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刘德科:风声鹤唳的早春

吴晓波频道

1周前

如果认真分析仍然会发现,市场的信心其实是十分脆弱的,2025年的这个早春,可谓是一个“风声鹤唳的早春”。...我们认为,如果在接下来的两三个月里,能够在“城中村改造”和存款利率下调两端同时下手,风声鹤唳的早春或许能真正的春暖花开。

点击上图▲立即收听

楼市的当务之急是寻找到一个战略级的主攻方向,将脆弱的复苏态势予以决定性的巩固。”

文 / 吴晓波 、刘德科(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2025年,上下全力拼内需,内需复苏看楼市。

现今关于楼市有三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乐观派认为“已经强势回归,楼市稳了”,观望派认为“虽已触底,却将在低位长期徘徊”,悲观派如高盛等,则预测“冰冻难解,复苏无望”,未来两年房价还将下跌20%至25%。

我们的观点是,经历四个月的调整,楼市已经被移出ICU病房,但是要真正企稳,还需要寻找到一个主攻的方向,力出一孔,谋图破局。而其关键的时间节点便在未来的三个月内。

二手房交易回到2019年水平

先来看过去一百多天的变化。当今楼市处在一个怎样的早春:

2024年9月底的楼市新政,决策层决心不可谓不大,考量不可谓不完备,既有针对购房者的政策红利——其中,把首付比例降到史无前例的15%,粗暴而直接,可谓神来之笔。又有以“白名单”机制为代表的、针对房企的纾困路径,更有针对地方政府的10万亿化债计划。

到现在,除了京沪深尚未完全取消限购以外,购房端的刺激手段几乎已经是能出尽出。

我们一直以来有个观点,即中国的楼市波动主要看核心都市,其中,北上广深杭蓉是最重要的指标性城市。在过去的四个月里,这六城的二手房交易持续放量,其中,上海月交易量达2.5万套,北京达2万套,深圳和杭州分别达1万套,均触及2019年的均值水平。在交易结构中,140平方米以上的改善性住宅和千万级豪宅市场占比大幅增加。

在供给端,“白名单”信贷规模已经超过5万亿,保交楼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2024年,中国的住宅新开工面积仅剩5.36亿㎡,折算成人均面积约0.38㎡,是2019年的三分之一。这个数据甚至低于房地产已十分饱和的美国——2023年美国的人均住宅新开工面积依然还有0.65㎡。

这一动态消融的景象,似乎正在营造冰雪融化的可能性。但是,如果认真分析仍然会发现,市场的信心其实是十分脆弱的,2025年的这个早春,可谓是一个“风声鹤唳的早春”。无论是已购房的、想要购房的,或不打算购房的,都对自己的决定缺乏判断的依据。任何一个消息或形势波动,都可能带来心理的震荡和市场的反覆。

因此,当务之急是寻找到一个战略级的主攻方向,将脆弱的复苏态势予以决定性的巩固。

为什么“收储”计划不可行

在中国,房地产从来不仅仅是一个住房问题,而是内需消费、实体产业、金融服务、社会就业以及政府财政收入的牛鼻子。因此,它的真正复苏,需要围绕“资金—土地—产品—需求”这四个关键环节,形成一个各方多赢的政策安排和运作逻辑闭环。

目前,有两个十万亿级别的重大政策选项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是“收储”计划,一个是“城中村改造”计划。

在去年中期,楼市最低迷危险的时候,黄奇帆等人提出过一个大胆的“收储”建议,即中央政府推出10万亿规模的特别债券直接下场去库存,政府购买之后租赁给老百姓做公租房,房企、银行、债主们以及一些三角债务一次性出清。这个政策建议听上去似乎能够毕其功于一役,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三个盲点。

◎ 首先,需求与标的物存在错配。房企手中真正适合用作保障房的楼盘非常少——受制于户型面积、地段、房企健康度、土地属性等诸多因素,收购商品房用作保障房的适配性极低,比相亲还要难上N倍;用国资收购房企的存量土地,也受制于土地价格剧烈下滑、房企健康度、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等诸多因素,极难找到交易的平衡点。

◎ 其次,“收储”的政策效率并不高。即便政府动用了十万亿级别的财力,投入了巨大精力,达成了预期的收购规模数量,它对于提振楼市的作用也很可能不如预期。因为收储能激活的,仅仅是“资金—土地产品需求”这四个环节中的“资金”与“土地”,收储无法激活需求,更无法创造需求。

◎ 其三,各级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既是顽症又是无奈的现实,“收储”必将彻底重估土地价值,若没有房产税等配套政策的支持,单兵突进,或可能造成新的地方治理混乱。

力出一孔,主攻“城中村改造”

与黄氏收储计划相比,“城中村改造”既符合现今的政策方向,有较大的可操作性,同时更能带动房地产的四个最关键环节:资金的有效投放、土地的顺利出让、产品的革新换代与需求的增量创造。

