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宇树科技、深度求索(DeepSeek)等人工智能企业为代表的诸多杭州科技创新公司出圈。游戏科学、深度求索、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和群核科技等科技新锐频频刷屏,杭州“六小龙”名声鹊起。
杭州“六小龙”的破圈也吸引了其他城市的注意。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旗下“交汇点”客户端于7日、8日接连发布文章《DeepSeek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杭州有DeepSeek,我们有什么?》。
文章从DeepSeek的火爆现象出发,延伸讨论城市对于新技术产业的吸引力,并抛出疑问,为什么同在长三角的浙江省会城市杭州可以发展出“杭州六小龙”?
事实上,“六小龙”所在地杭州一直厚植科技创新。
“让大兴科技、大抓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奋进2025的最强音。”在近日召开的杭州“新春第一会”上,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表示。
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旗下“交汇点”客户端于7日、8日接连发布专稿文章《DeepSeek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杭州有DeepSeek,我们有什么?》。以下为文章全文:
专稿:DeepSeek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
当DeepSeek在通用大模型领域崭露头角,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登上央视舞台,人们发现杭州的创新图谱已悄然超越“电商之都”的固有印象。这座被马可·波罗誉为“世界上最华贵天城”的城市,正在演绎从互联网经济到智能文明的进化论。在这片诞生过阿里巴巴传奇的土地上,新的创新物种何以持续涌现?答案藏在杭州独特的创新生态密码中。
产业土壤的迭代共生
杭州的创新基因始于南宋临安的市舶司,盛于改革开放后的“杭铁头”精神。当互联网浪潮初起时,这座城市展现出惊人的产业适配能力:浙大系的技术储备、浙商群体的市场嗅觉、民营经济的活跃基因,共同孕育出阿里巴巴这个改变中国商业形态的超级平台。
阿里生态的壮大不仅带来电商、支付、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培养出10万量级的数字经济人才,形成了“阿里系”创业军团。
当移动互联网红利见顶时,杭州率先开启“硬核创新”转向。2017年之江实验室成立,2020年阿里达摩院发布中文大模型,2022年余杭区规划千亩AI产业园,形成“算力基建-算法研发-场景落地”的新三角。
DeepSeek的崛起正得益于这种产业土壤:其创始团队来自浙大CAD实验室,依托阿里云算力底座在大模型时代,杭州的产业土壤已进化出新的养分层级。底层是阿里云构建的算力基座,中间层是海康威视、新华三等企业沉淀的视觉识别与边缘计算能力,应用层则有钉钉这样的亿级用户入口。
DeepSeek正是这种“芯片设计-算力集群-场景落地”的完整产业链。正如宇树科技将伺服电机研发中心设在杭州,看中的是这里既能对接上海张江的芯片资源,又能触达义乌的供应链网络。
创新雨林的生态法则
杭州的创业环境如同西溪湿地的生态体系,既有参天大树也有灌木新苗。政府扮演着“园丁”而非“设计师”的角色:余杭区“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治理哲学,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行“双聘制”,允许科研人员保留体制身份参与创业的宽松政策,催生出梦想小镇等53个创新孵化器;“人才码”整合的287项服务,让创业者真正实现“一码走杭城”。这种“放水养鱼”的策略,使杭州连续6年人才净流入率全国第一。
资本网络呈现出独特的“竹林效应”。不同于北京“国家队”与深圳“创投系”的泾渭分明,杭州的资本生态更显共生特质:既有阿里战投、蚂蚁金服这样的产业资本,也有银杏谷、元璟等专注硬科技的基金,更有大量从传统制造业溢出的民间资本。这种多元资本结构,既能为宇树科技这样的硬件创新提供耐心资本,也能为DeepSeek这样的基础研究保留试错空间。
数字文明的人文基底
西湖的山水美学与云栖小镇的赛博格调,在杭州达成了奇妙平衡。
这座城市的创新文化深植于两种传统:南宋“瓦舍勾栏”孕育的商业基因,明代王阳明开创的“知行合一”哲学。
当程序员们在西溪湿地头脑风暴时,他们继承的是苏轼治理西湖时的系统思维;当宇树工程师调试机器人步态时,暗合的是胡庆余堂“戒欺”的匠人精神。
杭州创新文化的深层密码,在于将工程师思维与商人智慧熔铸成独特的技术商业哲学。浙大玉泉校区夜不熄灯的实验室,与四季青凌晨四点的直播基地,共同构成这座城市的创新节拍。
DeepSeek创始人在算法优化中融入“浙商成本控制术”,将模型训练成本降低40%;宇树科技工程师从西湖园林造景中获取灵感的仿生关节设计,正是这种跨界融合的产物。
