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医生蒋政宇:我希望大家像看电影一样看这本书

新周刊

10小时前

此前,我们采访过麻醉医生蒋政宇,撰写了一篇根据当时热点报道的《无痛分娩之困,最着急的是麻醉医生》,展示了麻醉医生的工作日常和困境。...蒋政宇:最近几年关于麻醉的科普逐渐增多,大多数人其实慢慢知道麻醉医生保命这个概念。
图片
图片




















《深呼吸,开始麻醉了》一书入选“2024年度南方好书”,我们与作者蒋政宇聊了聊写作与麻醉医学那些事儿。

“我收到了非常多患者、患者家属、同行、医学生的感谢、互动和交流。这本书给他们带来的影响远超我能想象的范围。我看到基于具体视角的医学科普,是有生命力、能共鸣的,这是这些信息和知识能够深入人心的基础。所以我也想继续以这样的方式去讲述关于麻醉医生的故事。”蒋政宇在受访时表示。


作者 | 玛丽奥
编辑 | 萧奉
题图 | 《机智的医生生活 第二季》
麻醉医生,在医院里一向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色。很多人误以为这是个吃香且休闲的职业,但其实麻醉医生除了起早贪黑地跟手术,还要时刻精神高度紧张,因为他们除了日常的“麻醉和镇痛”,还承担了复苏急救、重症救治、无痛分娩等临床工作,要面对术中大出血的人、刚娩出就没了呼吸的婴儿、晚期癌痛患者……

此前,我们采访过麻醉医生蒋政宇,撰写了一篇根据当时热点报道的《无痛分娩之困,最着急的是麻醉医生》,展示了麻醉医生的工作日常和困境。今年,蒋政宇所写的书《深呼吸,开始麻醉了》入选南方传媒“2024年度南方好书”,我们回访了他,聊聊这本关于麻醉医生的“故事书”。

图片

《深呼吸,开始麻醉了》

蒋政宇 著

广东科技出版社有限公司,2024-2

“患者熟睡的时候,
我们一直都在身边”

新周刊你最初为什么想要做这样一本关于麻醉行业的书?

蒋政宇写书的原因并不复杂,也远没有上升到关于麻醉行业的考虑,而是当时在网上有写一些自己做麻醉的故事,发现大家对我们的工作知之甚少,让我有了去科普的初衷。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一位编辑,她觉得我写的真实的麻醉案例很吸引人,才慢慢组织规划了这样一本书。我想让大家了解我的工作,了解一个年轻麻醉医生在碰到突发情景时候的反应、思考和处理,更想告诉大家麻醉其实没有那么神秘,患者熟睡的时候,我们一直都在身边。

图片

(图/《问心》)


新周刊你一般会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写作?

蒋政宇这本书的绝大多数写作时间,是在医院值班的时候。有的时候夜里不忙,我就坐在办公室码字,碰到来急诊手术了就去忙,忙完回来有的时候又能写一点,断断续续写了大半年的时间。

新周刊迄今,病人对麻醉医生的误解还集中在哪些地方?你希望通过这本书改变大众对麻醉医生的哪些固有看法?

蒋政宇最近几年关于麻醉的科普逐渐增多,大多数人其实慢慢知道麻醉医生保命这个概念。但对我们其他的职责和麻醉一些基本概念可能并不清楚,比如麻醉医生是不是可以治疗慢性疼痛,无痛诊疗是不是就是上全麻,麻醉风险到底是什么风险,等等。我希望通过我写的故事告诉大家麻醉医生的方方面面,其实麻醉医生的工作内容很广泛、很精彩。

图片
麻醉远不是“打一针”这么简单。(图/受访者提供)

新周刊麻醉医生的工作很少进入公众视野,你在平衡专业内容与大众可读性上做了哪些努力?

蒋政宇每一个麻醉故事,我尽可能呈现出实景,就像你在那个场景下,看到我们如何配合手术、如何抢救,我内心的思考、纠结,以及碰到突发状况的慌乱,等等。我希望大家就像看电影一样去看这本书。我没有写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有一些概念的介绍我也尽可能做到通俗。应该说这并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科普书,而是一本关于麻醉医生的故事书。

新周刊这本书出版后,麻醉行业有什么反应?有没有同行跟你交流感受?

