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5日,蚂蚁集团副总裁黄辰立,拿到了基金从业资格证书。
10天后的11月15日,天弘基金公告,由黄辰立接任韩歆毅,出任天弘基金董事长。
黄辰立可能是史上拿到从业资格后,最快当上龙头公募基金公司董事长的人了。
黄辰立上任,代表着天弘基金又一次完成了管理层更迭。这已经是蚂蚁集团入主后,天弘基金第四任董事长了。
蚂蚁集团真正入主天弘基金,差不多是10年前。
2015年2月27日,天弘基金公告,完成了增资扩股的相关工商变更登记。浙江蚂蚁小微金服正式持有天弘基金公司51%股权。
其实在2013年,蚂蚁金服的前身(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就跟天弘基金达成了协议,决定花11.8亿收购天弘基金51%股权。
但当时天弘基金的原股东内蒙古君正没有及时缴纳增资款,工商变更迟迟登记不了。最后是经过调解,蚂蚁跟君正才达成了和解,股权变更也得以在2015年年初完成。
蚂蚁正式入主天弘基金10年后,天弘基金有了规模,但似乎也只剩规模了。
蚂蚁集团入主后,天弘基金频繁换帅
蚂蚁入主后,天弘基金的高管换得很勤。
2024年11月15日,天弘基金又换董事长了。韩歆毅离任,黄辰立接任。
这是蚂蚁入主以来,天弘基金换的第四任董事长。在此之前,天弘基金的董事长分别是井贤栋、胡晓明,都是蚂蚁集团响当当的人物。
井贤栋卸任后,天弘基金从2019年到现在,换了3任董事长。韩歆毅2021年8月开始当天弘基金董事长,前后只干了3年多一点。
放在别的行业这很正常。但是金融行业讲究的是专业、比拼的是资历,所以头部公募换帅都是很慎重的。
这么一比,天弘基金这几年的管理层变动,算是很频繁了。
新任董事长从业资格是“现考的”
这次蚂蚁派来接替韩歆毅的黄辰立,也是资深的“蚂蚁人”。
他在2013年5月加入蚂蚁集团,现任是蚂蚁集团副总裁。
黄辰立是正宗投行出身,在中金公司、巴克莱、摩根大通等公司投行部工作过。之前的韩歆毅也是投行出身,在中金公司干过10年。
再加上之前的井贤栋、胡晓明,在蚂蚁集团都是位高权重,看得出来,蚂蚁集团还是向天弘基金派出了“精兵强将”。
不足的是,蚂蚁的人选,目前还是只考虑了“蚂蚁的人”。
要知道,像基金、券商这样的公司,在不在一线感知是很不同的,很多基金公司的高管都亲自管产品。
而蚂蚁集团说到底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甚至黄辰立的基金从业资格都是“现考的”。
天弘基金虽然偏科,但也是万亿公募机构,管着基民上万亿的资产。黄辰立能带领天弘基金走得更远吗?
韩歆毅管理三年,天弘基金掉队了
韩歆毅担任天弘基金董事长的时候,是蚂蚁集团CFO。
在这期间,他于2024年3月出任了蚂蚁集团总裁。
蚂蚁集团董事长兼CEO井贤栋之前已经发了全员信,宣布韩歆毅将从2025年3月1日起正式接任蚂蚁集团CEO一职,全面负责蚂蚁的各项业务及日常管理工作。
看得出来,蚂蚁集团对韩歆毅是非常认可的。但从天弘基金的数据来看,韩歆毅在任的3年4个月里,天弘基金其实是明显掉队了。
韩歆毅接手时,天弘基金的规模位列行业第二,到了2024年末已经掉到了第五。
2021年三季度末,天弘基金管理规模10983亿元,产品一共132只。到了2024四季度末,天弘基金规模只有12091亿元,产品却到了210只。
天弘基金这几年发了很多产品,规模却停滞不前。对一家公募来说,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不说规模,业绩、产品结构,天弘基金也有不少问题。
招商证券最近公布了截至2024年年底的基金管理人评级结果。99家基金公司,只有10家综合投资能力被评为“五星”,10家“五星”大多数是老牌公募机构。
我比较了一下,规模排名前10的公募,只有3家没拿到“五星”。评级最“不理想”的就是天弘基金——它的主动权益投资能力、主动债券投资能力都只拿了“3颗星”。
天弘基金的“偏科”问题一直很严重。
背靠蚂蚁集团,天弘基金依靠余额宝起家,产品也长期以货币基金为核心,主动权益投资不强。也就是说,天弘基金虽然在总规模上是龙头,但在能力上却远没达到龙头应有的水平。
这个问题,在韩歆毅任上没能解决。拖到现在,现在货币基金走下坡路,天弘基金的行业地位自然就没以前好过了。
蚂蚁入主10年,验证了一种模式的失败
现在看来,蚂蚁集团入主天弘基金10年,很难说是成功的。甚至它已经验证了一种模式的失败。
