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前,多地中小学教师开始筹划家访,但如今,对于入户家访,部分家长配合度不高,有的家长甚至明确拒绝,不少人觉得入户家访已经是“过去式教育”。对于家访,家长们有怎样的担忧?入户家访的形式是否需要改变?
在教育不断发展变革的当下,家访这一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正面临新的挑战。刘艳是一位90后,针对老师入户家访,她认为不如电话或者微信更直接,而且在她看来,家访的“仪式感”不能少。
刘艳:老师要来家访,我提前几天就已经开始筹划了,提前把家里给收拾了一遍,家里的老人让出去遛弯,怕说错话,在外头的水果店订了一些切好的水果和买了一些糕点,心想给老师留个好印象,毕竟人家难得来一次。
不过,也有许多家长对家访表示理解,持欢迎态度。
家长 李守清:我觉得老师家访挺好的。在教育孩子上,老师要比我们家长更有经验,跟老师取取经,我们也能少走点弯路,更加清楚我们在家要如何管教孩子,和老师打好配合。
曾经,家访是教师与学生家庭沟通的重要桥梁。在过去,老师们骑着自行车穿街走巷,走进学生家中,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情况,这种方式拉近了家校距离,让教育充满人情味。然而,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电话、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逐渐成为家校沟通的主要方式。随着社会对个人隐私的重视,有部分家长对老师走进家中会有些顾虑。
家长 张荣凤:平时家长群里发的消息不少,互动也不少,到家里来我觉得没什么必要。我们家长要预留时间等在家里,而且让外人来到家里,也会涉及一些隐私问题,我们可能还会担心有些老师会因为家庭环境、生活条件,影响对孩子的看法和评价。
既然一个电话或一条微信就能和家长沟通联系,那为何还要坚持家访呢?入户家访真的已经成为“过去式教育”吗?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面对面沟通是家长和老师极为重要的交流方法,家访是无法简单用电话和信息文字取代的。入户家访可以直观了解家庭教育,见到学生本人,了解其生活状态,有助于老师真实全面地了解学生状况,避免因 “面子问题” 导致帮困不精准。
储朝晖:比方讲,我们通过电话通过微信,它所能接收到的信息其实是一个单元的信息,不是全息的信息,要了解全息的信息,非常重要的是要到现场。不到现场,事实上你见到的,可能是一种被掩盖了一部分真实情况的信息。在我看来,家访还是非常必要的,有些时候去家访,老师只需要看一看这个情境,很多问题都不需要问,就能够了解了。相反地,如果我们仅仅靠电话,靠发一些问卷,其实很难了解完整的信息。
实际上,抵制或拒绝家访的家长,并非完全反对老师到访,而是反感那种 “拍照打卡” 的形式主义做法。储朝晖表示,入户家访遭遇 “芝麻不开门” 时,老师首先应尊重家长的决定,与家长深入沟通,了解拒绝的具体原因,作出解释,消除家长的顾虑。
储朝晖:作为老师当然要坚守一些相应的规则,入户家访中哪些信息是不能对外传播的,老师要有职业操守,要尊重家长。另外一方面,家长们也不要过度担心老师会不会因为自己家里存在一些问题或者缺陷,就对自己的孩子另眼看待。作为老师,还是要尽可能帮助有需要帮助的家庭,从这个角度,来获取和使用家访所了解到的信息。
面对家访困境,不少学校和老师近年来也在不断创新,通过开展家校共育沙龙、家庭小聚会等方式促进家校沟通。
河南许昌某中学的班主任 李昕:视频家访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实现老师和家长以及学生之间的及时沟通。但我觉得它也只能作为入户家访的一种补充形式。当然,我们也会根据孩子家长的工作性质,以及孩子和家长的接受程度,提供一些新的沟通机会。比如说,如果在家庭情况相似,以及孩子的志趣志同道合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组成几个家庭的小聚会,然后共同来探讨孩子的教育方式。这样的话家访氛围比较轻松,而且效果也会不错。
去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确保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陈志文:我觉得这里边,隐私归隐私,我们都需要尊重,当然我们坚决反对有些老师对孩子的区别对待。家访这种焦虑背后本质实际上是心态问题。在现代社会下,特别需要这种家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当然学校老师在家校协同上要积极、要主动、要发挥它的一些叫桥梁或者主体作用,但是反过来讲,协同过程中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当家长是一个开放的心态,那么,学校、老师就能更多地提供一些协助或者帮助。但家长如果是封闭的心态,不能接受家访,嫌添麻烦,那家校协同又何谈协作。
在家校沟通的天平上,家访的未来究竟该如何书写?是继续坚守传统,还是在创新中寻找新的平衡?这不仅是学校和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更需要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探讨,以寻求最适合孩子成长的家校共育模式。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新学期前,多地中小学教师开始筹划家访,但如今,对于入户家访,部分家长配合度不高,有的家长甚至明确拒绝,不少人觉得入户家访已经是“过去式教育”。对于家访,家长们有怎样的担忧?入户家访的形式是否需要改变?
