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家 行业】春节假期2周内消息汇总,新势力方面,1月销量:新势力环比普遍下滑,小鹏升至第1,环比下滑并非新势力独有现象,跟补贴政策没有无缝衔接有关。车企对2025年展望没有中汽中心乐观。电动化造车门槛重新拔高,市场不会再提供犯错机会。2024年底之后,特斯拉再推新优惠,多家车企也同步跟进购车优惠政策。
传统车方面,上汽和华为合作“尚界”,2024年利润减少9成,减持计提完成,上汽通用清理库存,利空出尽,2025轻装上阵。
海外方面,本田日产合并案接近破裂,雷克萨斯确认国产。全球车企利润普遍下滑背景下,法拉利去年业绩超预期,今年将推出首款电动车。
行业方面,中国对美国产大排量汽车和皮卡加征10%关税,不包括电动车。二手车交易欠缺透明度,主管单位支持建设信息查询平台。
2025年2月1日,多家造车新势力发布月度销量数据,受多重因素影响,2025年1月,造车新势力销量普遍环比下滑。其中,华为鸿蒙智行的销量环比下滑29.3%至3.5万辆,但仍夺得造车新势力榜首。
小鹏汽车:月度销量环比下滑幅度最小,为17.3%。小鹏汽车以30350辆的成绩位居月销量第二名。
理想汽车:是2024年新势力销冠,年总销量超过50万辆。2025年1月,理想汽车月销量环比下滑48.9%至29927辆,排名跌至第三。
零跑汽车、小米汽车和蔚来:月销量分别为25170辆、超20000辆和13863辆,环比下滑幅度分别为40.8%、20%和55.5%。
拓展阅读:
1. 1月销量环比下滑并非造车新势力独有现象
a.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下称“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1月1日至19日,全国乘用车零售量为105万辆,同比下降5%,环比下降27%;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零售42.3万辆,同比增长26%,环比下降39%。
b.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周,乘用车日均零售量仅为3.9万辆,同比下降28%,环比下降38%。
2. 销量环比下滑跟补贴政策没有无缝衔接有关
a. 2024年,主管部门先后推出汽车报废更新补贴和置换更新补贴。消费者报废达到条件的汽车再购买新车,最多可获得2万元补贴;卖掉旧车购买新车也能获得最高约1.5万元补贴。两项补贴政策于2024年底到期。
b. 在补贴政策到期之前,国内汽车市场在12月的销量达到高峰。2024年的补贴措施刺激部分消费者提前更换车辆,对2025年车市有一定透支。同时,补贴政策是否延续到2025年尚未明确时,消费者有观望情绪。
c. 直到1月8日,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才宣布继续实施汽车报废更新和置换更新补贴政策,标准与2024年保持一致。
3. 新补贴政策还可以继续拉动汽车销量增长
a. 行业机构普遍认为,在新一轮消费刺激措施下,车市有望在2025年继续保持增长。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汽中心”)认为,新一轮刺激政策能够带来约410万辆市场增量,拉动零售额增加超5800亿元。
b. 中汽中心此前预测,2025年汽车国内和海外市场总销量将达到3250万辆,保持微增长。中汽协和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的预测数据分别为3290万和3200万辆。
4. 但企业对2025年展望没有中汽中心乐观
a. 接近行业机构预测数据下限甚至更低,车企人士认为,消费刺激政策通常边际效用递减,国内需求仍然不足,而海外市场压力与日俱增,2025年的竞争烈度将是2024年的“加强版”。
