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商不会消失,但竞争逻辑不一样

新经销

4天前

案例:浙江某区域经销商,过度依赖单一KA渠道,疫情后商超客流锐减,面对营收暴跌,始终没有下定决心转型拓展其他渠道,面对厂家任务压力,只能到处低价甩货,不屑于从0开始,重新布局。...增量时代,“资金实力”是经销商的通行证;但存量竞争中,“渠道渗透力”才是护城河。

图片

作者丨邢仁宝

校审丨张雨薇 排版丨葛畅

2024年,快消行业加速洗牌,经销商群体经历了一场“冰火两重天”的考验。

有的经销商在库存积压、渠道滞销的压力下节节败退,一边抱怨市场艰难,一边依赖厂家政策续命;而另一批经销商则逆势突围,通过精准定位、服务升级和数字化改革,在存量市场中撕开增长缺口。 

作为连接品牌与终端的“毛细血管”,经销商的价值从未被削弱,但竞争逻辑已然改变——从“躺赚时代”的渠道为王,转向“精耕时代”的效率为王。笔者结合市场走访与行业观察,拆解失败者的致命短板,提炼成功者的突围密码,为经销商转型提供一份实战指南。 

生意不好的经销商:

深陷的三大泥潭

1. 忽视市场变化,认知滞后于时代。

案例:河北某饮品经销商,固守传统批发模式,过度依赖厂家保姆式分销,不走访市场,忽视新兴渠道崛起,厂家给多少钱就做多少事,缺乏市场拓展意愿,三年内市场份额缩水近20%,任务完成率愈来愈低,最后被厂家淘汰。 

这类经销商常将“市场不好做”归咎于外部环境,却对消费分级、渠道碎片化等趋势视若无睹。

他们依赖厂家业务员反馈信息,极少主动走访终端,更不了解Z世代“即时满足、情绪价值”等消费偏好。当折扣店、即时零售、社区团购逐步抢占各类采购场景时,仍将资源押注在批发大流通市场,定将被时代所抛弃。 

2. 渠道掌控力薄弱,缺乏核心壁垒。

案例:浙江某区域经销商,过度依赖单一KA渠道,疫情后商超客流锐减,面对营收暴跌,始终没有下定决心转型拓展其他渠道,面对厂家任务压力,只能到处低价甩货,不屑于从0开始,重新布局。

增量时代,“资金实力”是经销商的通行证;但存量竞争中,“渠道渗透力”才是护城河。失败的经销商往往对本地市场缺乏深耕——经营渠道单一、乡镇网点覆盖不足、餐饮渠道开发滞后、特通资源整合无力。当厂家要求渠道下沉时,他们既无团队也无仓储能力,只能眼看竞品抢占空白市场。 

3. 经营粗放,拒绝创新与数字化。

案例:山西某休食经销商,老夫妻蹬三轮起家,经营理念薄弱,厂家上了订单系统,也感觉繁琐,线外订单经常手工记账,导致库存混乱,旺季爆单时常常配送延误,丢失大量核心客户。厂家的返利惠让也对不清楚,造成费用下发缓慢。  

库房管理靠记忆、订单处理靠笔记、客户维系靠酒精——这种“作坊式运营”在精细化竞争中不堪一击。更致命的是对变革的抗拒:认为“数字化是烧钱”、“O2O不赚钱”,结果被接入智能数字化系统的竞争对手碾压。当厂家推出扫码返利、动态库存系统时,他们因执行能力差经常被列入淘汰名单。

深层症结:失败者将经销商角色定义为“物流商”,而非“市场服务商”。他们被动等待厂家指令或投喂,却未意识到经销商的核心价值,在于用本地化能力弥补品牌方渠道下沉的“最后一公里短板”。 

生意红火的经销商:

六大突围法则

1. 精准定位,做区域市场的“超级连接者”。

案例:华南某乳品经销商,专注高端社区店,联合品牌打造“鲜奶+烘焙”场景套餐,单店月销提升3倍。
成功者深谙“差异化生存”之道:或聚焦细分渠道(如学校、医院),或锁定特定人群(如母婴、健身圈层),通过场景化解决方案提升渠道黏性。他们不把自己当成货品搬运工,更是消费者需求的“翻译官”,能为厂家提供精准的一线市场洞察。 

