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门店风靡背后,有人欢喜有人忧

联商网

1天前

沪上阿姨的咖啡子品牌“沪咖”同样不甘示弱,在沪上阿姨门店内直接进行“店中店”形式,已经开出2000+门店;Tims天好咖啡则在部分良品铺子门店开设了小型TimsExpress(灵枫店);还有紫光园在不少大型商超内开了“紫光园北京小吃”档口店。

出品/IBrandi品创

作者/Tinney

在不断“卷低价”的大环境下,低成本扩张成为众多品牌的首选策略。

这一背景下,众多行业也掀起了一股“店中店”模式的热潮。从库迪咖啡到挪瓦咖啡,再到便利蜂旗下的不眠海,众多品牌纷纷尝试在现有门店中开辟“第二空间”,以孵化“寄生”门店的方式,试图实现低成本扩张和流量共享。

当然,除了咖啡、茶饮和便利店领域。在消费频次较高的药店、水果店等大众消费场所,茶饮档口、面包烘焙店、小吃摊,甚至小型快餐店的“寄生”其实早已屡见不鲜。然而,这种模式的效果却喜忧参半。

虽然有的品牌借此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更多的品牌则在试水后陷入困境。例如,库迪咖啡在开展“店中店”模式仅一个月后便紧急叫停;便利蜂旗下的不眠海从2021年开始布局,如今却仅剩20家门店。这些案例都表明,想要通过“店中店”模式走出一条成功之路,并非易事。

那么,2025年,这种模式还会继续被多数品牌选择吗?

01

“店中店”模式为何风靡?

在大环境的催化下,适者生存的法则催生了与之契合的发展模式,而“店中店”模式正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

近年来,众多行业的竞争愈发白热化,尤其是在咖啡、茶饮等领域,低价策略成为品牌争夺市场份额的主要手段。

以咖啡行业为例,瑞幸和库迪的“9.9元价格战”让整个行业陷入低价竞争的泥潭。这场价格战不仅让咖啡品牌们疲于应对,也让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越来越高,品牌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

在“价格战”和“消费敏感”的双重压力下,“降本增效”成为品牌发展的救命稻草。

然而,如何节流或许能起一时之效,但如何开源才是真正的长久之计。对于企业而言,生存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一种既能降低成本,又能高效扩张的模式,而“店中店”模式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同时,数据显示,全国餐厅数量已突破900万家,餐饮行业严重供过于求,优质店铺位置早已被抢占一空。这种局面,也成为不用忧心选址的“店中店”模式迅速风靡的重要背景。

一直以来,“店中店”模式都以低成本和高效率而闻名,在此优势下,越来越多的品牌相继入局。

以挪瓦咖啡为例,去年11月初,其就宣布会将现制咖啡业务嵌入便利店、烘焙店、酒店、网吧、健身房、彩票店等多类业态中,覆盖消费者的衣食住行。并计划在2025年落地2000家联营门店。

去年10月,库迪咖啡也宣布了“触手可及”计划,与美宜佳、华莱士和苏宁易购三大企业合作,在这些合作伙伴的门店中植入库迪的门店。彼时,库迪高调宣称,2025年将在以上渠道布局新门店4万家,实现年底门店总数5万家的目标。

此外,沪上阿姨的咖啡子品牌“沪咖”同样不甘示弱,在沪上阿姨门店内直接进行“店中店”形式,已经开出2000+门店;Tims天好咖啡则在部分良品铺子门店开设了小型Tims Express(灵枫店);还有紫光园在不少大型商超内开了“紫光园北京小吃”档口店。

可见,“店中店”模式已经成为当下品牌最为青睐的扩张模式之一,但这种模式的优势与弊端同样显而易见。

02

“寄生门店”的光面与暗面

作为备受青睐的低成本运营模式,“店中店”究竟能为品牌节省多少成本?