天弘基金是一家特殊的基金公司。大家都知道,公募大致可以分成银行系、券商系、信托系等。
银行系比如工银瑞信基金、建信基金,券商系如博时基金、富国基金,信托系比如嘉实基金、大成基金、诺安基金等。
在蚂蚁(阿里巴巴)进来前,天弘基金的大股东是天津信托,是一家信托系基金公司。这时候,天弘基金跟其他公司没啥两样。
但蚂蚁入股天弘基金,开了互联网公司控股公募基金先河。
原本大家觉得,有了阿里的泼天流量,天弘基金应该能“原地起飞”了。
但天弘基金没有按照剧本走。天弘基金现在有规模,但可能也只剩规模了。
今天回过头去看蚂蚁对天弘基金,几乎还是互联网公司那一套打法:先投资入股拿到牌照,再瞄准见效最快的赛道切入,用流量把规模迅速做大。
这一套在货币基金上适用,但对专业要求更高的权益产品上是不奏效的,甚至会导致灾难。
现在,天弘基金旗下84只股票型基金(不同份额合并计算),到目前为止大概只有一半成立以来是盈利的。亏损最大的天弘国证生物医药ETF,目前深亏65%。
天弘基金65只成立满一年及以上的股票型基金,只有26只年化回报为正,只有8只年化超过了5%。
看来光有互联网思维,也做不好金融产品。
缺乏外部监管和支撑,天弘基金很难前进
当年收购天弘基金,是蚂蚁一方先提出来的。因为天弘基金在这之前亏了好几年,交易双方基本上是一拍即合。
蚂蚁入股这么多年,天弘基金的股权结构基本上没有变化,蚂蚁一直牢牢掌握着控制权。
但正因如此,现在的天弘基金处境才会变得很尴尬。
首先,天弘基金的短板很明显,而它的“长板”也正在变短。
其次,天弘基金在蚂蚁体系内的地位,正在弱化。
以前蚂蚁是想拿着牌照直接下场,现在它越来越不愿意这么干的,做一个平台、渠道似乎更好。现在就连余额宝,接入的产品也不再只有天弘基金了。
但摆在蚂蚁和天弘面前的选项并不多。
天弘基金目前还管着基民的万亿资产,蚂蚁有责任也有义务让这部分资产保值增值。
这是黄辰立上任后,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
2024年11月5日,蚂蚁集团副总裁黄辰立,拿到了基金从业资格证书。
10天后的11月15日,天弘基金公告,由黄辰立接任韩歆毅,出任天弘基金董事长。
黄辰立可能是史上拿到从业资格后,最快当上龙头公募基金公司董事长的人了。
黄辰立上任,代表着天弘基金又一次完成了管理层更迭。这已经是蚂蚁集团入主后,天弘基金第四任董事长了。
蚂蚁集团真正入主天弘基金,差不多是10年前。
2015年2月27日,天弘基金公告,完成了增资扩股的相关工商变更登记。浙江蚂蚁小微金服正式持有天弘基金公司51%股权。
其实在2013年,蚂蚁金服的前身(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就跟天弘基金达成了协议,决定花11.8亿收购天弘基金51%股权。
但当时天弘基金的原股东内蒙古君正没有及时缴纳增资款,工商变更迟迟登记不了。最后是经过调解,蚂蚁跟君正才达成了和解,股权变更也得以在2015年年初完成。
蚂蚁正式入主天弘基金10年后,天弘基金有了规模,但似乎也只剩规模了。
蚂蚁集团入主后,天弘基金频繁换帅
蚂蚁入主后,天弘基金的高管换得很勤。
2024年11月15日,天弘基金又换董事长了。韩歆毅离任,黄辰立接任。
这是蚂蚁入主以来,天弘基金换的第四任董事长。在此之前,天弘基金的董事长分别是井贤栋、胡晓明,都是蚂蚁集团响当当的人物。
井贤栋卸任后,天弘基金从2019年到现在,换了3任董事长。韩歆毅2021年8月开始当天弘基金董事长,前后只干了3年多一点。
放在别的行业这很正常。但是金融行业讲究的是专业、比拼的是资历,所以头部公募换帅都是很慎重的。
这么一比,天弘基金这几年的管理层变动,算是很频繁了。
新任董事长从业资格是“现考的”
这次蚂蚁派来接替韩歆毅的黄辰立,也是资深的“蚂蚁人”。
他在2013年5月加入蚂蚁集团,现任是蚂蚁集团副总裁。
黄辰立是正宗投行出身,在中金公司、巴克莱、摩根大通等公司投行部工作过。之前的韩歆毅也是投行出身,在中金公司干过10年。
再加上之前的井贤栋、胡晓明,在蚂蚁集团都是位高权重,看得出来,蚂蚁集团还是向天弘基金派出了“精兵强将”。
不足的是,蚂蚁的人选,目前还是只考虑了“蚂蚁的人”。
要知道,像基金、券商这样的公司,在不在一线感知是很不同的,很多基金公司的高管都亲自管产品。
而蚂蚁集团说到底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甚至黄辰立的基金从业资格都是“现考的”。
天弘基金虽然偏科,但也是万亿公募机构,管着基民上万亿的资产。黄辰立能带领天弘基金走得更远吗?
