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芝麻智能:狂飙与暗涌

智车科技

1天前

黑芝麻智能已经走过了创业初期对资本与行业风口的捕捉阶段,如今则面临能否挺过寒冬,拿到更多OEM定点订单,切实放量量产的严峻考验。

图片

文丨元知

近期,黑芝麻智能在港股市场上演了一场股价飙升的戏码,直接导火索是“比亚迪智驾采用黑芝麻智能芯片”的消息;随后其涨势虽稍有回落,但已引起了行业和资本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家深耕车规级自动驾驶计算芯片、视觉处理芯片以及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企业,黑芝麻智能自成立以来一路折返在技术与商业的交叉地带:既觊觎着巨大的市场蓝海,也面对着车企、国际Tier1巨头、国内同业对手的多重竞争。

在自动驾驶行业遭遇资本寒冬、诸多玩家争相上市之际,黑芝麻智能能否把握“高阶智驾”的风口,还是会在激烈的市场逐鹿中陷入亏损与客户流失的泥沼?

黑芝麻智能的业务布局,离不开国内汽车行业的电动化与智能化大潮。

过去几年,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渗透率的高速提升,整车厂对自动驾驶芯片的需求量也迅速放大。越来越多的主机厂从分布式ECU转向集中域控制的电子电气架构,给高算力SoC芯片带来新的巨大机会。黑芝麻智能抢在这个时间窗口入局,目标直指高阶智驾芯片市场。

回看其历程,可见它在短时间内拿下了十轮融资,并获得了多家车企和国际零部件巨头的加持。表面上看,这是“风口创业公司+时代新需求”的典型胜利示范,但也暗含了脆弱性:快速进场固然能吃到行业早期红利,却需要持续、海量的研发投入才能在后续竞争中保有立足之地。

黑芝麻智能核心产品从早前的华山A1000,到不久前发布的高算力芯片平台华山A2000家族,都在追求更高的算力、更低的功耗,以及更强的适配性。如今的高阶智驾需求,不再满足于高速公路的简单场景,而是朝着城市NOA、全场景通识智驾进发。海量算法模型迭代、传感器架构升级与实时决策能力提升,都需要背后芯片拥有足够灵活的NPU架构和内存带宽。

华山A2000家族正是黑芝麻智能对此的最新回答,包括自研的“九韶”架构、双芯粒互联技术BLink等,都在力求实现与车企对自动驾驶功能的深度匹配。

从某种程度来说,技术迭代与算力升级,只是打开车企大门的“门票”。无论是比亚迪腾势的采用传闻,还是一汽集团的合作落地,抑或是与国际Tier1的结盟,黑芝麻智能都需要用实际量产和稳定的性能来证明自己。

毕竟行业一直存在芯片“卡脖子”之痛,新玩家更想在国产替代的大势中迅速抢占市场。据数据统计,中国高算力自动驾驶SoC市场出货量第一仍是英伟达,但黑芝麻智能以5.2%的市占率位居第三,显示其仍有一席之地。

不过,这块市场并不只看排名数字,更要看是否能在主力车型持续放量。很多车企如今采用“多家供货”策略,以避免供应链单一化风险。黑芝麻智能能否长期“上车”,取决于它能否维持技术领先,且快速跟进功能升级,始终支持整车量产需求。

根据招股书,黑芝麻智能在2021年、2022年一度严重依赖一位“大客户A”来贡献超过四成收入。然而在2023年,这位客户的采购急剧下滑,直接消失在前五大客户名单;黑芝麻智能对此解释是“客户升级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与“商用车下游客户营运困难”导致。可从另一个角度看,黑芝麻智能的前五大客户更迭也十分频繁,仅有一家客户多年来持续在名单中出现。客户流失和留存率偏低,必然为公司的营收稳定性敲响警钟。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一方面,若黑芝麻智能过往更偏向服务商用车领域,而商用车对智能驾驶的需求体量与迭代速度相对乘用车较缓,加之商用车客户面临资金压力,可能导致订单波动更大。另一方面,行业竞争者环伺,尤其在自动驾驶芯片正处于快速洗牌期,地平线、Mobileye、英伟达等厂商都在抢占主机厂资源,车企往往会采用多家供应策略。这不仅意味着黑芝麻智能要与海外巨头短兵相接,还要与同属国产的其他竞争者争夺有限的上车机会。

