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破纪录,彻底火了!最新解读

中国基金报

8小时前

最新火线解读。...正在热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刷新世界影史票房纪录了。

【导读】哪吒连破纪录,中国电影市场彻底火了!最新火线解读
中国基金报记者 张燕北 孙晓辉
打破历史!
正在热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刷新世界影史票房纪录了!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2月7日21时24分,《哪吒2》票房达到68亿元,超过《星球大战:原力觉醒》,成为全球单一市场票房榜第一名。
根据国家电影局数据,2025年春节档(1月28日—2月4日)电影票房为95.10亿元(含服务费),同比增长18.6%;观影人次约为1.87亿人,同比增长14.7%,双双刷新影史春节档票房和人次纪录。
另据猫眼专业版数据,2025年春节档日均票房(不含除夕)为13.55亿元,同比增长35.3%,与2021年同期持平。
为何今年春节档电影爆火?影视股后续走势如何?行情是否具有可持续性?AI技术对文化传媒领域投资的逻辑产生了怎样的改变?接下来的布局策略和方向?
为此,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
国泰影视ETF基金经理 王玉
银华中证影视主题ETF基金经理 张亦驰
兴银中证科创创业50基金经理 刘帆
诺德基金基金经理 周建胜
在上述基金经理看来,影片类型多元、质量提升、经典IP延续以及市场环境改善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了2025年春节档电影市场的火爆局面。春节档电影火爆通常短期提振影视股,但中长期走势取决于业绩支撑和行业环境。
在大家看来,影视行业的周期性较强,板块行情往往呈现阶段性特征,核心仍需看企业的内容产出能力与盈利模式优化。从长期来看,随着AI+影视的融合加深,科技赋能内容生产,具备创新能力的公司更具持续成长性。
此外,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传媒行业也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AI应用方面的潜力。
多因素共同促成
2025年春节档电影市场火爆

中国基金报记者:2025年春节档电影市场爆火,总票房成绩亮眼,像《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00》等影片表现出色。为何今年春节档电影爆火?

王玉:2025年春节档票房及观影人次创新高。结合出行数据来看,春运前20天(2025年1月14日至2月2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合计达到48.1亿人次,与2019年同期相比,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增长19.6%。2025年是返乡“大年”,春节电影市场的活跃,与居民返乡数据匹配。

相比2024年,2025年春节档票房增长的驱动主要来自国产IP崛起,优质影片供给拉动观影需求上升和平均票价回暖。《哪吒2》票房超预期,好作品的出现也有望进一步倒逼中国影视工业化平均水平的提升。

张亦驰:2025年春节档电影市场异常火爆,总票房、观影人次双双刷新纪录。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首先是影片类型多元化,涵盖了喜剧、动画、悬疑、神话、动作、武侠等多种题材,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口味和需求。其次,影片质量显著提升成为关键,例如《哪吒之魔童闹海》主创团队历时五年打磨剧情和特效,凭借精良制作和引人入胜的剧情吸引大量观众,国产电影在剧本、特效等方面的进步显著提升了整体观影体验。此外,诸多续集或经典IP改编作品自带粉丝基础,如《哪吒之魔童闹海》作为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续作,以及《唐探1900》作为“唐探”系列的第四部电影,都因其前作的知名度和成功备受期待,票房表现强劲。最后,市场环境的改善也为春节档的火爆提供了支撑,影院全面恢复,观众在春节假期集中释放观影需求,尤其是在春节档这样的传统热门档期,观影热情高涨,进一步推动了票房的攀升。综上所述,影片类型多元、质量提升、经典IP延续以及市场环境改善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了2025年春节档电影市场的火爆局面。

刘帆:2025年春节档电影市场爆火,主要受消费复苏、优质内容供给和渠道升级的推动。经济回暖带动观影需求,长假效应叠加社交属性带动了票房增长。此外,今年春节档影片类型丰富,如《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00》等优质IP吸引了大量观众。同时,影院体验优化、线上预售成熟以及短视频营销助推,也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热度。

周建胜:2025年春节档电影票房表现十分出色,从整体表现看,2025年春节档电影市场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头部影片表现强劲,《哪吒之魔童闹海》和《唐探1900》凭借良好的口碑和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吸引了大量观众。二是影片题材丰富,涵盖动画、喜剧、悬疑、武侠、神话等多种类型,满足了不同观众的观影需求。