杭州的人文气质塑造了独特的创新伦理。在阿里园区,罗汉堂的命名源自十八罗汉创业传说;在云栖大会,科技精英们会在茶歇时讨论《梦溪笔谈》。
这种将技术创新与人文思考相结合的特质,使杭州的AI发展始终保持着人本主义温度。正如DeepSeek强调“让AGI成为人类思维的延伸而非替代”,这种价值取向与城市文化基因一脉相承。
生态启示:未来创新的三大基石
杭州案例揭示出创新生态建设的黄金三角:数字基建的迭代能力(从4G到算力网络)、要素配置的敏捷性(人才-资本-数据的自由流动)、文化基因的适应性(传统商业智慧的技术转译)。
这种生态培育需要三个支点:容忍失败的制度设计(杭州创业失败可申领18个月失业保险)、跨代际的知识传承(阿里技术中台向初创企业开放)、虚实融合的创新场景(城市大脑为AI提供试验场)。正如京杭大运河曾连接南北经济,今天的杭州正通过数字纽带重构全球创新版图。
站在智能革命的临界点回望,杭州的创新生态给出了时代启示:真正的创新策源地,需要产业链的代谢共生而非简单集聚,需要政策环境的湿润空气而非定向灌溉,更需要文化基因的持续进化而非路径依赖。
当京沪深在争夺“中国硅谷”称号时,杭州正悄然构建着更具东方智慧的创新范式——在这里,数字文明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山水城市”理念在智能时代的自然延展。这种既能仰望星空又扎根大地的生态,或许正是培育未来创新的理想土壤。
“六小龙”出圈杭州趁势憋大招
日前,以宇树科技、深度求索等人工智能企业为代表的诸多杭州科技创新公司出圈。游戏科学、深度求索、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和群核科技等科技新锐频频刷屏,杭州“六小龙”名声鹊起。事实上,“六小龙”所在地杭州一直厚植科技创新。
“让大兴科技、大抓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奋进2025的最强音。”在近日召开的杭州“新春第一会”上,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表示。
三个15% 打造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
DeepSeek持续火爆,搅动全球AI风云;在春晚舞台上,扭着秧歌、转着手绢的人形机器人走红网络;2024年,西湖边蹦出的一只“猴子”曾成为全球游戏玩家的焦点……
“杭州涌现众多科技创新企业,源于其深厚的经济与创新底蕴、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丰富的人才储备、产业集群效应、开放创新的文化及强大的民营经济支撑等。”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全球工业人工智能联盟卓越中心总干事宋海涛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创新正在成为杭州的城市气质、产业特质。根据杭州“新春第一会”,今年,杭州将举全市之力打造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力争突破4%、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达到3.9%以上。
据介绍,杭州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将进一步攀“高”向“新”,全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全力推动数字经济二次攀登,全力创建更多未来产业先导区,全力推动五大产业生态圈量质齐升、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优,实现智能物联产业营收规模、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
姚高员明确,要落细“三个15%”相关科技政策,即市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要达到15%以上,市本级每年新增财力的15%以上要用于科技投入,同时统筹现有产业政策资金当中的15%集中投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求才若渴,优化完善杭州特色创新创业体系
“在业务对接方面,政府帮忙协调变电站、为机器人测试提供场景,这对公司巡检应用推广带来很大帮助;在政策支持方面,从‘西湖区英才计划’到房租补贴等,各类相关政策资金缓解了公司研发投入压力;在融资方面,公司也获得一定帮助。”云深处科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此前,已有不少企业和人才被杭州创新创业体系所吸引。“2025年是强脑科技在杭州的第八年。在浙江、尤其是在杭州,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这些为技术创新的公司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强脑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外,杭州拥有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龙头企业,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打造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推动各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杭州,新兴科技企业能较为轻松地找到上下游合作伙伴。”