2. 极致服务,用“快与准”建立口碑壁垒。

案例:河南某县城调味品经销商承诺“2小时送达”,并免费为餐饮客户设计菜品配方,经常还会有小包装赠品惠及客户、拓展新品,复购率超80%。

“配送时效”是经销商的生死线。头部玩家通过前置仓、闪电仓,配合骑手团队将履约速度做到极致;同时提供增值服务(如终端陈列指导、动销数据分析),从“交易关系”升级为“伙伴关系”,这是经销商本地化口碑建立的关键。

3. 品类矩阵经营,对抗市场波动。

案例:广东某饮品经销商代理10+个品牌,建立“饮料+冻品+日化+白酒”品牌组合,淡旺季互补,保证了全年毛利的稳定。 

单一品牌代理风险极高。成功者通过跨品类组合平衡风险:用高频刚需品引流,用高毛利新品提升利润,用季节性产品填平淡季缺口。类似基金经理一样管理产品组合,不盲目追逐爆品。

4. 与厂家深度绑定,争做“创新试验田”。

案例:某功能饮料经销商主动试点县级市场再提升项目,不仅获得独家专项补贴政策,还得到厂家销售团队的人力及物料支持,两个月时间,乡镇市场的铺货率提升40%,分销量提升15%。  

厂家资源永远向“高配合度”客户倾斜。头部经销商积极参与新品推广、营销试点,甚至反向定制区域专供产品。他们深谙一个道理:成为厂家的“战略盟友”,远比讨要费用更可持续。

5. 数字化武装,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

案例:某休食经销商引入智能仓储系统,拣货效率提升30%,年节省人工成本70万元。 

当前数智化系统发展迅速,AI技术快速迭代,ERP系统管理进销存、AI算法预测终端需求、BI看板监控渠道健康度。数字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底线。成功者通过数据沉淀,将模糊的“感觉”转化为精准的“决策”,甚至在区域市场比厂家更懂消费者。

6. 持续进化,打破认知天花板。

案例:某90后经销商积极参加行业论坛学习,回来后立即召开内部会议,果断砍掉了30%低效SKU,转向布局高端进口精品赛道,利润率翻番。 

这类型经销商热衷参加行业论坛、跨领域交流,始终保持“空杯心态”,让自身的视野格局能始终站在趋势前沿。

photoplus

成功的经销商将自身定位为“本地化供应链服务商”,通过效率提升、服务增值和资源整合,在红海中开辟出利润蓝海。 

厂家视角:

什么样的经销商最受厂家青睐?

1. 理念一致,能打硬仗的“同盟军”。

厂家最怕“等靠要”型经销商——政策给得多就配合,否则消极怠工。而优质客户会与品牌共同制定区域策略,甚至在市场低迷时主动承压。

2. 底线清晰,维护市场秩序的“守护者”。

窜货乱价是品牌毒药。浙江某功能饮料经销商建立了“乡镇价格联盟”,统一阶段性促销力度,强化通路客户产品箱体二次打码,严打窜货。这种“以渠道秩序换市场话语权”的策略,让其在头部品牌中备受青睐。 

3. 资源整合能力突出的“生态搭建者”。

厂家对“资源型”经销商的依赖正在降低,转而青睐“能力型”伙伴。例如某粮油经销商联合本地邮政网点开展社区团购,解决品牌下沉难题,其展现的资源嫁接能力,使其成为多家品牌的区域首选。 

