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狂亏4亿,关店千家,谁杀死了“水果刺客”?

正商参阅

5天前

百果园曾以“只卖好水果”自居,标榜“贵是因为品质”,试图以高端形象占据市场。...再看看竞争对手,山姆、盒马、美团等巨头纷纷杀入水果零售战场,凭借强大的供应链和低价策略,抢走了不少百果园的客户。...卖水果,这门生意,看着好做,要交的学费可不少。

作者:信瀚

来源:正商参阅(ID:zhengshangcanyue)

盈利数年,不敌亏损一年。

蛇年首个交易日,在一片积极的市场走势中,上市刚满两年的百果园,股价迎来了沉重一击,一度暴跌超过10%,跌幅达8.62%仅剩1.06港元,创下历史新低。

而这一切的导火索,正是公司23日发布的2024业绩预告:预计全年亏损3.5亿至4亿元,门店数量锐减近千家。

这一戏剧性的转折,对于被誉为“中国水果连锁零售第一股”的百果园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股价暴跌的背后,是股东们用脚投票的无奈。

2024 年以来,百果园的股东们就开始频繁减持。11月底,常务副总裁焦岳率先出手,减持317.8万股,轻松套现近400万港元。紧接着,1216日和2025113日,焦岳又分别减持330万股和114.65万股,两次操作共套现570万港元,持股比例从年初的7.6%骤降至4.05%

更狠的是,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吴战篪在1111直接清仓,卖掉20万股,套现31.4万港元,果断“割席”。大股东天图投资董事长王永华更是毫不留情202411月多次减持,累计套现约1629万港元持股比例降至4.68%

当自己人都对百果园失去了信心,对于那些还在坚守的股民来说,还在等什么?当增长故事讲不下去,撤退是唯一理性选择。

01

百果园的戏剧性转折,让人不禁感叹:百果园到底经历了什么?

百果园曾以“只卖好水果”自居,标榜“贵是因为品质”试图以高端形象占据市场。但2023年接连曝出的腐烂果切、农药残留超标等丑闻,彻底撕下了它的遮羞布,这场信任危机,直接导致消费者的抵触情绪。

更致命的是,消费降级的大潮下,“贵”成了百果园的原罪。生鲜电商的疯狂内卷,更是让百果园的高价策略无处遁形。同样是4J车厘子5斤装,东方甄选卖278元,而百果园的B级果居然敢标550元。

当百果园的水果价格比生鲜电商高出1.5-2倍,而品质却无法保证时,谁会为它的品牌溢价买单?百果园的“高端”神话,终究敌不过消费降级的现实。2024年上半年,百果园的付费会员从117.1万人锐减至107.1万人,半年流失10万人。

百果园的战略摇摆,更是自废武功。

为了挽回颓势,百果园在2024年突然转向“高性价比”,试图通过降毛利、砍价格来讨好市场。但这一战略调整不仅没有奏效,反而让百果园陷入了更深的困境。高端形象早已固化,降价反而让消费者对其品质产生怀疑。

这种战略上的自相矛盾,最终让百果园陷入了“高端不高端,性价比不性价比”的尴尬境地。

它的核心矛盾在于,想赚中产的钱,却摸不准中产的命门。实际上,中产消费者追求的是“高性价比”,而不是“高价低质”。

百果园的高端路线,本质上是想通过品牌溢价来获取高利润,但在消费降级的大环境下,这种模式已经行不通了。生鲜电商凭借低价策略和高效的供应链,轻松抢占了市场份额,而百果园却因为高昂的运营成本和低效的供应链,深陷亏损泥潭,动弹不得!

2024年上半年,百果园的线上渠道收入占比仅为3.2%,且毛利率为负数,-4.9%。相比之下,生鲜电商的线上销售额在2020年猛增43%,达到1295亿元。

水果零售行业的毛利率本就低得可怜,百果园却妄图靠高端路线翻身,结果呢?不仅没捞到高利润,反而把自己陷得更深。

02

上市即巅峰,业绩变脸太快。

20231月,百果园以5.6港元的发行价登陆港股,首日涨幅一度超过20%,市值逼近百亿港元。创始人余惠勇放言“十年冲千亿GMV!”,可好景不长,上市第一个完整财年,百果园业绩便急转直下,营收、利润、门店数全线下滑。

2024年,百果园预计亏损3.5亿至4亿,营收同比暴跌15%,门店数量锐减965家。2023年营收增速仅为0.7%,净利润增速从2021年的369.49%暴跌至11.9%2024年直接转亏。