短期市场情绪提振

“AI+”商业化空间将持续打开

中国基金报记者:就资本市场表现而言,春节电影票房火爆,对相关板块将带来哪些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张亦驰:春节档电影票房火爆对资本市场产生了积极影响,直接影响方面,包括影视公司股价上涨、行业投资热度提升、院线和票务公司业绩提升等。间接影响方面,热门影视IP带动周边产品的“谷子经济”,电影取景地或相关文化景点因电影热度吸引了更多游客,促进了当地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长远来看,优质内容的影片获得了更高的票房和口碑,这使得市场更加重视优质内容的价值,投资者也更加关注那些能够持续产出高质量作品的影视公司。

刘帆:直接方面,传媒娱乐板块最为受益。票房大涨将提升上市影视公司的业绩预期,尤其是头部内容生产方、院线公司及在线票务平台。短期内,市场情绪提振,相关个股可能迎来估值抬升。

间接方面,消费与科技板块同样受益。电影作为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餐饮、旅游、零售等线下消费场景高度融合,带动整体消费回暖,利好消费板块。此外,今年多部春节档影片采用AI特效、虚拟拍摄等技术,凸显AI在影视制作中的渗透,助推AI算力、视觉特效、数字内容等科技企业的发展。

王玉:后续来看,电影新片供给释放及消费补贴等政策助力,同时,“AI+”商业化空间将持续打开,AI模型成本降低短期可能会增加市场对于应用侧的关注,如游戏、影视等板块标的。

周建胜:春节电影票房虽然火爆但比较两极化。对相关板块而言,最直接的影响可能就是押中《哪吒2》的暴涨,没押中的就大跌。像《哪吒之魔童闹海》这样高品质的电影在产业和资本市场的双重火爆将刺激资本市场更加注重电影品质,更多投资于确实能打动消费者的好产品,一方面为消费者带来视听盛宴,另一方面也能收获良好的投资回报。

板块行情或呈现阶段性特征

中国基金报记者:从过往经验来看,春节档电影火爆程度与相关板块的走势通常存在怎样的关联?结合今年春节档的情况,您认为影视股后续走势如何?行情具有可持续性,还是更多是阶段性表现?

张亦驰:春节档电影火爆通常短期提振影视股,但中长期走势取决于业绩支撑和行业环境。影视行业的后续走势预计将继续受到市场的影响。春节档的高票房表现已显著提升了市场对于影视行业的信心,预计将进一步推动资本投入影视制作和发行中。此外,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传媒行业也成了投资者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AI应用方面的潜力。

刘帆:会带动传媒娱乐板块走强。此外,电影市场的繁荣还会对消费板块形成正向催化,带动餐饮、旅游、社交娱乐等行业的市场情绪回暖。与此同时,电影制作产业链中的特效技术、AI影像处理、云计算等科技创新板块,也可能迎来市场关注。

结合今年春节档的情况,影视股主要或受益于高票房带来的业绩预期修复和市场热情。不过,影视行业的周期性较强,板块行情往往呈现阶段性特征,核心仍需看企业的内容产出能力与盈利模式优化。从长期来看,随着AI+影视的融合加深,科技赋能内容生产,具备创新能力的公司更具持续成长性。

周建胜:对相关板块而言,资本市场的表现与春节电影票房息息相关。以今年为例,与《哪吒之魔童闹海》合作密切的厂商股价暴涨,而投资同期另外几部电影的厂商则出现大跌,可谓“冰火两重天”。

春节档通常会被视为“风向标”,2025年取得了“开门红”,后面影视股的走势还是要看能否有吸引观众的高质量产品。从近几年情况来看,中国影视消费者已经越来越趋于理性,愿意为好产品买单。鉴于影视作品的特点,后续可能更多还是阶段性表现,如果不同厂商能持续拿出较好的产品,行情的可持续性值得期待。

IP、技术创新及内容生产能力是重要考量

中国基金报记者:在影视投资领域,IP经济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您在进行影视投资时,如何评估IP的价值和潜力?除了IP之外,还有哪些关键因素是您关注的重点?