据介绍,2025年,杭州特色创新创业体系将进一步优化完善,让更多创新创意创造在杭州创业创富创未来,力争全年培育科技领军企业10家以上,新引育顶尖人才15名以上、各级领军人才500名、35岁以下大学生35万名以上。
2025年,杭州以让企业真解渴、真受益的政策举措支持企业做强做大做优,确保全年新认定国高企2000家、“小升规”工业企业500家,累计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突破5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0%以上。
围绕头部建链,13个区、县(市)拼干劲
同时,杭州13个区、县(市)也亮举措、比作为、拼干劲。
上城区明确,坚决打赢创新转型的突围战,围绕“六小龙”之一的群核科技等头部企业为链主“建链强圈”。西湖区表示,持续放大《黑神话:悟空》《种地吧》等文创IP带动效应,抢滩布局动漫游戏、影视科技、微短剧等大视听新赛道。
萧山区提出,建立“北斗七星”一平台一产业,加快建设成果转化中心,成立新型院企联合研究中心,确保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达到4%。
富阳区明确,引进大学生继续超3万人,三年内夺取“科技创新鼎”;建德市明确,探索与西湖大学、传化科技城等共建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
“未来,杭州培育科技创新将继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实现杭州与上海等长三角主要城市的‘双向奔赴’,打造开放场景,创新投入机制,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以此打造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宋海涛说。
专稿:杭州有DeepSeek,我们有什么?
秦淮河畔的霓虹与紫金山麓的实验室灯光交相辉映,南京正经历着新经济时代的身份焦虑。
当杭州凭借DeepSeek的爆火和“AI六小龙”的概念,在人工智能赛道高歌猛进,苏州生物医药产值突破2500亿元大关,这座GDP常年徘徊在全国前十门槛的六朝古都,正陷入特色产业定位的深层困惑。
2024年长三角城市经济数据显示,南京以1.85万亿元GDP总量位列第十,与杭州的差距扩大至3360亿元。
但在这场关乎城市未来的产业竞速中,南京需要的不是对“风口缺席”的焦虑,而是对“长坡厚雪”的坚守。
1.南京的产业图谱镌刻着独特的“双螺旋结构”。
从民国时期金陵机器局的钢铁轰鸣,到新世纪软件谷的代码跃动,这座城市始终在传统工业与数字经济间寻找平衡支点。
2023年南京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5万亿元,其中智能电网、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42%,但产业结构仍带有鲜明的历史印记——石化、钢铁等传统产业贡献了38%的税收,这种“新旧共生”的格局既构成转型包袱,也蕴藏升级势能。
在人工智能领域,南京并非缺乏技术积淀,而是呈现出“学术强磁场”与“产业弱转化”的悖论。
东南大学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学术成果、南京大学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研究积累,都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但产学研转化链条中始终存在“最后一公里”的断裂,高校实验室里的算法突破往往止步于论文发表,未能形成类似DeepSeek的产业级应用。
数据显示,东南大学计算机视觉团队近五年斩获16项国际顶会最佳论文,南京大学LAMDA研究所的机器学习成果被引量突破10万次,但技术转化率仅为28%(江苏省科技厅2023年数据),远低于杭州的45%。
这种“学术强、产业弱”的格局,恰似明代宝船厂遗址与现代造船基地的时空错位,映射出知识转化机制的深层梗阻。
当各地争抢AI大模型风口时,南京某种程度上选择了差异化的突围路径。
在智能电网领域,南瑞集团主导制定54项国际标准,其继电保护设备守护着全国60%的超高压电网;生物医药赛道,正大天晴的PD-1单抗年销售额突破50亿元,江宁药谷聚集了全国12%的CAR-T研发管线。
这种“垂直深耕”的战略,虽难以催生现象级科技企业,却构筑起抵御产业泡沫的护城河。
另一方面,南京的营商环境如同修复明代古建,在保留历史肌理与植入现代功能间寻求平衡。
