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守住防风险底线

经济日报

13小时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莫秀根表示,金融监管部门通过完善金融法规和政策,推动并强化“五大监管”体系,明确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则和底线,为现代金融监管指明了方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当前,我国金融业整体运行稳健,防范金融风险的底座愈加坚实。接下来,还需加力补齐短板,为金融业平稳健康运行保驾护航。

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

2024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县域监管支局统一挂牌,标志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系统“四级垂管”架构正式建立,金融监管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金融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强化监管责任和问责制度,加强中央和地方监管协同。此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坚持依法合规开展监管,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推动构建全覆盖、无盲区的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

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这“五大监管”是做好新时代金融监管工作的新要求,也是金融监管部门新的使命。业内人士表示,“五大监管”是一个三纵两横的矩阵体系,是多维立体的监管架构,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是一个有机整体。以持续监管为例,这要求监管须覆盖金融机构全周期、金融风险全过程、金融业务全链条。

为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法治建设,金融监管部门加快补齐短板。去年5月,金融监管部门研究部署《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规定(试行)》贯彻落实举措。会议提出,要全面落实强监管严监管要求,真正做到“长牙带刺”、有棱有角。要着力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加快补齐监管制度短板。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莫秀根表示,金融监管部门通过完善金融法规和政策,推动并强化“五大监管”体系,明确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则和底线,为现代金融监管指明了方向。在防范金融风险的过程中,这些举措涵盖金融机构的准入、经营、退出等各个环节,能为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提供明确的方向和预期,减少市场波动和不确定性,从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聚焦重点领域化险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金融监管总局日前召开2025年监管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加快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围增效,支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积极配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密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这为2025年金融风险防范工作指明了方向。

中国银行研究院中国金融团队主管李佩珈表示,2024年,我国金融监管部门按照中央要求,持续做好重点领域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工作,重点领域风险明显收敛,金融机构稳健性持续提高,商业银行不良率运行在较低水平,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李佩珈表示,一是中小银行改革化险驶入“快车道”,高风险机构数量明显下降。央行发布的金融机构评级结果显示,2021年至2023年,高风险金融机构呈逐年下降趋势。二是房地产业不良资产风险得到控制。2024年以来,我国持续加大房地产领域支持力度,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等一系列增量政策的落地更是为楼市稳信心、稳预期创造了良好条件,部分城市二手房市场已经开始企稳,房企信贷融资环境改善,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三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明显减少,举债成本大幅下降,地方隐性债务风险得到极大缓解。

尽管当前一些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但仍需加力补齐短板,为金融业有序运行保驾护航。专家表示,房地产企业、中小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债务等领域的风险出清还需要时间,防控金融风险的任务依旧艰巨。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金融风险与房地产风险、地方债务风险相互交织、密切联系,必须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推动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为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提供有效金融支持。配合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统筹抓好化债和发展。因此,金融监管的重点除继续做好风险防范与化解工作外,还应更加注重以发展的方式、改革的办法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监管环境。

增强风险抵补能力

增强和应对金融风险的抵补能力,必须有抵御风险的“家底”,这是化解风险的保障。当前,我国金融业应对风险的底气如何?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整体充足。2024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7.1万亿元,较上季度末增加830亿元;拨备覆盖率为209.48%,较上季度末上升0.16个百分点。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表示,这彰显了我国银行业运行稳健、抵御风险能力足够强大,也为我国应对金融风险提供足够的底气。金融机构在面临市场不确定性、信用风险、利率波动等外部冲击时,其自身的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抵补能力不足,容易在市场动荡时暴露问题。一旦金融机构的风控体系不健全,或是资本储备不足,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

为此,叶银丹表示,金融机构应提升资本充足率,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在风险管理方面,金融机构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的风险,确保其能够有效应对经济波动和市场不确定性。此外,金融机构应强化服务实体经济,注重提高自身的风险抵补能力。

近年来,银行对于小微企业、新兴产业等实体经济的支持,已成为防范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战略。在浙江台州市,银行积极下沉金融服务,引导辖内支行助力小微企业发展。路桥农商银行螺洋支行等中小银行深入走访并了解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融资需求,加大信贷资金供给,打通普惠金融惠企利民的堵点和痛点。专家表示,金融只有充分融入实体经济,才能盘活整个经济循环系统,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进步。

莫秀根表示,实体经济中的中小微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毛细血管,是创新的主要源泉和就业的重要载体。然而,它们往往面临着融资难等问题,一旦遭遇经济波动或市场冲击,便可能陷入困境。因此,及时有效的金融服务对于化解这些风险、增强实体经济的抗压能力至关重要。通过提供精准的金融支持,可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从而保障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运行。

专家表示,在持续加强金融风险化解的同时,监管部门还应重视引导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经济运行向上向好。李佩珈表示,要引导金融机构深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支持全方位扩内需,助力实施消费提振行动;引导保险、理财资金支持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积极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推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落地落细落实,有效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等。银行业要准确把握监管要求,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作用,在推动稳经济、惠民生、促转型等方面作出更大努力、取得更大成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莫秀根表示,金融监管部门通过完善金融法规和政策,推动并强化“五大监管”体系,明确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则和底线,为现代金融监管指明了方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当前,我国金融业整体运行稳健,防范金融风险的底座愈加坚实。接下来,还需加力补齐短板,为金融业平稳健康运行保驾护航。