周建胜:在IP价值评估中,我们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首先考察原生内容的影响力,通过原著销量、社交媒体话题量、百度指数等数据量化粉丝基数;其次评估跨媒介改编潜力,分析原著文本结构是否具备影视化的戏剧张力;最后测算商业延展空间,观察角色设定能否支撑衍生品开发。

除IP价值外,还会重点关注以下因素:一是主创团队的工业化生产能力,通过既往作品的制作周期控制力、预算执行偏差率等指标评估;二是人的因素,特别是主创者的价值观,优秀创作者往往能为产品注入灵魂,从而有望放大IP的价值。

张亦驰:IP的价值和潜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估,首先是IP的内容适配性与创新空间,比如是否具备强情节、情感共鸣点或普世价值观、叙事结构是否适合影视化、能否在同类题材中提供新视角。其次是IP的受众基础和商业延展性,如核心受众的年龄、地域、消费习惯是否与影视目标市场匹配;原作的销量、点击量、播放量、社交媒体讨论热度;角色、世界观是否具备衍生游戏、周边商品的潜力;是否预留续集伏笔或可扩展的支线故事等。除IP外,主创团队的创作能力、市场趋势与竞争环境、发行与营销策略都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刘帆:IP经济的核心在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变现能力。评估IP价值时,首先关注其品牌影响力,即IP是否具备广泛的观众基础和文化认同感。此外,IP的商业化能力同样关键,包括其在影视、游戏、文旅、衍生品等多领域的拓展潜力。成功的IP不仅能创造票房收入,还能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长期收益。

除了IP,还关注技术创新和内容生产能力。随着AI、云计算等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加深,特效制作、智能剪辑、虚拟拍摄等技术的突破正提升内容创作的效率和质量。此外,渠道和营销模式也不可忽视,如短视频平台的宣发能力、线上线下的联动推广等,都直接影响影片的市场表现。影视行业的技术革新,不仅赋能内容创作,也为科技创新企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使其具备长期投资价值。

AI深刻改变内容行业生产模式

中国基金报记者:当下AI技术在文化传媒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您认为AI技术对这一领域投资的逻辑产生了怎样的改变?在您的投资决策中,AI技术占多大的权重?

张亦驰:在文化传媒领域,内容创作一直是核心中的核心。新的生成式AI技术会深刻改变内容行业的生产模式,比如在动画制作、3D制作、音乐制作等方面。因此,积极拥抱AIGC技术、将新技术与影视剧制作相结合,实现降本增效的公司,将会有更强的成长性和空间。刘帆:首先,AI提升内容生产效率与质量。AI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如智能剧本创作、AI特效、虚拟拍摄、智能剪辑等,大幅降低了制作成本并提升了制作精度。例如,今年春节档的部分影片已应用AI进行视觉特效处理,使电影的视效表现更具竞争力。其次,AI优化内容分发与营销。基于AI算法的观众画像分析,使影视公司能够精准预测市场需求,优化宣发策略,提高影片的商业化转化率。同时,AI生成内容(AIGC)技术的成熟,也正在重塑短视频、互动娱乐等细分赛道,为文化传媒行业带来全新的增长点。

从投资角度看,AI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推动影视传媒行业向科技驱动型转型,使得具备技术优势的公司更具长期竞争力,这些技术的应用持续赋能影视行业,令相关公司更具长期投资价值。

周建胜:AI技术在影视行业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从剧本创作到后期制作的各个环节中,较大地改变了影视投资的逻辑。

比如,AI技术通过自动化图像生成、声音合成和特效制作,大幅降低了制作成本和时间,并整体提高制作效率。

在我们的投资决策中,AI已成为决策考量的关键因子之一,希望投资于能凭借AI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和更好商业模式的上市公司。

数字化、创新化和国际化将成文化传媒主流趋势

中国基金报记者:随着观众精神需求越来越高,以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文化传媒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对这一领域的投资会带来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张亦驰:文化传媒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优质内容仍是核心竞争力,观众对高质量内容的需求增加,推动行业从“流量至上”转向“内容为王”,优质内容的持续增多带动整个板块需求的持续提升。此外,AI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推动内容形式的创新,也可以使内容生产更为优质和高效。叠加政策支持文化出海,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依托中华文化底蕴和优质企业创造力,很多优质作品走向国际市场。未来,文化传媒行业发展趋势明确,数字化、创新化和国际化将成为主流。而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样要求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升级,保持竞争力。

刘帆:未来,文化传媒行业将向科技赋能、IP生态化、多元化内容消费方向发展。AI、云计算等技术将提升内容生产效率,IP运营将更加立体化,覆盖影视、游戏、文旅等多个领域,而观众对个性化、互动式内容的需求也将推动短视频、沉浸式娱乐等新形态发展。