未来,厂商关系将建立其新范式:从“甲乙方博弈”转向“价值共生”——经销商提供本地化市场拓展及作战力,厂家输出品牌势能与系统支持,共同做大区域蛋糕。  

写在最后
经销商的困境,本质是“路径依赖”与“市场进化”的冲突;而成功者的突围,则印证了“适者生存”的商业法则。

有专家认为,未来快消行业将加速向“哑铃型”结构分化:一头是具备更大仓配网络的超级经销商,另一头是聚焦垂直场景的“小而美”服务商。

笔者认为:无论选择哪条路径,以下三点思维将成为经销商的生存底线。  

1. 认知升维——从“卖货思维”转向“用户运营思维”,用数据而非经验决策;

2. 能力重构——打造“敏捷供应链+精准服务+数字化”的铁三角能力模型;

3. 生态共生——与品牌 方从利益博弈走向价值共创,成为区域市场不可替代的“基础设施”。

2025年,没有躺赢的生意,只有进化的玩家。经销商需要的不是抱怨时代,而是锻造穿越周期的能力——毕竟,潮水退去时,真正的价值终会浮现。

经销商正在分化,如何穿越周期?如何创造自己的价值?具体实施的路径在哪?3月17日-19日,第十届中国快消品创新大会将在成都举办,同期将举办【第四届中国快消品经销商大会】。届时将会邀请十多位行业优秀经销商,既有休食、日化、调味等不同品类深度运营的案例,也有转型B2b深耕做小店的标杆,来分享他们是如何从厂家生意转变到门店生意,如何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凸显自身的行业价值!

作者简介:

邢仁宝,十八年营销管理经验,先后服务于可口可乐、伊利、红牛等快消名企,目前担任华彬快消品集团营销执行总裁助理,专注企业营销诊断、厂商关系、渠道运营及数字化转型等领域。



【新秩序·共生】

第十届中国快消品创新大会

时间:2025年3月17日-19日

地点:中国·成都

扫码咨询票务详情

图片

孙女士:19910791479

图片

图片

图片

向下滑动查看【大会规模、议程】

大会商务合作:冯女士 17600401279(微信同号)
图片
END

新经销 100人 赵波专辑陈思廷专辑

新经销新爆品文青专辑袁来看经销

行业报告专辑周群专辑经销商B2b

广告/会展/培训/咨询

商务合作:冯女士 17600401279

图片

图片

图片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我们

案例:浙江某区域经销商,过度依赖单一KA渠道,疫情后商超客流锐减,面对营收暴跌,始终没有下定决心转型拓展其他渠道,面对厂家任务压力,只能到处低价甩货,不屑于从0开始,重新布局。...增量时代,“资金实力”是经销商的通行证;但存量竞争中,“渠道渗透力”才是护城河。

图片

作者丨邢仁宝

校审丨张雨薇 排版丨葛畅

2024年,快消行业加速洗牌,经销商群体经历了一场“冰火两重天”的考验。

有的经销商在库存积压、渠道滞销的压力下节节败退,一边抱怨市场艰难,一边依赖厂家政策续命;而另一批经销商则逆势突围,通过精准定位、服务升级和数字化改革,在存量市场中撕开增长缺口。 

作为连接品牌与终端的“毛细血管”,经销商的价值从未被削弱,但竞争逻辑已然改变——从“躺赚时代”的渠道为王,转向“精耕时代”的效率为王。笔者结合市场走访与行业观察,拆解失败者的致命短板,提炼成功者的突围密码,为经销商转型提供一份实战指南。 

生意不好的经销商:

深陷的三大泥潭

1. 忽视市场变化,认知滞后于时代。

案例:河北某饮品经销商,固守传统批发模式,过度依赖厂家保姆式分销,不走访市场,忽视新兴渠道崛起,厂家给多少钱就做多少事,缺乏市场拓展意愿,三年内市场份额缩水近20%,任务完成率愈来愈低,最后被厂家淘汰。 

这类经销商常将“市场不好做”归咎于外部环境,却对消费分级、渠道碎片化等趋势视若无睹。

他们依赖厂家业务员反馈信息,极少主动走访终端,更不了解Z世代“即时满足、情绪价值”等消费偏好。当折扣店、即时零售、社区团购逐步抢占各类采购场景时,仍将资源押注在批发大流通市场,定将被时代所抛弃。 

