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人数再创新低!连锁反应来了

国民经略

22小时前

结婚意愿下降、初婚年龄推迟、适婚人口减少、婚育成本压力,是共同作用因素。...至于房地产市场,表面看起来单身人数越多对房子的需求量越大,但在我国买房更多为的是结婚和教育,如果连婚都不结了,房子还会买吗。

文|凯风

结婚人数,再次生变。

日前,民政部发布2024年全国婚姻登记数据,全年结婚登记610.6万对,相比上年减少157.4万对,创下了1980年以来的新低

婚姻通常被视为人生头等大事,事实上关乎整个社会。

从家庭结构到人口结构,从消费市场到房地产,从文化观念到经济增长,不一而足。

结婚人数创新低,影响究竟有多大?

01

结婚人数为何再创新低?

这里既有短期因素,也有长期因素,既有文化因素,也有广泛的经济社会因素。

从短期来看,因疫情推迟婚育而产生的补偿效应,已经基本释放完毕。

2023年的结婚人数、2024年的出生人口的双双反弹,就是体现。我们在《出生人口突然逆转,什么信号》有详细讨论。

同时,文化及民俗乃至迷信因素,也影响了部分结婚意愿。

正如龙年存在生肖偏好一样,去年是甲辰龙年,被视为“两头无春”,民间认为是“寡妇年”,不宜结婚。

从长期来看,结婚人数的下降不是第一次出现。

我国结婚人数自2013年达到顶峰之后,就开始一路下滑,只在2023年有过小幅反弹,当年是特别情况。

这背后,结婚意愿下降、初婚年龄推迟、适婚人口减少、婚育成本压力,是共同作用因素。

先看婚育意愿下降,这是观念变化、个体意识、婚育成本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婚率下降、初婚年龄不断延后就是体现。

最能代表婚育意愿的,是结婚率。数据显示,我国结婚率已从高峰时期的10‰,下降到不足5‰。

初婚年龄的不断推迟,构成双重冲击。

1990年我国平均初婚年龄在23岁左右,2010年小幅推迟到24.89岁,而2020年则大幅推迟到28.67岁。

退一步讲,即使结婚率保持不变、初婚年龄相对稳定,结婚人数也不可避免走上下降,原因就在于人口基数。

一般而言,18-45岁为主要婚育年龄,对应的是1980年-2005年出生的人口,大抵覆盖了80后、90后、00后三大代际人口。

众所周知,1980年代是我国第三波生育高峰,00年代是相对低谷,2010年之后有所反弹,但 2017年之后又步入下降轨道。

20多年前的出生人口,对应的是当下的适婚人群。

目前作为婚育主力的90后、00初群体,相比80后整整缩水了几千万,自然波及婚育人数。
02

结婚人数创新低,影响有多大?

最直接的冲击当属生育,势必影响到未来的出生人口。

结婚是生育的“前摇”动作。从结婚到生育,一般存在9个月左右的时滞,去年结婚走势,直接影响的是今年的生育。

在刚过去的2024年,我国出生人口反弹到954万,相比前一年增加52万。

其背后正是后疫情时代结婚人数反弹、龙年生肖偏好双重作用的结果。

如今,生肖偏好已经不复存在,而结婚人数重新走低,全年出生人口能否守住900万,显得至关重要。

当前,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每年正常老去的人口在1000万以上。

如果出生人口不能稳定在这一数字之上,只会意味着总人口的下降。

不只是生育,结婚人数走低,或将影响家庭结构,进而波及消费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这一场景,已在日本先行上演。

日本存在着庞大的单身群体,素有“超单身社会”之说。数据显示,日本“独居家庭”占比达38%,成为最普遍的家庭构成。

在我国,过去家庭追求的是“四世同堂”,而如今单身家庭越来越多,碎片化、原子化家庭大幅增加,目前我国单身人口已达2.4亿人。

单身人口增多,固然能带动单身经济繁荣,但难以避免导致孤独化、低欲望等问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也无以为继,而与婚育相关的消费同步收缩。

至于房地产市场,表面看起来单身人数越多对房子的需求量越大,但在我国买房更多为的是结婚和教育,如果连婚都不结了,房子还会买吗?

