姆学习本土化突围精髓?

联商网

23小时前

借鉴山姆的“爆款策略”,通过对消费数据的深度挖掘,精准捕捉本土消费趋势,打造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和需求的爆款商品。...二、运营模式的本土化改造:从“仓储式”到“体验式”。

IMG_6697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史努比

编辑/娜娜

在全球零售行业的版图中,Costco(中文名“开市客”)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作为全球仓储会员制零售的标杆企业,它凭借着独特的商业模式和极致的性价比策略,在北美市场缔造了近乎神话般的业绩。然而,当这一成功模式被移植到中国市场时,却遭遇了重重挑战。

2025年,中国零售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Costco能否通过有效的本土化策略突破困境,成为了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商品力、运营模式、会员体系、数字化能力四个维度深入剖析Costco在中国市场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其未来的突围方向。

一、本土化困境的核心:商品策略的“水土不服”

Costco在全球市场的成功,其核心逻辑在于“低价高质”。通过严格控制SKU(约4000种),实现大规模采购,大力发展自有品牌,以及精简供应链,Costco成功让商品价格比同行低25%-35%,从而在市场中占据优势。然而,当这套策略来到中国市场,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1、商品结构与本土需求的错位

Costco的商品以家庭批量采购为主,大包装的商品设计符合欧美多人口家庭的日常需求。但在中国,尤其是城市核心消费群体,小家庭化趋势愈发明显。例如,1.8升装的橄榄油,对于中国的小家庭来说,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用完,容易导致油品过期;整箱的冷冻食品,不仅占用大量的存储空间,而且对于人口较少的家庭来说,消费周期过长。消费者常常吐槽这些大包装商品“用不完”“占地方”。

相比之下,山姆会员店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市场需求,推出了部分“小份量精选装”商品,同时还开发了更符合中国饮食习惯的预制菜,极大地提升了消费者的复购率。

2、本土供应链渗透不足

在商品本地化方面,Costco已经做出尝试,比如Costco南京店引入了鸭血粉丝汤,但总体看并未系统化,其比例仍低于竞争对手山姆。山姆通过投资本地农场,建立区域化的供应链网络,能够快速对生鲜品类进行迭代更新,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口味需求。而Costco的生鲜品类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进口或全国性供应商,这就导致其商品缺乏区域特色,无法精准地满足各地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3、突围方向

为了突破商品策略的困境,Costco需要在保持全球采购优势的同时,加速构建“区域化商品矩阵”。针对不同地区的市场特点,引入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比如,在华东市场,引入更多江浙地区的特色食品,像无锡酱排骨、杭州龙井酥等,这些具有浓郁地方风味的食品能够更好地吸引当地消费者。

同时,与本土品牌合作开发定制化商品也是一个可行的方向,例如推出小包装的米面粮油,以适应中国小家庭的消费习惯。此外,借鉴山姆的“爆款策略”,通过对消费数据的深度挖掘,精准捕捉本土消费趋势,打造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和需求的爆款商品。如山姆的榴莲千层蛋糕,凭借其浓郁的口感和超高的性价比,成为了众多消费者的心头好,Costco也可以通过类似的策略,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爆款商品,提升市场竞争力。

金灿

二、运营模式的本土化改造:从“仓储式”到“体验式”

Costco以其仓储式运营模式闻名,这种模式以“极简陈列、低成本运作”为特点,在全球其他地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在中国市场,这一模式却面临着诸多矛盾。

1、选址逻辑与消费习惯的冲突

Costco的门店大多选址在城市郊区,像上海闵行、杭州萧山等地,这种选址主要依赖自驾客群。但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正在发生变化,“一站式购物”的需求逐渐弱化,更多的消费者倾向于高频次、短距离的社区消费。他们更希望在离家或工作地点较近的地方,能够方便快捷地购买到日常所需商品。而山姆部分门店已经尝试进驻城市核心商圈,如上海外高桥,还推出了“城市中心店”模式,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便捷购物的需求。

2、线上配送能力的滞后

虽然Costco在2024年底至2025年初陆续扩展了宁波、杭州、深圳等地的配送范围,将配送距离从8公里延伸至主城区,但在线上配送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其线上SKU仅400余种,商品种类相对匮乏,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并且配送时效也不理想,当日达需满足299元的消费金额,还需额外支付20元运费,这与山姆的“极速达”(1小时送达、99元起送)相比,差距明显。