现在,包括北上广在内的大多数核心城市都已推行“房票”制度,希望通过“房票”来促进楼市去库存。但“房票”仅仅只是一个技术手段,它的效力取决于“城中村改造”的实施力度。

在过去这段时期,有关部门在政策层面上,对“城中村改造”已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安排。2024年10月,住建部宣布将“通过货币化安置房方式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危旧房改造”。2024年11月,财政部将城中村改造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

但是,迄今为止,这些政策更像是口号,缺乏落地执行的重视度。

“白名单”信贷规模增至4万亿与“新增货币化安置100万套城中村改造”是住建部在同一天宣布的,但是,后者不像“白名单”机制那样,从中央部门到地方政府都设有工作专班。到2024年底,“白名单”信贷规模已超额完成目标增至5万亿,而关于“城中村改造”的数据披露,则被官方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如果我们回顾十年前——2015年的那次楼市复苏,便可以发现,当年最关键的政策便是棚户区改造。在四年时间里,央行通过PSL(抵押补充贷款)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投入3.65万亿资金,完成约3000万套棚改房,直接拉动了30万亿的商品房销售。

本轮的“城中村改造”,预计投入资金将达10万亿元,并在一些核心城市进行实施,只要能够下定政策决心,新一轮的房地产周期便可能真正到来。如果把提振楼市看作是下围棋,那么,这就是棋筋所在,正所谓“棋筋占得,满盘皆活”。

楼市是必须打好的最重要的一张牌

在确定了主攻方向之后,另外一个迫切的政策配套是货币环境的改变。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三年期定存利率约为1.9%,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4年CPI指数为0.2%,仍然存在近两个百分点的正向剪刀差,所以,在近期启动降息,是楼市企稳向好的另一个必需的政策安排。房价企稳不一定是因为货币放量,但货币放量一定是推动房价复苏最简单有效的手段。

我们认为,如果在接下来的两三个月里,能够在“城中村改造”和存款利率下调两端同时下手,风声鹤唳的早春或许能真正的春暖花开。

在2023年的5、6月间,我们曾撰文《只有救楼市才能救内需》《只有新中产才能救内需》,到今天,我们仍维持当时的观点。而当初在文中提出的一些建议,大多已体现在现今的政策中。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可期,是经济发展阶段的合理性持续,也是产业和消费韧性的体现及保障。2025年,我们手中的牌并不多,楼市是其中必须打好的、最重要的一张。

本篇作者 吴晓波、刘德科|责任编辑 何梦飞

主编 |何梦飞图源|VCG

如果认真分析仍然会发现,市场的信心其实是十分脆弱的,2025年的这个早春,可谓是一个“风声鹤唳的早春”。...我们认为,如果在接下来的两三个月里,能够在“城中村改造”和存款利率下调两端同时下手,风声鹤唳的早春或许能真正的春暖花开。

点击上图▲立即收听

楼市的当务之急是寻找到一个战略级的主攻方向,将脆弱的复苏态势予以决定性的巩固。”

文 / 吴晓波 、刘德科(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2025年,上下全力拼内需,内需复苏看楼市。

现今关于楼市有三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乐观派认为“已经强势回归,楼市稳了”,观望派认为“虽已触底,却将在低位长期徘徊”,悲观派如高盛等,则预测“冰冻难解,复苏无望”,未来两年房价还将下跌20%至25%。

我们的观点是,经历四个月的调整,楼市已经被移出ICU病房,但是要真正企稳,还需要寻找到一个主攻的方向,力出一孔,谋图破局。而其关键的时间节点便在未来的三个月内。

二手房交易回到2019年水平

先来看过去一百多天的变化。当今楼市处在一个怎样的早春:

2024年9月底的楼市新政,决策层决心不可谓不大,考量不可谓不完备,既有针对购房者的政策红利——其中,把首付比例降到史无前例的15%,粗暴而直接,可谓神来之笔。又有以“白名单”机制为代表的、针对房企的纾困路径,更有针对地方政府的10万亿化债计划。

到现在,除了京沪深尚未完全取消限购以外,购房端的刺激手段几乎已经是能出尽出。

我们一直以来有个观点,即中国的楼市波动主要看核心都市,其中,北上广深杭蓉是最重要的指标性城市。在过去的四个月里,这六城的二手房交易持续放量,其中,上海月交易量达2.5万套,北京达2万套,深圳和杭州分别达1万套,均触及2019年的均值水平。在交易结构中,140平方米以上的改善性住宅和千万级豪宅市场占比大幅增加。

在供给端,“白名单”信贷规模已经超过5万亿,保交楼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2024年,中国的住宅新开工面积仅剩5.36亿㎡,折算成人均面积约0.38㎡,是2019年的三分之一。这个数据甚至低于房地产已十分饱和的美国——2023年美国的人均住宅新开工面积依然还有0.65㎡。

