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郑森鸿 刘佳艺
高阶智驾,真卖成了白菜价。
长安深蓝通过「加量不加价」的方式,让 15 万级的深蓝 S07、深蓝 L07 拥有了智驾自由,下半年推出 10 万元级搭载激光雷达的新车型。
比亚迪更狠,无论是 15 万级畅销车型,还是 7.88 万元的入门车型海鸥,通通全系标配智驾、无需订阅。
网友点评:以后跑滴滴能多接点长途单了。
智驾全民普及的本质,是价格战的升级版,更是少数人的游戏。
如果是以往简单粗暴的降价,只要车企勒紧自己的裤腰带,再从底下千百家供应商逼出降价的空间,就能打出一个比竞品更低的价格。
如今讲究成本+技术的组合拳,一是考验车企控制关键组件成本的能力,二是能不能拿出实实在在的智驾体验。
7.88 万元的「聪明车」,更大的意义不在于功能有多强,而是比亚迪想借这个价格传递出一个「信号」——目前,只有比亚迪能啃下这块硬骨头。
震动行业几乎是必然的。这就好比 DeepSeek 凭借超绝性价比成了「AI 界拼多多」——让 AI 变成人人可以用得起的东西,搅动着大模型行业。
在这点上,比亚迪与 DeepSeek 有着一致的想法——成为「智驾界拼多多」,让智驾变成人人都用得上的东西。
01
比亚迪也有「危机感」
比亚迪船头往哪走,看开年首场发布会就知道了。
2023 年 2 月,比亚迪在中低端市场打出「油电同价」旗号,给传统燃油和合资车企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以 9.98 万元的秦 PLUS DM-i 冠军版为例,在性价比+省油的前提下,秦 PLUS DM-i 全年销量同比增长 63%,单车狂卖 30 万辆。
作为对比,同级日产轩逸、大众朗逸、丰田卡罗拉销量(2023 年),同比分别下滑 17%、7%、32%。
2024 年开年,比亚迪再次自我加码,将「油电同价」升级为「电比油低」,一口气将自身总销量占比 75% 以上的车型降价了超过 10%,可以说是「全场九折大甩卖」。
从「998」到「798」时刻,比亚迪的市占率从 30% 提升到 34.1%,占据了中国新能源市场超三分之一的销量。
上半场电动化这一战,比亚迪算是实现了内部「三分天下」的战略目标,但这也暴露出一个问题——比亚迪对于价格的强依赖,一旦对手推出价格更低的产品,比亚迪又转变为被动状态。
不可否认,「以价换量」是短期策略,的确能在销量上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却无法形成一道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
因为降价是最没有门槛的打法,比亚迪轮番拉升价格战烈度的操作,顶多维持 2~3 个月的空窗期。
7.98 万元秦 PLUS 降价的同一天,日产轩逸和丰田雷凌分别将优惠提升至 3 万元、4 万元,其他玩家则是通过推出「乞丐版」车型拉低起售价。
比亚迪海鸥上市不到一个月,五菱就拿出价格更低的新款缤果,吉利也很快推出了尺寸更大、性价比更高的星愿。
相反,如果是「低价+智驾」的打法,试问有哪个竞争对手能在短时间内跟进?
