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机器人加速集结!

常州发布

2小时前

2025年伊始

“人工智能”备受关注

蛇年春晚上扭出东北范的机器人

让人记忆深刻

更懂思考的DeepSeek火爆全网……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

从进厂打工到路边巡检

从分拣物流到制作咖啡

处处可见机器人大显身手

常州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

先进制造业基地

近年来在机器人产业领域发展迅速

并积极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天合光能的智能工厂采用本地机器人完成电池片分拣;钱璟康复研发的康复机器人已进入医院应用;消防、巡检机器人则应用于城市安全领域……常州已形成“研发-制造-应用”全链条生态。目前,全市机器人产业链集聚企业超过200家,涵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等多个领域。

今年一季度,

常州机器人产业更是创新不断。

常州布罗德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获“基于视觉的扬声器点胶机器人”专利,提升电子点胶工艺精度;

常州市巨人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凭借 “具有防撞结构的桁架” 专利,增强工业机器人运行安全;

常州铭赛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贴装输送装置及贴装设备”专利,优化电子元器件贴装流程。


位于常州科教城的睿尔曼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超轻量仿人机械臂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超轻量仿人机械臂的引领者,睿尔曼深知具身智能机器人落地的关键在于“用”。去年,睿尔曼发布了移动复合机器人开发平台,在AI技术的加持下,大幅提升了机器人的感知能力、决策能力、人机交互能力、执行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适应性,扩大机器人的应用场景。

“现在我们通过技术,让机器人听得懂、看得见,还能精确地拿起物品送给客户。这项技术,未来可以覆盖到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家庭服务等不同场景。”技术总监吴波介绍说。

  目前,睿尔曼公司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新餐饮、商业服务、智能巡检、医疗健康、检验检疫、教育科研、工业生产、航空航天等各领域。今年,公司还将依托新技术在全市范围内建立无人超市、无人药店,打造零售新模式。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预计同比增长2至3倍。


科教城的另一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常州库曼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最新一款机器人手臂采用了自主研发的软件设备,这套免编程操作系统可以让不会编程的“门外汉”也能熟练使用机器臂。

降低操作机器人的技术“门槛”,一直是常州库曼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主研方向。从2022年起,公司在常州科教城的大力支持下,专注研发免编程机器人操作系统。去年,这一技术实现突破。

“初高中毕业的普通工人,培训一天,就可以来操作这个设备。今年,我们这款机器人将全面实现量产,满足绝大部分上下料或搬运的场景需要。”库曼智公事董事长田彩军介绍说,仅今年接到的订单,已超过去年订单的总和。

当国内物流自动化仍依赖进口设备时,位于常州的金石机器人便瞄准了桁架机器人在物流仓储和装车领域应用的空白。历经15年攻关,团队突破两大核心技术——大功率分布式无柜控制系统将传统工控柜体积缩小90%,功率提升3倍,解决了国产工控系统“性能弱、可靠性低”的痛点,直接替代进口产品;空间物流桁架机器人则首创三维立体调度系统,无需货架即可在任意空间布局仓储网络,效率比传统叉车提升8倍,成本降低60%。

“我们把复杂技术封装成‘家电式’模块,客户只需一片空地,就能秒变智能仓库。”杨少文这番话,道出了企业拿下全球空间机器人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秘诀。

目前拥有各类专利近300件和50余件软著。这些专利并非“实验室成果”,而是直击产业痛点。“之前有一个家电类的客户,采用我们的空间仓储方案后,仓储成本减少80%,出货效率翻倍。”金石机器人总经理胡文轻告诉记者。

在国内市场,金石机器人已为化工、快消品、电缆等十多个行业打造标杆案例,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150%。更值得关注的是,金石机器人通过模块化设计将技术门槛“化繁为简”——以T800-7为例,其核心控制器仅需3小时即可完成安装调试,且支持远程智能运维。“我们的目标不是做孤立的设备,而是打造‘即插即用’的智能仓储生态。”胡文轻表示。

在金石机器人的创新图谱中,技术迭代与产业需求始终同频共振。从实验车间到千亿级市场,这家企业正以一场“空间革命”,推动中国仓储物流从“机械臂”到“智慧脑”的跨越,在智能仓储的千亿蓝海中刻下鲜明的“常州印记”。

位于武进国家高新区的常州节卡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是节卡机器人的核心制造基地,承担着核心零部件生产、整机精密组装及生产测试等生产职能,和产品维护与优化、生产工艺开发等研发职能。

节卡研制的JAKA K-1人形机器人,高1.8米,全身具备29个活动关节(不包含灵巧手),双臂共有14个自由度,以7轴拟人构型进一步提高了灵活性和敏捷性。“从硬件、软件到AI算法,我们实现了人形机器人手、眼、脑和足的自研自产。”节卡机器人研发总监李顺冲介绍,其手臂采用高刚度一体化关节,目前单臂就可提起3—5公斤的重物。下肢方面,通过双支撑结构把大腿、小腿和脚面连接起来,使机器人立得住、走得稳。关键的小脑部分,可接收指令对全身进行运动控制,绝对运动精度能够达到±0.1毫米。

目前,企业研制的节卡小助系列协作机器人已被广泛应用于全球汽车零部件、3C电子、新能源、食品日化、机器人教学,以及传统行业的自动化升级等,并获专利超过200项。

在常州,创新成果

正不断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让机器人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助力常州