蒋政宇挺多同行都给予了肯定,甚至有老师说咱们麻醉医生终于有自己的“工作手记”了,这些都令我有些受宠若惊。其实麻醉医生如何做科普是我们行业的一个难点,大家都很困惑于要怎么做,毕竟我们不直接接诊患者。所以我选择的角度是,用一个一个真实的案例故事,把工作画面实景展现出来,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我相信医学科普并不一定要硬核、晦涩,也可以很轻松地像看一个电影一样去了解。

图片

(图/《中国医生》)

新周刊如今,麻醉医生的缺口还有多大?

蒋政宇按照欧美发达国家的标准,我们的缺口在十几到二十万。目前全国统计的麻醉执业医师大概有10万人,所以是非常紧缺的职业。

新周刊最近一年里,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手术是?

蒋政宇非气管插管胸腔镜肺部分切除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Tubeless麻醉。过去我们全身麻醉时因为术中呼吸支持的需要会进行插管,并且搭配自主呼吸阻断、肺隔离技术等等,但这些操作对患者正常呼吸生理有很大影响,也伴随一些潜在的损伤和风险。现在凭借麻醉神经阻滞、更高效可控的药物和监测技术的进步,患者可以不用插管、保留自主呼吸就顺利完成肺部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这是麻醉技术进步为患者带来的确确实实的福音。

图片

麻醉医生给病人戴上口罩。(图/视觉中国)


新周刊患者被麻醉之后,会不会在你们面前说一些奇奇怪怪、天马行空的话?

蒋政宇麻醉状态不会,不然那就是麻醉失败了嘛。但麻醉苏醒阶段可能会有。比如曾经我也碰到过患者醒来握着我的手叫我兄弟,跟我说他这个工作如何如何做得好,领导如何表扬了他,全靠我当时帮了他一把……一股脑说一堆话,眼睛却一下都没睁开。

新周刊除了专业技能外,你认为麻醉医生还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蒋政宇临危不乱和处变不惊。这可能需要长时间的临床经验慢慢培养起来。麻醉医生的决策常常是在面对突发状况的10秒内作出的决定,因此,麻醉医生除了要专业技术扎实,理论基础过硬,还要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能够冷静思考,综合判断,把信息整合起来然后理性决策。这是非常重要的素质,也是麻醉医生水平的体现。

图片

手持呼吸器的麻醉医生。(图/视觉中国)


新周刊麻醉医生这份职业,对你的生活和价值观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蒋政宇我其实是比较外向的人,也就是E人,但麻醉这个职业可能让我更内敛一点,就是会让我有意识地在碰到问题的时候先冷静下来,整合信息,冷静思考,不能冒进。另外一个是我对价值感的认识。手术的成功麻醉医生是站在幕后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工作不重要,没有价值。我更加明白,我们应该追求的价值感,是对他人真正带来的积极的改变,而不一定是站在聚光灯下。

麻醉医生是一个个具体的、
活生生的人
新周刊得知自己获得“2024年度南方好书”这个奖时,是什么心情?

蒋政宇很惊喜,确实没想到第一次写书能收获这样的肯定,也有一种被看到的感觉。那天我发了条朋友圈,写的是,这是对第一次写书的我最好的鼓励,我会继续讲好麻醉故事。

图片

(图/《中国医生》)


新周刊本书出版后,你有收到哪些印象深刻的反馈吗?对你后续创作是否有启发?

蒋政宇我收到了非常多患者、患者家属、同行、医学生的感谢、互动和交流。这本书给他们带来的影响远超我能想象的范围。我看到基于具体视角的医学科普,是有生命力、能共鸣的,这是这些信息和知识能够深入人心的基础。所以我也想继续以这样的方式去讲述关于麻醉医生的故事。我想写出更多视角、更加深入的体验,让大家看到,麻醉医生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标签或者带着定义的形象,而是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

新周刊看到你目前在进行第二本书的创作,可以透露一下主要内容是什么吗?跟第一本有什么差别?

