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一下” 你还用吗

东方财富网

1周前

但今天,“遇事不决问百度/谷歌”这句当年响亮的口号,已经显得非常落伍。

AI风云四起,传统搜索引擎的江湖地位,岌岌可危。

最近,OpenAI宣布,向所有用户开放ChatGPT的搜索功能,无需注册即可使用。这一动作颇具信号意义,被视为AI入局搜索后对谷歌等传统搜索引擎的一次正面“叫板”。

相较传统的收录式搜索,ChatGPT搜索能够以更快速度抓取信息,并实现分钟级别的解析,同时还保留了传统搜索的信息来源清单,以便用户核查。

在搜索江湖,AI“搅局”可谓环球同此凉热。曾几何时,百度和谷歌是中英文世界搜索的唯一入口,垄断地位难以撼动。但今天,“遇事不决问百度/谷歌”这句当年响亮的口号,已经显得非常落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搜索方式。国外一项调查显示,2024年,Z世代比X世代的谷歌使用率整整少了四分之一,在国内,传统搜索巨头百度的市场份额也有所下降,从2021年最高占比86.82%,降至2024年的60%水平。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AI模型坐上了搜索牌桌。国外的Perplexity,就被认为是ChatGPT搜索最初的对标,而国内字节的豆包、月之暗面的Kimi等,也都打出了AI搜索这张牌。截至去年底,豆包月活数据已达到惊人的7116万,Kimi智能助手月活增至1669万。若按此增速估计,AI搜索产品重塑搜索市场格局,成为新流量入口,已经是一件没有悬念的事。

传统搜索遭受的另一重冲击,来自社交媒体。

以小红书为例,2024年第四季度,平台日均搜索量已达到6亿次左右,而搜索老大百度目前的日均搜索量也才刚过10亿次,追赶势头可谓迅猛。据小红书官方统计,目前平台上三分之一的用户打开app的第一件事就是搜索,完全把小红书当搜索引擎在用。甚至有人称小红书是“年轻人的生活百科全书”。

这中间的变化,绝不只是社交平台和AI“平替”了传统搜索网页那么简单。这是一种对新的信息检索需求的相互适应。

信息学者Marcia J. Bates将搜索过程分为:浏览、搜索、偶遇、追踪四个流程。借助算法推荐和社交互动,社交平台大大强化了后两者的便利度和舒适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偶遇和追踪的过程取代了传统的精确搜索。而如果使用AI进行检索,它则可以大大简化浏览和追踪的流程,转为给出一套确定的方案成果。

对比传统网页搜索相对精确的信息分发,社交平台呈现的结果更丰富、更多元,“偶遇”的信息增加,互动感增强,有赖于足够多的用户实时分享,获得的信息也更即时、更完整。而AI搜索的结果则更确定,并且同样能根据用户需求,在最短时间内进行调整和优化。

这和当下的互联网平台信息生产逻辑实质是一致的。传统搜索更接近一种中心化的分发,无论谁来搜,得到的都是后台网站推荐筛选后近似的结果;但无论是社交平台还是AI,都更强化了“个性化”的特质,你看到什么,很大程度上由自己决定,自然显得更为贴心。

此外,AI和社交平台还存在一处共同点 :比起精准搜索特定信息,它们的检索逻辑更接近提问,因而更接近自然语言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它们能延续真实世界交往的惯性,这份“活人感”更接近现实世界的交往方式,因而损耗更少,获得信息的门槛更低,同样是传统搜索引擎所呈现的精确搜索结果所不能及的。

简言之,传统搜索引擎还在人找信息的时候,社交平台已经学会了让信息来找人,AI则更进一步,试图以“深度思考”等方式,帮助人选择如何筛选和获取信息。尽管信息茧房、AI幻觉的问题依然存在,但这些变化的最终指向,显然是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的信息获取需求。

无论搜索的方式和结果如何变化,搜索这一动作作为人类信息基本需求的一部分将永远存在。当新技术提供了新选择,搜索所导向的应该是一个信息获取成本不断降低的新世界,它必然也是一个更开放的,更互联互通的新世界,这是互联网诞生之初的意义,也会是它未来的方向。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但今天,“遇事不决问百度/谷歌”这句当年响亮的口号,已经显得非常落伍。