3、突围方向

为了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Costco需要重构“仓储+即时零售”的双轮驱动模式。一方面,通过增设前置仓,将商品提前布局到离消费者更近的区域,提高配送效率。也可以与本地即时配送平台,如美团、京东到家等合作,借助这些平台强大的配送网络,弥补郊区门店在配送覆盖范围上的短板。

另一方面,优化线上商品结构至关重要,增加高毛利、高复购的日用快消品比例,如洗发水、沐浴露、卫生纸等日常用品,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大件家电和生鲜,丰富线上商品种类,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物的需求。

三、会员体系的深层矛盾:从“价格忠诚”到“价值忠诚”

Costco的会员费收入在其净利润中占比近70%,会员体系对于Costco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中国市场,Costco的会员续费率仅为60%,远低于全球90%的水平,这背后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

1、增值服务缺失

在北美市场,Costco通过提供丰富的增值服务来提升会员黏性,如加油站、汽车保养、旅游服务等。但这些服务在中国,由于政策限制或消费习惯差异,很难复制。山姆则通过会员专享的亲子体验、试吃活动以及提供高端商品,如茅台等,吸引了众多中产家庭成为会员,提升了会员的忠诚度。

2、退卡机制僵化

“开卡容易退卡难”是Costco在中国市场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消费者投诉的重点。Costco的退卡政策要求会员必须到店办理,并且需要扣除已享受的优惠金额。这一流程繁琐且不便捷,与中国人追求“线上化、便捷化”的服务预期严重不符。在如今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消费者希望能够通过线上平台快速便捷地办理退卡业务,而Costco的退卡机制显然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3、突围方向

为了改善会员体系的现状,Costco需要重塑会员价值体系。可以推出分层会员制度,例如增设付费更高的“白金卡”,为白金卡会员提供专属配送服务,无论消费金额多少都能享受免费配送;还可以给予优先购的权益,在热门商品上架时,白金卡会员可以优先购买。

此外,与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如携程、滴滴等联合开发会员积分生态,会员在使用这些平台的服务时,可以积累积分,积分又可以在Costco兑换商品或享受折扣,增加会员的福利和权益。

同时,简化退卡流程迫在眉睫,支持线上全额退款,当然可以设定合理的限制条件,如在一定时间内退卡可以全额退款,超过时间则按照一定比例扣除费用等,以此提升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好感度。

四、数字化能力的“慢半拍”:从“跟随者”到“创新者”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零售行业的今天,Costco在数字化领域的表现相对滞后,这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1、数据驱动的选品不足

山姆通过对会员消费数据的深度分析,能够精准预测爆款商品。例如,在季节性水果礼盒的销售上,山姆可以根据以往的销售数据和市场趋势,提前储备相应的水果礼盒,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Costco在选品方面仍较多依赖总部采购决策,缺乏对中国市场本土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比如2025年全美停售图书的决定,在中国市场可能会加剧家庭用户的流失,因为中国家庭对于图书的需求与美国市场存在差异,而Costco未能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做出灵活调整。

2、私域流量运营薄弱

Costco的“到家配送”主要依赖微信小程序,缺乏独立的App生态和社群运营。在私域流量运营方面,与山姆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山姆的App内嵌了食谱推荐、会员活动预约等功能,通过这些功能增加了与会员的互动,提升了会员的使用体验。并且,山姆还通过企业微信社群推送个性化优惠,根据会员的消费偏好和历史记录,向会员精准推送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商品优惠信息,提高了会员的购买转化率。

3、突围方向

Costco需要加快构建“全域数字化中台”,利用AI算法对区域消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根据不同地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偏好,动态调整SKU组合。针对中国市场的社交媒体营销,比如抖音、小红书的内容营销,增加品牌曝光和年轻用户吸引力。同时,利用直播带货、短视频等新兴营销方式触达年轻客群。

如可以打造“Costco厨房”美食教程短视频,通过展示如何使用Costco的食材制作美味佳肴,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关注,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提升品牌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

五、未来展望:本土化不是“妥协”,而是“进化”

Costco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之路,本质上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一场博弈。2025年,它能否成功破局,取决于以下三点:

1、战略定力与灵活度的平衡

Costco必须坚守“低价高质”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其在全球市场立足的根本。但同时在商品包装、服务流程等细节方面,要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进行灵活调整。比如,在商品包装上,推出“家庭装”与“单身装”并行的选项,满足不同家庭结构消费者的需求;在服务流程上,简化繁琐的手续,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2、供应链的深度本土化