蒋政宇第二本还是会给予麻醉医生的视角,但可能会更加偏向医学人文角度,描写麻醉医生眼中医院里的种种,医生和患者一同经历的故事。我大概梳理几个关键词和标签,比如我们共同面临的选择,医生和患者不同的两难困境,绝境时看不到希望的苦熬,最后的时间里我们如何告别,等等。相比于第一本书注重展现麻醉医生的工作内容,第二本书想聚焦在这些工作中我的思考和感受。

图片

麻醉医生常常会戴“花帽子”,方便更好地被辨认出来。(图/受访者提供)


新周刊如今的麻醉医生,有没有面临哪些新困境?

蒋政宇麻醉业务量的上升是爆炸性的,这是舒适化医疗普及的必要,但也让我们确实不堪重负。这条路走得并不容易,尤其在压力日益增加的现代城市中,长周期的职业成长和投入让很多同行不堪重负,希望国家和社会能够更加关爱我们年轻医生,给予更多支持吧。

新周刊近年来,麻醉药物的研发有没有新突破?对你们的工作带来了哪些显著改变?

蒋政宇最近几年麻醉药物变得更加可控、安全、舒适,并发症也逐渐减少。我们国内也有很多优秀的原研药物上市。从工作上看,就是临床麻醉相关死亡率的显著降低,以及越来越多的高龄患者安全地接受麻醉和手术。曾经,困扰很多患者的是“难过麻醉关”;现在,药物和监测技术的进步让我们能够更加有信心地面对和解决“麻醉难关”。比如,我实习时75岁以上高龄患者的麻醉还非常少,做的时候也慎之又慎,现在已经是非常常见的情况了,而且我们也能够保证他们的安全和舒适。

图片

(图/《关于唐医生的一切》)

在改革开放潮流中得风气之先的广东,同时也是文学高地、出版高地。

由南方出版传媒评选的“2024年度南方好书”,是对过去一年旗下11家出版社所出版优秀图书的一次重要回顾。《深呼吸,开始麻醉了》即在进入榜单的20种好书之列。这份榜单涵盖新南方写作、地方文化、湾区风采等主题,让我们得以观察到当下的文化趋势和社会风向。

图片

此前,我们采访过麻醉医生蒋政宇,撰写了一篇根据当时热点报道的《无痛分娩之困,最着急的是麻醉医生》,展示了麻醉医生的工作日常和困境。...蒋政宇:最近几年关于麻醉的科普逐渐增多,大多数人其实慢慢知道麻醉医生保命这个概念。
图片
图片




















《深呼吸,开始麻醉了》一书入选“2024年度南方好书”,我们与作者蒋政宇聊了聊写作与麻醉医学那些事儿。

“我收到了非常多患者、患者家属、同行、医学生的感谢、互动和交流。这本书给他们带来的影响远超我能想象的范围。我看到基于具体视角的医学科普,是有生命力、能共鸣的,这是这些信息和知识能够深入人心的基础。所以我也想继续以这样的方式去讲述关于麻醉医生的故事。”蒋政宇在受访时表示。


作者 | 玛丽奥
编辑 | 萧奉
题图 | 《机智的医生生活 第二季》
麻醉医生,在医院里一向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色。很多人误以为这是个吃香且休闲的职业,但其实麻醉医生除了起早贪黑地跟手术,还要时刻精神高度紧张,因为他们除了日常的“麻醉和镇痛”,还承担了复苏急救、重症救治、无痛分娩等临床工作,要面对术中大出血的人、刚娩出就没了呼吸的婴儿、晚期癌痛患者……

此前,我们采访过麻醉医生蒋政宇,撰写了一篇根据当时热点报道的《无痛分娩之困,最着急的是麻醉医生》,展示了麻醉医生的工作日常和困境。今年,蒋政宇所写的书《深呼吸,开始麻醉了》入选南方传媒“2024年度南方好书”,我们回访了他,聊聊这本关于麻醉医生的“故事书”。

图片

《深呼吸,开始麻醉了》

蒋政宇 著

广东科技出版社有限公司,2024-2

“患者熟睡的时候,
我们一直都在身边”

新周刊你最初为什么想要做这样一本关于麻醉行业的书?