“宁满意”工程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天,但2023年企业家调研显示,32%的初创企业遭遇“政策时滞”——某脑机接口企业申报专项扶持时,因技术路线不符合三年前的指南目录而碰壁。这种制度弹性在维护市场秩序的同时,也可能错失颠覆性创新的萌芽。
资本市场的“风险厌恶”特征尤为显著。
截至2023年末,南京私募基金管理规模2800亿元,仅为杭州的46%,且70%资金流向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成熟赛道。与上海“敢为天下先”的风投文化不同,南京创投机构更倾向“技术验证+市场确认”的双重保险机制。
审慎风格虽降低了系统性风险,却使类似DeepSeek的早期项目难以获得亿元级“天使赌注”。
人才流动呈现“双漏斗”效应:53所高校年产30万毕业生,但顶尖人才留存率仅18%(智联招聘2023年数据)。
更值得警惕的是“二次流失”现象——地平线机器人、思必驰等本土培育的AI企业,最终将总部迁往苏沪。
“育苗难成林”的困境,恰似民国建筑群里的法国梧桐:根系深扎南京沃土,树冠却倾向长三角的资本阳光。
2.但事实上,南京的突围密码藏在“硬科技”的慢变量中。
埃斯顿机器人用15年攻克伺服系统核心技术,其产品精度达到0.02毫米;国电南自研发的特高压直流控制保护系统,使我国电网技术领先欧美至少五年。这些“隐形冠军”的成长轨迹,印证了德国隐形冠军研究所的发现:78%的深度技术创新需要十年以上持续投入——这正是南京企业擅长的“马拉松式创新”。
如果你到过南京,你会发现,这个城市的城市空间更新暗含了某种创新哲学。
金陵船厂旧址转型为长江航运科技园,50吨级龙门吊作为精神地标被完整保留;浦口火车站历史街区引入12家量子计算企业,让百年雨廊回荡着算法研讨声。这种“时空折叠”的改造模式,相比深圳的“推倒重来”,更考验治理智慧——既要守护7.6平方公里历史城区,又要在32个老旧园区植入创新基因。
在人工智能军备竞赛中,南京开辟出“穿透式创新”路径。
南京智能计算中心聚焦“AI for Science”,其蛋白质结构预测模型将新药研发周期缩短40%;紫金山实验室的6G太赫兹通信技术,传输速率较5G提升百倍。这种“压强式攻关”,恰如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建造逻辑——不追求建筑高度,而以九层宝塔浓缩当时顶尖工艺。
3.衡量城市创新力需要超越“GDP焦虑”。
南京培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全国8万家制造企业,这个数字是德国“工业4.0”标杆企业数量的20倍;生物医药集群每年推动15个一类新药上市,超过瑞士巴塞尔生物谷的年度产出。
这些“沉没在产业链深处的创新”,正在重塑中国实体经济的底层逻辑。
南京大学提出的“温暖科技”理念,正在重塑创新伦理。当全球陷入AI伦理争议时,53家人工智能企业联合发布《技术向善公约》,要求算法必须保留“人类否决权”。这种人文关怀,与硅谷“快速迭代、打破边界”的激进文化形成鲜明对比,恰似明城墙的设计哲学——既要有御敌的强度,也要有防洪的弹性。
历史的回响给予现实启示。
郑和宝船从龙江船厂起航时,南京已是全球造船技术的巅峰。今天,这座城市在量子信息、基因科技等“未来赛道”的布局,延续着“超前半步”的创新基因。江北新区“基因之城”集聚23个国际实验室,这种开放格局与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的绘制精神一脉相承。
玄武湖的碧波倒映着紫峰大厦的轮廓,这座城市的突围之路藏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
紫金山天文台的射电望远镜依然在捕捉宇宙深处的信号,这座城市的创新脉搏始终与时代共振。
DeepSeek的缺席不应被简单解读为创新失位,而应视作特色发展路径的选择印记。
当南京的工业软件定义智能工厂的运行逻辑,当创新药企解码生命的奥秘,这座城市正以独有的节奏参与科技革命——不做聚光灯下的独角兽,而做深海之处的定海针。
在产业周期的潮起潮落中,南京需要的不是对“风口缺席”的焦虑,而是对“长坡厚雪”的坚守。
正如明孝陵神道两侧的石像生,既有文臣的持重,又有武将的锐气,这座城市的创新生态终将在刚柔并济中走出独特轨迹。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日前,以宇树科技、深度求索(DeepSeek)等人工智能企业为代表的诸多杭州科技创新公司出圈。游戏科学、深度求索、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和群核科技等科技新锐频频刷屏,杭州“六小龙”名声鹊起。
杭州“六小龙”的破圈也吸引了其他城市的注意。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旗下“交汇点”客户端于7日、8日接连发布文章《DeepSeek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杭州有DeepSeek,我们有什么?》。
文章从DeepSeek的火爆现象出发,延伸讨论城市对于新技术产业的吸引力,并抛出疑问,为什么同在长三角的浙江省会城市杭州可以发展出“杭州六小龙”?