这就是比亚迪智驾全民普及的核心原因,凭借规模化和成本优势,王传福赌上了下半场赢面更大的智能化。
比亚迪智驾车型全家桶
一方面,比亚迪把高阶智驾变成全系标配,上到百万级仰望,下到 7.88 万的海鸥,比亚迪都换上了智驾版,价格还不变。
放眼整个行业,目前没有一个品牌能做到全系智驾软硬件标配,小鹏也只有切换到纯视觉路线才提出智驾标配。
全系标配是智驾平权的第一推动力,尤其是对于 20 万以下的消费群体,只要不是掏钱加配置,基本都是抱着「能多给就多要」的态度买车。
一个例证是,宝骏云海全系标配灵眸智驾 2.0 Max,每个月还能卖出 2 千多辆,而宝骏云朵的灵眸智驾 2.0 Max 要多加 1 万,如今销量已经跌倒三位数。
另一方面,比亚迪智驾上车最终的底线是 7.88 万元,也就是海鸥的次顶配车型。
背后原因在于,这是海鸥卖得最好的车型,去年贡献了一半的销量(24.45 万辆),而比亚迪也想保留一个非智驾版本来试探市场的反应。
即便如此,这已经是市面上能买到拥有智驾能力,且价格最低的车型,比上一位记录保持者(宝骏云海)便宜了 3.1 万元。
如果是对比同级的合资油车,先不说价格战让合资无路可走,光是这智驾能力足以合资喊出:狼真来了。
换句话说,比亚迪已经划出了一道清晰的分割线:非智驾坐一桌,智驾选装坐一桌,全系标配智驾坐一桌。
02
「规模大法」,
掀起技术降本海啸
上世纪 10 年代,福特通过流水线式规模化生产,让汽车从贵族奢侈品摇身一变为大众消费品。
今天比亚迪再度挥起规模化大旗,将智驾从「技术图腾」拽入平民市场。
跨越时空的商业共振背后,是比亚迪对于规模效应的极致运用。
这其实是最适合比亚迪,也是只属于比亚迪的打法。
一是用人海战术强化工程化速度。
比亚迪智驾研发工程师超 5000 人的团队规模,已接近华为车 BU(约 6000 人),是特斯拉智驾团队的 6 倍,小鹏的 2.5 倍。
比亚迪汽车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杨冬生曾在采访中表示,目前团队分工方式为,6、700 人专攻规控硬件开发,1000 人左右聚焦软件算法,剩余 3000 多人都做工程化和测试。
相当于,智驾团队中有一半兵力都在做工程化落地。这种人海战术的本质是用组织效率换时间窗口。
效果很显著,比亚迪自研智驾项目从去年 9 月立项,到今年 2 月发布 21 款智驾版新车,还不到半年时间。
二是用销量规模撬动成本杠杆。
比亚迪目前拥有 400 万级的销量基本盘,通过销量摊薄成本已是一条既定发展轨迹。
更细化来看,比亚迪现在全力押注的棋子是天神之眼 C 方案。
这一方案带有成本最低、出货量最大、自研程度最高的鲜明特点。
从硬件配置上看,天神之眼 C 不搭载激光雷达,传感器由 5V12R12S(5 个摄像头、12 个毫米波雷达和 12 个超声波雷达)组成,其中包括比亚迪独创的前视三目摄像头与自制的毫米波雷达,芯片选择了英伟达的 Orin N 及地平线征程 6M。
软件算法方面,采用了全闭环端到端架构,以及三目立体视差感知主干网与规控主干网,基于璇玑架构升级优化。
据悉,这一方案的软硬件成本在 4000 元左右。能用这个价格做到搭载 29 个传感器,且支持城区高快智驾,代客泊车能力,在业界可能只有比亚迪。
三是用数据规模加快 OTA 效率。
Scalling law 指出,大数据将成为智驾决胜要素之一,400 万级别的数据使得比亚迪造出了直径更大的数据飞轮,能在算法优化层面跑得更快。
2024 年,比亚迪每天新增训练里程已经达到 7200 万公里,预计到今年底,每天新增训练里程将翻两倍,提升到 1.5 亿公里。
另外一个论证点是,比亚迪预计今年底,在天神之眼 C 方案上搭载城市记忆领航功能。
此外,比亚迪的璇玑架构也已全面接入 DeepSeek,云侧 + 端侧协同能提升自动化数据生成的效率和质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算法性能提升的成本。