蒋政宇写书的原因并不复杂,也远没有上升到关于麻醉行业的考虑,而是当时在网上有写一些自己做麻醉的故事,发现大家对我们的工作知之甚少,让我有了去科普的初衷。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一位编辑,她觉得我写的真实的麻醉案例很吸引人,才慢慢组织规划了这样一本书。我想让大家了解我的工作,了解一个年轻麻醉医生在碰到突发情景时候的反应、思考和处理,更想告诉大家麻醉其实没有那么神秘,患者熟睡的时候,我们一直都在身边。

图片

(图/《问心》)


新周刊你一般会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写作?

蒋政宇这本书的绝大多数写作时间,是在医院值班的时候。有的时候夜里不忙,我就坐在办公室码字,碰到来急诊手术了就去忙,忙完回来有的时候又能写一点,断断续续写了大半年的时间。

新周刊迄今,病人对麻醉医生的误解还集中在哪些地方?你希望通过这本书改变大众对麻醉医生的哪些固有看法?

蒋政宇最近几年关于麻醉的科普逐渐增多,大多数人其实慢慢知道麻醉医生保命这个概念。但对我们其他的职责和麻醉一些基本概念可能并不清楚,比如麻醉医生是不是可以治疗慢性疼痛,无痛诊疗是不是就是上全麻,麻醉风险到底是什么风险,等等。我希望通过我写的故事告诉大家麻醉医生的方方面面,其实麻醉医生的工作内容很广泛、很精彩。

图片
麻醉远不是“打一针”这么简单。(图/受访者提供)

新周刊麻醉医生的工作很少进入公众视野,你在平衡专业内容与大众可读性上做了哪些努力?

蒋政宇每一个麻醉故事,我尽可能呈现出实景,就像你在那个场景下,看到我们如何配合手术、如何抢救,我内心的思考、纠结,以及碰到突发状况的慌乱,等等。我希望大家就像看电影一样去看这本书。我没有写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有一些概念的介绍我也尽可能做到通俗。应该说这并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科普书,而是一本关于麻醉医生的故事书。

新周刊这本书出版后,麻醉行业有什么反应?有没有同行跟你交流感受?

蒋政宇挺多同行都给予了肯定,甚至有老师说咱们麻醉医生终于有自己的“工作手记”了,这些都令我有些受宠若惊。其实麻醉医生如何做科普是我们行业的一个难点,大家都很困惑于要怎么做,毕竟我们不直接接诊患者。所以我选择的角度是,用一个一个真实的案例故事,把工作画面实景展现出来,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我相信医学科普并不一定要硬核、晦涩,也可以很轻松地像看一个电影一样去了解。

图片

(图/《中国医生》)

新周刊如今,麻醉医生的缺口还有多大?

蒋政宇按照欧美发达国家的标准,我们的缺口在十几到二十万。目前全国统计的麻醉执业医师大概有10万人,所以是非常紧缺的职业。

新周刊最近一年里,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手术是?

蒋政宇非气管插管胸腔镜肺部分切除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Tubeless麻醉。过去我们全身麻醉时因为术中呼吸支持的需要会进行插管,并且搭配自主呼吸阻断、肺隔离技术等等,但这些操作对患者正常呼吸生理有很大影响,也伴随一些潜在的损伤和风险。现在凭借麻醉神经阻滞、更高效可控的药物和监测技术的进步,患者可以不用插管、保留自主呼吸就顺利完成肺部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这是麻醉技术进步为患者带来的确确实实的福音。

图片

麻醉医生给病人戴上口罩。(图/视觉中国)


新周刊患者被麻醉之后,会不会在你们面前说一些奇奇怪怪、天马行空的话?