2. 渠道掌控力薄弱,缺乏核心壁垒。

案例:浙江某区域经销商,过度依赖单一KA渠道,疫情后商超客流锐减,面对营收暴跌,始终没有下定决心转型拓展其他渠道,面对厂家任务压力,只能到处低价甩货,不屑于从0开始,重新布局。

增量时代,“资金实力”是经销商的通行证;但存量竞争中,“渠道渗透力”才是护城河。失败的经销商往往对本地市场缺乏深耕——经营渠道单一、乡镇网点覆盖不足、餐饮渠道开发滞后、特通资源整合无力。当厂家要求渠道下沉时,他们既无团队也无仓储能力,只能眼看竞品抢占空白市场。 

3. 经营粗放,拒绝创新与数字化。

案例:山西某休食经销商,老夫妻蹬三轮起家,经营理念薄弱,厂家上了订单系统,也感觉繁琐,线外订单经常手工记账,导致库存混乱,旺季爆单时常常配送延误,丢失大量核心客户。厂家的返利惠让也对不清楚,造成费用下发缓慢。  

库房管理靠记忆、订单处理靠笔记、客户维系靠酒精——这种“作坊式运营”在精细化竞争中不堪一击。更致命的是对变革的抗拒:认为“数字化是烧钱”、“O2O不赚钱”,结果被接入智能数字化系统的竞争对手碾压。当厂家推出扫码返利、动态库存系统时,他们因执行能力差经常被列入淘汰名单。

深层症结:失败者将经销商角色定义为“物流商”,而非“市场服务商”。他们被动等待厂家指令或投喂,却未意识到经销商的核心价值,在于用本地化能力弥补品牌方渠道下沉的“最后一公里短板”。 

生意红火的经销商:

六大突围法则

1. 精准定位,做区域市场的“超级连接者”。

案例:华南某乳品经销商,专注高端社区店,联合品牌打造“鲜奶+烘焙”场景套餐,单店月销提升3倍。
成功者深谙“差异化生存”之道:或聚焦细分渠道(如学校、医院),或锁定特定人群(如母婴、健身圈层),通过场景化解决方案提升渠道黏性。他们不把自己当成货品搬运工,更是消费者需求的“翻译官”,能为厂家提供精准的一线市场洞察。 

2. 极致服务,用“快与准”建立口碑壁垒。

案例:河南某县城调味品经销商承诺“2小时送达”,并免费为餐饮客户设计菜品配方,经常还会有小包装赠品惠及客户、拓展新品,复购率超80%。

“配送时效”是经销商的生死线。头部玩家通过前置仓、闪电仓,配合骑手团队将履约速度做到极致;同时提供增值服务(如终端陈列指导、动销数据分析),从“交易关系”升级为“伙伴关系”,这是经销商本地化口碑建立的关键。

3. 品类矩阵经营,对抗市场波动。

案例:广东某饮品经销商代理10+个品牌,建立“饮料+冻品+日化+白酒”品牌组合,淡旺季互补,保证了全年毛利的稳定。 

单一品牌代理风险极高。成功者通过跨品类组合平衡风险:用高频刚需品引流,用高毛利新品提升利润,用季节性产品填平淡季缺口。类似基金经理一样管理产品组合,不盲目追逐爆品。

4. 与厂家深度绑定,争做“创新试验田”。

案例:某功能饮料经销商主动试点县级市场再提升项目,不仅获得独家专项补贴政策,还得到厂家销售团队的人力及物料支持,两个月时间,乡镇市场的铺货率提升40%,分销量提升15%。  

厂家资源永远向“高配合度”客户倾斜。头部经销商积极参与新品推广、营销试点,甚至反向定制区域专供产品。他们深谙一个道理:成为厂家的“战略盟友”,远比讨要费用更可持续。

5. 数字化武装,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

案例:某休食经销商引入智能仓储系统,拣货效率提升30%,年节省人工成本70万元。 

当前数智化系统发展迅速,AI技术快速迭代,ERP系统管理进销存、AI算法预测终端需求、BI看板监控渠道健康度。数字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底线。成功者通过数据沉淀,将模糊的“感觉”转化为精准的“决策”,甚至在区域市场比厂家更懂消费者。