如果说以规模为基点,比亚迪智驾已经形成了一套正向循环体系,那么这一体系不仅实现了内部增长,还引发了外部海啸。
这像是进击的巨人开始降维打击。
比亚迪将高快领航、代客泊车等智驾功能放进 7.88 万元的海鸥时,就释放出一个信号,它要对智驾供应链,尤其是中低端智驾供应链,进行价值解构。
一方面,掌控智驾供应链议价权。尽管比亚迪投身智驾的大动作使得芯片、传感器等一系列供应商都吃上蛋糕,但这几乎都建立在超级甲方「以量换价」的强势要求下。
何况比亚迪手中还有垂直整合的砝码,比较各供应商方案同时,还有自研一条暗线在加速并行,压价、再替代、再开始新一轮压价,这是比亚迪把控成本的固有套路。
另一方面,影响智驾市场定价权。7 万级智驾车型标杆之后,行业会天然以此为基准,重新评估智驾的成本公式。若其它供应商无法提供更具性价比的智驾方案,车企无法造出更具智价比的车型,都将被市场严格审视。
如此一来,车企又踏进智驾价格战的怪圈,跟还是不跟,成为 2025 年第一道生存难题。
03
比亚迪,定义真·全民智驾
全民智驾的口号,不是比亚迪第一个喊出的。
小鹏从成立伊始就强调了「科技平权」理念。
由此,小鹏可以看做科技平权的孤勇者,它拿到了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但打开魔盒的人却是比亚迪。
目前来看,这其实对应两种做法。
小鹏把高阶智驾方案渗透进了 20 万级以下市场。小鹏 P7+定价起售价在 18.68 万元,智驾能力支持「车位到车位」。
比亚迪把中阶智驾方案填满了 20 万级市场。需要说明一点,比亚迪目前主打的天神之眼 C,支持高快领航,对应的是中端智驾级别。
渗透与填满是两种含义,好比将沙漠变成绿洲,小鹏是种一棵大树,比亚迪是直接引水成湖。
关键是体量。比亚迪今年的销量将大概率突破 500 万辆,而小鹏、理想等新势力们大多还停留在几十万级。
当 500 万辆带有智驾功能的车辆涌入市场,足以影响整个中国汽车行业的走向。
对此,比亚迪肩负了另一种使命:市场教育。
事物另一面是,中端智驾市场的技术路径已经趋于成熟,比亚迪不用再经历技术风险带来的八十一难,而是可以真正直通「技术普惠」的舞台中心。
这其中涉及三层准备动作。
一是强调智驾安全能力。这是大众对于智驾这一新事物的首要感知。
过去智驾作为豪车配置,用户会天然陷入「智驾=高成本硬件+尖端算法=绝对安全」的思维定式。
现在,比亚迪将高快智驾功能下放至 7 万级市场时,用户自然用减法式消费心理审视安全边界,即低价智驾车型能否有能力抵御安全风险。
所以比亚迪在天神之眼 C 方案上着重介绍了主动安全能力,包括 100km/h 时速下的静态避障能力,以及 50km/h 时速下的儿童鬼探头避障能力。
从两种最常见的避障场景出发,强调这一方案的智驾具备的安全兜底作用,或许是减轻大众对于智驾安全焦虑最直观解法。
二是将智驾做成车标放置车尾。
在比亚迪智驾车型尾部,将放置不同颜色的天神之眼车标,对应不同的智驾等级:
1、金标/红标对应天神之眼 A/B,属于激光雷达方案,可实现全国无图城市领航;
2、蓝标对应天神之眼 C,即三目纯视觉智驾方案,可实现全国无图高快路领航。
对智驾的正式命名,这是一个很妙的做法,除了扩大比亚迪自身智驾品牌的影响力,也让智驾本身走进大众视野,获得强曝光度。
这使得大众对于智驾的真实感知与讨论,不再是从遥不可及的豪车发布会上,而是从擦身而过的一辆比亚迪海鸥智驾版上开始。
三是在销售终端加强智驾培训。
这涉及到智驾终端层面,如何给用户建立正确、全面的智驾认知,比亚迪选择先从庞大的经销网络开始。
一位比亚迪销售告诉汽车之心,比亚迪开展了「铁军智驾体验营」,要求各门店派销售参加,通过才能获得「智能驾驶专家」的认证证书。
他表示,目前有需求购车的用户,都在询问比亚迪智驾的有关事项,计划等新车发布后再来体验智驾。
很明显,比亚迪考虑到了智驾传播的「最后一公里」,而发布会过后,大众对于比亚迪的购车需求,会多了一层智驾考量。