蒋政宇麻醉状态不会,不然那就是麻醉失败了嘛。但麻醉苏醒阶段可能会有。比如曾经我也碰到过患者醒来握着我的手叫我兄弟,跟我说他这个工作如何如何做得好,领导如何表扬了他,全靠我当时帮了他一把……一股脑说一堆话,眼睛却一下都没睁开。

新周刊除了专业技能外,你认为麻醉医生还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蒋政宇临危不乱和处变不惊。这可能需要长时间的临床经验慢慢培养起来。麻醉医生的决策常常是在面对突发状况的10秒内作出的决定,因此,麻醉医生除了要专业技术扎实,理论基础过硬,还要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能够冷静思考,综合判断,把信息整合起来然后理性决策。这是非常重要的素质,也是麻醉医生水平的体现。

图片

手持呼吸器的麻醉医生。(图/视觉中国)


新周刊麻醉医生这份职业,对你的生活和价值观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蒋政宇我其实是比较外向的人,也就是E人,但麻醉这个职业可能让我更内敛一点,就是会让我有意识地在碰到问题的时候先冷静下来,整合信息,冷静思考,不能冒进。另外一个是我对价值感的认识。手术的成功麻醉医生是站在幕后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工作不重要,没有价值。我更加明白,我们应该追求的价值感,是对他人真正带来的积极的改变,而不一定是站在聚光灯下。

麻醉医生是一个个具体的、
活生生的人
新周刊得知自己获得“2024年度南方好书”这个奖时,是什么心情?

蒋政宇很惊喜,确实没想到第一次写书能收获这样的肯定,也有一种被看到的感觉。那天我发了条朋友圈,写的是,这是对第一次写书的我最好的鼓励,我会继续讲好麻醉故事。

图片

(图/《中国医生》)


新周刊本书出版后,你有收到哪些印象深刻的反馈吗?对你后续创作是否有启发?

蒋政宇我收到了非常多患者、患者家属、同行、医学生的感谢、互动和交流。这本书给他们带来的影响远超我能想象的范围。我看到基于具体视角的医学科普,是有生命力、能共鸣的,这是这些信息和知识能够深入人心的基础。所以我也想继续以这样的方式去讲述关于麻醉医生的故事。我想写出更多视角、更加深入的体验,让大家看到,麻醉医生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标签或者带着定义的形象,而是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

新周刊看到你目前在进行第二本书的创作,可以透露一下主要内容是什么吗?跟第一本有什么差别?

蒋政宇第二本还是会给予麻醉医生的视角,但可能会更加偏向医学人文角度,描写麻醉医生眼中医院里的种种,医生和患者一同经历的故事。我大概梳理几个关键词和标签,比如我们共同面临的选择,医生和患者不同的两难困境,绝境时看不到希望的苦熬,最后的时间里我们如何告别,等等。相比于第一本书注重展现麻醉医生的工作内容,第二本书想聚焦在这些工作中我的思考和感受。

图片

麻醉医生常常会戴“花帽子”,方便更好地被辨认出来。(图/受访者提供)


新周刊如今的麻醉医生,有没有面临哪些新困境?

蒋政宇麻醉业务量的上升是爆炸性的,这是舒适化医疗普及的必要,但也让我们确实不堪重负。这条路走得并不容易,尤其在压力日益增加的现代城市中,长周期的职业成长和投入让很多同行不堪重负,希望国家和社会能够更加关爱我们年轻医生,给予更多支持吧。

新周刊近年来,麻醉药物的研发有没有新突破?对你们的工作带来了哪些显著改变?

蒋政宇最近几年麻醉药物变得更加可控、安全、舒适,并发症也逐渐减少。我们国内也有很多优秀的原研药物上市。从工作上看,就是临床麻醉相关死亡率的显著降低,以及越来越多的高龄患者安全地接受麻醉和手术。曾经,困扰很多患者的是“难过麻醉关”;现在,药物和监测技术的进步让我们能够更加有信心地面对和解决“麻醉难关”。比如,我实习时75岁以上高龄患者的麻醉还非常少,做的时候也慎之又慎,现在已经是非常常见的情况了,而且我们也能够保证他们的安全和舒适。

图片

(图/《关于唐医生的一切》)

在改革开放潮流中得风气之先的广东,同时也是文学高地、出版高地。

由南方出版传媒评选的“2024年度南方好书”,是对过去一年旗下11家出版社所出版优秀图书的一次重要回顾。《深呼吸,开始麻醉了》即在进入榜单的20种好书之列。这份榜单涵盖新南方写作、地方文化、湾区风采等主题,让我们得以观察到当下的文化趋势和社会风向。

图片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10小时前 不敢看。但为医生们和作者点个赞👍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