AI风云四起,传统搜索引擎的江湖地位,岌岌可危。

最近,OpenAI宣布,向所有用户开放ChatGPT的搜索功能,无需注册即可使用。这一动作颇具信号意义,被视为AI入局搜索后对谷歌等传统搜索引擎的一次正面“叫板”。

相较传统的收录式搜索,ChatGPT搜索能够以更快速度抓取信息,并实现分钟级别的解析,同时还保留了传统搜索的信息来源清单,以便用户核查。

在搜索江湖,AI“搅局”可谓环球同此凉热。曾几何时,百度和谷歌是中英文世界搜索的唯一入口,垄断地位难以撼动。但今天,“遇事不决问百度/谷歌”这句当年响亮的口号,已经显得非常落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搜索方式。国外一项调查显示,2024年,Z世代比X世代的谷歌使用率整整少了四分之一,在国内,传统搜索巨头百度的市场份额也有所下降,从2021年最高占比86.82%,降至2024年的60%水平。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AI模型坐上了搜索牌桌。国外的Perplexity,就被认为是ChatGPT搜索最初的对标,而国内字节的豆包、月之暗面的Kimi等,也都打出了AI搜索这张牌。截至去年底,豆包月活数据已达到惊人的7116万,Kimi智能助手月活增至1669万。若按此增速估计,AI搜索产品重塑搜索市场格局,成为新流量入口,已经是一件没有悬念的事。

传统搜索遭受的另一重冲击,来自社交媒体。

以小红书为例,2024年第四季度,平台日均搜索量已达到6亿次左右,而搜索老大百度目前的日均搜索量也才刚过10亿次,追赶势头可谓迅猛。据小红书官方统计,目前平台上三分之一的用户打开app的第一件事就是搜索,完全把小红书当搜索引擎在用。甚至有人称小红书是“年轻人的生活百科全书”。

这中间的变化,绝不只是社交平台和AI“平替”了传统搜索网页那么简单。这是一种对新的信息检索需求的相互适应。

信息学者Marcia J. Bates将搜索过程分为:浏览、搜索、偶遇、追踪四个流程。借助算法推荐和社交互动,社交平台大大强化了后两者的便利度和舒适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偶遇和追踪的过程取代了传统的精确搜索。而如果使用AI进行检索,它则可以大大简化浏览和追踪的流程,转为给出一套确定的方案成果。

对比传统网页搜索相对精确的信息分发,社交平台呈现的结果更丰富、更多元,“偶遇”的信息增加,互动感增强,有赖于足够多的用户实时分享,获得的信息也更即时、更完整。而AI搜索的结果则更确定,并且同样能根据用户需求,在最短时间内进行调整和优化。

这和当下的互联网平台信息生产逻辑实质是一致的。传统搜索更接近一种中心化的分发,无论谁来搜,得到的都是后台网站推荐筛选后近似的结果;但无论是社交平台还是AI,都更强化了“个性化”的特质,你看到什么,很大程度上由自己决定,自然显得更为贴心。

此外,AI和社交平台还存在一处共同点 :比起精准搜索特定信息,它们的检索逻辑更接近提问,因而更接近自然语言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它们能延续真实世界交往的惯性,这份“活人感”更接近现实世界的交往方式,因而损耗更少,获得信息的门槛更低,同样是传统搜索引擎所呈现的精确搜索结果所不能及的。

简言之,传统搜索引擎还在人找信息的时候,社交平台已经学会了让信息来找人,AI则更进一步,试图以“深度思考”等方式,帮助人选择如何筛选和获取信息。尽管信息茧房、AI幻觉的问题依然存在,但这些变化的最终指向,显然是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的信息获取需求。

无论搜索的方式和结果如何变化,搜索这一动作作为人类信息基本需求的一部分将永远存在。当新技术提供了新选择,搜索所导向的应该是一个信息获取成本不断降低的新世界,它必然也是一个更开放的,更互联互通的新世界,这是互联网诞生之初的意义,也会是它未来的方向。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