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位华人科学家当选欧洲工程院院士

外籍FELLOW智库

7小时前

纳米材料科学家,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斯坦福能源中心首位华裔主任,《NanoLetters》副主编,MRS、ACS、APS、ECS、NYAS、AAAS和IEEE会士,美国湾区太阳能光伏联盟和美国电池500联盟的主任。

这位华裔教授当选欧洲工程院院士 - 知乎

导读

欧洲工程院院士是国际工程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是对在工程科学技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的崇高认可和赞誉。

2023年新当选欧洲工程院院士的华人科学家分别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常焜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楼雄文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杨培东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斯坦福大学鲍哲南教授和美国西北大学黄永刚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欧洲工程院院士是国际工程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是对在工程科学技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的崇高认可和赞誉。

截至2023年7月,欧洲工程院有约390名院士(含外籍院士),他们来自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涵盖了各个工程领域,如土木、机械、电子、化学、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等。其中有37位诺贝尔奖得主、29菲尔兹奖得主、17图灵奖得主等国际知名的奖项获得者。

图片

常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中组部青年人才计划、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南航“长空英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技创新项目,以及留学人员科技创新项目(A类)等多个项目,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的国际学术论文”奖。多年来围绕新型复合功能纳米材料、高效稳定太阳能催化转换材料、水系安全规模储能材料,开展材料结构及界面调控研究,将纳米材料表界面催化机制、功能纳米复合材料制造及异质结构最大化有机交叉与结合。在催化剂界面反应调控、催化反应选择性、材料制备与性能表征评价等方面积累并凝练了关键技术及科学理论,实现了太阳能的高效利用及界面有序催化转换,开发了面向下一代规模化安全储能的碱性水系电极材料。近年来在J. Am. Chem. Soc.、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ACS Catal.、ACS Nano等高水平杂志发表SCI论文110余篇,他引13000余次,引用次数过500次论文6篇,单篇最高引用超1600余次,18篇入选SCI高被引论文,H-因子50,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图片

楼雄文(David Lou教授,2002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一等荣誉工科学士学位,2004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工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之后直接以助理教授加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13年9月晋升副教授(终身教职),并于2015年9月破格晋升成为南洋理工大学最年轻的正教授。2019年被任命为冠名能源讲席教授。2023年2月调往香港城市大学担任讲座教授。2022年,他当选为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和新加坡工程院院士。
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是用于能源应用的纳米结构材料的设计合成,包括电池、电催化和光催化。截至2023年10月,他已发表论文390多篇,总被引次数>130,100次,h指数为214(谷歌学术)。2014年,他连续9年被汤森路透/科睿唯安列为高被引研究员—— 2022 年在多个领域,包括化学、材料科学、物理和环境。他目前担任《科学进展》的副主编和《化学通讯》的副主编。 

图片

杨培东(Peidong Yang),美国国籍,纳米材料学家,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1993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得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99年进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任教,成为终身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S. K.和Angela Chan主任教授,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创始院长。2012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20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作为纳米材料领域的顶级科学家,杨培东院士主要研究内容为一维半导体纳米结构及其在纳米光学和能量转化中的应用,包括人工光合作用、纳米线电池、纳米线光子学、纳米线基太阳电池、纳米线热电学、碳纳米管纳米流体、低维纳米结构组装、新兴材料和纳米结构合成和操控等。他也据此奠定了合成纳米线的基础化学,开辟了具有重大科学影响的材料研究领域。
迄今为止,杨培东院士在包括Nature、Science、Nat. Nanotechnol.、Nat. Mater.、Nat. Comm.、Nat. Catal.、Chem. Soc. Rev.、Acc. Chem. Res.、J. Am. Chem. Soc.、Angew. Chem.、Adv. Mater.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90余篇,总引用量高达18万余次,H因子205,篇均被引用次数超过370次,且被应邀作大会/特邀报告超过300次,拥有专利40余项。目前,杨培东院士担任化学领域顶级期刊J. Am. Chem. Soc.的副主编,并担任多个国际期刊编委。

图片

崔屹,纳米材料科学家,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斯坦福能源中心首位华裔主任,《Nano Letters》副主编,MRS、ACS、APS、ECS、NYAS、AAAS和IEEE会士,美国湾区太阳能光伏联盟和美国电池500联盟的主任。1998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国际顶尖化学家Charles Lieber,仅用4年就完成了硕博连读;2003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导师是另一位顶级科学家Paul Alivisatos;2005年进入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任助理教授;2010年获得了终身教授职位。2014年获得首届纳米能源奖;2017年获得布拉瓦尼克青年科学大奖之物质科学与工程技术奖;2018年出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系主任;202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8岁入选世界顶尖100名青年发明家。29岁入职斯坦福大学、34岁升任斯坦福终身教授。38岁就被路透社评为世界排名第一的材料科学家。2020年,他成为斯坦福能源研究所的首位华裔主任。
研究领域包括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和性能研究以及应用在能源存储,太阳能电池,催化,水和空气净化;二维层状材料;拓扑绝缘体;纳米生物学等。先后在Science、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Materials、Nature Chemistry、Nature Energy、Joule、JACS等世界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600余篇,被引次数20万+,H指数为256。2014年被汤姆斯路透评为材料科学领域排名第一的“当今最热研究人员”。