加快与本土供应商的联合开发,深入挖掘各地的特色农产品和优质商品。例如,与云南的鲜花供应商合作,开发特色鲜花产品;与山东的蔬菜种植基地合作,提供新鲜、优质的蔬菜。甚至可以通过投资或并购的方式,掌控关键供应链节点,确保商品的品质和供应稳定性,提高商品的本地化比例,更好地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3、会员价值的持续创新

将会员体系从单纯的“交易关系”升级为“生活方式共同体”。除了提供传统的购物优惠外,引入健康管理、教育咨询等高端服务。比如,与专业的健康管理机构合作,为会员提供免费的健康体检和健康咨询服务;与知名教育机构合作,为会员提供教育课程优惠和教育咨询服务,让会员感受到更多的价值和关怀,增强会员的忠诚度。

金灿

写在最后

Costco在过去几年明显加快了在中国的布局(截至目前已开出7家门店),并计划2025年建成8层的南京总部,试图进一步扎根中国市场。通过重点区域的布局,也意味着Costco将开启更系统化的扩张计划。

尽管Costco通过各地首店开业营销(如上海闵行店单日会员注册破8万多人)快速建立认知度,但其后较低的续卡率反映出会员黏性与本土适配性不足的深层问题。

Costco的本土化突围,并非是对其北美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基于中国市场特性的一次深刻进化。2025年Costco的破局关键,在于构建"商品-服务-体验"三位一体的价值网络:前端通过迷你仓储、区域生鲜、本地化特色商品建立消费黏性;中台依托云仓体系和会员分层提升运营效率;后端以文化共鸣强化品牌认同。

在全球零售市场日益融合的今天,唯有将全球经验与本土洞察深度融合,才能真正破解“水土不服”的魔咒。2025年的中国零售市场注定是一片红海,竞争激烈,但也充满机遇。Costco若能成功突破本土化困境,必将在这片市场中开辟出一条新的航道,实现可持续发展。

登录 | 注册

南京Costco开市客推出全新同城配送服务

深圳Costco开市客1月9日起同城配送服务升级

Costco开市客同城配送服务覆盖杭州中心主城区

Costco开市客深耕宁波市场,推出全新到家配送服务

年营收2422.9亿美元,Costco如何成为会员制零售巨头?

美国的实体零售巨头为何不惧电商

业绩大跳水!恒隆、太古也挺不住了?

回到顶部

借鉴山姆的“爆款策略”,通过对消费数据的深度挖掘,精准捕捉本土消费趋势,打造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和需求的爆款商品。...二、运营模式的本土化改造:从“仓储式”到“体验式”。

IMG_6697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史努比

编辑/娜娜

在全球零售行业的版图中,Costco(中文名“开市客”)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作为全球仓储会员制零售的标杆企业,它凭借着独特的商业模式和极致的性价比策略,在北美市场缔造了近乎神话般的业绩。然而,当这一成功模式被移植到中国市场时,却遭遇了重重挑战。

2025年,中国零售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Costco能否通过有效的本土化策略突破困境,成为了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商品力、运营模式、会员体系、数字化能力四个维度深入剖析Costco在中国市场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其未来的突围方向。

一、本土化困境的核心:商品策略的“水土不服”

Costco在全球市场的成功,其核心逻辑在于“低价高质”。通过严格控制SKU(约4000种),实现大规模采购,大力发展自有品牌,以及精简供应链,Costco成功让商品价格比同行低25%-35%,从而在市场中占据优势。然而,当这套策略来到中国市场,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1、商品结构与本土需求的错位

Costco的商品以家庭批量采购为主,大包装的商品设计符合欧美多人口家庭的日常需求。但在中国,尤其是城市核心消费群体,小家庭化趋势愈发明显。例如,1.8升装的橄榄油,对于中国的小家庭来说,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用完,容易导致油品过期;整箱的冷冻食品,不仅占用大量的存储空间,而且对于人口较少的家庭来说,消费周期过长。消费者常常吐槽这些大包装商品“用不完”“占地方”。

相比之下,山姆会员店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市场需求,推出了部分“小份量精选装”商品,同时还开发了更符合中国饮食习惯的预制菜,极大地提升了消费者的复购率。

2、本土供应链渗透不足

在商品本地化方面,Costco已经做出尝试,比如Costco南京店引入了鸭血粉丝汤,但总体看并未系统化,其比例仍低于竞争对手山姆。山姆通过投资本地农场,建立区域化的供应链网络,能够快速对生鲜品类进行迭代更新,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口味需求。而Costco的生鲜品类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进口或全国性供应商,这就导致其商品缺乏区域特色,无法精准地满足各地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3、突围方向