事实上,“六小龙”所在地杭州一直厚植科技创新。
“让大兴科技、大抓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奋进2025的最强音。”在近日召开的杭州“新春第一会”上,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表示。
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旗下“交汇点”客户端于7日、8日接连发布专稿文章《DeepSeek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杭州有DeepSeek,我们有什么?》。以下为文章全文:
专稿:DeepSeek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
当DeepSeek在通用大模型领域崭露头角,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登上央视舞台,人们发现杭州的创新图谱已悄然超越“电商之都”的固有印象。这座被马可·波罗誉为“世界上最华贵天城”的城市,正在演绎从互联网经济到智能文明的进化论。在这片诞生过阿里巴巴传奇的土地上,新的创新物种何以持续涌现?答案藏在杭州独特的创新生态密码中。
产业土壤的迭代共生
杭州的创新基因始于南宋临安的市舶司,盛于改革开放后的“杭铁头”精神。当互联网浪潮初起时,这座城市展现出惊人的产业适配能力:浙大系的技术储备、浙商群体的市场嗅觉、民营经济的活跃基因,共同孕育出阿里巴巴这个改变中国商业形态的超级平台。
阿里生态的壮大不仅带来电商、支付、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培养出10万量级的数字经济人才,形成了“阿里系”创业军团。
当移动互联网红利见顶时,杭州率先开启“硬核创新”转向。2017年之江实验室成立,2020年阿里达摩院发布中文大模型,2022年余杭区规划千亩AI产业园,形成“算力基建-算法研发-场景落地”的新三角。
DeepSeek的崛起正得益于这种产业土壤:其创始团队来自浙大CAD实验室,依托阿里云算力底座在大模型时代,杭州的产业土壤已进化出新的养分层级。底层是阿里云构建的算力基座,中间层是海康威视、新华三等企业沉淀的视觉识别与边缘计算能力,应用层则有钉钉这样的亿级用户入口。
DeepSeek正是这种“芯片设计-算力集群-场景落地”的完整产业链。正如宇树科技将伺服电机研发中心设在杭州,看中的是这里既能对接上海张江的芯片资源,又能触达义乌的供应链网络。
创新雨林的生态法则
杭州的创业环境如同西溪湿地的生态体系,既有参天大树也有灌木新苗。政府扮演着“园丁”而非“设计师”的角色:余杭区“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治理哲学,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行“双聘制”,允许科研人员保留体制身份参与创业的宽松政策,催生出梦想小镇等53个创新孵化器;“人才码”整合的287项服务,让创业者真正实现“一码走杭城”。这种“放水养鱼”的策略,使杭州连续6年人才净流入率全国第一。
资本网络呈现出独特的“竹林效应”。不同于北京“国家队”与深圳“创投系”的泾渭分明,杭州的资本生态更显共生特质:既有阿里战投、蚂蚁金服这样的产业资本,也有银杏谷、元璟等专注硬科技的基金,更有大量从传统制造业溢出的民间资本。这种多元资本结构,既能为宇树科技这样的硬件创新提供耐心资本,也能为DeepSeek这样的基础研究保留试错空间。
数字文明的人文基底
西湖的山水美学与云栖小镇的赛博格调,在杭州达成了奇妙平衡。
这座城市的创新文化深植于两种传统:南宋“瓦舍勾栏”孕育的商业基因,明代王阳明开创的“知行合一”哲学。
当程序员们在西溪湿地头脑风暴时,他们继承的是苏轼治理西湖时的系统思维;当宇树工程师调试机器人步态时,暗合的是胡庆余堂“戒欺”的匠人精神。
杭州创新文化的深层密码,在于将工程师思维与商人智慧熔铸成独特的技术商业哲学。浙大玉泉校区夜不熄灯的实验室,与四季青凌晨四点的直播基地,共同构成这座城市的创新节拍。
DeepSeek创始人在算法优化中融入“浙商成本控制术”,将模型训练成本降低40%;宇树科技工程师从西湖园林造景中获取灵感的仿生关节设计,正是这种跨界融合的产物。
杭州的人文气质塑造了独特的创新伦理。在阿里园区,罗汉堂的命名源自十八罗汉创业传说;在云栖大会,科技精英们会在茶歇时讨论《梦溪笔谈》。
这种将技术创新与人文思考相结合的特质,使杭州的AI发展始终保持着人本主义温度。正如DeepSeek强调“让AGI成为人类思维的延伸而非替代”,这种价值取向与城市文化基因一脉相承。
生态启示:未来创新的三大基石
杭州案例揭示出创新生态建设的黄金三角:数字基建的迭代能力(从4G到算力网络)、要素配置的敏捷性(人才-资本-数据的自由流动)、文化基因的适应性(传统商业智慧的技术转译)。