因此,结婚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乎生育,关乎消费,关乎经济,疏忽不得。

03

面对这一形势,国家开始全面出手了。

其一,大幅放宽结婚门槛,取消结婚费用,同时设置离婚冷静期,减少冲动离婚。

过去,无论结婚离婚,都需在一方的户籍所在地方能办理。近年来,我国不断扩大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20多省结婚已可全国通办。

去年年中,官方曾征求意见,结婚登记不必再提供户口,一度引发热议。无论是否迅速落地,未来取消户口都是大势所趋。

与此同时,30天“离婚冷静期”落地。即使双方同意离婚,也要等待30天的冷静期,而期间任何一方不同意离婚的,都可申请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这一政策的初衷,在于遏制冲动离婚,但也不可避免陷入争议,部分因家暴而诉诸离婚的是否同等处理,应当设置适用范围。

其二,大力整治“天价彩礼”,延长婚假日期,着手降低结婚成本。

婚姻固然是情感交融和心灵碰撞的结合,但在现代社会,一切都是有成本的。

“婚姻经济学”说的就是这个。婚姻成本,既有彩礼、住房、教育、婚育等物质成本,也不乏时间、精力以及放弃单身自由的机会成本。

近年来,全国开始大幅整治“天价彩礼”,部分彩礼居高不下地区被设为婚俗改革试点实验区。

最高法出台司法解释明确禁止以彩礼为名借婚姻索取财物,部分情况可索还彩礼。

同时,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提出延长婚育假期。山西、甘肃、河南、黑龙江等地,婚假最高可超过20天乃至30天。

此外,降低房价负担、放开落户限制乃至放开入学限制,乃至更为系统的发钱补贴生育,都已被摆上议程。

其三,生育,上升为“地方一把手工程”,部分地区开始发钱补贴生育。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件,提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各地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

与此同时,去年重要改革文件和国办印发的生育文件,均直接提及“建立生育补贴等制度”。

全国已有数十个地市出台生育补贴政策。力度最大当属湖北天门,在当地生育二孩、三孩家庭,最高可分别享受9.63万元、16.51万元补助。

总之,扭转婚育意愿是个系统工程,涉及人口政策,关乎社会观念,同样离不开经济因素。

往期推荐
趋势|第5个一线城市,呼之欲出
人口|出生人口突然逆转,什么信号
竞争 | 中国外贸第一城,又易主了

省域 | 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定了

变局 |中国10强城市,又变了
城市 |深圳,超过了杭州+苏州?

结婚意愿下降、初婚年龄推迟、适婚人口减少、婚育成本压力,是共同作用因素。...至于房地产市场,表面看起来单身人数越多对房子的需求量越大,但在我国买房更多为的是结婚和教育,如果连婚都不结了,房子还会买吗。

文|凯风

结婚人数,再次生变。

日前,民政部发布2024年全国婚姻登记数据,全年结婚登记610.6万对,相比上年减少157.4万对,创下了1980年以来的新低

婚姻通常被视为人生头等大事,事实上关乎整个社会。

从家庭结构到人口结构,从消费市场到房地产,从文化观念到经济增长,不一而足。

结婚人数创新低,影响究竟有多大?

01

结婚人数为何再创新低?

这里既有短期因素,也有长期因素,既有文化因素,也有广泛的经济社会因素。

从短期来看,因疫情推迟婚育而产生的补偿效应,已经基本释放完毕。

2023年的结婚人数、2024年的出生人口的双双反弹,就是体现。我们在《出生人口突然逆转,什么信号》有详细讨论。

同时,文化及民俗乃至迷信因素,也影响了部分结婚意愿。

正如龙年存在生肖偏好一样,去年是甲辰龙年,被视为“两头无春”,民间认为是“寡妇年”,不宜结婚。

从长期来看,结婚人数的下降不是第一次出现。

我国结婚人数自2013年达到顶峰之后,就开始一路下滑,只在2023年有过小幅反弹,当年是特别情况。

这背后,结婚意愿下降、初婚年龄推迟、适婚人口减少、婚育成本压力,是共同作用因素。

先看婚育意愿下降,这是观念变化、个体意识、婚育成本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婚率下降、初婚年龄不断延后就是体现。

最能代表婚育意愿的,是结婚率。数据显示,我国结婚率已从高峰时期的10‰,下降到不足5‰。

初婚年龄的不断推迟,构成双重冲击。

1990年我国平均初婚年龄在23岁左右,2010年小幅推迟到24.89岁,而2020年则大幅推迟到28.67岁。

退一步讲,即使结婚率保持不变、初婚年龄相对稳定,结婚人数也不可避免走上下降,原因就在于人口基数。

一般而言,18-45岁为主要婚育年龄,对应的是1980年-2005年出生的人口,大抵覆盖了80后、90后、00后三大代际人口。

众所周知,1980年代是我国第三波生育高峰,00年代是相对低谷,2010年之后有所反弹,但 2017年之后又步入下降轨道。

20多年前的出生人口,对应的是当下的适婚人群。

目前作为婚育主力的90后、00初群体,相比80后整整缩水了几千万,自然波及婚育人数。
02

结婚人数创新低,影响有多大?