b. 造车新势力面临的竞争形势可能更加严峻,其中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实现盈利。随着主流车企纷纷转型,造车新势力的先发优势可能会逐步丧失。鸿蒙智行、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等希望通过智能化重新构筑护城河,但其他车企也在智能化方向奋力追赶。
5. 电动化造车门槛重新拔高,市场不会再提供犯错机会
a. 随着国内“最后一个新势力”小米汽车正式入局,造车“百团大战”接近尾声,电动化拉低的造车门槛将重新拔高。市场不会再提供犯错机会,极越汽车在2024年底“闪崩”就是例证。
b. 中国汽车销量将进入缓慢增长的波动阶段
6.自动驾驶:新维度搏杀开始,是最后的决赛
a. 2025年1月6日国际消费电子展(CES)期间,英伟达CEO黄仁勋称,在Waymo和特斯拉取得成功之后,自动驾驶时代终于到来了。
b. 特斯拉将通过智能驾驶系统FSD(Full-Self Driving)逐渐迭代升级达成自动驾驶。该公司CEO马斯克希望FSD能在2025年一季度落地中国。特斯拉是智能驾驶领头羊,FSD入华可能是行业新层次竞争的“发令枪”。
c. 理想汽车董事长李想在一场直播中称,电动化和智能化是汽车行业竞争的两个阶段,其中高级别自动驾驶将是决赛。他列举出跻身决赛的条件:500万辆以上的智能汽车车队规模、人工智能模型能力和足够多的钱。
7. 2025价格战继续打,格局什么时候稳定,战争什么时候停下
a. 头部企业明确表示,当占据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后,也将寻求良性经营模式,保持现金流正常周转。
b.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公司新年致辞中呼吁:“不简单打价格战,旗帜鲜明反对‘内卷式恶性竞争’”。
c. 比亚迪要冲击500万辆销量目标,而奇瑞汽车宣布要进入全球车企销量前十。这意味着,奇瑞汽车销量要达到300万辆。
d. 在造车新势力中,华为鸿蒙智行曾提出2025年各品牌总销量达到100万辆。零跑汽车的目标是50万辆,增速同比超过70%。刚交付不满一年的小米汽车为新年提出了30万辆目标。
e. “所有的企业都想取得增长,市场是有限的,价格战怎么可能停呢?”
f. 年初,不少车企抢先行动。2024年12月24日,特斯拉(NASDAQ:TSLA)宣布,延长五年零息优惠期限至2025年1月31日。1月又再次发布优惠政策。
g. 12月27日,比亚迪宣布,两款畅销车型限时优惠1万元。
h. 2025年1月1日,奇瑞星途、捷豹、小鹏汽车、吉利极氪等多个品牌宣布降价或限时优惠。蔚来以及第二品牌乐道还承诺为将来不能获得政府以旧换新补贴的车主兜底。
8. 价格战的激烈程度主要取决于比亚迪,小心舆论压力
a. 2024年比亚迪销量超越上汽集团,成为国内第一大车企。如果比亚迪不再冲击更大规模,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和奇瑞汽车等企业不会牺牲利润主动发起价格战。
b. 由于主管部门进行了“窗口指导”,比亚迪难以在2025年继续直接复刻前两年改版降价的战术。但比亚迪会考虑在主流车型大规模普及智能驾驶系统,并免费赠送智驾功能。“竞争对手可能很难直接跟进。比亚迪还会推出新产品攻向中高端市场。
c. 在过去两年,比亚迪连续发起价格战抢夺市场份额,去年比亚迪致函供应商、要求降价的截图在网络曝光,更是引发广泛质疑。比亚迪如果连续第三年发起价格战,可能会承受较大舆论压力。
短评:
价格战是中性词,除非企业组织价格同盟或者低价倾销,政府一般不会干预。主管部门是否采取措施应着重考虑企业行为是否损害消费者利益或者破坏公平市场环境。目前很难找到证据认定某个车企实施了“低价倾销”。
当下中国汽车企业品牌和产能都存在盲目扩张情况,品牌定位重复,销量规模不大,部分车企产能利用率不足。2024年,月销量低于5000辆的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有40多个。例如高合汽车工厂产能达15万辆,年销量不足5000辆,该公司已经进入重整阶段。车企品牌内部整合将是未来趋势,弱势企业被迫接受淘汰命运。