这种生态培育需要三个支点:容忍失败的制度设计(杭州创业失败可申领18个月失业保险)、跨代际的知识传承(阿里技术中台向初创企业开放)、虚实融合的创新场景(城市大脑为AI提供试验场)。正如京杭大运河曾连接南北经济,今天的杭州正通过数字纽带重构全球创新版图。
站在智能革命的临界点回望,杭州的创新生态给出了时代启示:真正的创新策源地,需要产业链的代谢共生而非简单集聚,需要政策环境的湿润空气而非定向灌溉,更需要文化基因的持续进化而非路径依赖。
当京沪深在争夺“中国硅谷”称号时,杭州正悄然构建着更具东方智慧的创新范式——在这里,数字文明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山水城市”理念在智能时代的自然延展。这种既能仰望星空又扎根大地的生态,或许正是培育未来创新的理想土壤。
“六小龙”出圈杭州趁势憋大招
日前,以宇树科技、深度求索等人工智能企业为代表的诸多杭州科技创新公司出圈。游戏科学、深度求索、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和群核科技等科技新锐频频刷屏,杭州“六小龙”名声鹊起。事实上,“六小龙”所在地杭州一直厚植科技创新。
“让大兴科技、大抓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奋进2025的最强音。”在近日召开的杭州“新春第一会”上,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表示。
三个15% 打造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
DeepSeek持续火爆,搅动全球AI风云;在春晚舞台上,扭着秧歌、转着手绢的人形机器人走红网络;2024年,西湖边蹦出的一只“猴子”曾成为全球游戏玩家的焦点……
“杭州涌现众多科技创新企业,源于其深厚的经济与创新底蕴、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丰富的人才储备、产业集群效应、开放创新的文化及强大的民营经济支撑等。”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全球工业人工智能联盟卓越中心总干事宋海涛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创新正在成为杭州的城市气质、产业特质。根据杭州“新春第一会”,今年,杭州将举全市之力打造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力争突破4%、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达到3.9%以上。
据介绍,杭州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将进一步攀“高”向“新”,全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全力推动数字经济二次攀登,全力创建更多未来产业先导区,全力推动五大产业生态圈量质齐升、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优,实现智能物联产业营收规模、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
姚高员明确,要落细“三个15%”相关科技政策,即市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要达到15%以上,市本级每年新增财力的15%以上要用于科技投入,同时统筹现有产业政策资金当中的15%集中投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求才若渴,优化完善杭州特色创新创业体系
“在业务对接方面,政府帮忙协调变电站、为机器人测试提供场景,这对公司巡检应用推广带来很大帮助;在政策支持方面,从‘西湖区英才计划’到房租补贴等,各类相关政策资金缓解了公司研发投入压力;在融资方面,公司也获得一定帮助。”云深处科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此前,已有不少企业和人才被杭州创新创业体系所吸引。“2025年是强脑科技在杭州的第八年。在浙江、尤其是在杭州,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这些为技术创新的公司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强脑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外,杭州拥有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龙头企业,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打造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推动各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杭州,新兴科技企业能较为轻松地找到上下游合作伙伴。”