对投资者而言,机遇在于技术驱动的内容升级,具备创新能力的公司将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挑战则在于行业周期性和内容变现的不确定性,投资需关注企业的技术优势、商业模式及IP的长期运营能力。

王玉:海内外AI+视频应用正在快速迭代,AI视频有望在影视、短视频、游戏、营销、教育等应用场景的商业化快速落地。AI视频极大地提高了内容制作流程的效率,并为内容带来了多样性。IP+AI工具或将极大地改善传媒行业的变现效率、极大地提升商业价值潜力。中长期来看,AIGC为代表的新科技趋势逐步明朗并有望持续影响影视行业。

周建胜:未来影视行业或将朝着内容质量提升、技术创新应用、IP价值深化、题材多元化和产业融合发展等方向发展。这些趋势可能将为影视投资带来新的机遇,如优质内容创作、技术驱动制作、IP衍生业务拓展、分众市场开发和跨产业合作等。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内容质量把控、市场竞争加剧、技术更新迭代、观众需求变化和投资风险增加等。投资者需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风险。

看好C端IP衍生持续放量

中国基金报记者:基于当前的市场环境和行业发展态势,您未来一年文化传媒板块投资的布局策略和方向?更看好哪些细分领域?

张亦驰:从春节档结果来看,优质影片内容对票房拉动效果显著。未来一年,还是看好板块中内容景气度的持续改善,2025年文娱产品进入新一轮供给周期,供给量的增加将带来需求及行业景气度的改善。此外,AI国内模型能力不断追赶海外,有望驱动C端应用爆发,进而推动生产力和娱乐两大领域实现跨越式进步。同时IP等衍生品景气度的提升,“谷子”等商品线下火爆,为长线IP深入挖掘自身商业化价值提供了有力支撑,看好C端IP衍生持续放量。

周建胜:未来一年影视投资布局可能将更多聚焦于内容质量提升、技术创新应用、IP价值深化、题材多元化和产业的融合发展。当前,相对更看好的细分领域包括:短剧市场,以及影视衍生品市场。

校对:纪元
制作:小茉
审核:木鱼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最新火线解读。...正在热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刷新世界影史票房纪录了。

【导读】哪吒连破纪录,中国电影市场彻底火了!最新火线解读
中国基金报记者 张燕北 孙晓辉
打破历史!
正在热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刷新世界影史票房纪录了!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2月7日21时24分,《哪吒2》票房达到68亿元,超过《星球大战:原力觉醒》,成为全球单一市场票房榜第一名。
根据国家电影局数据,2025年春节档(1月28日—2月4日)电影票房为95.10亿元(含服务费),同比增长18.6%;观影人次约为1.87亿人,同比增长14.7%,双双刷新影史春节档票房和人次纪录。
另据猫眼专业版数据,2025年春节档日均票房(不含除夕)为13.55亿元,同比增长35.3%,与2021年同期持平。
为何今年春节档电影爆火?影视股后续走势如何?行情是否具有可持续性?AI技术对文化传媒领域投资的逻辑产生了怎样的改变?接下来的布局策略和方向?
为此,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
国泰影视ETF基金经理 王玉
银华中证影视主题ETF基金经理 张亦驰
兴银中证科创创业50基金经理 刘帆
诺德基金基金经理 周建胜
在上述基金经理看来,影片类型多元、质量提升、经典IP延续以及市场环境改善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了2025年春节档电影市场的火爆局面。春节档电影火爆通常短期提振影视股,但中长期走势取决于业绩支撑和行业环境。
在大家看来,影视行业的周期性较强,板块行情往往呈现阶段性特征,核心仍需看企业的内容产出能力与盈利模式优化。从长期来看,随着AI+影视的融合加深,科技赋能内容生产,具备创新能力的公司更具持续成长性。
此外,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传媒行业也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AI应用方面的潜力。
多因素共同促成
2025年春节档电影市场火爆

中国基金报记者:2025年春节档电影市场爆火,总票房成绩亮眼,像《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00》等影片表现出色。为何今年春节档电影爆火?