【汽车之家 行业】春节假期2周内消息汇总,新势力方面,1月销量:新势力环比普遍下滑,小鹏升至第1,环比下滑并非新势力独有现象,跟补贴政策没有无缝衔接有关。车企对2025年展望没有中汽中心乐观。电动化造车门槛重新拔高,市场不会再提供犯错机会。2024年底之后,特斯拉再推新优惠,多家车企也同步跟进购车优惠政策。
传统车方面,上汽和华为合作“尚界”,2024年利润减少9成,减持计提完成,上汽通用清理库存,利空出尽,2025轻装上阵。
海外方面,本田日产合并案接近破裂,雷克萨斯确认国产。全球车企利润普遍下滑背景下,法拉利去年业绩超预期,今年将推出首款电动车。
行业方面,中国对美国产大排量汽车和皮卡加征10%关税,不包括电动车。二手车交易欠缺透明度,主管单位支持建设信息查询平台。
2025年2月1日,多家造车新势力发布月度销量数据,受多重因素影响,2025年1月,造车新势力销量普遍环比下滑。其中,华为鸿蒙智行的销量环比下滑29.3%至3.5万辆,但仍夺得造车新势力榜首。
小鹏汽车:月度销量环比下滑幅度最小,为17.3%。小鹏汽车以30350辆的成绩位居月销量第二名。
理想汽车:是2024年新势力销冠,年总销量超过50万辆。2025年1月,理想汽车月销量环比下滑48.9%至29927辆,排名跌至第三。
零跑汽车、小米汽车和蔚来:月销量分别为25170辆、超20000辆和13863辆,环比下滑幅度分别为40.8%、20%和55.5%。
拓展阅读:
1. 1月销量环比下滑并非造车新势力独有现象
a.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下称“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1月1日至19日,全国乘用车零售量为105万辆,同比下降5%,环比下降27%;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零售42.3万辆,同比增长26%,环比下降39%。
b.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周,乘用车日均零售量仅为3.9万辆,同比下降28%,环比下降38%。
2. 销量环比下滑跟补贴政策没有无缝衔接有关
a. 2024年,主管部门先后推出汽车报废更新补贴和置换更新补贴。消费者报废达到条件的汽车再购买新车,最多可获得2万元补贴;卖掉旧车购买新车也能获得最高约1.5万元补贴。两项补贴政策于2024年底到期。
b. 在补贴政策到期之前,国内汽车市场在12月的销量达到高峰。2024年的补贴措施刺激部分消费者提前更换车辆,对2025年车市有一定透支。同时,补贴政策是否延续到2025年尚未明确时,消费者有观望情绪。
c. 直到1月8日,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才宣布继续实施汽车报废更新和置换更新补贴政策,标准与2024年保持一致。
3. 新补贴政策还可以继续拉动汽车销量增长
a. 行业机构普遍认为,在新一轮消费刺激措施下,车市有望在2025年继续保持增长。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汽中心”)认为,新一轮刺激政策能够带来约410万辆市场增量,拉动零售额增加超5800亿元。
b. 中汽中心此前预测,2025年汽车国内和海外市场总销量将达到3250万辆,保持微增长。中汽协和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的预测数据分别为3290万和3200万辆。
4. 但企业对2025年展望没有中汽中心乐观
a. 接近行业机构预测数据下限甚至更低,车企人士认为,消费刺激政策通常边际效用递减,国内需求仍然不足,而海外市场压力与日俱增,2025年的竞争烈度将是2024年的“加强版”。
b. 造车新势力面临的竞争形势可能更加严峻,其中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实现盈利。随着主流车企纷纷转型,造车新势力的先发优势可能会逐步丧失。鸿蒙智行、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等希望通过智能化重新构筑护城河,但其他车企也在智能化方向奋力追赶。