这种断崖式的业绩下滑,让其“千亿GMV”梦想沦为笑谈。资本市场的耐心是有限的,当资本市场的耐心耗尽,股价暴跌成必然。

不过,就在业绩下滑之际,股东们却疯狂套现。

当散户还在二级市场上幻想反弹时,大资本早已抽身。在业绩下滑和股价下跌的压力下,包括常务副总裁、独立非执行董事、大股东天图投资董事长等高管和大股东都进行了减持合计套现金额超过2000万港元。

当然了,百果园的困境,也绝非市场波动那么简单。

2023年底,百果园的短期债务还不到18亿元,可仅仅半年时间,就狂飙近10亿元!截至6月底,其在手现金仅剩22.95亿元,现金短债比低至0.83连短期债务都难以覆盖。

同时,百果园还背负4.15亿元的贸易应付款,其中3.6亿元必须在30天内结清。

更离谱的是,应收账款常年超10亿元,截至6月底高达11.22亿元,比去年底还多500万元。这表明,百果园大量资金被客户拖欠,资金回笼严重受阻。

从战略层面来看,百果园的困境,更是自身决策失误的后果。

2024年,百果园为迎合消费疲软,主动降低毛利率优化产品组合,结果收入直线下滑。与此同时,其加盟门店数量从2023年底的6081家锐减至2024年底的5116家,门店数量的大幅减少,直接导致市场份额的直接流失。

此外,此外,还搞了一系列“新战略”,门店翻新、营销活动、聘请大使,开支猛增,财务负担进一步加剧。

这些决策,无异于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方向上发力,最终将自己推入困境。

03

曾经,百果园是水果零售界的“宠儿”。

凭借“不好吃三无退货”的承诺,它迅速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了“品质至上”的形象,门店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铺开,一度成为水果零售行业的“标杆”。

百果园的财富密码,也很简单:加盟商出钱开店,而总部则稳稳地抽成8%-30%

可以说,百果园的加盟模式,从一开始就争议不断。加盟商想加盟,先得交高额加盟费、设备费,还得交保证金,这一大笔钱砸下去,还没开业就背上了沉重负担。

开业后,租金、人工、运输、损耗……每一项成本都得自己承担。再加上百果园的水果价格相对较高,在“性价比”方面毫无优势,导致客流量减少,销售额下滑。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2024年百果园单店收入断崖式下滑,加盟商们叫苦不迭,亏损的比比皆是。这种情况下,加盟商赚不到钱,自然就没有动力继续经营下去,只能咬牙关门止损或转让。

为了冲刺“万店目标”百果园在全国狂建29个配送中心,但这些中游成本无法分摊,最终全砸在加盟商头上。2024年上半年,百果园的加盟门店数量从6011家减少至5116家,半年关闭895家,日均倒闭近5家。

可门店数量锐减,带来的连锁反应,比关店本身还可怕。消费者买水果往往选择最近的门店,门店数量减少,消费者的选择变少,百果园的市场份额自然下滑。这不,恶性循环就这么开始了。

门店越少,市场份额越小,消费者越不熟悉,品牌越弱,加盟商越亏,越亏越关店……最终就这么一步步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

百果园并非不知加盟商的压力,2024年采取了“收缩战略”,关闭经营不佳的门店,集中资源发展优质门店,并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如暂时取消特许权使用费、提供开业补贴等,但这些措施不过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若门店生意好,加盟商怎么会愿意搬迁甚至关门?

再看看竞争对手,山姆、盒马、美团等巨头纷纷杀入水果零售战场凭借强大的供应链和低价策略,抢走了不少百果园的客户。

生鲜电商、社区团购,人家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价格还便宜,送货上门,消费者能不选他们?百果园线上渠道起步晚,配送跟不上,价格还高,消费者自然就流失了。

卖水果,这门生意,看着好做,要交的学费可不少。

其实,哪有什么江湖?江湖不过就是寒气逼人的现实!曾经的辉煌,掩盖不了如今的危机,关店潮、股价暴跌、股东减持……钱烧了不少,人心却丢了。

至于未来的路该怎么走?百果园或许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商业模式,找到真正的破局之道。否则,等待它的,可能只有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别忘点个“在看”

商务合作:lting2015(微信)

更多交流请加:jcg654(微信)

设置星标不迷路,感谢您的支持!

