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被骗”的孙正义,能否穿越“星际之门”

财经早餐

隔壁老邢

16小时前

孙正义是这样一种投资人,有魄力在别人都没有看出什么端倪的时候,就大力押注,投下重金。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获得很多投资人都吃不到的最大利益;而坏处也很明显,可能因为过于激进的风险偏离,受到重挫。

孙正义式的被骗

世界上有一种“被骗”,叫做孙正义式的被骗。

据说当年他承诺巨额投资共享办公企业WeWork之前,仅仅在一个聚会上和这家年轻企业当时年仅38岁的创始人亚当·诺依曼交谈了十几分钟。不知诺依曼那“好莱坞男明星”般的帅气形象和极为优雅的谈吐是否让孙正义一眼相中,还是共享经济的诱惑力实在太过于耀眼,反正当前身价在250亿美元左右的投资界大腕,并没有犹豫多久,就初步做出了“投”的判断。

这好似是一个励志商业小说中的素材一样,然而对孙正义来说可能投资生涯中的不少决策就是这么来的。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软银后续肯定还要做具体的尽职调查和财务分析才能在WeWork这家几年之后就宣布破产的企业身上前后投入超过100亿美元。这口锅不是孙正义一个人的,然而很难想象一个“一把手”的投资风格如此激进之下,软银旗下风投基金的风险管理风格为有什么大的不同。

在此前涉及另一家中东独角兽媒体平台企业的财务造假事件中,就有软银内部人士对媒体透露,在投资该公司前软银内部人员已经对这家公司的真实用户数据和财务数据产生了疑虑。然而在孙正义所喜欢的“能说会道”的创业者的激情雄辩之下,软银高层最终还是接受了他的说辞,进而造成了后续的官司。

孙正义喜欢能说会道,非常能以巧妙语言描述清楚自己创业项目的创始人。和很多风投基金经理一致,他对创业者本人的能力和雄心最为看重,这往往意味着软银所重点投资的企业往往具有一个口才(尤其是英语口才)非常了得,充满个人演说魅力的创业者。

很多读者可能会一下子想起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马云。不少媒体都报道过马云当年能从孙正义那里获得重要融资的故事:两人仅仅几分钟的聊天后,孙正义已经被马云的口才所折服……当然这也造就了孙正义日后的巨额财富。

不过还是如本文开头所述,这种投资思路具有两面性,凭借“押注”般投资的狂人孙正义也无法避免受骗上当。最新的一则新闻是,软银旗下投资基金重仓的一家印尼的独角兽互联网企业被曝出财务造假,而截至2024年底软银在这家由印尼大学生创办的智能水产养殖企业的持股竟高达8.7%。

人们常说“舍不得娃,套不到狼”,可能对孙正义来说,上述这些“被骗”仅仅是成功投资路上的小插曲。继续激进下去,只要整体收益率远高于“被骗损失率”,就是胜利。

只不过,在几天前孙正义和软银参与了一个总投资额在5000亿美元左右的所谓“星际之门”项目,不知是否会为“孙正义式的被骗”再添上了另一种不同的滋味。

耗资巨大的“星际之门”

据环球网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宣布,OpenAI、软银和甲骨文将共同投资约5000亿美元,启动名为“星际之门”(Stargate)的项目。

随着大模型和生成式AI的兴起,对算力基础设施的需求只会继续增长。该项目旨在建设下一代人工智能所需的物理与虚拟基础设施。具体点说,这个项目希望通过建设大型数据中心,提供算力基础设施(如发电设施),加速AI创新以及在医疗、交通、金融、制造领域的应用等,大幅提升美国的AI技术,维持美国在AI领域的领导地位。

读到这里,各位读者有没有品出什么端倪?

首先,这是美国总统亲自见证下,由三家巨头企业“一把手”共同宣布的“大事”,正体现美国总统上任初的“政绩”,一定能赢得总统的开心。这里面是否涉及孙正义什么更大的棋局,还有待观察。

其次,5000亿美元的投资额,和星际挂钩的名称,以及官方宣传文字的内容,无不让很多人读起来觉得非常宏大,蔚为壮观。然而,仔细分析的话呢,其实大型数据中心也好,算力基础设施也罢,加速AI应用和创新也行,当前大多都流于表面。到底要如何落地,如何具体实施每个项目,由谁来实施,三家公司的分工为何,是类似产业母基金的方式呢还是三家企业直接自己下场干呢?还有无数的未知等待解答。

最核心的一个待解问题是,钱从哪里来?