王玉:2025年春节档票房及观影人次创新高。结合出行数据来看,春运前20天(2025年1月14日至2月2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合计达到48.1亿人次,与2019年同期相比,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增长19.6%。2025年是返乡“大年”,春节电影市场的活跃,与居民返乡数据匹配。

相比2024年,2025年春节档票房增长的驱动主要来自国产IP崛起,优质影片供给拉动观影需求上升和平均票价回暖。《哪吒2》票房超预期,好作品的出现也有望进一步倒逼中国影视工业化平均水平的提升。

张亦驰:2025年春节档电影市场异常火爆,总票房、观影人次双双刷新纪录。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首先是影片类型多元化,涵盖了喜剧、动画、悬疑、神话、动作、武侠等多种题材,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口味和需求。其次,影片质量显著提升成为关键,例如《哪吒之魔童闹海》主创团队历时五年打磨剧情和特效,凭借精良制作和引人入胜的剧情吸引大量观众,国产电影在剧本、特效等方面的进步显著提升了整体观影体验。此外,诸多续集或经典IP改编作品自带粉丝基础,如《哪吒之魔童闹海》作为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续作,以及《唐探1900》作为“唐探”系列的第四部电影,都因其前作的知名度和成功备受期待,票房表现强劲。最后,市场环境的改善也为春节档的火爆提供了支撑,影院全面恢复,观众在春节假期集中释放观影需求,尤其是在春节档这样的传统热门档期,观影热情高涨,进一步推动了票房的攀升。综上所述,影片类型多元、质量提升、经典IP延续以及市场环境改善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了2025年春节档电影市场的火爆局面。

刘帆:2025年春节档电影市场爆火,主要受消费复苏、优质内容供给和渠道升级的推动。经济回暖带动观影需求,长假效应叠加社交属性带动了票房增长。此外,今年春节档影片类型丰富,如《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00》等优质IP吸引了大量观众。同时,影院体验优化、线上预售成熟以及短视频营销助推,也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热度。

周建胜:2025年春节档电影票房表现十分出色,从整体表现看,2025年春节档电影市场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头部影片表现强劲,《哪吒之魔童闹海》和《唐探1900》凭借良好的口碑和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吸引了大量观众。二是影片题材丰富,涵盖动画、喜剧、悬疑、武侠、神话等多种类型,满足了不同观众的观影需求。

短期市场情绪提振

“AI+”商业化空间将持续打开

中国基金报记者:就资本市场表现而言,春节电影票房火爆,对相关板块将带来哪些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张亦驰:春节档电影票房火爆对资本市场产生了积极影响,直接影响方面,包括影视公司股价上涨、行业投资热度提升、院线和票务公司业绩提升等。间接影响方面,热门影视IP带动周边产品的“谷子经济”,电影取景地或相关文化景点因电影热度吸引了更多游客,促进了当地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长远来看,优质内容的影片获得了更高的票房和口碑,这使得市场更加重视优质内容的价值,投资者也更加关注那些能够持续产出高质量作品的影视公司。

刘帆:直接方面,传媒娱乐板块最为受益。票房大涨将提升上市影视公司的业绩预期,尤其是头部内容生产方、院线公司及在线票务平台。短期内,市场情绪提振,相关个股可能迎来估值抬升。

间接方面,消费与科技板块同样受益。电影作为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餐饮、旅游、零售等线下消费场景高度融合,带动整体消费回暖,利好消费板块。此外,今年多部春节档影片采用AI特效、虚拟拍摄等技术,凸显AI在影视制作中的渗透,助推AI算力、视觉特效、数字内容等科技企业的发展。

王玉:后续来看,电影新片供给释放及消费补贴等政策助力,同时,“AI+”商业化空间将持续打开,AI模型成本降低短期可能会增加市场对于应用侧的关注,如游戏、影视等板块标的。

周建胜:春节电影票房虽然火爆但比较两极化。对相关板块而言,最直接的影响可能就是押中《哪吒2》的暴涨,没押中的就大跌。像《哪吒之魔童闹海》这样高品质的电影在产业和资本市场的双重火爆将刺激资本市场更加注重电影品质,更多投资于确实能打动消费者的好产品,一方面为消费者带来视听盛宴,另一方面也能收获良好的投资回报。

板块行情或呈现阶段性特征

中国基金报记者:从过往经验来看,春节档电影火爆程度与相关板块的走势通常存在怎样的关联?结合今年春节档的情况,您认为影视股后续走势如何?行情具有可持续性,还是更多是阶段性表现?