要知道,得益于“寄生”属性,品牌在与母体门店合作后,能够共享后者的客流、基础设施和运营资源。这种模式不仅大幅降低了品牌的初始投入成本,还显著缩短了开店周期,为快速扩张提供了便利。

以直接开在沪上阿姨店内的“沪咖”为例,品牌无需额外装修即可开店,同时还能共享沪上阿姨的成熟客流优势。对于连锁品牌而言,“店中店”模式的低投资和低成本特性,也减轻了加盟商的资金压力,从而更易于吸引更多加盟商加入,进一步推动品牌规模的扩展。

挪瓦咖啡就是通过“店中店”模式实现了快速复制与扩张,成为目前发展较为成功的品牌之一。然而,这种模式的运营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弊端,在实际推行中,品牌的表现可谓喜忧参半。

便利蜂早在2021年便开始布局,孵化的“店中店”品牌不眠海,就是在便利蜂门店内开辟一处6至7平方米的空间作为饮品站。在最高峰时,不眠海的门店数量一度超过500家,展现出强劲的扩张势头。

然而,去年末有消息曝出,不眠海在上海、天津、济南、南京、杭州等多个城市已无在营门店,仅剩北京尚有寥寥20家门店勉强维持运营。

究其原因,不眠海的困境与其母体品牌便利蜂的式微密切相关。随着母体门店流量的下滑,不眠海过度依赖便利蜂客流和资源的弊端逐渐显现,最终导致其扩张计划难以为继。这也表示,一旦母体品牌出现下滑,依附其上的“店中店”品牌也难以独善其身。

值得一提的是,库迪咖啡是在去年5月就已经试水“店中店”模式。根据第三方数据统计,从2024年7月到10月,库迪共开出了1162家新门店,开店数量甚至超过了去年上半年的总和。然而,就在库迪高调宣布大规模推行“店中店”模式的一个月后,这一计划却突然被“叫停”。这一举动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据消费者反馈,库迪咖啡的“店中店”选址过于“不挑”。除了常见的便利店和烘焙店,库迪的门店还出现在了手机店、彩票店、药店、民房,甚至是沙县小吃、早餐店及苍蝇小馆等多样化的点位。在部分城市,库迪甚至将门店开进了菜市场。

如此多样化的选址,被网友吐槽“位置很难评价”“开到了犄角旮旯”“连外卖员都找不到”。同时,这些反馈则直接暴露出“店中店”模式在品牌形象和用户体验上的潜在问题——“店中店”模式与品牌形象的统一性。

库迪咖啡的多样化选址虽然能够快速铺开市场,但也可能导致品牌定位模糊,甚至让消费者产生“廉价感”或“不专业”的印象。此外,母体门店的客群与库迪咖啡的目标客群是否匹配,也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例如,在药店或菜市场开设咖啡店,是否能吸引到足够的目标消费者?这种客群错位可能会直接影响门店的运营效率。

在管理上,这种模式也面临诸多挑战。寄生店铺需要与母体门店在运营、供应链、人员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度协调,而双方的利益分配是否和谐,直接决定了合作能否长久。即使一些“店中店”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收益,也需要时刻警惕合作随时终止的可能性。这一点在麦当劳与沃尔玛的合作中得到了印证。

据美国媒体33rd Square报道,麦当劳计划在2024年底从几乎所有沃尔玛门店中撤出。而这场合作结束的原因之一,就是沃尔玛想引入一些更具地区感或独特风格的餐厅——这表示,即使是全球知名品牌,在“店中店”模式中也难以避免合作关系的脆弱性。

03

结语

从以上种种例子来看,店中店模式这种看似高效的扩张模式,却也可能会成为品牌发展的“双刃剑”。

从短期来看,店中店模式仍然是许多品牌应对行业内卷的无奈选择,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也决定了它难以成为品牌长期发展的核心战略;从长期来看,店中店模式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品牌能否解决其固有的弊端,这需要品牌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因此,店中店模式的长期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店中店”模式虽然是当下应对行业压力的优质选择,但也是一种对品牌考验,只有那些能够克服弊端、找到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品牌,才能在这种模式中脱颖而出。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店中店模式的兴起或许只是内卷加剧的一个缩影。未来,品牌需要探索更多创新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025年,行业的内卷或许仍将继续,但“店中店”模式能否成为品牌的“救命稻草”,仍需时间给出答案。

登录 | 注册

库迪咖啡开始卖饭

库迪卖盒饭,盯上打工人

库迪咖啡卖盒饭了,是模式探索还是无奈自救?