这一动态消融的景象,似乎正在营造冰雪融化的可能性。但是,如果认真分析仍然会发现,市场的信心其实是十分脆弱的,2025年的这个早春,可谓是一个“风声鹤唳的早春”。无论是已购房的、想要购房的,或不打算购房的,都对自己的决定缺乏判断的依据。任何一个消息或形势波动,都可能带来心理的震荡和市场的反覆。

因此,当务之急是寻找到一个战略级的主攻方向,将脆弱的复苏态势予以决定性的巩固。

为什么“收储”计划不可行

在中国,房地产从来不仅仅是一个住房问题,而是内需消费、实体产业、金融服务、社会就业以及政府财政收入的牛鼻子。因此,它的真正复苏,需要围绕“资金—土地—产品—需求”这四个关键环节,形成一个各方多赢的政策安排和运作逻辑闭环。

目前,有两个十万亿级别的重大政策选项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是“收储”计划,一个是“城中村改造”计划。

在去年中期,楼市最低迷危险的时候,黄奇帆等人提出过一个大胆的“收储”建议,即中央政府推出10万亿规模的特别债券直接下场去库存,政府购买之后租赁给老百姓做公租房,房企、银行、债主们以及一些三角债务一次性出清。这个政策建议听上去似乎能够毕其功于一役,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三个盲点。

◎ 首先,需求与标的物存在错配。房企手中真正适合用作保障房的楼盘非常少——受制于户型面积、地段、房企健康度、土地属性等诸多因素,收购商品房用作保障房的适配性极低,比相亲还要难上N倍;用国资收购房企的存量土地,也受制于土地价格剧烈下滑、房企健康度、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等诸多因素,极难找到交易的平衡点。

◎ 其次,“收储”的政策效率并不高。即便政府动用了十万亿级别的财力,投入了巨大精力,达成了预期的收购规模数量,它对于提振楼市的作用也很可能不如预期。因为收储能激活的,仅仅是“资金—土地产品需求”这四个环节中的“资金”与“土地”,收储无法激活需求,更无法创造需求。

◎ 其三,各级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既是顽症又是无奈的现实,“收储”必将彻底重估土地价值,若没有房产税等配套政策的支持,单兵突进,或可能造成新的地方治理混乱。

力出一孔,主攻“城中村改造”

与黄氏收储计划相比,“城中村改造”既符合现今的政策方向,有较大的可操作性,同时更能带动房地产的四个最关键环节:资金的有效投放、土地的顺利出让、产品的革新换代与需求的增量创造。

现在,包括北上广在内的大多数核心城市都已推行“房票”制度,希望通过“房票”来促进楼市去库存。但“房票”仅仅只是一个技术手段,它的效力取决于“城中村改造”的实施力度。

在过去这段时期,有关部门在政策层面上,对“城中村改造”已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安排。2024年10月,住建部宣布将“通过货币化安置房方式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危旧房改造”。2024年11月,财政部将城中村改造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

但是,迄今为止,这些政策更像是口号,缺乏落地执行的重视度。

“白名单”信贷规模增至4万亿与“新增货币化安置100万套城中村改造”是住建部在同一天宣布的,但是,后者不像“白名单”机制那样,从中央部门到地方政府都设有工作专班。到2024年底,“白名单”信贷规模已超额完成目标增至5万亿,而关于“城中村改造”的数据披露,则被官方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如果我们回顾十年前——2015年的那次楼市复苏,便可以发现,当年最关键的政策便是棚户区改造。在四年时间里,央行通过PSL(抵押补充贷款)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投入3.65万亿资金,完成约3000万套棚改房,直接拉动了30万亿的商品房销售。

本轮的“城中村改造”,预计投入资金将达10万亿元,并在一些核心城市进行实施,只要能够下定政策决心,新一轮的房地产周期便可能真正到来。如果把提振楼市看作是下围棋,那么,这就是棋筋所在,正所谓“棋筋占得,满盘皆活”。

楼市是必须打好的最重要的一张牌

在确定了主攻方向之后,另外一个迫切的政策配套是货币环境的改变。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三年期定存利率约为1.9%,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4年CPI指数为0.2%,仍然存在近两个百分点的正向剪刀差,所以,在近期启动降息,是楼市企稳向好的另一个必需的政策安排。房价企稳不一定是因为货币放量,但货币放量一定是推动房价复苏最简单有效的手段。

我们认为,如果在接下来的两三个月里,能够在“城中村改造”和存款利率下调两端同时下手,风声鹤唳的早春或许能真正的春暖花开。

在2023年的5、6月间,我们曾撰文《只有救楼市才能救内需》《只有新中产才能救内需》,到今天,我们仍维持当时的观点。而当初在文中提出的一些建议,大多已体现在现今的政策中。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可期,是经济发展阶段的合理性持续,也是产业和消费韧性的体现及保障。2025年,我们手中的牌并不多,楼市是其中必须打好的、最重要的一张。

本篇作者 吴晓波、刘德科|责任编辑 何梦飞

主编 |何梦飞图源|VCG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