张亦驰:春节档电影火爆通常短期提振影视股,但中长期走势取决于业绩支撑和行业环境。影视行业的后续走势预计将继续受到市场的影响。春节档的高票房表现已显著提升了市场对于影视行业的信心,预计将进一步推动资本投入影视制作和发行中。此外,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传媒行业也成了投资者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AI应用方面的潜力。

刘帆:会带动传媒娱乐板块走强。此外,电影市场的繁荣还会对消费板块形成正向催化,带动餐饮、旅游、社交娱乐等行业的市场情绪回暖。与此同时,电影制作产业链中的特效技术、AI影像处理、云计算等科技创新板块,也可能迎来市场关注。

结合今年春节档的情况,影视股主要或受益于高票房带来的业绩预期修复和市场热情。不过,影视行业的周期性较强,板块行情往往呈现阶段性特征,核心仍需看企业的内容产出能力与盈利模式优化。从长期来看,随着AI+影视的融合加深,科技赋能内容生产,具备创新能力的公司更具持续成长性。

周建胜:对相关板块而言,资本市场的表现与春节电影票房息息相关。以今年为例,与《哪吒之魔童闹海》合作密切的厂商股价暴涨,而投资同期另外几部电影的厂商则出现大跌,可谓“冰火两重天”。

春节档通常会被视为“风向标”,2025年取得了“开门红”,后面影视股的走势还是要看能否有吸引观众的高质量产品。从近几年情况来看,中国影视消费者已经越来越趋于理性,愿意为好产品买单。鉴于影视作品的特点,后续可能更多还是阶段性表现,如果不同厂商能持续拿出较好的产品,行情的可持续性值得期待。

IP、技术创新及内容生产能力是重要考量

中国基金报记者:在影视投资领域,IP经济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您在进行影视投资时,如何评估IP的价值和潜力?除了IP之外,还有哪些关键因素是您关注的重点?

周建胜:在IP价值评估中,我们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首先考察原生内容的影响力,通过原著销量、社交媒体话题量、百度指数等数据量化粉丝基数;其次评估跨媒介改编潜力,分析原著文本结构是否具备影视化的戏剧张力;最后测算商业延展空间,观察角色设定能否支撑衍生品开发。

除IP价值外,还会重点关注以下因素:一是主创团队的工业化生产能力,通过既往作品的制作周期控制力、预算执行偏差率等指标评估;二是人的因素,特别是主创者的价值观,优秀创作者往往能为产品注入灵魂,从而有望放大IP的价值。

张亦驰:IP的价值和潜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估,首先是IP的内容适配性与创新空间,比如是否具备强情节、情感共鸣点或普世价值观、叙事结构是否适合影视化、能否在同类题材中提供新视角。其次是IP的受众基础和商业延展性,如核心受众的年龄、地域、消费习惯是否与影视目标市场匹配;原作的销量、点击量、播放量、社交媒体讨论热度;角色、世界观是否具备衍生游戏、周边商品的潜力;是否预留续集伏笔或可扩展的支线故事等。除IP外,主创团队的创作能力、市场趋势与竞争环境、发行与营销策略都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刘帆:IP经济的核心在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变现能力。评估IP价值时,首先关注其品牌影响力,即IP是否具备广泛的观众基础和文化认同感。此外,IP的商业化能力同样关键,包括其在影视、游戏、文旅、衍生品等多领域的拓展潜力。成功的IP不仅能创造票房收入,还能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长期收益。

除了IP,还关注技术创新和内容生产能力。随着AI、云计算等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加深,特效制作、智能剪辑、虚拟拍摄等技术的突破正提升内容创作的效率和质量。此外,渠道和营销模式也不可忽视,如短视频平台的宣发能力、线上线下的联动推广等,都直接影响影片的市场表现。影视行业的技术革新,不仅赋能内容创作,也为科技创新企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使其具备长期投资价值。

AI深刻改变内容行业生产模式

中国基金报记者:当下AI技术在文化传媒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您认为AI技术对这一领域投资的逻辑产生了怎样的改变?在您的投资决策中,AI技术占多大的权重?