一年超4万家门店消失,连锁咖啡行至拐点

联商头条:天虹2024年关闭3家店;库迪咖啡试水卖盒饭

库迪咖啡卖盒饭,比沙县小吃还便宜

迎来拐点!资生堂在中国重回增长

回到顶部

沪上阿姨的咖啡子品牌“沪咖”同样不甘示弱,在沪上阿姨门店内直接进行“店中店”形式,已经开出2000+门店;Tims天好咖啡则在部分良品铺子门店开设了小型TimsExpress(灵枫店);还有紫光园在不少大型商超内开了“紫光园北京小吃”档口店。

出品/IBrandi品创

作者/Tinney

在不断“卷低价”的大环境下,低成本扩张成为众多品牌的首选策略。

这一背景下,众多行业也掀起了一股“店中店”模式的热潮。从库迪咖啡到挪瓦咖啡,再到便利蜂旗下的不眠海,众多品牌纷纷尝试在现有门店中开辟“第二空间”,以孵化“寄生”门店的方式,试图实现低成本扩张和流量共享。

当然,除了咖啡、茶饮和便利店领域。在消费频次较高的药店、水果店等大众消费场所,茶饮档口、面包烘焙店、小吃摊,甚至小型快餐店的“寄生”其实早已屡见不鲜。然而,这种模式的效果却喜忧参半。

虽然有的品牌借此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更多的品牌则在试水后陷入困境。例如,库迪咖啡在开展“店中店”模式仅一个月后便紧急叫停;便利蜂旗下的不眠海从2021年开始布局,如今却仅剩20家门店。这些案例都表明,想要通过“店中店”模式走出一条成功之路,并非易事。

那么,2025年,这种模式还会继续被多数品牌选择吗?

01

“店中店”模式为何风靡?

在大环境的催化下,适者生存的法则催生了与之契合的发展模式,而“店中店”模式正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

近年来,众多行业的竞争愈发白热化,尤其是在咖啡、茶饮等领域,低价策略成为品牌争夺市场份额的主要手段。

以咖啡行业为例,瑞幸和库迪的“9.9元价格战”让整个行业陷入低价竞争的泥潭。这场价格战不仅让咖啡品牌们疲于应对,也让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越来越高,品牌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

在“价格战”和“消费敏感”的双重压力下,“降本增效”成为品牌发展的救命稻草。

然而,如何节流或许能起一时之效,但如何开源才是真正的长久之计。对于企业而言,生存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一种既能降低成本,又能高效扩张的模式,而“店中店”模式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同时,数据显示,全国餐厅数量已突破900万家,餐饮行业严重供过于求,优质店铺位置早已被抢占一空。这种局面,也成为不用忧心选址的“店中店”模式迅速风靡的重要背景。

一直以来,“店中店”模式都以低成本和高效率而闻名,在此优势下,越来越多的品牌相继入局。

以挪瓦咖啡为例,去年11月初,其就宣布会将现制咖啡业务嵌入便利店、烘焙店、酒店、网吧、健身房、彩票店等多类业态中,覆盖消费者的衣食住行。并计划在2025年落地2000家联营门店。

去年10月,库迪咖啡也宣布了“触手可及”计划,与美宜佳、华莱士和苏宁易购三大企业合作,在这些合作伙伴的门店中植入库迪的门店。彼时,库迪高调宣称,2025年将在以上渠道布局新门店4万家,实现年底门店总数5万家的目标。

此外,沪上阿姨的咖啡子品牌“沪咖”同样不甘示弱,在沪上阿姨门店内直接进行“店中店”形式,已经开出2000+门店;Tims天好咖啡则在部分良品铺子门店开设了小型Tims Express(灵枫店);还有紫光园在不少大型商超内开了“紫光园北京小吃”档口店。

可见,“店中店”模式已经成为当下品牌最为青睐的扩张模式之一,但这种模式的优势与弊端同样显而易见。

02

“寄生门店”的光面与暗面

作为备受青睐的低成本运营模式,“店中店”究竟能为品牌节省多少成本?