一个基本事实是,比亚迪用规模化的量产,极致的成本控制,将高端科技体验融入了大众生活日常。
正如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所言,未来 2-3 年,高阶智驾将成为像安全带、安全气囊一样必不可少的配置。
这句话揭露了科技最本质的一面,即智驾技术的未来,不在少数精英者的蓝图里,而在亿万普通人车轮滚动的轨迹中。
实际上,DeepSeek 在年初也讲了同样的故事,凭借超高的性价比与开源姿态,它将 AI 技术从少数巨头专利中解放出来,赋予每一个人平等获取强大技术力量的权力。
无论是 AI 界的「拼多多」,还是智驾界的「拼多多」,科技企业们正回应着智能时代最珍贵的启示:
当科技褪去光环,回归服务本质,便是它最接近人性的时刻。
作者| 郑森鸿 刘佳艺
高阶智驾,真卖成了白菜价。
长安深蓝通过「加量不加价」的方式,让 15 万级的深蓝 S07、深蓝 L07 拥有了智驾自由,下半年推出 10 万元级搭载激光雷达的新车型。
比亚迪更狠,无论是 15 万级畅销车型,还是 7.88 万元的入门车型海鸥,通通全系标配智驾、无需订阅。
网友点评:以后跑滴滴能多接点长途单了。
智驾全民普及的本质,是价格战的升级版,更是少数人的游戏。
如果是以往简单粗暴的降价,只要车企勒紧自己的裤腰带,再从底下千百家供应商逼出降价的空间,就能打出一个比竞品更低的价格。
如今讲究成本+技术的组合拳,一是考验车企控制关键组件成本的能力,二是能不能拿出实实在在的智驾体验。
7.88 万元的「聪明车」,更大的意义不在于功能有多强,而是比亚迪想借这个价格传递出一个「信号」——目前,只有比亚迪能啃下这块硬骨头。
震动行业几乎是必然的。这就好比 DeepSeek 凭借超绝性价比成了「AI 界拼多多」——让 AI 变成人人可以用得起的东西,搅动着大模型行业。
在这点上,比亚迪与 DeepSeek 有着一致的想法——成为「智驾界拼多多」,让智驾变成人人都用得上的东西。
01
比亚迪也有「危机感」
比亚迪船头往哪走,看开年首场发布会就知道了。
2023 年 2 月,比亚迪在中低端市场打出「油电同价」旗号,给传统燃油和合资车企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以 9.98 万元的秦 PLUS DM-i 冠军版为例,在性价比+省油的前提下,秦 PLUS DM-i 全年销量同比增长 63%,单车狂卖 30 万辆。
作为对比,同级日产轩逸、大众朗逸、丰田卡罗拉销量(2023 年),同比分别下滑 17%、7%、32%。
2024 年开年,比亚迪再次自我加码,将「油电同价」升级为「电比油低」,一口气将自身总销量占比 75% 以上的车型降价了超过 10%,可以说是「全场九折大甩卖」。
从「998」到「798」时刻,比亚迪的市占率从 30% 提升到 34.1%,占据了中国新能源市场超三分之一的销量。
上半场电动化这一战,比亚迪算是实现了内部「三分天下」的战略目标,但这也暴露出一个问题——比亚迪对于价格的强依赖,一旦对手推出价格更低的产品,比亚迪又转变为被动状态。
不可否认,「以价换量」是短期策略,的确能在销量上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却无法形成一道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
因为降价是最没有门槛的打法,比亚迪轮番拉升价格战烈度的操作,顶多维持 2~3 个月的空窗期。
7.98 万元秦 PLUS 降价的同一天,日产轩逸和丰田雷凌分别将优惠提升至 3 万元、4 万元,其他玩家则是通过推出「乞丐版」车型拉低起售价。
比亚迪海鸥上市不到一个月,五菱就拿出价格更低的新款缤果,吉利也很快推出了尺寸更大、性价比更高的星愿。
相反,如果是「低价+智驾」的打法,试问有哪个竞争对手能在短时间内跟进?