为了突破商品策略的困境,Costco需要在保持全球采购优势的同时,加速构建“区域化商品矩阵”。针对不同地区的市场特点,引入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比如,在华东市场,引入更多江浙地区的特色食品,像无锡酱排骨、杭州龙井酥等,这些具有浓郁地方风味的食品能够更好地吸引当地消费者。

同时,与本土品牌合作开发定制化商品也是一个可行的方向,例如推出小包装的米面粮油,以适应中国小家庭的消费习惯。此外,借鉴山姆的“爆款策略”,通过对消费数据的深度挖掘,精准捕捉本土消费趋势,打造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和需求的爆款商品。如山姆的榴莲千层蛋糕,凭借其浓郁的口感和超高的性价比,成为了众多消费者的心头好,Costco也可以通过类似的策略,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爆款商品,提升市场竞争力。

金灿

二、运营模式的本土化改造:从“仓储式”到“体验式”

Costco以其仓储式运营模式闻名,这种模式以“极简陈列、低成本运作”为特点,在全球其他地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在中国市场,这一模式却面临着诸多矛盾。

1、选址逻辑与消费习惯的冲突

Costco的门店大多选址在城市郊区,像上海闵行、杭州萧山等地,这种选址主要依赖自驾客群。但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正在发生变化,“一站式购物”的需求逐渐弱化,更多的消费者倾向于高频次、短距离的社区消费。他们更希望在离家或工作地点较近的地方,能够方便快捷地购买到日常所需商品。而山姆部分门店已经尝试进驻城市核心商圈,如上海外高桥,还推出了“城市中心店”模式,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便捷购物的需求。

2、线上配送能力的滞后

虽然Costco在2024年底至2025年初陆续扩展了宁波、杭州、深圳等地的配送范围,将配送距离从8公里延伸至主城区,但在线上配送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其线上SKU仅400余种,商品种类相对匮乏,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并且配送时效也不理想,当日达需满足299元的消费金额,还需额外支付20元运费,这与山姆的“极速达”(1小时送达、99元起送)相比,差距明显。

3、突围方向

为了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Costco需要重构“仓储+即时零售”的双轮驱动模式。一方面,通过增设前置仓,将商品提前布局到离消费者更近的区域,提高配送效率。也可以与本地即时配送平台,如美团、京东到家等合作,借助这些平台强大的配送网络,弥补郊区门店在配送覆盖范围上的短板。

另一方面,优化线上商品结构至关重要,增加高毛利、高复购的日用快消品比例,如洗发水、沐浴露、卫生纸等日常用品,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大件家电和生鲜,丰富线上商品种类,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物的需求。

三、会员体系的深层矛盾:从“价格忠诚”到“价值忠诚”

Costco的会员费收入在其净利润中占比近70%,会员体系对于Costco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中国市场,Costco的会员续费率仅为60%,远低于全球90%的水平,这背后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

1、增值服务缺失

在北美市场,Costco通过提供丰富的增值服务来提升会员黏性,如加油站、汽车保养、旅游服务等。但这些服务在中国,由于政策限制或消费习惯差异,很难复制。山姆则通过会员专享的亲子体验、试吃活动以及提供高端商品,如茅台等,吸引了众多中产家庭成为会员,提升了会员的忠诚度。

2、退卡机制僵化

“开卡容易退卡难”是Costco在中国市场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消费者投诉的重点。Costco的退卡政策要求会员必须到店办理,并且需要扣除已享受的优惠金额。这一流程繁琐且不便捷,与中国人追求“线上化、便捷化”的服务预期严重不符。在如今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消费者希望能够通过线上平台快速便捷地办理退卡业务,而Costco的退卡机制显然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3、突围方向

为了改善会员体系的现状,Costco需要重塑会员价值体系。可以推出分层会员制度,例如增设付费更高的“白金卡”,为白金卡会员提供专属配送服务,无论消费金额多少都能享受免费配送;还可以给予优先购的权益,在热门商品上架时,白金卡会员可以优先购买。

此外,与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如携程、滴滴等联合开发会员积分生态,会员在使用这些平台的服务时,可以积累积分,积分又可以在Costco兑换商品或享受折扣,增加会员的福利和权益。

同时,简化退卡流程迫在眉睫,支持线上全额退款,当然可以设定合理的限制条件,如在一定时间内退卡可以全额退款,超过时间则按照一定比例扣除费用等,以此提升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好感度。

