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银行深陷违规泥潭:央行千万罚单之后,再遭监管重罚

北京时间财经

13小时前

哈尔滨顾乡支行因违规代客操作、违规逆流程双录和POS机管理混乱,相关责任人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终身。...据公开报道,唐双宁在担任光大集团董事长期间,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其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光大银行的声誉,也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了潜在威胁。

继央行千万罚单之后,光大银行再遭监管重罚。  

2月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因员工行为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罚款150万元。 

因员工行为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时任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徐汇支行零售理财经理陈颖、时任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北外滩支行理财经理张伟来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终身;时任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徐汇支行副行长周宏斌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五年。 

此外,时任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零售业务部总经理潘志超被警告并罚款5万元;时任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北外滩支行行长助理李荣被警告并罚款5万元。

不久前的1月27日,央行官网披露了2025年首批罚单,4家银行因多项违规行为被罚没近亿元。其中,光大银行合计被罚没1878.83万元。光大银行因11项违法行为被中国人民银行警告,包括时任光大银行法律合规部副总经理兼反洗钱管理中心总经理于某某在内的12名责任人,受到监管1万元到15万元的罚款,多人同时遭到警告。 

时间财经还注意到,近期光大银行因一系列信贷业务违规行为被推至风口浪尖。仅2024年,光大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因信贷业务违规等问题被处罚的金额累计超过2000万元。 

违规行为频发:信贷管理漏洞百出 

梳理光大银行2024年以来监管处罚明细,从违规类型来看,光大银行信贷业务违规占比最高,问题涉及贷前调查、贷中管理、贷后监管等多个环节。 

贷款“三查”制度,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防线。然而,光大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却屡屡失守。 

以重庆分行为例,因贷款“三查”不到位,导致贷款资金被挪用,形成不良贷款,最终被监管部门处以50万元罚款。无独有偶,济宁分行也因授信管理不到位、贷款“三查”不尽职,被罚款90万元。 

违规发放贷款是光大银行信贷业务违规的另一突出问题。荆州分行因发放不符合条件的个人贷款,被罚款25万元。而乌鲁木齐分行则因发放不符合规定用途的流动资金贷款,被罚款130万元。 

更为严重的是,部分贷款资金被挪用于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等非合规领域,如青岛分行因个人贷款资金违规流入证券市场,被罚款40万元。 

信贷资产分类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的分类有助于银行及时识别和化解风险。然而,光大银行在信贷资产分类方面也存在严重问题。南宁分行因信贷资产风险分类不审慎不准确,被罚款140万元。许昌分行也因资产风险分类不准确,被罚款120万元。 

内控明显不足:制度与执行的双重困境 

内控制度是银行稳健经营的基石,然而光大银行在内控制度建设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上海分行因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内控制度不健全,被罚款150万元。沈阳分行因未按规定实施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被罚款30万元。 

即使有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内控制度,如果执行不到位,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光大银行在内控执行方面同样存在严重问题。 

哈尔滨顾乡支行因违规代客操作、违规逆流程双录和POS机管理混乱,相关责任人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终身。廊坊分行因未按规定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被警告并罚款7万元。 

这些案例表明,光大银行在内控执行上存在明显漏洞,制度未能得到有效落实,形同虚设。 

权力失控:公司高层频繁落马 

在金融领域的反腐浪潮中,光大银行也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从高层管理人员的频繁落马到内部腐败问题的不断曝光,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光大银行高层的腐败问题,首先体现在董事长职位的频繁更迭与腐败案件的频发。 

唐双宁,这位曾在金融界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于2023年7月被查。据公开报道,唐双宁在担任光大集团董事长期间,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其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光大银行的声誉,也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了潜在威胁。2024年12月10日,唐双宁因贪污、受贿案一审宣判,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130万元。 

紧接着,2023年10月,光大集团原董事长李晓鹏因“违规借用管理和服务对象钱款、持有非上市公司股份,利用职权为亲属经营活动谋利”,“既想当官又想发财,长期以权谋私”,“靠金融吃金融”,“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贷款融资、业务承揽等方面谋利,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等一系列违法违规行为被“双开”。李晓鹏的落马,再次凸显了光大银行高层在权力运行上的失控。 

除了董事长,光大银行的高管团队也陷入腐败旋涡。张华宇,光大银行前党委副书记及副行长,也是近年来光大银行被查的高层人员之一。据公开报道,张华宇在任职期间,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其行为严重损害了光大银行的利益。 

光大银行的信贷业务违规和内部腐败问题,暴露了其在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上的严重缺陷。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光大银行亟需从制度建设和执行层面进行全面反思,重塑市场信任。 