6. 持续进化,打破认知天花板。

案例:某90后经销商积极参加行业论坛学习,回来后立即召开内部会议,果断砍掉了30%低效SKU,转向布局高端进口精品赛道,利润率翻番。 

这类型经销商热衷参加行业论坛、跨领域交流,始终保持“空杯心态”,让自身的视野格局能始终站在趋势前沿。

photoplus

成功的经销商将自身定位为“本地化供应链服务商”,通过效率提升、服务增值和资源整合,在红海中开辟出利润蓝海。 

厂家视角:

什么样的经销商最受厂家青睐?

1. 理念一致,能打硬仗的“同盟军”。

厂家最怕“等靠要”型经销商——政策给得多就配合,否则消极怠工。而优质客户会与品牌共同制定区域策略,甚至在市场低迷时主动承压。

2. 底线清晰,维护市场秩序的“守护者”。

窜货乱价是品牌毒药。浙江某功能饮料经销商建立了“乡镇价格联盟”,统一阶段性促销力度,强化通路客户产品箱体二次打码,严打窜货。这种“以渠道秩序换市场话语权”的策略,让其在头部品牌中备受青睐。 

3. 资源整合能力突出的“生态搭建者”。

厂家对“资源型”经销商的依赖正在降低,转而青睐“能力型”伙伴。例如某粮油经销商联合本地邮政网点开展社区团购,解决品牌下沉难题,其展现的资源嫁接能力,使其成为多家品牌的区域首选。 

未来,厂商关系将建立其新范式:从“甲乙方博弈”转向“价值共生”——经销商提供本地化市场拓展及作战力,厂家输出品牌势能与系统支持,共同做大区域蛋糕。  

写在最后
经销商的困境,本质是“路径依赖”与“市场进化”的冲突;而成功者的突围,则印证了“适者生存”的商业法则。

有专家认为,未来快消行业将加速向“哑铃型”结构分化:一头是具备更大仓配网络的超级经销商,另一头是聚焦垂直场景的“小而美”服务商。

笔者认为:无论选择哪条路径,以下三点思维将成为经销商的生存底线。  

1. 认知升维——从“卖货思维”转向“用户运营思维”,用数据而非经验决策;

2. 能力重构——打造“敏捷供应链+精准服务+数字化”的铁三角能力模型;

3. 生态共生——与品牌 方从利益博弈走向价值共创,成为区域市场不可替代的“基础设施”。

2025年,没有躺赢的生意,只有进化的玩家。经销商需要的不是抱怨时代,而是锻造穿越周期的能力——毕竟,潮水退去时,真正的价值终会浮现。

经销商正在分化,如何穿越周期?如何创造自己的价值?具体实施的路径在哪?3月17日-19日,第十届中国快消品创新大会将在成都举办,同期将举办【第四届中国快消品经销商大会】。届时将会邀请十多位行业优秀经销商,既有休食、日化、调味等不同品类深度运营的案例,也有转型B2b深耕做小店的标杆,来分享他们是如何从厂家生意转变到门店生意,如何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凸显自身的行业价值!

作者简介:

邢仁宝,十八年营销管理经验,先后服务于可口可乐、伊利、红牛等快消名企,目前担任华彬快消品集团营销执行总裁助理,专注企业营销诊断、厂商关系、渠道运营及数字化转型等领域。



【新秩序·共生】

第十届中国快消品创新大会

时间:2025年3月17日-19日

地点:中国·成都

扫码咨询票务详情

图片

孙女士:19910791479

图片

图片

图片

向下滑动查看【大会规模、议程】

大会商务合作:冯女士 17600401279(微信同号)
图片
END

新经销 100人 赵波专辑陈思廷专辑

新经销新爆品文青专辑袁来看经销

行业报告专辑周群专辑经销商B2b

广告/会展/培训/咨询

商务合作:冯女士 17600401279

图片

图片

图片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我们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