孙正义在去年12月份曾经承诺,将在未来四年内向美国的人工智能项目投资1000亿美元。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作为金融投资企业,软银必然将主导这5000亿美元资金的规划和筹集。至于软银旗下基金会真金白银出多少钱,或者孙正义是否还有其他融资方案,其实这几天的新闻报道中已经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现在看,软银似乎要举巨型债务来满足这个项目的资金需求。

据熟悉内情的人士透露,这位日本亿万富翁正在研究一种名为项目融资的方式来满足这5000亿美元的资金需求。这种融资方式时常出现在与石油和天然气的项目融资中,用于建设资本密集型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如大型输油管道。它的最大优势是,通常需要锚定投资者(比如软银旗下基金)提供的前期资金较少,而且可以根据项目的预期现金流进行长期融资。

正在讨论的另一种方案是,让软银、OpenAI、甲骨文公司和阿布扎比的MGX基金联合分担占总成本10%左右的资金,也就是500亿美元,其余大部分资金通过债券市场筹集。说白了,还是一种风险巨大的巨额融资行为。

事实上,星际之门很可能是按照具体项目进行融资,其中的财务债务结构和出资机构会非常复杂,远不是上面两段文字所描述的那么简单。OpenAI首席财务官在最近的一篇博客文章中表示,软银和OpenAI将采取“结构化的、分阶段的投资方式。虽然OpenAI、软银、甲骨文和MGX是首批股权投资者,但该项目计划引入更多合作伙伴。”

也有报道称,软银和OpenAI将是这个项目的最关键出资其中,软银自身筹措资金的方式可能是通过优先股、夹层债务和高级银行贷款来筹集所需资金。虽然软银在日本市场可以吸收超低利率的贷款或者发行债券,确实有一定的优势,但其中最大的关键还是软银需要使用自身的信用去融资,而且是基于前景非常不确定项目的高杠杆,风险不可谓不大。

当然,孙正义做的生意,风险怎么会小呢?

最新的财务预测显示,软银集团上一财务季度的净利润将会在15.4亿美元左右。主要是从所投公司上市等退出中获利。

倘若我们简单点乘以四,推论软银一年可赚60亿美元。那这个数字和四年投入1000亿美元,以及5000亿美元项目资金相比,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一旦星际之门项目资金吃紧,或者债务过高,软银或许会出售现有投资组合的资产,那么其中远期的净利润还将更少。

老是“被骗”的孙正义,这次是否能再创投资传奇?或者能否及时抽身而出?又或许这本来就是他所要的另一种“搏命”式押注而已。

尾声

哦对了,星际之门项目还有另外两个不确定因素:首先是主要参与方OpenAI正面临马斯克发起的收购和关于控制权的官司。一旦马斯克赢得了胜利,OpenAI很可能退出,因为马斯克曾经公开质疑这个项目。

另一个就是我们中国的DeepSeek了,这家AI明星企业致力于用更低的算力成本和能耗,获得性能不亚于主流大语言模型的产品。这种模式正在极大打乱硅谷和华尔街那种堆砌算力的AI发展模式。一旦DeepSeek继续成功下去,那么这个项目的超高金额会让软银难以获利甚至亏损巨大。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孙正义是这样一种投资人,有魄力在别人都没有看出什么端倪的时候,就大力押注,投下重金。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获得很多投资人都吃不到的最大利益;而坏处也很明显,可能因为过于激进的风险偏离,受到重挫。

孙正义式的被骗

世界上有一种“被骗”,叫做孙正义式的被骗。

据说当年他承诺巨额投资共享办公企业WeWork之前,仅仅在一个聚会上和这家年轻企业当时年仅38岁的创始人亚当·诺依曼交谈了十几分钟。不知诺依曼那“好莱坞男明星”般的帅气形象和极为优雅的谈吐是否让孙正义一眼相中,还是共享经济的诱惑力实在太过于耀眼,反正当前身价在250亿美元左右的投资界大腕,并没有犹豫多久,就初步做出了“投”的判断。

这好似是一个励志商业小说中的素材一样,然而对孙正义来说可能投资生涯中的不少决策就是这么来的。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软银后续肯定还要做具体的尽职调查和财务分析才能在WeWork这家几年之后就宣布破产的企业身上前后投入超过100亿美元。这口锅不是孙正义一个人的,然而很难想象一个“一把手”的投资风格如此激进之下,软银旗下风投基金的风险管理风格为有什么大的不同。

在此前涉及另一家中东独角兽媒体平台企业的财务造假事件中,就有软银内部人士对媒体透露,在投资该公司前软银内部人员已经对这家公司的真实用户数据和财务数据产生了疑虑。然而在孙正义所喜欢的“能说会道”的创业者的激情雄辩之下,软银高层最终还是接受了他的说辞,进而造成了后续的官司。

孙正义喜欢能说会道,非常能以巧妙语言描述清楚自己创业项目的创始人。和很多风投基金经理一致,他对创业者本人的能力和雄心最为看重,这往往意味着软银所重点投资的企业往往具有一个口才(尤其是英语口才)非常了得,充满个人演说魅力的创业者。

很多读者可能会一下子想起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马云。不少媒体都报道过马云当年能从孙正义那里获得重要融资的故事:两人仅仅几分钟的聊天后,孙正义已经被马云的口才所折服……当然这也造就了孙正义日后的巨额财富。

不过还是如本文开头所述,这种投资思路具有两面性,凭借“押注”般投资的狂人孙正义也无法避免受骗上当。最新的一则新闻是,软银旗下投资基金重仓的一家印尼的独角兽互联网企业被曝出财务造假,而截至2024年底软银在这家由印尼大学生创办的智能水产养殖企业的持股竟高达8.7%。