要知道,得益于“寄生”属性,品牌在与母体门店合作后,能够共享后者的客流、基础设施和运营资源。这种模式不仅大幅降低了品牌的初始投入成本,还显著缩短了开店周期,为快速扩张提供了便利。

以直接开在沪上阿姨店内的“沪咖”为例,品牌无需额外装修即可开店,同时还能共享沪上阿姨的成熟客流优势。对于连锁品牌而言,“店中店”模式的低投资和低成本特性,也减轻了加盟商的资金压力,从而更易于吸引更多加盟商加入,进一步推动品牌规模的扩展。

挪瓦咖啡就是通过“店中店”模式实现了快速复制与扩张,成为目前发展较为成功的品牌之一。然而,这种模式的运营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弊端,在实际推行中,品牌的表现可谓喜忧参半。

便利蜂早在2021年便开始布局,孵化的“店中店”品牌不眠海,就是在便利蜂门店内开辟一处6至7平方米的空间作为饮品站。在最高峰时,不眠海的门店数量一度超过500家,展现出强劲的扩张势头。

然而,去年末有消息曝出,不眠海在上海、天津、济南、南京、杭州等多个城市已无在营门店,仅剩北京尚有寥寥20家门店勉强维持运营。

究其原因,不眠海的困境与其母体品牌便利蜂的式微密切相关。随着母体门店流量的下滑,不眠海过度依赖便利蜂客流和资源的弊端逐渐显现,最终导致其扩张计划难以为继。这也表示,一旦母体品牌出现下滑,依附其上的“店中店”品牌也难以独善其身。

值得一提的是,库迪咖啡是在去年5月就已经试水“店中店”模式。根据第三方数据统计,从2024年7月到10月,库迪共开出了1162家新门店,开店数量甚至超过了去年上半年的总和。然而,就在库迪高调宣布大规模推行“店中店”模式的一个月后,这一计划却突然被“叫停”。这一举动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据消费者反馈,库迪咖啡的“店中店”选址过于“不挑”。除了常见的便利店和烘焙店,库迪的门店还出现在了手机店、彩票店、药店、民房,甚至是沙县小吃、早餐店及苍蝇小馆等多样化的点位。在部分城市,库迪甚至将门店开进了菜市场。

如此多样化的选址,被网友吐槽“位置很难评价”“开到了犄角旮旯”“连外卖员都找不到”。同时,这些反馈则直接暴露出“店中店”模式在品牌形象和用户体验上的潜在问题——“店中店”模式与品牌形象的统一性。

库迪咖啡的多样化选址虽然能够快速铺开市场,但也可能导致品牌定位模糊,甚至让消费者产生“廉价感”或“不专业”的印象。此外,母体门店的客群与库迪咖啡的目标客群是否匹配,也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例如,在药店或菜市场开设咖啡店,是否能吸引到足够的目标消费者?这种客群错位可能会直接影响门店的运营效率。

在管理上,这种模式也面临诸多挑战。寄生店铺需要与母体门店在运营、供应链、人员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度协调,而双方的利益分配是否和谐,直接决定了合作能否长久。即使一些“店中店”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收益,也需要时刻警惕合作随时终止的可能性。这一点在麦当劳与沃尔玛的合作中得到了印证。

据美国媒体33rd Square报道,麦当劳计划在2024年底从几乎所有沃尔玛门店中撤出。而这场合作结束的原因之一,就是沃尔玛想引入一些更具地区感或独特风格的餐厅——这表示,即使是全球知名品牌,在“店中店”模式中也难以避免合作关系的脆弱性。

03

结语

从以上种种例子来看,店中店模式这种看似高效的扩张模式,却也可能会成为品牌发展的“双刃剑”。

从短期来看,店中店模式仍然是许多品牌应对行业内卷的无奈选择,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也决定了它难以成为品牌长期发展的核心战略;从长期来看,店中店模式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品牌能否解决其固有的弊端,这需要品牌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因此,店中店模式的长期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店中店”模式虽然是当下应对行业压力的优质选择,但也是一种对品牌考验,只有那些能够克服弊端、找到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品牌,才能在这种模式中脱颖而出。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店中店模式的兴起或许只是内卷加剧的一个缩影。未来,品牌需要探索更多创新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025年,行业的内卷或许仍将继续,但“店中店”模式能否成为品牌的“救命稻草”,仍需时间给出答案。

登录 | 注册

库迪咖啡开始卖饭

库迪卖盒饭,盯上打工人

库迪咖啡卖盒饭了,是模式探索还是无奈自救?

一年超4万家门店消失,连锁咖啡行至拐点

联商头条:天虹2024年关闭3家店;库迪咖啡试水卖盒饭

库迪咖啡卖盒饭,比沙县小吃还便宜

迎来拐点!资生堂在中国重回增长

回到顶部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