四、数字化能力的“慢半拍”:从“跟随者”到“创新者”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零售行业的今天,Costco在数字化领域的表现相对滞后,这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1、数据驱动的选品不足

山姆通过对会员消费数据的深度分析,能够精准预测爆款商品。例如,在季节性水果礼盒的销售上,山姆可以根据以往的销售数据和市场趋势,提前储备相应的水果礼盒,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Costco在选品方面仍较多依赖总部采购决策,缺乏对中国市场本土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比如2025年全美停售图书的决定,在中国市场可能会加剧家庭用户的流失,因为中国家庭对于图书的需求与美国市场存在差异,而Costco未能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做出灵活调整。

2、私域流量运营薄弱

Costco的“到家配送”主要依赖微信小程序,缺乏独立的App生态和社群运营。在私域流量运营方面,与山姆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山姆的App内嵌了食谱推荐、会员活动预约等功能,通过这些功能增加了与会员的互动,提升了会员的使用体验。并且,山姆还通过企业微信社群推送个性化优惠,根据会员的消费偏好和历史记录,向会员精准推送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商品优惠信息,提高了会员的购买转化率。

3、突围方向

Costco需要加快构建“全域数字化中台”,利用AI算法对区域消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根据不同地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偏好,动态调整SKU组合。针对中国市场的社交媒体营销,比如抖音、小红书的内容营销,增加品牌曝光和年轻用户吸引力。同时,利用直播带货、短视频等新兴营销方式触达年轻客群。

如可以打造“Costco厨房”美食教程短视频,通过展示如何使用Costco的食材制作美味佳肴,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关注,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提升品牌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

五、未来展望:本土化不是“妥协”,而是“进化”

Costco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之路,本质上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一场博弈。2025年,它能否成功破局,取决于以下三点:

1、战略定力与灵活度的平衡

Costco必须坚守“低价高质”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其在全球市场立足的根本。但同时在商品包装、服务流程等细节方面,要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进行灵活调整。比如,在商品包装上,推出“家庭装”与“单身装”并行的选项,满足不同家庭结构消费者的需求;在服务流程上,简化繁琐的手续,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2、供应链的深度本土化

加快与本土供应商的联合开发,深入挖掘各地的特色农产品和优质商品。例如,与云南的鲜花供应商合作,开发特色鲜花产品;与山东的蔬菜种植基地合作,提供新鲜、优质的蔬菜。甚至可以通过投资或并购的方式,掌控关键供应链节点,确保商品的品质和供应稳定性,提高商品的本地化比例,更好地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3、会员价值的持续创新

将会员体系从单纯的“交易关系”升级为“生活方式共同体”。除了提供传统的购物优惠外,引入健康管理、教育咨询等高端服务。比如,与专业的健康管理机构合作,为会员提供免费的健康体检和健康咨询服务;与知名教育机构合作,为会员提供教育课程优惠和教育咨询服务,让会员感受到更多的价值和关怀,增强会员的忠诚度。

金灿

写在最后

Costco在过去几年明显加快了在中国的布局(截至目前已开出7家门店),并计划2025年建成8层的南京总部,试图进一步扎根中国市场。通过重点区域的布局,也意味着Costco将开启更系统化的扩张计划。

尽管Costco通过各地首店开业营销(如上海闵行店单日会员注册破8万多人)快速建立认知度,但其后较低的续卡率反映出会员黏性与本土适配性不足的深层问题。

Costco的本土化突围,并非是对其北美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基于中国市场特性的一次深刻进化。2025年Costco的破局关键,在于构建"商品-服务-体验"三位一体的价值网络:前端通过迷你仓储、区域生鲜、本地化特色商品建立消费黏性;中台依托云仓体系和会员分层提升运营效率;后端以文化共鸣强化品牌认同。

在全球零售市场日益融合的今天,唯有将全球经验与本土洞察深度融合,才能真正破解“水土不服”的魔咒。2025年的中国零售市场注定是一片红海,竞争激烈,但也充满机遇。Costco若能成功突破本土化困境,必将在这片市场中开辟出一条新的航道,实现可持续发展。

登录 | 注册

南京Costco开市客推出全新同城配送服务

深圳Costco开市客1月9日起同城配送服务升级

Costco开市客同城配送服务覆盖杭州中心主城区

Costco开市客深耕宁波市场,推出全新到家配送服务

年营收2422.9亿美元,Costco如何成为会员制零售巨头?

美国的实体零售巨头为何不惧电商

业绩大跳水!恒隆、太古也挺不住了?

回到顶部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