韩歆毅管理三年,天弘基金掉队了
韩歆毅担任天弘基金董事长的时候,是蚂蚁集团CFO。
在这期间,他于2024年3月出任了蚂蚁集团总裁。
蚂蚁集团董事长兼CEO井贤栋之前已经发了全员信,宣布韩歆毅将从2025年3月1日起正式接任蚂蚁集团CEO一职,全面负责蚂蚁的各项业务及日常管理工作。
看得出来,蚂蚁集团对韩歆毅是非常认可的。但从天弘基金的数据来看,韩歆毅在任的3年4个月里,天弘基金其实是明显掉队了。
韩歆毅接手时,天弘基金的规模位列行业第二,到了2024年末已经掉到了第五。
2021年三季度末,天弘基金管理规模10983亿元,产品一共132只。到了2024四季度末,天弘基金规模只有12091亿元,产品却到了210只。
天弘基金这几年发了很多产品,规模却停滞不前。对一家公募来说,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不说规模,业绩、产品结构,天弘基金也有不少问题。
招商证券最近公布了截至2024年年底的基金管理人评级结果。99家基金公司,只有10家综合投资能力被评为“五星”,10家“五星”大多数是老牌公募机构。
我比较了一下,规模排名前10的公募,只有3家没拿到“五星”。评级最“不理想”的就是天弘基金——它的主动权益投资能力、主动债券投资能力都只拿了“3颗星”。
天弘基金的“偏科”问题一直很严重。
背靠蚂蚁集团,天弘基金依靠余额宝起家,产品也长期以货币基金为核心,主动权益投资不强。也就是说,天弘基金虽然在总规模上是龙头,但在能力上却远没达到龙头应有的水平。
这个问题,在韩歆毅任上没能解决。拖到现在,现在货币基金走下坡路,天弘基金的行业地位自然就没以前好过了。
蚂蚁入主10年,验证了一种模式的失败
现在看来,蚂蚁集团入主天弘基金10年,很难说是成功的。甚至它已经验证了一种模式的失败。
天弘基金是一家特殊的基金公司。大家都知道,公募大致可以分成银行系、券商系、信托系等。
银行系比如工银瑞信基金、建信基金,券商系如博时基金、富国基金,信托系比如嘉实基金、大成基金、诺安基金等。
在蚂蚁(阿里巴巴)进来前,天弘基金的大股东是天津信托,是一家信托系基金公司。这时候,天弘基金跟其他公司没啥两样。
但蚂蚁入股天弘基金,开了互联网公司控股公募基金先河。
原本大家觉得,有了阿里的泼天流量,天弘基金应该能“原地起飞”了。
但天弘基金没有按照剧本走。天弘基金现在有规模,但可能也只剩规模了。
今天回过头去看蚂蚁对天弘基金,几乎还是互联网公司那一套打法:先投资入股拿到牌照,再瞄准见效最快的赛道切入,用流量把规模迅速做大。
这一套在货币基金上适用,但对专业要求更高的权益产品上是不奏效的,甚至会导致灾难。
现在,天弘基金旗下84只股票型基金(不同份额合并计算),到目前为止大概只有一半成立以来是盈利的。亏损最大的天弘国证生物医药ETF,目前深亏65%。
天弘基金65只成立满一年及以上的股票型基金,只有26只年化回报为正,只有8只年化超过了5%。
看来光有互联网思维,也做不好金融产品。
缺乏外部监管和支撑,天弘基金很难前进
当年收购天弘基金,是蚂蚁一方先提出来的。因为天弘基金在这之前亏了好几年,交易双方基本上是一拍即合。
蚂蚁入股这么多年,天弘基金的股权结构基本上没有变化,蚂蚁一直牢牢掌握着控制权。
但正因如此,现在的天弘基金处境才会变得很尴尬。
首先,天弘基金的短板很明显,而它的“长板”也正在变短。
其次,天弘基金在蚂蚁体系内的地位,正在弱化。
以前蚂蚁是想拿着牌照直接下场,现在它越来越不愿意这么干的,做一个平台、渠道似乎更好。现在就连余额宝,接入的产品也不再只有天弘基金了。
但摆在蚂蚁和天弘面前的选项并不多。
天弘基金目前还管着基民的万亿资产,蚂蚁有责任也有义务让这部分资产保值增值。
这是黄辰立上任后,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