即便拿下了定点,也要面临整车量产爬坡、市场接受度等诸多环节检验。领克08、东风奕派eπ008、合创V09等搭载黑芝麻智能A1000芯片的车型,目前销量规模并未如一些爆款车型那般动辄月销过万;这对芯片研发的迭代速度、问题反馈以及规模效应的形成都有较大影响。换言之,倘若黑芝麻智能无法绑定足够多的主流畅销车型,它的量产规模和实际营收都会受到限制,难以覆盖庞大的研发、流片及运营成本。

此外,在技术与商务层面都面临双重压力。自动驾驶芯片并非孤立存在,对配套软件生态、算法工具链的适配要求极高。车企也往往看重芯片厂商是否能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及长期技术支持,尤其在高阶智驾逐渐普及、城市NOA成为焦点的趋势下,算法进阶与大模型的融合或将走得更深。

黑芝麻智能若只想当“英伟达平替”走低价路线,固然在一段时间内能打入部分二线乘用车和商用车市场,但从行业长期发展看,成本优势恐难完全对抗对手规模效应与技术迭代。这在资金面趋紧、且上市后需马上面对盈利与估值双考验的环境中,会让黑芝麻智能承受更大压力。

总的来说,黑芝麻智能已经走过了创业初期对资本与行业风口的捕捉阶段,如今则面临能否挺过寒冬,拿到更多OEM定点订单,切实放量量产的严峻考验。时间窗口不会一直打开,若没有迅速出现爆款车型和规模化效应,就极有可能被更成熟、资源更雄厚的国际大厂和迅速崛起的本土对手挤到赛道边缘。

自动驾驶芯片当下正位于新一轮竞争加速期,从高阶智能驾驶的全场景应用,到云端与整车厂的深度协同,每个节点都在快速演变。黑芝麻智能因为近期的股价上涨而成为话题焦点,也因种种数据暴露了脆弱面:在净亏损持续扩大、客户多次更换的背景下,能否顺利建立真正的品牌与技术护城河?它需要在资本层面获得强力支持,更要在市场端找到稳定且规模化的落地。

原文标题 : 黑芝麻智能:狂飙与暗涌

黑芝麻智能已经走过了创业初期对资本与行业风口的捕捉阶段,如今则面临能否挺过寒冬,拿到更多OEM定点订单,切实放量量产的严峻考验。

图片

文丨元知

近期,黑芝麻智能在港股市场上演了一场股价飙升的戏码,直接导火索是“比亚迪智驾采用黑芝麻智能芯片”的消息;随后其涨势虽稍有回落,但已引起了行业和资本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家深耕车规级自动驾驶计算芯片、视觉处理芯片以及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企业,黑芝麻智能自成立以来一路折返在技术与商业的交叉地带:既觊觎着巨大的市场蓝海,也面对着车企、国际Tier1巨头、国内同业对手的多重竞争。

在自动驾驶行业遭遇资本寒冬、诸多玩家争相上市之际,黑芝麻智能能否把握“高阶智驾”的风口,还是会在激烈的市场逐鹿中陷入亏损与客户流失的泥沼?

黑芝麻智能的业务布局,离不开国内汽车行业的电动化与智能化大潮。

过去几年,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渗透率的高速提升,整车厂对自动驾驶芯片的需求量也迅速放大。越来越多的主机厂从分布式ECU转向集中域控制的电子电气架构,给高算力SoC芯片带来新的巨大机会。黑芝麻智能抢在这个时间窗口入局,目标直指高阶智驾芯片市场。

回看其历程,可见它在短时间内拿下了十轮融资,并获得了多家车企和国际零部件巨头的加持。表面上看,这是“风口创业公司+时代新需求”的典型胜利示范,但也暗含了脆弱性:快速进场固然能吃到行业早期红利,却需要持续、海量的研发投入才能在后续竞争中保有立足之地。

黑芝麻智能核心产品从早前的华山A1000,到不久前发布的高算力芯片平台华山A2000家族,都在追求更高的算力、更低的功耗,以及更强的适配性。如今的高阶智驾需求,不再满足于高速公路的简单场景,而是朝着城市NOA、全场景通识智驾进发。海量算法模型迭代、传感器架构升级与实时决策能力提升,都需要背后芯片拥有足够灵活的NPU架构和内存带宽。

