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汽车集团与长安汽车集团合并猜想:打造中国汽车“超级航母”

盖世汽车每日速递

1天前

保留东风(日系)、长安(美系)两大合资体系,避免资源内耗。...中国市场上:东风商用车渠道+长安新能源直营体系,能有效实现“线上引流、线下交付”的全闭环服务,且近几年长安和东风在新能源汽车交付上所探索的很大服务亮点,都能有效进行应用和推广。

加入整车产业群,请加微信(gasgoo2015)出示名片

2月9日,东风股份(600006.SH)、东风科技(600081.SH)及长安汽车(000625.SZ)分别发布公告,提到其间接控股股东正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洽谈重组事宜。上述几乎同时发出的公告,相似的内容,引起轩然大波,业界纷纷猜测:东风集团与长安汽车两家汽车央企将合并重组成为大型汽车集团。

东风汽车集团与长安汽车集团两大央企的合并重组将会成为中国汽车产业迈向全球规模化竞争的关键一步,若整合成功,新集团将凭借年销量超510万辆(2024年全球第五)的规模,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超级航母”,并深度重构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01

合并背景与核心动因

· 政策驱动:央企整合加速

央企在“瘦身健体”政策要求下,国资委开始推动汽车领域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此次合并可能会涉及兵器工业、兵器装备、东风三大央企旗下资产,目的在于减少同质化竞争,强化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 行业竞争压力:新能源与智能化转型迫在眉睫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不完全统计,中国市场上目前的整体乘用车产能布局约为5600万量,按照目前的市场产销情况,产能利用率不足50%。随着这几年市场白热化竞争,新产品投放速度越来越快,但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成为了行业企业的共同困境。另外,随着比亚迪、吉利、奇瑞、特斯拉等车企在新能源领域快速崛起,头部企业聚集效应明显,倒逼传统车企加速转型。海外市场上,大众、丰田、stellantis等国际巨头也在加快市场布局。新集团迫切需要通过规模化发展与技术协同来应对国内外市场的巨大挑战。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研究院

02

深度整合的资源协同

东风汽车集团和长安汽车集团,都有深厚的国资背景,且双方的资源相对互补。其中,

东风汽车集团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商用车(中重卡)、合资品牌(日产、本田)、海外市场布局(以东南亚、欧洲为主),制造能力强;

长安汽车集团优势主要集中在:自主乘用车(深蓝、UNI系列等)、新能源直营体系、智能化技术(联合华为),研发实力强。

如果能合并成功,将在以下几方面实现较好的突破:

1.自主品牌将实现全品类覆盖与新能源突破

商用车方面:以东风中重卡为核心,整合长安快卡业务,形成“微-轻-中-重”全链条布局。

乘用车方面:以长安汽车为核心,将东风汽车乘用车协同并入,具体来看:

· 燃油车:长安UNI系列与东风风神互补,覆盖中端市场;合资品牌(日产、福特)形成差异化竞争;

· 新能源:整合长安深蓝、启源与东风岚图,打造高端品牌;依托东风猛士强化越野细分市场。

2.合资业务:双阵营并行,强化话语权

保留东风(日系)、长安(美系)两大合资体系,避免资源内耗。未来或引入战略投资者,深化双方技术协同合作,同时基于合资企业的全球资源渠道拓展海外市场。

3.电气化与智能化:技术协同是关键

· 平台整合:长安SDA架构+东风量子架构,实现模块化生产降本;联合研发智能驾驶芯片、算法。

· 动力系统:融合长安蓝鲸发动机与东风马赫电驱,开发下一代超充、超长续航车型。

· 智能化:深度融合长安汽车与东风汽车的优势资源,搭建联合研发体系,集中双方在算法、芯片、人机交互等领域的技术力量与专业人才,全面加速以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为代表的汽车智能化自主研发进程,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与技术水平,推动汽车智能化迈向新高度。

4.产业链:构建“类比亚迪”垂直生态

合并之后,新集团的规模上量,可以集中采购电池、芯片等核心部件,议价权将大幅提升,并且可以整合青山工业、东安动力等子公司,形成闭环供应链,在关键零部件方面,进行核心自研自制,可能会构建类似比亚迪的垂直产业链模式。

此外,对于整体产能布局可以进一步优化,无效产能进行快速优化,集中优势资源进行有效的产品开发和生产。海外产能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长安在东南亚的泰国生产基地与东风的欧洲工厂,并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5.渠道与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加速出海

中国市场上:东风商用车渠道+长安新能源直营体系,能有效实现“线上引流、线下交付”的全闭环服务,且近几年长安和东风在新能源汽车交付上所探索的很大服务亮点,都能有效进行应用和推广。

海外市场上:长安汽车和东风汽车两家一起,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有超过450家的线下渠道,可以主攻东南亚、欧洲市场,输出“中国车”品牌,在渠道建设和售后服务方面,形成有效的资源整合。

