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医疗」获3.5亿元B轮融资,中国植入式脑机接口正走向临床 | 早起看早期

36氪

2天前

在植入体设计上,阶梯医疗的植入体尺寸约为Neuralink的一半;这也为植入手术的“微创”创造了条件,以提高系统的临床可及性。

此为国内植入式脑机接口领域

金额最高的一笔融资。

海若镜

封面来源Pixabay

36氪获悉,植入式脑机接口企业“阶梯医疗”近日完成3.5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由启明创投、奥博资本、礼来亚洲基金和知名产业投资机构等共同领投,天使轮投资方源来资本继续跟投,启峰资本担任财务顾问。据了解,截至目前,此为国内植入式脑机接口领域金额最高的一笔融资。
本轮资金将用于推动脑机接口产品的临床试验开展、新一代技术研发以及医疗级MEMS生产基地建设,加速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商业化进程。
阶梯医疗成立于2021年8月,专注于微创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以超柔性电极等技术见长。36氪曾于2022年7月深入报道了阶梯医疗的创业信息和技术能力。
目前,阶梯医疗开发的高通量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已完成医疗器械注册性型式检验,用于帮助瘫痪患者完成复杂的脑控任务。
在临床研究方面,阶梯医疗已经开展超过50例脑机接口相关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IIT),建立了大规模的柔性电极人体单细胞数据集。其计划于2025年启动侵入式脑机接口长期埋植前瞻性临床试验(FIM),2026年推进大规模临床试验。
阶梯医疗创始人赵郑拓表示,短期内,阶梯医疗将重点开发植入式脑机接口在医疗场景的应用,包括语言功能重建、人工听觉、面瘫修复及脊髓损伤修复等。长期来看,公司正研发数千通道的新一代脑机接口系统,将推动人机交互效率的提升,“未来期待联合大语言模型、具身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领军企业,共同探索智能化协同的创新路径。”
植入式脑机接口是系统工程,涉及到超柔性电极、微型植入体设计、微创植入术式等多个交叉学科的技术。
阶梯医疗创始团队曾向36氪介绍,脑机接口的研究是一个倒金字塔结构,最底端是神经界面,也是脑机接口的首要技术瓶颈;第二层是全系统开发,需要一个能够完成大脑信号提取、通过信号进行外部控制,再将外部信息传递回大脑的系统,这是脑机接口应用的必经之路;接下来是临床可及性,实现脑机接口在临床的应用和普及;最顶端则是神经科学对大脑的理解,对大脑理解到什么程度,才有可能将它开发或使用到什么程度,这也是人机交互的天花板。
在神经电极领域,阶梯医疗采用超柔性电极设计,通过微纳加工工艺将电极尺寸缩小至头发丝的1/100量级,尺寸约为马斯克Neuralink选用电极的1/5,显著提高了电极柔性。据了解,阶梯医疗超柔性电极的弯曲应力达到了细胞和细胞间作用力的量级,使细胞难以“感知”周围神经电极的存在,有效降低对脑组织的侵入性,形成“没有免疫瘢痕”的神经电极界面,以实现稳定的记录和刺激。
在植入体设计上,阶梯医疗的植入体尺寸约为Neuralink的一半;这也为植入手术的“微创”创造了条件,以提高系统的临床可及性。据介绍,阶梯医疗和临床机构合作的植入手术需在颅骨开3-5毫米微孔,“借助成熟的神经外科微创穿刺技术即可完成,降低了手术创伤和风险。”
在医疗级脑机接口电极的量产方面,阶梯医疗引入了半导体微纳加工工艺,以突破规模化生产难题。其已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药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设施,包含300平方米洁净车间及自主质检实验室,计划2025年投产医疗级脑机接口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微机电系统)生产基地。
在政策支持方面,阶梯医疗入选工信部2023年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项目,同时获得上海市2024年度脑机接口专项政策支持。
脑机接口是多学科交叉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面的人才。除神经科学专业人才外,在一体化神经信号采集与调控系统,需要具备半导体高精密工艺、消费电子、模拟混合集成电路设计、医疗器械研发技术的人才;除研发端,在注册上市、临床市场的把控上,也需要有经验的团队。

现阶段,阶梯医疗正在招募神经科学、微电子工程、人工智能及临床医学等领域的顶尖人才。同时开放与产业链伙伴的战略合作,在技术、资本、政策等多重资源的支持下,共同迎接正在到来的人机交互革命。