在教育不断发展变革的当下,家访这一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正面临新的挑战。刘艳是一位90后,针对老师入户家访,她认为不如电话或者微信更直接,而且在她看来,家访的“仪式感”不能少。
刘艳:老师要来家访,我提前几天就已经开始筹划了,提前把家里给收拾了一遍,家里的老人让出去遛弯,怕说错话,在外头的水果店订了一些切好的水果和买了一些糕点,心想给老师留个好印象,毕竟人家难得来一次。
不过,也有许多家长对家访表示理解,持欢迎态度。
家长 李守清:我觉得老师家访挺好的。在教育孩子上,老师要比我们家长更有经验,跟老师取取经,我们也能少走点弯路,更加清楚我们在家要如何管教孩子,和老师打好配合。
曾经,家访是教师与学生家庭沟通的重要桥梁。在过去,老师们骑着自行车穿街走巷,走进学生家中,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情况,这种方式拉近了家校距离,让教育充满人情味。然而,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电话、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逐渐成为家校沟通的主要方式。随着社会对个人隐私的重视,有部分家长对老师走进家中会有些顾虑。
家长 张荣凤:平时家长群里发的消息不少,互动也不少,到家里来我觉得没什么必要。我们家长要预留时间等在家里,而且让外人来到家里,也会涉及一些隐私问题,我们可能还会担心有些老师会因为家庭环境、生活条件,影响对孩子的看法和评价。
既然一个电话或一条微信就能和家长沟通联系,那为何还要坚持家访呢?入户家访真的已经成为“过去式教育”吗?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面对面沟通是家长和老师极为重要的交流方法,家访是无法简单用电话和信息文字取代的。入户家访可以直观了解家庭教育,见到学生本人,了解其生活状态,有助于老师真实全面地了解学生状况,避免因 “面子问题” 导致帮困不精准。
储朝晖:比方讲,我们通过电话通过微信,它所能接收到的信息其实是一个单元的信息,不是全息的信息,要了解全息的信息,非常重要的是要到现场。不到现场,事实上你见到的,可能是一种被掩盖了一部分真实情况的信息。在我看来,家访还是非常必要的,有些时候去家访,老师只需要看一看这个情境,很多问题都不需要问,就能够了解了。相反地,如果我们仅仅靠电话,靠发一些问卷,其实很难了解完整的信息。
实际上,抵制或拒绝家访的家长,并非完全反对老师到访,而是反感那种 “拍照打卡” 的形式主义做法。储朝晖表示,入户家访遭遇 “芝麻不开门” 时,老师首先应尊重家长的决定,与家长深入沟通,了解拒绝的具体原因,作出解释,消除家长的顾虑。
储朝晖:作为老师当然要坚守一些相应的规则,入户家访中哪些信息是不能对外传播的,老师要有职业操守,要尊重家长。另外一方面,家长们也不要过度担心老师会不会因为自己家里存在一些问题或者缺陷,就对自己的孩子另眼看待。作为老师,还是要尽可能帮助有需要帮助的家庭,从这个角度,来获取和使用家访所了解到的信息。
面对家访困境,不少学校和老师近年来也在不断创新,通过开展家校共育沙龙、家庭小聚会等方式促进家校沟通。
河南许昌某中学的班主任 李昕:视频家访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实现老师和家长以及学生之间的及时沟通。但我觉得它也只能作为入户家访的一种补充形式。当然,我们也会根据孩子家长的工作性质,以及孩子和家长的接受程度,提供一些新的沟通机会。比如说,如果在家庭情况相似,以及孩子的志趣志同道合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组成几个家庭的小聚会,然后共同来探讨孩子的教育方式。这样的话家访氛围比较轻松,而且效果也会不错。
去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确保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陈志文:我觉得这里边,隐私归隐私,我们都需要尊重,当然我们坚决反对有些老师对孩子的区别对待。家访这种焦虑背后本质实际上是心态问题。在现代社会下,特别需要这种家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当然学校老师在家校协同上要积极、要主动、要发挥它的一些叫桥梁或者主体作用,但是反过来讲,协同过程中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当家长是一个开放的心态,那么,学校、老师就能更多地提供一些协助或者帮助。但家长如果是封闭的心态,不能接受家访,嫌添麻烦,那家校协同又何谈协作。
在家校沟通的天平上,家访的未来究竟该如何书写?是继续坚守传统,还是在创新中寻找新的平衡?这不仅是学校和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更需要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探讨,以寻求最适合孩子成长的家校共育模式。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