6.技术研发:联合华为,突破“卡脖子”环节

合并后,新集团会继续深化与华为在智能座舱、车联网的合作,缩短与特斯拉的技术差距,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攻关高算力芯片和基础软件能力。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研究院

03

潜在影响:重构中国汽车产业生态

1.国内市场:新集团整体的销量,市占率或超15%,进一步挤压二线及以下品牌的生存空间,加速行业洗牌,淘汰劣势产能。

2.国际市场:新集团凭借规模与供应链优势,有望冲击全球前三,与大众、丰田正面交锋,打造中国汽车的”超级航母“。

3.供应链安全:关键零部件自供率提升至70%,减少外部依赖,并有足够的资源进行深度自主研发和技术攻坚,做到供应链的自主安全可控。

04

挑战与风险:整合难题待解

事实上,任何两家公司的整合都不是简单的1+1,如果要实现1+1>2,则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东风汽车集团和长安汽车集团都有多年的发展历史,背景深厚,基盘很大,要整合并非易事。不论其他,至少在以下几方面,会面临巨大挑战:

· 业务重叠与文化冲突:东风偏重传统制造,长安倾向互联网化运营,管理融合难度大。

· 合资伙伴博弈:日产、福特或对资源分配不满,需平衡多方利益。

· 资本压力:整合初期或需千亿级投入,考验现金流与融资能力。

· 组织架构和人事任命

05

结论与展望:中国汽车全球化的新起点

业绩对于”东风与长安合并“猜想的热情,不仅是因为这次合并是央企改革的里程碑,更会是中国汽车产业从“跟随”到“引领”的关键一跃。若整合顺利,新集团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年销量破600万辆,成为全球新能源与智能驾驶技术的规则制定者。然而,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突破“物理合并”局限,实现技术、人才与文化的“化学反应”。未来,这场“超级实验”的成果,将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全球化之路提供宝贵经验。

(本文数据来源:盖世汽车研究院、企业公开财报)

小互动

关于东风汽车集团与长安汽车集团合并猜想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区一起讨论~

-END-

往期热点

1

下一个车市爆点,是它?

2

DeepSeek对汽车智能化发展是重大利好

3

东风与长安若合并,将诞生全球第5大汽车集团

-----------

盖世汽车整车社群目前已覆盖

工业成本、车企发展、智能制造...

▼▼探索更多▼▼

喜欢本篇文章请点个“在看 ”哟~

保留东风(日系)、长安(美系)两大合资体系,避免资源内耗。...中国市场上:东风商用车渠道+长安新能源直营体系,能有效实现“线上引流、线下交付”的全闭环服务,且近几年长安和东风在新能源汽车交付上所探索的很大服务亮点,都能有效进行应用和推广。

加入整车产业群,请加微信(gasgoo2015)出示名片

2月9日,东风股份(600006.SH)、东风科技(600081.SH)及长安汽车(000625.SZ)分别发布公告,提到其间接控股股东正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洽谈重组事宜。上述几乎同时发出的公告,相似的内容,引起轩然大波,业界纷纷猜测:东风集团与长安汽车两家汽车央企将合并重组成为大型汽车集团。

东风汽车集团与长安汽车集团两大央企的合并重组将会成为中国汽车产业迈向全球规模化竞争的关键一步,若整合成功,新集团将凭借年销量超510万辆(2024年全球第五)的规模,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超级航母”,并深度重构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01

合并背景与核心动因

· 政策驱动:央企整合加速

央企在“瘦身健体”政策要求下,国资委开始推动汽车领域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此次合并可能会涉及兵器工业、兵器装备、东风三大央企旗下资产,目的在于减少同质化竞争,强化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 行业竞争压力:新能源与智能化转型迫在眉睫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不完全统计,中国市场上目前的整体乘用车产能布局约为5600万量,按照目前的市场产销情况,产能利用率不足50%。随着这几年市场白热化竞争,新产品投放速度越来越快,但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成为了行业企业的共同困境。另外,随着比亚迪、吉利、奇瑞、特斯拉等车企在新能源领域快速崛起,头部企业聚集效应明显,倒逼传统车企加速转型。海外市场上,大众、丰田、stellantis等国际巨头也在加快市场布局。新集团迫切需要通过规模化发展与技术协同来应对国内外市场的巨大挑战。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研究院

02

深度整合的资源协同

东风汽车集团和长安汽车集团,都有深厚的国资背景,且双方的资源相对互补。其中,

东风汽车集团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商用车(中重卡)、合资品牌(日产、本田)、海外市场布局(以东南亚、欧洲为主),制造能力强;

长安汽车集团优势主要集中在:自主乘用车(深蓝、UNI系列等)、新能源直营体系、智能化技术(联合华为),研发实力强。

如果能合并成功,将在以下几方面实现较好的突破:

1.自主品牌将实现全品类覆盖与新能源突破

商用车方面:以东风中重卡为核心,整合长安快卡业务,形成“微-轻-中-重”全链条布局。

乘用车方面:以长安汽车为核心,将东风汽车乘用车协同并入,具体来看:

· 燃油车:长安UNI系列与东风风神互补,覆盖中端市场;合资品牌(日产、福特)形成差异化竞争;

· 新能源:整合长安深蓝、启源与东风岚图,打造高端品牌;依托东风猛士强化越野细分市场。

2.合资业务:双阵营并行,强化话语权

保留东风(日系)、长安(美系)两大合资体系,避免资源内耗。未来或引入战略投资者,深化双方技术协同合作,同时基于合资企业的全球资源渠道拓展海外市场。

3.电气化与智能化:技术协同是关键

· 平台整合:长安SDA架构+东风量子架构,实现模块化生产降本;联合研发智能驾驶芯片、算法。

· 动力系统:融合长安蓝鲸发动机与东风马赫电驱,开发下一代超充、超长续航车型。

· 智能化:深度融合长安汽车与东风汽车的优势资源,搭建联合研发体系,集中双方在算法、芯片、人机交互等领域的技术力量与专业人才,全面加速以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为代表的汽车智能化自主研发进程,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与技术水平,推动汽车智能化迈向新高度。

4.产业链:构建“类比亚迪”垂直生态

合并之后,新集团的规模上量,可以集中采购电池、芯片等核心部件,议价权将大幅提升,并且可以整合青山工业、东安动力等子公司,形成闭环供应链,在关键零部件方面,进行核心自研自制,可能会构建类似比亚迪的垂直产业链模式。

此外,对于整体产能布局可以进一步优化,无效产能进行快速优化,集中优势资源进行有效的产品开发和生产。海外产能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长安在东南亚的泰国生产基地与东风的欧洲工厂,并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5.渠道与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加速出海

中国市场上:东风商用车渠道+长安新能源直营体系,能有效实现“线上引流、线下交付”的全闭环服务,且近几年长安和东风在新能源汽车交付上所探索的很大服务亮点,都能有效进行应用和推广。

海外市场上:长安汽车和东风汽车两家一起,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有超过450家的线下渠道,可以主攻东南亚、欧洲市场,输出“中国车”品牌,在渠道建设和售后服务方面,形成有效的资源整合。

6.技术研发:联合华为,突破“卡脖子”环节

合并后,新集团会继续深化与华为在智能座舱、车联网的合作,缩短与特斯拉的技术差距,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攻关高算力芯片和基础软件能力。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研究院

03

潜在影响:重构中国汽车产业生态

1.国内市场:新集团整体的销量,市占率或超15%,进一步挤压二线及以下品牌的生存空间,加速行业洗牌,淘汰劣势产能。

2.国际市场:新集团凭借规模与供应链优势,有望冲击全球前三,与大众、丰田正面交锋,打造中国汽车的”超级航母“。

3.供应链安全:关键零部件自供率提升至70%,减少外部依赖,并有足够的资源进行深度自主研发和技术攻坚,做到供应链的自主安全可控。

04

挑战与风险:整合难题待解

事实上,任何两家公司的整合都不是简单的1+1,如果要实现1+1>2,则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东风汽车集团和长安汽车集团都有多年的发展历史,背景深厚,基盘很大,要整合并非易事。不论其他,至少在以下几方面,会面临巨大挑战:

· 业务重叠与文化冲突:东风偏重传统制造,长安倾向互联网化运营,管理融合难度大。

· 合资伙伴博弈:日产、福特或对资源分配不满,需平衡多方利益。

· 资本压力:整合初期或需千亿级投入,考验现金流与融资能力。

· 组织架构和人事任命

05

结论与展望:中国汽车全球化的新起点

业绩对于”东风与长安合并“猜想的热情,不仅是因为这次合并是央企改革的里程碑,更会是中国汽车产业从“跟随”到“引领”的关键一跃。若整合顺利,新集团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年销量破600万辆,成为全球新能源与智能驾驶技术的规则制定者。然而,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突破“物理合并”局限,实现技术、人才与文化的“化学反应”。未来,这场“超级实验”的成果,将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全球化之路提供宝贵经验。

(本文数据来源:盖世汽车研究院、企业公开财报)

小互动

关于东风汽车集团与长安汽车集团合并猜想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区一起讨论~

-END-

往期热点

1

下一个车市爆点,是它?

2

DeepSeek对汽车智能化发展是重大利好

3

东风与长安若合并,将诞生全球第5大汽车集团

-----------

盖世汽车整车社群目前已覆盖

工业成本、车企发展、智能制造...

▼▼探索更多▼▼

喜欢本篇文章请点个“在看 ”哟~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