最直接的冲击当属生育,势必影响到未来的出生人口。

结婚是生育的“前摇”动作。从结婚到生育,一般存在9个月左右的时滞,去年结婚走势,直接影响的是今年的生育。

在刚过去的2024年,我国出生人口反弹到954万,相比前一年增加52万。

其背后正是后疫情时代结婚人数反弹、龙年生肖偏好双重作用的结果。

如今,生肖偏好已经不复存在,而结婚人数重新走低,全年出生人口能否守住900万,显得至关重要。

当前,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每年正常老去的人口在1000万以上。

如果出生人口不能稳定在这一数字之上,只会意味着总人口的下降。

不只是生育,结婚人数走低,或将影响家庭结构,进而波及消费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这一场景,已在日本先行上演。

日本存在着庞大的单身群体,素有“超单身社会”之说。数据显示,日本“独居家庭”占比达38%,成为最普遍的家庭构成。

在我国,过去家庭追求的是“四世同堂”,而如今单身家庭越来越多,碎片化、原子化家庭大幅增加,目前我国单身人口已达2.4亿人。

单身人口增多,固然能带动单身经济繁荣,但难以避免导致孤独化、低欲望等问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也无以为继,而与婚育相关的消费同步收缩。

至于房地产市场,表面看起来单身人数越多对房子的需求量越大,但在我国买房更多为的是结婚和教育,如果连婚都不结了,房子还会买吗?

因此,结婚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乎生育,关乎消费,关乎经济,疏忽不得。

03

面对这一形势,国家开始全面出手了。

其一,大幅放宽结婚门槛,取消结婚费用,同时设置离婚冷静期,减少冲动离婚。

过去,无论结婚离婚,都需在一方的户籍所在地方能办理。近年来,我国不断扩大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20多省结婚已可全国通办。

去年年中,官方曾征求意见,结婚登记不必再提供户口,一度引发热议。无论是否迅速落地,未来取消户口都是大势所趋。

与此同时,30天“离婚冷静期”落地。即使双方同意离婚,也要等待30天的冷静期,而期间任何一方不同意离婚的,都可申请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这一政策的初衷,在于遏制冲动离婚,但也不可避免陷入争议,部分因家暴而诉诸离婚的是否同等处理,应当设置适用范围。

其二,大力整治“天价彩礼”,延长婚假日期,着手降低结婚成本。

婚姻固然是情感交融和心灵碰撞的结合,但在现代社会,一切都是有成本的。

“婚姻经济学”说的就是这个。婚姻成本,既有彩礼、住房、教育、婚育等物质成本,也不乏时间、精力以及放弃单身自由的机会成本。

近年来,全国开始大幅整治“天价彩礼”,部分彩礼居高不下地区被设为婚俗改革试点实验区。

最高法出台司法解释明确禁止以彩礼为名借婚姻索取财物,部分情况可索还彩礼。

同时,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提出延长婚育假期。山西、甘肃、河南、黑龙江等地,婚假最高可超过20天乃至30天。

此外,降低房价负担、放开落户限制乃至放开入学限制,乃至更为系统的发钱补贴生育,都已被摆上议程。

其三,生育,上升为“地方一把手工程”,部分地区开始发钱补贴生育。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件,提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各地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

与此同时,去年重要改革文件和国办印发的生育文件,均直接提及“建立生育补贴等制度”。

全国已有数十个地市出台生育补贴政策。力度最大当属湖北天门,在当地生育二孩、三孩家庭,最高可分别享受9.63万元、16.51万元补助。

总之,扭转婚育意愿是个系统工程,涉及人口政策,关乎社会观念,同样离不开经济因素。

往期推荐
趋势|第5个一线城市,呼之欲出
人口|出生人口突然逆转,什么信号
竞争 | 中国外贸第一城,又易主了

省域 | 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定了

变局 |中国10强城市,又变了
城市 |深圳,超过了杭州+苏州?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