正商参阅旗下公众号,欢迎关注

百果园曾以“只卖好水果”自居,标榜“贵是因为品质”,试图以高端形象占据市场。...再看看竞争对手,山姆、盒马、美团等巨头纷纷杀入水果零售战场,凭借强大的供应链和低价策略,抢走了不少百果园的客户。...卖水果,这门生意,看着好做,要交的学费可不少。

作者:信瀚

来源:正商参阅(ID:zhengshangcanyue)

盈利数年,不敌亏损一年。

蛇年首个交易日,在一片积极的市场走势中,上市刚满两年的百果园,股价迎来了沉重一击,一度暴跌超过10%,跌幅达8.62%仅剩1.06港元,创下历史新低。

而这一切的导火索,正是公司23日发布的2024业绩预告:预计全年亏损3.5亿至4亿元,门店数量锐减近千家。

这一戏剧性的转折,对于被誉为“中国水果连锁零售第一股”的百果园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股价暴跌的背后,是股东们用脚投票的无奈。

2024 年以来,百果园的股东们就开始频繁减持。11月底,常务副总裁焦岳率先出手,减持317.8万股,轻松套现近400万港元。紧接着,1216日和2025113日,焦岳又分别减持330万股和114.65万股,两次操作共套现570万港元,持股比例从年初的7.6%骤降至4.05%

更狠的是,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吴战篪在1111直接清仓,卖掉20万股,套现31.4万港元,果断“割席”。大股东天图投资董事长王永华更是毫不留情202411月多次减持,累计套现约1629万港元持股比例降至4.68%

当自己人都对百果园失去了信心,对于那些还在坚守的股民来说,还在等什么?当增长故事讲不下去,撤退是唯一理性选择。

01

百果园的戏剧性转折,让人不禁感叹:百果园到底经历了什么?

百果园曾以“只卖好水果”自居,标榜“贵是因为品质”试图以高端形象占据市场。但2023年接连曝出的腐烂果切、农药残留超标等丑闻,彻底撕下了它的遮羞布,这场信任危机,直接导致消费者的抵触情绪。

更致命的是,消费降级的大潮下,“贵”成了百果园的原罪。生鲜电商的疯狂内卷,更是让百果园的高价策略无处遁形。同样是4J车厘子5斤装,东方甄选卖278元,而百果园的B级果居然敢标550元。

当百果园的水果价格比生鲜电商高出1.5-2倍,而品质却无法保证时,谁会为它的品牌溢价买单?百果园的“高端”神话,终究敌不过消费降级的现实。2024年上半年,百果园的付费会员从117.1万人锐减至107.1万人,半年流失10万人。

百果园的战略摇摆,更是自废武功。

为了挽回颓势,百果园在2024年突然转向“高性价比”,试图通过降毛利、砍价格来讨好市场。但这一战略调整不仅没有奏效,反而让百果园陷入了更深的困境。高端形象早已固化,降价反而让消费者对其品质产生怀疑。

这种战略上的自相矛盾,最终让百果园陷入了“高端不高端,性价比不性价比”的尴尬境地。

它的核心矛盾在于,想赚中产的钱,却摸不准中产的命门。实际上,中产消费者追求的是“高性价比”,而不是“高价低质”。

百果园的高端路线,本质上是想通过品牌溢价来获取高利润,但在消费降级的大环境下,这种模式已经行不通了。生鲜电商凭借低价策略和高效的供应链,轻松抢占了市场份额,而百果园却因为高昂的运营成本和低效的供应链,深陷亏损泥潭,动弹不得!

2024年上半年,百果园的线上渠道收入占比仅为3.2%,且毛利率为负数,-4.9%。相比之下,生鲜电商的线上销售额在2020年猛增43%,达到1295亿元。

水果零售行业的毛利率本就低得可怜,百果园却妄图靠高端路线翻身,结果呢?不仅没捞到高利润,反而把自己陷得更深。

02

上市即巅峰,业绩变脸太快。

20231月,百果园以5.6港元的发行价登陆港股,首日涨幅一度超过20%,市值逼近百亿港元。创始人余惠勇放言“十年冲千亿GMV!”,可好景不长,上市第一个完整财年,百果园业绩便急转直下,营收、利润、门店数全线下滑。

2024年,百果园预计亏损3.5亿至4亿,营收同比暴跌15%,门店数量锐减965家。2023年营收增速仅为0.7%,净利润增速从2021年的369.49%暴跌至11.9%2024年直接转亏。