据介绍,2025年,杭州特色创新创业体系将进一步优化完善,让更多创新创意创造在杭州创业创富创未来,力争全年培育科技领军企业10家以上,新引育顶尖人才15名以上、各级领军人才500名、35岁以下大学生35万名以上。
2025年,杭州以让企业真解渴、真受益的政策举措支持企业做强做大做优,确保全年新认定国高企2000家、“小升规”工业企业500家,累计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突破5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0%以上。
围绕头部建链,13个区、县(市)拼干劲
同时,杭州13个区、县(市)也亮举措、比作为、拼干劲。
上城区明确,坚决打赢创新转型的突围战,围绕“六小龙”之一的群核科技等头部企业为链主“建链强圈”。西湖区表示,持续放大《黑神话:悟空》《种地吧》等文创IP带动效应,抢滩布局动漫游戏、影视科技、微短剧等大视听新赛道。
萧山区提出,建立“北斗七星”一平台一产业,加快建设成果转化中心,成立新型院企联合研究中心,确保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达到4%。
富阳区明确,引进大学生继续超3万人,三年内夺取“科技创新鼎”;建德市明确,探索与西湖大学、传化科技城等共建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
“未来,杭州培育科技创新将继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实现杭州与上海等长三角主要城市的‘双向奔赴’,打造开放场景,创新投入机制,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以此打造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宋海涛说。
专稿:杭州有DeepSeek,我们有什么?
秦淮河畔的霓虹与紫金山麓的实验室灯光交相辉映,南京正经历着新经济时代的身份焦虑。
当杭州凭借DeepSeek的爆火和“AI六小龙”的概念,在人工智能赛道高歌猛进,苏州生物医药产值突破2500亿元大关,这座GDP常年徘徊在全国前十门槛的六朝古都,正陷入特色产业定位的深层困惑。
2024年长三角城市经济数据显示,南京以1.85万亿元GDP总量位列第十,与杭州的差距扩大至3360亿元。
但在这场关乎城市未来的产业竞速中,南京需要的不是对“风口缺席”的焦虑,而是对“长坡厚雪”的坚守。
1.南京的产业图谱镌刻着独特的“双螺旋结构”。
从民国时期金陵机器局的钢铁轰鸣,到新世纪软件谷的代码跃动,这座城市始终在传统工业与数字经济间寻找平衡支点。
2023年南京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5万亿元,其中智能电网、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42%,但产业结构仍带有鲜明的历史印记——石化、钢铁等传统产业贡献了38%的税收,这种“新旧共生”的格局既构成转型包袱,也蕴藏升级势能。
在人工智能领域,南京并非缺乏技术积淀,而是呈现出“学术强磁场”与“产业弱转化”的悖论。
东南大学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学术成果、南京大学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研究积累,都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但产学研转化链条中始终存在“最后一公里”的断裂,高校实验室里的算法突破往往止步于论文发表,未能形成类似DeepSeek的产业级应用。
数据显示,东南大学计算机视觉团队近五年斩获16项国际顶会最佳论文,南京大学LAMDA研究所的机器学习成果被引量突破10万次,但技术转化率仅为28%(江苏省科技厅2023年数据),远低于杭州的45%。
这种“学术强、产业弱”的格局,恰似明代宝船厂遗址与现代造船基地的时空错位,映射出知识转化机制的深层梗阻。
当各地争抢AI大模型风口时,南京某种程度上选择了差异化的突围路径。