在植入体设计上,阶梯医疗的植入体尺寸约为Neuralink的一半;这也为植入手术的“微创”创造了条件,以提高系统的临床可及性。

此为国内植入式脑机接口领域

金额最高的一笔融资。

海若镜

封面来源Pixabay

36氪获悉,植入式脑机接口企业“阶梯医疗”近日完成3.5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由启明创投、奥博资本、礼来亚洲基金和知名产业投资机构等共同领投,天使轮投资方源来资本继续跟投,启峰资本担任财务顾问。据了解,截至目前,此为国内植入式脑机接口领域金额最高的一笔融资。
本轮资金将用于推动脑机接口产品的临床试验开展、新一代技术研发以及医疗级MEMS生产基地建设,加速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商业化进程。
阶梯医疗成立于2021年8月,专注于微创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以超柔性电极等技术见长。36氪曾于2022年7月深入报道了阶梯医疗的创业信息和技术能力。
目前,阶梯医疗开发的高通量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已完成医疗器械注册性型式检验,用于帮助瘫痪患者完成复杂的脑控任务。
在临床研究方面,阶梯医疗已经开展超过50例脑机接口相关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IIT),建立了大规模的柔性电极人体单细胞数据集。其计划于2025年启动侵入式脑机接口长期埋植前瞻性临床试验(FIM),2026年推进大规模临床试验。
阶梯医疗创始人赵郑拓表示,短期内,阶梯医疗将重点开发植入式脑机接口在医疗场景的应用,包括语言功能重建、人工听觉、面瘫修复及脊髓损伤修复等。长期来看,公司正研发数千通道的新一代脑机接口系统,将推动人机交互效率的提升,“未来期待联合大语言模型、具身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领军企业,共同探索智能化协同的创新路径。”
植入式脑机接口是系统工程,涉及到超柔性电极、微型植入体设计、微创植入术式等多个交叉学科的技术。
阶梯医疗创始团队曾向36氪介绍,脑机接口的研究是一个倒金字塔结构,最底端是神经界面,也是脑机接口的首要技术瓶颈;第二层是全系统开发,需要一个能够完成大脑信号提取、通过信号进行外部控制,再将外部信息传递回大脑的系统,这是脑机接口应用的必经之路;接下来是临床可及性,实现脑机接口在临床的应用和普及;最顶端则是神经科学对大脑的理解,对大脑理解到什么程度,才有可能将它开发或使用到什么程度,这也是人机交互的天花板。
在神经电极领域,阶梯医疗采用超柔性电极设计,通过微纳加工工艺将电极尺寸缩小至头发丝的1/100量级,尺寸约为马斯克Neuralink选用电极的1/5,显著提高了电极柔性。据了解,阶梯医疗超柔性电极的弯曲应力达到了细胞和细胞间作用力的量级,使细胞难以“感知”周围神经电极的存在,有效降低对脑组织的侵入性,形成“没有免疫瘢痕”的神经电极界面,以实现稳定的记录和刺激。
在植入体设计上,阶梯医疗的植入体尺寸约为Neuralink的一半;这也为植入手术的“微创”创造了条件,以提高系统的临床可及性。据介绍,阶梯医疗和临床机构合作的植入手术需在颅骨开3-5毫米微孔,“借助成熟的神经外科微创穿刺技术即可完成,降低了手术创伤和风险。”
在医疗级脑机接口电极的量产方面,阶梯医疗引入了半导体微纳加工工艺,以突破规模化生产难题。其已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药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设施,包含300平方米洁净车间及自主质检实验室,计划2025年投产医疗级脑机接口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微机电系统)生产基地。
在政策支持方面,阶梯医疗入选工信部2023年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项目,同时获得上海市2024年度脑机接口专项政策支持。
脑机接口是多学科交叉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面的人才。除神经科学专业人才外,在一体化神经信号采集与调控系统,需要具备半导体高精密工艺、消费电子、模拟混合集成电路设计、医疗器械研发技术的人才;除研发端,在注册上市、临床市场的把控上,也需要有经验的团队。

现阶段,阶梯医疗正在招募神经科学、微电子工程、人工智能及临床医学等领域的顶尖人才。同时开放与产业链伙伴的战略合作,在技术、资本、政策等多重资源的支持下,共同迎接正在到来的人机交互革命。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