华山A2000家族正是黑芝麻智能对此的最新回答,包括自研的“九韶”架构、双芯粒互联技术BLink等,都在力求实现与车企对自动驾驶功能的深度匹配。

从某种程度来说,技术迭代与算力升级,只是打开车企大门的“门票”。无论是比亚迪腾势的采用传闻,还是一汽集团的合作落地,抑或是与国际Tier1的结盟,黑芝麻智能都需要用实际量产和稳定的性能来证明自己。

毕竟行业一直存在芯片“卡脖子”之痛,新玩家更想在国产替代的大势中迅速抢占市场。据数据统计,中国高算力自动驾驶SoC市场出货量第一仍是英伟达,但黑芝麻智能以5.2%的市占率位居第三,显示其仍有一席之地。

不过,这块市场并不只看排名数字,更要看是否能在主力车型持续放量。很多车企如今采用“多家供货”策略,以避免供应链单一化风险。黑芝麻智能能否长期“上车”,取决于它能否维持技术领先,且快速跟进功能升级,始终支持整车量产需求。

根据招股书,黑芝麻智能在2021年、2022年一度严重依赖一位“大客户A”来贡献超过四成收入。然而在2023年,这位客户的采购急剧下滑,直接消失在前五大客户名单;黑芝麻智能对此解释是“客户升级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与“商用车下游客户营运困难”导致。可从另一个角度看,黑芝麻智能的前五大客户更迭也十分频繁,仅有一家客户多年来持续在名单中出现。客户流失和留存率偏低,必然为公司的营收稳定性敲响警钟。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一方面,若黑芝麻智能过往更偏向服务商用车领域,而商用车对智能驾驶的需求体量与迭代速度相对乘用车较缓,加之商用车客户面临资金压力,可能导致订单波动更大。另一方面,行业竞争者环伺,尤其在自动驾驶芯片正处于快速洗牌期,地平线、Mobileye、英伟达等厂商都在抢占主机厂资源,车企往往会采用多家供应策略。这不仅意味着黑芝麻智能要与海外巨头短兵相接,还要与同属国产的其他竞争者争夺有限的上车机会。

即便拿下了定点,也要面临整车量产爬坡、市场接受度等诸多环节检验。领克08、东风奕派eπ008、合创V09等搭载黑芝麻智能A1000芯片的车型,目前销量规模并未如一些爆款车型那般动辄月销过万;这对芯片研发的迭代速度、问题反馈以及规模效应的形成都有较大影响。换言之,倘若黑芝麻智能无法绑定足够多的主流畅销车型,它的量产规模和实际营收都会受到限制,难以覆盖庞大的研发、流片及运营成本。

此外,在技术与商务层面都面临双重压力。自动驾驶芯片并非孤立存在,对配套软件生态、算法工具链的适配要求极高。车企也往往看重芯片厂商是否能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及长期技术支持,尤其在高阶智驾逐渐普及、城市NOA成为焦点的趋势下,算法进阶与大模型的融合或将走得更深。

黑芝麻智能若只想当“英伟达平替”走低价路线,固然在一段时间内能打入部分二线乘用车和商用车市场,但从行业长期发展看,成本优势恐难完全对抗对手规模效应与技术迭代。这在资金面趋紧、且上市后需马上面对盈利与估值双考验的环境中,会让黑芝麻智能承受更大压力。

总的来说,黑芝麻智能已经走过了创业初期对资本与行业风口的捕捉阶段,如今则面临能否挺过寒冬,拿到更多OEM定点订单,切实放量量产的严峻考验。时间窗口不会一直打开,若没有迅速出现爆款车型和规模化效应,就极有可能被更成熟、资源更雄厚的国际大厂和迅速崛起的本土对手挤到赛道边缘。

自动驾驶芯片当下正位于新一轮竞争加速期,从高阶智能驾驶的全场景应用,到云端与整车厂的深度协同,每个节点都在快速演变。黑芝麻智能因为近期的股价上涨而成为话题焦点,也因种种数据暴露了脆弱面:在净亏损持续扩大、客户多次更换的背景下,能否顺利建立真正的品牌与技术护城河?它需要在资本层面获得强力支持,更要在市场端找到稳定且规模化的落地。

原文标题 : 黑芝麻智能:狂飙与暗涌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