在智能电网领域,南瑞集团主导制定54项国际标准,其继电保护设备守护着全国60%的超高压电网;生物医药赛道,正大天晴的PD-1单抗年销售额突破50亿元,江宁药谷聚集了全国12%的CAR-T研发管线。
这种“垂直深耕”的战略,虽难以催生现象级科技企业,却构筑起抵御产业泡沫的护城河。
另一方面,南京的营商环境如同修复明代古建,在保留历史肌理与植入现代功能间寻求平衡。
“宁满意”工程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天,但2023年企业家调研显示,32%的初创企业遭遇“政策时滞”——某脑机接口企业申报专项扶持时,因技术路线不符合三年前的指南目录而碰壁。这种制度弹性在维护市场秩序的同时,也可能错失颠覆性创新的萌芽。
资本市场的“风险厌恶”特征尤为显著。
截至2023年末,南京私募基金管理规模2800亿元,仅为杭州的46%,且70%资金流向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成熟赛道。与上海“敢为天下先”的风投文化不同,南京创投机构更倾向“技术验证+市场确认”的双重保险机制。
审慎风格虽降低了系统性风险,却使类似DeepSeek的早期项目难以获得亿元级“天使赌注”。
人才流动呈现“双漏斗”效应:53所高校年产30万毕业生,但顶尖人才留存率仅18%(智联招聘2023年数据)。
更值得警惕的是“二次流失”现象——地平线机器人、思必驰等本土培育的AI企业,最终将总部迁往苏沪。
“育苗难成林”的困境,恰似民国建筑群里的法国梧桐:根系深扎南京沃土,树冠却倾向长三角的资本阳光。
2.但事实上,南京的突围密码藏在“硬科技”的慢变量中。
埃斯顿机器人用15年攻克伺服系统核心技术,其产品精度达到0.02毫米;国电南自研发的特高压直流控制保护系统,使我国电网技术领先欧美至少五年。这些“隐形冠军”的成长轨迹,印证了德国隐形冠军研究所的发现:78%的深度技术创新需要十年以上持续投入——这正是南京企业擅长的“马拉松式创新”。
如果你到过南京,你会发现,这个城市的城市空间更新暗含了某种创新哲学。
金陵船厂旧址转型为长江航运科技园,50吨级龙门吊作为精神地标被完整保留;浦口火车站历史街区引入12家量子计算企业,让百年雨廊回荡着算法研讨声。这种“时空折叠”的改造模式,相比深圳的“推倒重来”,更考验治理智慧——既要守护7.6平方公里历史城区,又要在32个老旧园区植入创新基因。
在人工智能军备竞赛中,南京开辟出“穿透式创新”路径。
南京智能计算中心聚焦“AI for Science”,其蛋白质结构预测模型将新药研发周期缩短40%;紫金山实验室的6G太赫兹通信技术,传输速率较5G提升百倍。这种“压强式攻关”,恰如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建造逻辑——不追求建筑高度,而以九层宝塔浓缩当时顶尖工艺。
3.衡量城市创新力需要超越“GDP焦虑”。
南京培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全国8万家制造企业,这个数字是德国“工业4.0”标杆企业数量的20倍;生物医药集群每年推动15个一类新药上市,超过瑞士巴塞尔生物谷的年度产出。
这些“沉没在产业链深处的创新”,正在重塑中国实体经济的底层逻辑。
南京大学提出的“温暖科技”理念,正在重塑创新伦理。当全球陷入AI伦理争议时,53家人工智能企业联合发布《技术向善公约》,要求算法必须保留“人类否决权”。这种人文关怀,与硅谷“快速迭代、打破边界”的激进文化形成鲜明对比,恰似明城墙的设计哲学——既要有御敌的强度,也要有防洪的弹性。
历史的回响给予现实启示。
郑和宝船从龙江船厂起航时,南京已是全球造船技术的巅峰。今天,这座城市在量子信息、基因科技等“未来赛道”的布局,延续着“超前半步”的创新基因。江北新区“基因之城”集聚23个国际实验室,这种开放格局与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的绘制精神一脉相承。
玄武湖的碧波倒映着紫峰大厦的轮廓,这座城市的突围之路藏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
紫金山天文台的射电望远镜依然在捕捉宇宙深处的信号,这座城市的创新脉搏始终与时代共振。
DeepSeek的缺席不应被简单解读为创新失位,而应视作特色发展路径的选择印记。
当南京的工业软件定义智能工厂的运行逻辑,当创新药企解码生命的奥秘,这座城市正以独有的节奏参与科技革命——不做聚光灯下的独角兽,而做深海之处的定海针。
在产业周期的潮起潮落中,南京需要的不是对“风口缺席”的焦虑,而是对“长坡厚雪”的坚守。
正如明孝陵神道两侧的石像生,既有文臣的持重,又有武将的锐气,这座城市的创新生态终将在刚柔并济中走出独特轨迹。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