5. 电动化造车门槛重新拔高,市场不会再提供犯错机会
a. 随着国内“最后一个新势力”小米汽车正式入局,造车“百团大战”接近尾声,电动化拉低的造车门槛将重新拔高。市场不会再提供犯错机会,极越汽车在2024年底“闪崩”就是例证。
b. 中国汽车销量将进入缓慢增长的波动阶段
6.自动驾驶:新维度搏杀开始,是最后的决赛
a. 2025年1月6日国际消费电子展(CES)期间,英伟达CEO黄仁勋称,在Waymo和特斯拉取得成功之后,自动驾驶时代终于到来了。
b. 特斯拉将通过智能驾驶系统FSD(Full-Self Driving)逐渐迭代升级达成自动驾驶。该公司CEO马斯克希望FSD能在2025年一季度落地中国。特斯拉是智能驾驶领头羊,FSD入华可能是行业新层次竞争的“发令枪”。
c. 理想汽车董事长李想在一场直播中称,电动化和智能化是汽车行业竞争的两个阶段,其中高级别自动驾驶将是决赛。他列举出跻身决赛的条件:500万辆以上的智能汽车车队规模、人工智能模型能力和足够多的钱。
7. 2025价格战继续打,格局什么时候稳定,战争什么时候停下
a. 头部企业明确表示,当占据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后,也将寻求良性经营模式,保持现金流正常周转。
b.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公司新年致辞中呼吁:“不简单打价格战,旗帜鲜明反对‘内卷式恶性竞争’”。
c. 比亚迪要冲击500万辆销量目标,而奇瑞汽车宣布要进入全球车企销量前十。这意味着,奇瑞汽车销量要达到300万辆。
d. 在造车新势力中,华为鸿蒙智行曾提出2025年各品牌总销量达到100万辆。零跑汽车的目标是50万辆,增速同比超过70%。刚交付不满一年的小米汽车为新年提出了30万辆目标。
e. “所有的企业都想取得增长,市场是有限的,价格战怎么可能停呢?”
f. 年初,不少车企抢先行动。2024年12月24日,特斯拉(NASDAQ:TSLA)宣布,延长五年零息优惠期限至2025年1月31日。1月又再次发布优惠政策。
g. 12月27日,比亚迪宣布,两款畅销车型限时优惠1万元。
h. 2025年1月1日,奇瑞星途、捷豹、小鹏汽车、吉利极氪等多个品牌宣布降价或限时优惠。蔚来以及第二品牌乐道还承诺为将来不能获得政府以旧换新补贴的车主兜底。
8. 价格战的激烈程度主要取决于比亚迪,小心舆论压力
a. 2024年比亚迪销量超越上汽集团,成为国内第一大车企。如果比亚迪不再冲击更大规模,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和奇瑞汽车等企业不会牺牲利润主动发起价格战。
b. 由于主管部门进行了“窗口指导”,比亚迪难以在2025年继续直接复刻前两年改版降价的战术。但比亚迪会考虑在主流车型大规模普及智能驾驶系统,并免费赠送智驾功能。“竞争对手可能很难直接跟进。比亚迪还会推出新产品攻向中高端市场。
c. 在过去两年,比亚迪连续发起价格战抢夺市场份额,去年比亚迪致函供应商、要求降价的截图在网络曝光,更是引发广泛质疑。比亚迪如果连续第三年发起价格战,可能会承受较大舆论压力。
短评:
价格战是中性词,除非企业组织价格同盟或者低价倾销,政府一般不会干预。主管部门是否采取措施应着重考虑企业行为是否损害消费者利益或者破坏公平市场环境。目前很难找到证据认定某个车企实施了“低价倾销”。
当下中国汽车企业品牌和产能都存在盲目扩张情况,品牌定位重复,销量规模不大,部分车企产能利用率不足。2024年,月销量低于5000辆的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有40多个。例如高合汽车工厂产能达15万辆,年销量不足5000辆,该公司已经进入重整阶段。车企品牌内部整合将是未来趋势,弱势企业被迫接受淘汰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