这就是比亚迪智驾全民普及的核心原因,凭借规模化和成本优势,王传福赌上了下半场赢面更大的智能化。
比亚迪智驾车型全家桶
一方面,比亚迪把高阶智驾变成全系标配,上到百万级仰望,下到 7.88 万的海鸥,比亚迪都换上了智驾版,价格还不变。
放眼整个行业,目前没有一个品牌能做到全系智驾软硬件标配,小鹏也只有切换到纯视觉路线才提出智驾标配。
全系标配是智驾平权的第一推动力,尤其是对于 20 万以下的消费群体,只要不是掏钱加配置,基本都是抱着「能多给就多要」的态度买车。
一个例证是,宝骏云海全系标配灵眸智驾 2.0 Max,每个月还能卖出 2 千多辆,而宝骏云朵的灵眸智驾 2.0 Max 要多加 1 万,如今销量已经跌倒三位数。
另一方面,比亚迪智驾上车最终的底线是 7.88 万元,也就是海鸥的次顶配车型。
背后原因在于,这是海鸥卖得最好的车型,去年贡献了一半的销量(24.45 万辆),而比亚迪也想保留一个非智驾版本来试探市场的反应。
即便如此,这已经是市面上能买到拥有智驾能力,且价格最低的车型,比上一位记录保持者(宝骏云海)便宜了 3.1 万元。
如果是对比同级的合资油车,先不说价格战让合资无路可走,光是这智驾能力足以合资喊出:狼真来了。
换句话说,比亚迪已经划出了一道清晰的分割线:非智驾坐一桌,智驾选装坐一桌,全系标配智驾坐一桌。
02
「规模大法」,
掀起技术降本海啸
上世纪 10 年代,福特通过流水线式规模化生产,让汽车从贵族奢侈品摇身一变为大众消费品。
今天比亚迪再度挥起规模化大旗,将智驾从「技术图腾」拽入平民市场。
跨越时空的商业共振背后,是比亚迪对于规模效应的极致运用。
这其实是最适合比亚迪,也是只属于比亚迪的打法。
一是用人海战术强化工程化速度。
比亚迪智驾研发工程师超 5000 人的团队规模,已接近华为车 BU(约 6000 人),是特斯拉智驾团队的 6 倍,小鹏的 2.5 倍。
比亚迪汽车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杨冬生曾在采访中表示,目前团队分工方式为,6、700 人专攻规控硬件开发,1000 人左右聚焦软件算法,剩余 3000 多人都做工程化和测试。
相当于,智驾团队中有一半兵力都在做工程化落地。这种人海战术的本质是用组织效率换时间窗口。
效果很显著,比亚迪自研智驾项目从去年 9 月立项,到今年 2 月发布 21 款智驾版新车,还不到半年时间。
二是用销量规模撬动成本杠杆。
比亚迪目前拥有 400 万级的销量基本盘,通过销量摊薄成本已是一条既定发展轨迹。
更细化来看,比亚迪现在全力押注的棋子是天神之眼 C 方案。
这一方案带有成本最低、出货量最大、自研程度最高的鲜明特点。
从硬件配置上看,天神之眼 C 不搭载激光雷达,传感器由 5V12R12S(5 个摄像头、12 个毫米波雷达和 12 个超声波雷达)组成,其中包括比亚迪独创的前视三目摄像头与自制的毫米波雷达,芯片选择了英伟达的 Orin N 及地平线征程 6M。
软件算法方面,采用了全闭环端到端架构,以及三目立体视差感知主干网与规控主干网,基于璇玑架构升级优化。
据悉,这一方案的软硬件成本在 4000 元左右。能用这个价格做到搭载 29 个传感器,且支持城区高快智驾,代客泊车能力,在业界可能只有比亚迪。
三是用数据规模加快 OTA 效率。
Scalling law 指出,大数据将成为智驾决胜要素之一,400 万级别的数据使得比亚迪造出了直径更大的数据飞轮,能在算法优化层面跑得更快。
2024 年,比亚迪每天新增训练里程已经达到 7200 万公里,预计到今年底,每天新增训练里程将翻两倍,提升到 1.5 亿公里。
另外一个论证点是,比亚迪预计今年底,在天神之眼 C 方案上搭载城市记忆领航功能。
此外,比亚迪的璇玑架构也已全面接入 DeepSeek,云侧 + 端侧协同能提升自动化数据生成的效率和质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算法性能提升的成本。
如果说以规模为基点,比亚迪智驾已经形成了一套正向循环体系,那么这一体系不仅实现了内部增长,还引发了外部海啸。
这像是进击的巨人开始降维打击。
比亚迪将高快领航、代客泊车等智驾功能放进 7.88 万元的海鸥时,就释放出一个信号,它要对智驾供应链,尤其是中低端智驾供应链,进行价值解构。
一方面,掌控智驾供应链议价权。尽管比亚迪投身智驾的大动作使得芯片、传感器等一系列供应商都吃上蛋糕,但这几乎都建立在超级甲方「以量换价」的强势要求下。