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

2024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县域监管支局统一挂牌,标志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系统“四级垂管”架构正式建立,金融监管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金融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强化监管责任和问责制度,加强中央和地方监管协同。此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坚持依法合规开展监管,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推动构建全覆盖、无盲区的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

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这“五大监管”是做好新时代金融监管工作的新要求,也是金融监管部门新的使命。业内人士表示,“五大监管”是一个三纵两横的矩阵体系,是多维立体的监管架构,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是一个有机整体。以持续监管为例,这要求监管须覆盖金融机构全周期、金融风险全过程、金融业务全链条。

为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法治建设,金融监管部门加快补齐短板。去年5月,金融监管部门研究部署《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规定(试行)》贯彻落实举措。会议提出,要全面落实强监管严监管要求,真正做到“长牙带刺”、有棱有角。要着力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加快补齐监管制度短板。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莫秀根表示,金融监管部门通过完善金融法规和政策,推动并强化“五大监管”体系,明确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则和底线,为现代金融监管指明了方向。在防范金融风险的过程中,这些举措涵盖金融机构的准入、经营、退出等各个环节,能为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提供明确的方向和预期,减少市场波动和不确定性,从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聚焦重点领域化险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金融监管总局日前召开2025年监管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加快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围增效,支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积极配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密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这为2025年金融风险防范工作指明了方向。

中国银行研究院中国金融团队主管李佩珈表示,2024年,我国金融监管部门按照中央要求,持续做好重点领域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工作,重点领域风险明显收敛,金融机构稳健性持续提高,商业银行不良率运行在较低水平,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李佩珈表示,一是中小银行改革化险驶入“快车道”,高风险机构数量明显下降。央行发布的金融机构评级结果显示,2021年至2023年,高风险金融机构呈逐年下降趋势。二是房地产业不良资产风险得到控制。2024年以来,我国持续加大房地产领域支持力度,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等一系列增量政策的落地更是为楼市稳信心、稳预期创造了良好条件,部分城市二手房市场已经开始企稳,房企信贷融资环境改善,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三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明显减少,举债成本大幅下降,地方隐性债务风险得到极大缓解。

尽管当前一些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但仍需加力补齐短板,为金融业有序运行保驾护航。专家表示,房地产企业、中小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债务等领域的风险出清还需要时间,防控金融风险的任务依旧艰巨。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金融风险与房地产风险、地方债务风险相互交织、密切联系,必须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推动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为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提供有效金融支持。配合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统筹抓好化债和发展。因此,金融监管的重点除继续做好风险防范与化解工作外,还应更加注重以发展的方式、改革的办法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监管环境。

增强风险抵补能力

增强和应对金融风险的抵补能力,必须有抵御风险的“家底”,这是化解风险的保障。当前,我国金融业应对风险的底气如何?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整体充足。2024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7.1万亿元,较上季度末增加830亿元;拨备覆盖率为209.48%,较上季度末上升0.16个百分点。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表示,这彰显了我国银行业运行稳健、抵御风险能力足够强大,也为我国应对金融风险提供足够的底气。金融机构在面临市场不确定性、信用风险、利率波动等外部冲击时,其自身的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抵补能力不足,容易在市场动荡时暴露问题。一旦金融机构的风控体系不健全,或是资本储备不足,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

为此,叶银丹表示,金融机构应提升资本充足率,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在风险管理方面,金融机构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的风险,确保其能够有效应对经济波动和市场不确定性。此外,金融机构应强化服务实体经济,注重提高自身的风险抵补能力。

近年来,银行对于小微企业、新兴产业等实体经济的支持,已成为防范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战略。在浙江台州市,银行积极下沉金融服务,引导辖内支行助力小微企业发展。路桥农商银行螺洋支行等中小银行深入走访并了解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融资需求,加大信贷资金供给,打通普惠金融惠企利民的堵点和痛点。专家表示,金融只有充分融入实体经济,才能盘活整个经济循环系统,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进步。

莫秀根表示,实体经济中的中小微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毛细血管,是创新的主要源泉和就业的重要载体。然而,它们往往面临着融资难等问题,一旦遭遇经济波动或市场冲击,便可能陷入困境。因此,及时有效的金融服务对于化解这些风险、增强实体经济的抗压能力至关重要。通过提供精准的金融支持,可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从而保障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运行。

专家表示,在持续加强金融风险化解的同时,监管部门还应重视引导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经济运行向上向好。李佩珈表示,要引导金融机构深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支持全方位扩内需,助力实施消费提振行动;引导保险、理财资金支持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积极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推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落地落细落实,有效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等。银行业要准确把握监管要求,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作用,在推动稳经济、惠民生、促转型等方面作出更大努力、取得更大成果。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