未来,如何在严监管环境下实现稳健经营,将是光大银行面临的重大挑战。

哈尔滨顾乡支行因违规代客操作、违规逆流程双录和POS机管理混乱,相关责任人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终身。...据公开报道,唐双宁在担任光大集团董事长期间,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其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光大银行的声誉,也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了潜在威胁。

继央行千万罚单之后,光大银行再遭监管重罚。  

2月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因员工行为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罚款150万元。 

因员工行为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时任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徐汇支行零售理财经理陈颖、时任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北外滩支行理财经理张伟来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终身;时任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徐汇支行副行长周宏斌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五年。 

此外,时任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零售业务部总经理潘志超被警告并罚款5万元;时任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北外滩支行行长助理李荣被警告并罚款5万元。

不久前的1月27日,央行官网披露了2025年首批罚单,4家银行因多项违规行为被罚没近亿元。其中,光大银行合计被罚没1878.83万元。光大银行因11项违法行为被中国人民银行警告,包括时任光大银行法律合规部副总经理兼反洗钱管理中心总经理于某某在内的12名责任人,受到监管1万元到15万元的罚款,多人同时遭到警告。 

时间财经还注意到,近期光大银行因一系列信贷业务违规行为被推至风口浪尖。仅2024年,光大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因信贷业务违规等问题被处罚的金额累计超过2000万元。 

违规行为频发:信贷管理漏洞百出 

梳理光大银行2024年以来监管处罚明细,从违规类型来看,光大银行信贷业务违规占比最高,问题涉及贷前调查、贷中管理、贷后监管等多个环节。 

贷款“三查”制度,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防线。然而,光大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却屡屡失守。 

以重庆分行为例,因贷款“三查”不到位,导致贷款资金被挪用,形成不良贷款,最终被监管部门处以50万元罚款。无独有偶,济宁分行也因授信管理不到位、贷款“三查”不尽职,被罚款90万元。 

违规发放贷款是光大银行信贷业务违规的另一突出问题。荆州分行因发放不符合条件的个人贷款,被罚款25万元。而乌鲁木齐分行则因发放不符合规定用途的流动资金贷款,被罚款130万元。 

更为严重的是,部分贷款资金被挪用于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等非合规领域,如青岛分行因个人贷款资金违规流入证券市场,被罚款40万元。 

信贷资产分类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的分类有助于银行及时识别和化解风险。然而,光大银行在信贷资产分类方面也存在严重问题。南宁分行因信贷资产风险分类不审慎不准确,被罚款140万元。许昌分行也因资产风险分类不准确,被罚款120万元。 

内控明显不足:制度与执行的双重困境 

内控制度是银行稳健经营的基石,然而光大银行在内控制度建设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上海分行因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内控制度不健全,被罚款150万元。沈阳分行因未按规定实施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被罚款30万元。 

即使有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内控制度,如果执行不到位,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光大银行在内控执行方面同样存在严重问题。 

哈尔滨顾乡支行因违规代客操作、违规逆流程双录和POS机管理混乱,相关责任人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终身。廊坊分行因未按规定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被警告并罚款7万元。 

这些案例表明,光大银行在内控执行上存在明显漏洞,制度未能得到有效落实,形同虚设。 

权力失控:公司高层频繁落马 

在金融领域的反腐浪潮中,光大银行也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从高层管理人员的频繁落马到内部腐败问题的不断曝光,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光大银行高层的腐败问题,首先体现在董事长职位的频繁更迭与腐败案件的频发。 

唐双宁,这位曾在金融界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于2023年7月被查。据公开报道,唐双宁在担任光大集团董事长期间,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其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光大银行的声誉,也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了潜在威胁。2024年12月10日,唐双宁因贪污、受贿案一审宣判,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130万元。 

紧接着,2023年10月,光大集团原董事长李晓鹏因“违规借用管理和服务对象钱款、持有非上市公司股份,利用职权为亲属经营活动谋利”,“既想当官又想发财,长期以权谋私”,“靠金融吃金融”,“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贷款融资、业务承揽等方面谋利,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等一系列违法违规行为被“双开”。李晓鹏的落马,再次凸显了光大银行高层在权力运行上的失控。 

除了董事长,光大银行的高管团队也陷入腐败旋涡。张华宇,光大银行前党委副书记及副行长,也是近年来光大银行被查的高层人员之一。据公开报道,张华宇在任职期间,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其行为严重损害了光大银行的利益。 

光大银行的信贷业务违规和内部腐败问题,暴露了其在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上的严重缺陷。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光大银行亟需从制度建设和执行层面进行全面反思,重塑市场信任。 

未来,如何在严监管环境下实现稳健经营,将是光大银行面临的重大挑战。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