何况比亚迪手中还有垂直整合的砝码,比较各供应商方案同时,还有自研一条暗线在加速并行,压价、再替代、再开始新一轮压价,这是比亚迪把控成本的固有套路。
另一方面,影响智驾市场定价权。7 万级智驾车型标杆之后,行业会天然以此为基准,重新评估智驾的成本公式。若其它供应商无法提供更具性价比的智驾方案,车企无法造出更具智价比的车型,都将被市场严格审视。
如此一来,车企又踏进智驾价格战的怪圈,跟还是不跟,成为 2025 年第一道生存难题。
03
比亚迪,定义真·全民智驾
全民智驾的口号,不是比亚迪第一个喊出的。
小鹏从成立伊始就强调了「科技平权」理念。
由此,小鹏可以看做科技平权的孤勇者,它拿到了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但打开魔盒的人却是比亚迪。
目前来看,这其实对应两种做法。
小鹏把高阶智驾方案渗透进了 20 万级以下市场。小鹏 P7+定价起售价在 18.68 万元,智驾能力支持「车位到车位」。
比亚迪把中阶智驾方案填满了 20 万级市场。需要说明一点,比亚迪目前主打的天神之眼 C,支持高快领航,对应的是中端智驾级别。
渗透与填满是两种含义,好比将沙漠变成绿洲,小鹏是种一棵大树,比亚迪是直接引水成湖。
关键是体量。比亚迪今年的销量将大概率突破 500 万辆,而小鹏、理想等新势力们大多还停留在几十万级。
当 500 万辆带有智驾功能的车辆涌入市场,足以影响整个中国汽车行业的走向。
对此,比亚迪肩负了另一种使命:市场教育。
事物另一面是,中端智驾市场的技术路径已经趋于成熟,比亚迪不用再经历技术风险带来的八十一难,而是可以真正直通「技术普惠」的舞台中心。
这其中涉及三层准备动作。
一是强调智驾安全能力。这是大众对于智驾这一新事物的首要感知。
过去智驾作为豪车配置,用户会天然陷入「智驾=高成本硬件+尖端算法=绝对安全」的思维定式。
现在,比亚迪将高快智驾功能下放至 7 万级市场时,用户自然用减法式消费心理审视安全边界,即低价智驾车型能否有能力抵御安全风险。
所以比亚迪在天神之眼 C 方案上着重介绍了主动安全能力,包括 100km/h 时速下的静态避障能力,以及 50km/h 时速下的儿童鬼探头避障能力。
从两种最常见的避障场景出发,强调这一方案的智驾具备的安全兜底作用,或许是减轻大众对于智驾安全焦虑最直观解法。
二是将智驾做成车标放置车尾。
在比亚迪智驾车型尾部,将放置不同颜色的天神之眼车标,对应不同的智驾等级:
1、金标/红标对应天神之眼 A/B,属于激光雷达方案,可实现全国无图城市领航;
2、蓝标对应天神之眼 C,即三目纯视觉智驾方案,可实现全国无图高快路领航。
对智驾的正式命名,这是一个很妙的做法,除了扩大比亚迪自身智驾品牌的影响力,也让智驾本身走进大众视野,获得强曝光度。
这使得大众对于智驾的真实感知与讨论,不再是从遥不可及的豪车发布会上,而是从擦身而过的一辆比亚迪海鸥智驾版上开始。
三是在销售终端加强智驾培训。
这涉及到智驾终端层面,如何给用户建立正确、全面的智驾认知,比亚迪选择先从庞大的经销网络开始。
一位比亚迪销售告诉汽车之心,比亚迪开展了「铁军智驾体验营」,要求各门店派销售参加,通过才能获得「智能驾驶专家」的认证证书。
他表示,目前有需求购车的用户,都在询问比亚迪智驾的有关事项,计划等新车发布后再来体验智驾。
很明显,比亚迪考虑到了智驾传播的「最后一公里」,而发布会过后,大众对于比亚迪的购车需求,会多了一层智驾考量。
一个基本事实是,比亚迪用规模化的量产,极致的成本控制,将高端科技体验融入了大众生活日常。
正如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所言,未来 2-3 年,高阶智驾将成为像安全带、安全气囊一样必不可少的配置。
这句话揭露了科技最本质的一面,即智驾技术的未来,不在少数精英者的蓝图里,而在亿万普通人车轮滚动的轨迹中。
实际上,DeepSeek 在年初也讲了同样的故事,凭借超高的性价比与开源姿态,它将 AI 技术从少数巨头专利中解放出来,赋予每一个人平等获取强大技术力量的权力。
无论是 AI 界的「拼多多」,还是智驾界的「拼多多」,科技企业们正回应着智能时代最珍贵的启示:
当科技褪去光环,回归服务本质,便是它最接近人性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