张亦驰:在文化传媒领域,内容创作一直是核心中的核心。新的生成式AI技术会深刻改变内容行业的生产模式,比如在动画制作、3D制作、音乐制作等方面。因此,积极拥抱AIGC技术、将新技术与影视剧制作相结合,实现降本增效的公司,将会有更强的成长性和空间。刘帆:首先,AI提升内容生产效率与质量。AI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如智能剧本创作、AI特效、虚拟拍摄、智能剪辑等,大幅降低了制作成本并提升了制作精度。例如,今年春节档的部分影片已应用AI进行视觉特效处理,使电影的视效表现更具竞争力。其次,AI优化内容分发与营销。基于AI算法的观众画像分析,使影视公司能够精准预测市场需求,优化宣发策略,提高影片的商业化转化率。同时,AI生成内容(AIGC)技术的成熟,也正在重塑短视频、互动娱乐等细分赛道,为文化传媒行业带来全新的增长点。

从投资角度看,AI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推动影视传媒行业向科技驱动型转型,使得具备技术优势的公司更具长期竞争力,这些技术的应用持续赋能影视行业,令相关公司更具长期投资价值。

周建胜:AI技术在影视行业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从剧本创作到后期制作的各个环节中,较大地改变了影视投资的逻辑。

比如,AI技术通过自动化图像生成、声音合成和特效制作,大幅降低了制作成本和时间,并整体提高制作效率。

在我们的投资决策中,AI已成为决策考量的关键因子之一,希望投资于能凭借AI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和更好商业模式的上市公司。

数字化、创新化和国际化将成文化传媒主流趋势

中国基金报记者:随着观众精神需求越来越高,以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文化传媒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对这一领域的投资会带来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张亦驰:文化传媒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优质内容仍是核心竞争力,观众对高质量内容的需求增加,推动行业从“流量至上”转向“内容为王”,优质内容的持续增多带动整个板块需求的持续提升。此外,AI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推动内容形式的创新,也可以使内容生产更为优质和高效。叠加政策支持文化出海,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依托中华文化底蕴和优质企业创造力,很多优质作品走向国际市场。未来,文化传媒行业发展趋势明确,数字化、创新化和国际化将成为主流。而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样要求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升级,保持竞争力。

刘帆:未来,文化传媒行业将向科技赋能、IP生态化、多元化内容消费方向发展。AI、云计算等技术将提升内容生产效率,IP运营将更加立体化,覆盖影视、游戏、文旅等多个领域,而观众对个性化、互动式内容的需求也将推动短视频、沉浸式娱乐等新形态发展。

对投资者而言,机遇在于技术驱动的内容升级,具备创新能力的公司将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挑战则在于行业周期性和内容变现的不确定性,投资需关注企业的技术优势、商业模式及IP的长期运营能力。

王玉:海内外AI+视频应用正在快速迭代,AI视频有望在影视、短视频、游戏、营销、教育等应用场景的商业化快速落地。AI视频极大地提高了内容制作流程的效率,并为内容带来了多样性。IP+AI工具或将极大地改善传媒行业的变现效率、极大地提升商业价值潜力。中长期来看,AIGC为代表的新科技趋势逐步明朗并有望持续影响影视行业。

周建胜:未来影视行业或将朝着内容质量提升、技术创新应用、IP价值深化、题材多元化和产业融合发展等方向发展。这些趋势可能将为影视投资带来新的机遇,如优质内容创作、技术驱动制作、IP衍生业务拓展、分众市场开发和跨产业合作等。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内容质量把控、市场竞争加剧、技术更新迭代、观众需求变化和投资风险增加等。投资者需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风险。

看好C端IP衍生持续放量

中国基金报记者:基于当前的市场环境和行业发展态势,您未来一年文化传媒板块投资的布局策略和方向?更看好哪些细分领域?

张亦驰:从春节档结果来看,优质影片内容对票房拉动效果显著。未来一年,还是看好板块中内容景气度的持续改善,2025年文娱产品进入新一轮供给周期,供给量的增加将带来需求及行业景气度的改善。此外,AI国内模型能力不断追赶海外,有望驱动C端应用爆发,进而推动生产力和娱乐两大领域实现跨越式进步。同时IP等衍生品景气度的提升,“谷子”等商品线下火爆,为长线IP深入挖掘自身商业化价值提供了有力支撑,看好C端IP衍生持续放量。

周建胜:未来一年影视投资布局可能将更多聚焦于内容质量提升、技术创新应用、IP价值深化、题材多元化和产业的融合发展。当前,相对更看好的细分领域包括:短剧市场,以及影视衍生品市场。

校对:纪元
制作:小茉
审核:木鱼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