人们常说“舍不得娃,套不到狼”,可能对孙正义来说,上述这些“被骗”仅仅是成功投资路上的小插曲。继续激进下去,只要整体收益率远高于“被骗损失率”,就是胜利。

只不过,在几天前孙正义和软银参与了一个总投资额在5000亿美元左右的所谓“星际之门”项目,不知是否会为“孙正义式的被骗”再添上了另一种不同的滋味。

耗资巨大的“星际之门”

据环球网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宣布,OpenAI、软银和甲骨文将共同投资约5000亿美元,启动名为“星际之门”(Stargate)的项目。

随着大模型和生成式AI的兴起,对算力基础设施的需求只会继续增长。该项目旨在建设下一代人工智能所需的物理与虚拟基础设施。具体点说,这个项目希望通过建设大型数据中心,提供算力基础设施(如发电设施),加速AI创新以及在医疗、交通、金融、制造领域的应用等,大幅提升美国的AI技术,维持美国在AI领域的领导地位。

读到这里,各位读者有没有品出什么端倪?

首先,这是美国总统亲自见证下,由三家巨头企业“一把手”共同宣布的“大事”,正体现美国总统上任初的“政绩”,一定能赢得总统的开心。这里面是否涉及孙正义什么更大的棋局,还有待观察。

其次,5000亿美元的投资额,和星际挂钩的名称,以及官方宣传文字的内容,无不让很多人读起来觉得非常宏大,蔚为壮观。然而,仔细分析的话呢,其实大型数据中心也好,算力基础设施也罢,加速AI应用和创新也行,当前大多都流于表面。到底要如何落地,如何具体实施每个项目,由谁来实施,三家公司的分工为何,是类似产业母基金的方式呢还是三家企业直接自己下场干呢?还有无数的未知等待解答。

最核心的一个待解问题是,钱从哪里来?

孙正义在去年12月份曾经承诺,将在未来四年内向美国的人工智能项目投资1000亿美元。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作为金融投资企业,软银必然将主导这5000亿美元资金的规划和筹集。至于软银旗下基金会真金白银出多少钱,或者孙正义是否还有其他融资方案,其实这几天的新闻报道中已经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现在看,软银似乎要举巨型债务来满足这个项目的资金需求。

据熟悉内情的人士透露,这位日本亿万富翁正在研究一种名为项目融资的方式来满足这5000亿美元的资金需求。这种融资方式时常出现在与石油和天然气的项目融资中,用于建设资本密集型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如大型输油管道。它的最大优势是,通常需要锚定投资者(比如软银旗下基金)提供的前期资金较少,而且可以根据项目的预期现金流进行长期融资。

正在讨论的另一种方案是,让软银、OpenAI、甲骨文公司和阿布扎比的MGX基金联合分担占总成本10%左右的资金,也就是500亿美元,其余大部分资金通过债券市场筹集。说白了,还是一种风险巨大的巨额融资行为。

事实上,星际之门很可能是按照具体项目进行融资,其中的财务债务结构和出资机构会非常复杂,远不是上面两段文字所描述的那么简单。OpenAI首席财务官在最近的一篇博客文章中表示,软银和OpenAI将采取“结构化的、分阶段的投资方式。虽然OpenAI、软银、甲骨文和MGX是首批股权投资者,但该项目计划引入更多合作伙伴。”

也有报道称,软银和OpenAI将是这个项目的最关键出资其中,软银自身筹措资金的方式可能是通过优先股、夹层债务和高级银行贷款来筹集所需资金。虽然软银在日本市场可以吸收超低利率的贷款或者发行债券,确实有一定的优势,但其中最大的关键还是软银需要使用自身的信用去融资,而且是基于前景非常不确定项目的高杠杆,风险不可谓不大。

当然,孙正义做的生意,风险怎么会小呢?

最新的财务预测显示,软银集团上一财务季度的净利润将会在15.4亿美元左右。主要是从所投公司上市等退出中获利。

倘若我们简单点乘以四,推论软银一年可赚60亿美元。那这个数字和四年投入1000亿美元,以及5000亿美元项目资金相比,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一旦星际之门项目资金吃紧,或者债务过高,软银或许会出售现有投资组合的资产,那么其中远期的净利润还将更少。

老是“被骗”的孙正义,这次是否能再创投资传奇?或者能否及时抽身而出?又或许这本来就是他所要的另一种“搏命”式押注而已。

尾声

哦对了,星际之门项目还有另外两个不确定因素:首先是主要参与方OpenAI正面临马斯克发起的收购和关于控制权的官司。一旦马斯克赢得了胜利,OpenAI很可能退出,因为马斯克曾经公开质疑这个项目。

另一个就是我们中国的DeepSeek了,这家AI明星企业致力于用更低的算力成本和能耗,获得性能不亚于主流大语言模型的产品。这种模式正在极大打乱硅谷和华尔街那种堆砌算力的AI发展模式。一旦DeepSeek继续成功下去,那么这个项目的超高金额会让软银难以获利甚至亏损巨大。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