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1(程序性死亡蛋白1)和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的发现,彻底改变了癌症治疗的格局。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该领域的两位先驱James Allison和Tasuku Honjo,以表彰他们在免疫检查点治疗中的贡献。如今,PD-1/PD-L1抑制剂已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明星药物”,但这一领域仍充满挑战:为何部分患者响应不佳?耐药性如何产生?联合治疗如何优化?本文将深入解析PD-1/PD-L1的生物学功能、调控机制及其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结合最新研究进展,探讨未来发展方向。
一、PD-1/PD-L1的生理功能:免疫系统的“双刃剑”
1.免疫稳态的“守门人”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PD-1/PD-L1是维持免疫平衡的关键分子。T细胞的激活需要“双信号”:- 第一信号:T细胞受体(TCR)识别抗原呈递细胞(APC)表面的MHC-抗原复合物。
- 第二信号:共刺激分子(如CD28与B7结合)提供激活信号。
- 抑制T细胞活化:PD-L1与PD-1结合后,通过招募磷酸酶SHP2,阻断TCR下游信号(如ZAP70、CD28),抑制IL-2等细胞因子分泌。
- 调控Treg功能:促进调节性T细胞(Treg)的免疫抑制活性,防止自身免疫反应。

图1:PD-1/PD-L1通过SHP2抑制T细胞信号通路2.超越免疫:PD-L1的“多面性”
近年研究发现,PD-L1不仅存在于细胞膜,还可进入细胞核或通过外泌体释放:- 核内PD-L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核PD-L1通过激活Gas6/MerTK信号促进肿瘤增殖。
- 外泌体PD-L1:循环中的外泌体PD-L1可远程抑制T细胞功能,导致免疫治疗耐药。
二、PD-1/PD-L1与疾病:从自身免疫到癌症
1.自身免疫疾病:平衡的打破
PD-1/PD-L1信号异常与多种自身免疫病相关(图2):- 1型糖尿病(T1DM):胰岛β细胞通过PD-L1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PD-1抑制剂可能诱发糖尿病。
-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PD-1+ CD4+ T细胞线粒体异常激活,促进炎症因子释放。
- 多发性硬化(MS):PD-1基因多态性与疾病进展相关,阻断PD-1加剧神经炎症。

图2:PD-1/PD-L1信号失衡导致自身免疫反应2.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双刃剑”
移植后,供体PD-L1与受体PD-1的相互作用可抑制排斥反应,但使用PD-1抑制剂可能导致移植物失功。临床案例显示,肝移植后使用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可能引发急性排斥。
三、癌症中的PD-1/PD-L1:免疫逃逸的“帮凶”
1.T细胞耗竭:免疫系统的“疲劳”
肿瘤微环境(TME)中,持续抗原刺激导致T细胞耗竭(图3a):- 表型特征:高表达PD-1、LAG3、TIM-3等抑制性受体,分泌IFN-γ能力下降。
- 代谢重编程:PD-1信号抑制糖酵解,增强脂肪酸氧化(FAO),促进Treg分化。
2.免疫抑制微环境的构建
- Treg扩增:PD-L1通过PI3K/Akt/mTOR通路促进诱导性Treg(iTreg)生成。
- M2型巨噬细胞极化:PD-1+ TAM(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分泌VEGF、IL-10,促进血管生成(图3c)。
- NK细胞功能抑制:肿瘤细胞通过“胞啃作用”(Trogocytosis)将PD-1转移至NK细胞,削弱其杀伤能力(图3d)。

图3:PD-1/PD-L1通过多机制抑制抗肿瘤免疫
四、PD-1/PD-L1的调控机制:从基因到代谢
1.遗传与表观遗传调控
- 基因扩增与结构变异:9p24.1染色体区域的PD-L1扩增常见于霍奇金淋巴瘤。
- DNA甲基化:PD-L1启动子低甲基化与其高表达相关,去甲基化药物(如地西他滨)可增强免疫治疗响应。
2.转录与转录后调控
- 关键转录因子:MYC、STAT1、NF-κB直接结合PD-L1启动子。IFN-γ通过JAK/STAT通路诱导PD-L1表达。
- 非编码RNA:miR-34、miR-200通过结合PD-L1 mRNA的3’UTR抑制其翻译;lncRNA MALAT1则作为miRNA海绵间接上调PD-L1。
3.翻译后修饰:PD-L1的“变形记”
- 糖基化:N192和N200位点的糖基化保护PD-L1免于降解。EGFR信号通过上调B3GNT3促进糖基化。
- 泛素化:E3连接酶STUB1促进PD-L1降解,而去泛素化酶USP7则稳定PD-L1。
- 棕榈酰化:DHHC3介导的PD-L1棕榈酰化增强其膜定位,抑制棕榈酰化可提升T细胞杀伤效率。

五、PD-1/PD-L1抑制剂:临床应用的“革命”
1.抗体药物:从实验室到病床
目前已有6种PD-1/PD-L1抗体获批(表1),包括:- 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首个获批用于实体瘤的“不限癌种”药物。
- 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在黑色素瘤、肺癌中显示长期生存获益。
表1:已获批的PD-1/PD-L1抑制剂(部分示例)
2.耐药性:难以回避的挑战
- 肿瘤内在因素:IFN-γ信号缺失、PTEN突变导致PI3K通路激活。
- 微环境因素:Treg浸润、乳酸堆积抑制T细胞代谢。
- 表观遗传改变: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活性上调PD-L1。
六、联合治疗:1+1>2的智慧
1.免疫检查点联合:CTLA-4 + PD-1
- 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晚期黑色素瘤5年生存率提升至52%,但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增加。
2.靶向治疗协同:抗血管生成 + PD-1
- 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肝癌一线治疗中,中位生存期延长至19.2个月。
- 机制:血管正常化促进T细胞浸润,逆转免疫抑制微环境。
3.放疗与化疗:免疫原性死亡的“助攻”
- 放疗:诱导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释放抗原增强PD-1抑制剂疗效。
- 化疗:紫杉醇等药物清除免疫抑制性细胞,提升T细胞应答。
4.新型策略:溶瘤病毒与细胞治疗
- 溶瘤病毒(如T-VEC):直接裂解肿瘤细胞并释放抗原,联合PD-1抑制剂显著延长生存期。
- CAR-T联合PD-1阻断:PD-1敲除的CAR-T细胞在卵巢癌中显示持久抗肿瘤活性。
七、未来展望:精准免疫治疗的“拼图”
1.生物标志物:寻找“对的”患者
- 肿瘤突变负荷(TMB):高TMB肿瘤更可能响应免疫治疗。
- 肠道菌群:特定菌群(如瘤胃球菌)可增强PD-1疗效。
2.新技术:基因编辑与人工智能
- CRISPR-Cas9:敲除T细胞PD-1基因,增强抗肿瘤活性。
- AI预测模型:通过多组学数据预测治疗响应,实现个性化用药。
3.挑战与反思
- 毒性管理:心肌炎、肺炎等irAE需早期识别和干预。
结语
PD-1/PD-L1研究的每一步突破,都深刻改变了癌症治疗的范式。从分子机制到临床转化,从单药治疗到联合策略,这一领域仍在快速演进。未来,通过跨学科合作与技术创新,我们有望揭开更多免疫系统的奥秘,让更多患者受益于精准免疫治疗。如果你是患者:你会选择参加PD-1抑制剂的临床试验吗?最关心哪些风险?
如果你是研究者:你认为下一代免疫检查点药物的方向是什么?
社会视角:高昂的免疫治疗费用如何平衡创新与可及性?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
生物制品微信群!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不代表本站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