从“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跃进


2025年伊始

“人工智能”备受关注

蛇年春晚上扭出东北范的机器人

让人记忆深刻

更懂思考的DeepSeek火爆全网……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

从进厂打工到路边巡检

从分拣物流到制作咖啡

处处可见机器人大显身手

常州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

先进制造业基地

近年来在机器人产业领域发展迅速

并积极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天合光能的智能工厂采用本地机器人完成电池片分拣;钱璟康复研发的康复机器人已进入医院应用;消防、巡检机器人则应用于城市安全领域……常州已形成“研发-制造-应用”全链条生态。目前,全市机器人产业链集聚企业超过200家,涵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等多个领域。

今年一季度,

常州机器人产业更是创新不断。

常州布罗德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获“基于视觉的扬声器点胶机器人”专利,提升电子点胶工艺精度;

常州市巨人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凭借 “具有防撞结构的桁架” 专利,增强工业机器人运行安全;

常州铭赛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贴装输送装置及贴装设备”专利,优化电子元器件贴装流程。


位于常州科教城的睿尔曼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超轻量仿人机械臂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超轻量仿人机械臂的引领者,睿尔曼深知具身智能机器人落地的关键在于“用”。去年,睿尔曼发布了移动复合机器人开发平台,在AI技术的加持下,大幅提升了机器人的感知能力、决策能力、人机交互能力、执行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适应性,扩大机器人的应用场景。

“现在我们通过技术,让机器人听得懂、看得见,还能精确地拿起物品送给客户。这项技术,未来可以覆盖到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家庭服务等不同场景。”技术总监吴波介绍说。

  目前,睿尔曼公司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新餐饮、商业服务、智能巡检、医疗健康、检验检疫、教育科研、工业生产、航空航天等各领域。今年,公司还将依托新技术在全市范围内建立无人超市、无人药店,打造零售新模式。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预计同比增长2至3倍。


科教城的另一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常州库曼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最新一款机器人手臂采用了自主研发的软件设备,这套免编程操作系统可以让不会编程的“门外汉”也能熟练使用机器臂。

降低操作机器人的技术“门槛”,一直是常州库曼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主研方向。从2022年起,公司在常州科教城的大力支持下,专注研发免编程机器人操作系统。去年,这一技术实现突破。

“初高中毕业的普通工人,培训一天,就可以来操作这个设备。今年,我们这款机器人将全面实现量产,满足绝大部分上下料或搬运的场景需要。”库曼智公事董事长田彩军介绍说,仅今年接到的订单,已超过去年订单的总和。

当国内物流自动化仍依赖进口设备时,位于常州的金石机器人便瞄准了桁架机器人在物流仓储和装车领域应用的空白。历经15年攻关,团队突破两大核心技术——大功率分布式无柜控制系统将传统工控柜体积缩小90%,功率提升3倍,解决了国产工控系统“性能弱、可靠性低”的痛点,直接替代进口产品;空间物流桁架机器人则首创三维立体调度系统,无需货架即可在任意空间布局仓储网络,效率比传统叉车提升8倍,成本降低60%。

“我们把复杂技术封装成‘家电式’模块,客户只需一片空地,就能秒变智能仓库。”杨少文这番话,道出了企业拿下全球空间机器人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秘诀。

目前拥有各类专利近300件和50余件软著。这些专利并非“实验室成果”,而是直击产业痛点。“之前有一个家电类的客户,采用我们的空间仓储方案后,仓储成本减少80%,出货效率翻倍。”金石机器人总经理胡文轻告诉记者。

在国内市场,金石机器人已为化工、快消品、电缆等十多个行业打造标杆案例,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150%。更值得关注的是,金石机器人通过模块化设计将技术门槛“化繁为简”——以T800-7为例,其核心控制器仅需3小时即可完成安装调试,且支持远程智能运维。“我们的目标不是做孤立的设备,而是打造‘即插即用’的智能仓储生态。”胡文轻表示。

在金石机器人的创新图谱中,技术迭代与产业需求始终同频共振。从实验车间到千亿级市场,这家企业正以一场“空间革命”,推动中国仓储物流从“机械臂”到“智慧脑”的跨越,在智能仓储的千亿蓝海中刻下鲜明的“常州印记”。

位于武进国家高新区的常州节卡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是节卡机器人的核心制造基地,承担着核心零部件生产、整机精密组装及生产测试等生产职能,和产品维护与优化、生产工艺开发等研发职能。

节卡研制的JAKA K-1人形机器人,高1.8米,全身具备29个活动关节(不包含灵巧手),双臂共有14个自由度,以7轴拟人构型进一步提高了灵活性和敏捷性。“从硬件、软件到AI算法,我们实现了人形机器人手、眼、脑和足的自研自产。”节卡机器人研发总监李顺冲介绍,其手臂采用高刚度一体化关节,目前单臂就可提起3—5公斤的重物。下肢方面,通过双支撑结构把大腿、小腿和脚面连接起来,使机器人立得住、走得稳。关键的小脑部分,可接收指令对全身进行运动控制,绝对运动精度能够达到±0.1毫米。

目前,企业研制的节卡小助系列协作机器人已被广泛应用于全球汽车零部件、3C电子、新能源、食品日化、机器人教学,以及传统行业的自动化升级等,并获专利超过200项。

在常州,创新成果

正不断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让机器人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助力常州

从“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跃进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