这种断崖式的业绩下滑,让其“千亿GMV”梦想沦为笑谈。资本市场的耐心是有限的,当资本市场的耐心耗尽,股价暴跌成必然。

不过,就在业绩下滑之际,股东们却疯狂套现。

当散户还在二级市场上幻想反弹时,大资本早已抽身。在业绩下滑和股价下跌的压力下,包括常务副总裁、独立非执行董事、大股东天图投资董事长等高管和大股东都进行了减持合计套现金额超过2000万港元。

当然了,百果园的困境,也绝非市场波动那么简单。

2023年底,百果园的短期债务还不到18亿元,可仅仅半年时间,就狂飙近10亿元!截至6月底,其在手现金仅剩22.95亿元,现金短债比低至0.83连短期债务都难以覆盖。

同时,百果园还背负4.15亿元的贸易应付款,其中3.6亿元必须在30天内结清。

更离谱的是,应收账款常年超10亿元,截至6月底高达11.22亿元,比去年底还多500万元。这表明,百果园大量资金被客户拖欠,资金回笼严重受阻。

从战略层面来看,百果园的困境,更是自身决策失误的后果。

2024年,百果园为迎合消费疲软,主动降低毛利率优化产品组合,结果收入直线下滑。与此同时,其加盟门店数量从2023年底的6081家锐减至2024年底的5116家,门店数量的大幅减少,直接导致市场份额的直接流失。

此外,此外,还搞了一系列“新战略”,门店翻新、营销活动、聘请大使,开支猛增,财务负担进一步加剧。

这些决策,无异于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方向上发力,最终将自己推入困境。

03

曾经,百果园是水果零售界的“宠儿”。

凭借“不好吃三无退货”的承诺,它迅速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了“品质至上”的形象,门店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铺开,一度成为水果零售行业的“标杆”。

百果园的财富密码,也很简单:加盟商出钱开店,而总部则稳稳地抽成8%-30%

可以说,百果园的加盟模式,从一开始就争议不断。加盟商想加盟,先得交高额加盟费、设备费,还得交保证金,这一大笔钱砸下去,还没开业就背上了沉重负担。

开业后,租金、人工、运输、损耗……每一项成本都得自己承担。再加上百果园的水果价格相对较高,在“性价比”方面毫无优势,导致客流量减少,销售额下滑。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2024年百果园单店收入断崖式下滑,加盟商们叫苦不迭,亏损的比比皆是。这种情况下,加盟商赚不到钱,自然就没有动力继续经营下去,只能咬牙关门止损或转让。

为了冲刺“万店目标”百果园在全国狂建29个配送中心,但这些中游成本无法分摊,最终全砸在加盟商头上。2024年上半年,百果园的加盟门店数量从6011家减少至5116家,半年关闭895家,日均倒闭近5家。

可门店数量锐减,带来的连锁反应,比关店本身还可怕。消费者买水果往往选择最近的门店,门店数量减少,消费者的选择变少,百果园的市场份额自然下滑。这不,恶性循环就这么开始了。

门店越少,市场份额越小,消费者越不熟悉,品牌越弱,加盟商越亏,越亏越关店……最终就这么一步步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

百果园并非不知加盟商的压力,2024年采取了“收缩战略”,关闭经营不佳的门店,集中资源发展优质门店,并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如暂时取消特许权使用费、提供开业补贴等,但这些措施不过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若门店生意好,加盟商怎么会愿意搬迁甚至关门?

再看看竞争对手,山姆、盒马、美团等巨头纷纷杀入水果零售战场凭借强大的供应链和低价策略,抢走了不少百果园的客户。

生鲜电商、社区团购,人家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价格还便宜,送货上门,消费者能不选他们?百果园线上渠道起步晚,配送跟不上,价格还高,消费者自然就流失了。

卖水果,这门生意,看着好做,要交的学费可不少。

其实,哪有什么江湖?江湖不过就是寒气逼人的现实!曾经的辉煌,掩盖不了如今的危机,关店潮、股价暴跌、股东减持……钱烧了不少,人心却丢了。

至于未来的路该怎么走?百果园或许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商业模式,找到真正的破局之道。否则,等待它的,可能只有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别忘点个“在看”

商务合作:lting2015(微信)

更多交流请加:jcg654(微信)

设置星标不迷路,感谢您的支持!

正商参阅旗下公众号,欢迎关注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