图片

鲍哲南教授,K.K. Lee 化学工程教授,斯坦福大学化学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教授。她于 2016 年创立了斯坦福可穿戴电子学研究所 (eWEAR),并担任教务主任。2017年,鲍哲南升任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院长,她也是第一个在斯坦福当院长的华人女性。鲍哲南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和美国国家发明院院士。在 2004 年加入斯坦福大学之前,鲍哲南教授于 1995 年至 2004 年间在贝尔实验室和朗讯科技公司担任杰出技术人员,并于 1995 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她拥有 700 多篇参考出版物和 100 多项美国专利。近期,她获得了 2021 年 VinFuture 女性创新奖、2022年 ACS 材料化学奖、2021年 MRS 职业中期奖、2021年化学工程师学会(AIChE)化学工程研究Alpha Chi Sigma 奖、2020 年 ACS Central Science颠覆者与创新者奖,以及2020年ACS芝加哥会议吉布斯奖章。鲍哲南教授是 C3 Nano 和 PyrAmes 的联合创始人和董事会成员,这两家公司都是由硅谷风险投资资助的初创企业。她也是Fusion Venture Capital的顾问合伙人。

仅2020年以来,她的团队就先后发表了5篇Science论文,4篇Nature论文。2022年3月,她的团队更是在两天内连发Nature和Science论文。

鲍哲南教授是有机电子材料和器件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是国际同行公认的印刷有机电子和仿生有机电子的开创者和领导者。她的研究成果为下一代基于有机光电材料的柔性电子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原理和技术支撑,她开创了有机电子材料的分子设计概念,使柔性电子电路和显示器件成为可能。她最负盛名的工作之一是人造皮肤的相关研究,在医疗设备、能源存储和环境应用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应用前景。

图片

黄永刚,固体力学家,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西北大学冠名讲席教授 。
黄永刚于1984年从北京大学力学系毕业后赴美留学;1990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95年担任美国密歇根科技大学副教授;1998年进入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Grayce Wicall Gauthier教授、Shao Lee Soo教授;2000年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外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1年获得德国洪堡科学家和学者基金资助;2007年进入美国西北大学任教;201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2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黄永刚主要研究领域为研究材料和电子器件的力学行为。
欧洲工程院(英文:European Academy of Engineering,瑞典文:EUROPEISKA INGENJÖRSAKADEMIN ,简称:EAE)是一所独立于任何国家及政府的权威学术机构, 于1992年,由来自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和瑞士等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代表,在瑞典王国的哥德堡市发起设立,并得到了欧洲委员会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支持和参与。
作为一所全球最高水平的学术机构之一,欧洲工程院代表着欧洲工程与技术领域的学术权威,其主要职责在于为欧盟机构、国家政府和其他国际组织提供专业的咨询和建议,以帮助他们制定符合科技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的政策和战略;通过参与各国政府委托或资助的科技项目和评估;组织或参与政府邀请或支持的专家小组、顾问委员会、研究网络等;向各国政府提交关于特定科技主题或政策问题的报告或建议书;与各国政要代表进行对话或交流,分享前沿的学术观点和经验。
欧洲工程院院士是国际工程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是对在工程科学技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的崇高认可和赞誉。欧洲工程院院士于1992年由欧洲工程院发起设立,旨在促进欧洲工程科技的发展和创新,为欧洲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提供咨询和建议。
欧洲工程院院士是终身荣誉,不受地域、年龄限制,但只有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拥有顶尖水平和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对全球工程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或在促进工程科学技术领域推动交往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的专家、学者,才可被提名并当选为欧洲工程院院士或外籍院士。

外籍院士智库

外籍院士智库(Foreign Fellow Think Tank,简称FFTT),一个具有全球视野和深远影响力的智库, 致力于推动理论、科技与产业的创新,链接全球顶尖学术组织,促进科技界顶级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长按二维码,订阅属于你的“外籍院士智库”

分享、点赞、在看,一键3连!

纳米材料科学家,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斯坦福能源中心首位华裔主任,《NanoLetters》副主编,MRS、ACS、APS、ECS、NYAS、AAAS和IEEE会士,美国湾区太阳能光伏联盟和美国电池500联盟的主任。

这位华裔教授当选欧洲工程院院士 - 知乎

导读

欧洲工程院院士是国际工程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是对在工程科学技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的崇高认可和赞誉。

2023年新当选欧洲工程院院士的华人科学家分别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常焜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楼雄文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杨培东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斯坦福大学鲍哲南教授和美国西北大学黄永刚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欧洲工程院院士是国际工程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是对在工程科学技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的崇高认可和赞誉。

截至2023年7月,欧洲工程院有约390名院士(含外籍院士),他们来自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涵盖了各个工程领域,如土木、机械、电子、化学、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等。其中有37位诺贝尔奖得主、29菲尔兹奖得主、17图灵奖得主等国际知名的奖项获得者。

图片

常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中组部青年人才计划、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南航“长空英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技创新项目,以及留学人员科技创新项目(A类)等多个项目,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的国际学术论文”奖。多年来围绕新型复合功能纳米材料、高效稳定太阳能催化转换材料、水系安全规模储能材料,开展材料结构及界面调控研究,将纳米材料表界面催化机制、功能纳米复合材料制造及异质结构最大化有机交叉与结合。在催化剂界面反应调控、催化反应选择性、材料制备与性能表征评价等方面积累并凝练了关键技术及科学理论,实现了太阳能的高效利用及界面有序催化转换,开发了面向下一代规模化安全储能的碱性水系电极材料。近年来在J. Am. Chem. Soc.、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ACS Catal.、ACS Nano等高水平杂志发表SCI论文110余篇,他引13000余次,引用次数过500次论文6篇,单篇最高引用超1600余次,18篇入选SCI高被引论文,H-因子50,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图片

楼雄文(David Lou教授,2002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一等荣誉工科学士学位,2004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工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之后直接以助理教授加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13年9月晋升副教授(终身教职),并于2015年9月破格晋升成为南洋理工大学最年轻的正教授。2019年被任命为冠名能源讲席教授。2023年2月调往香港城市大学担任讲座教授。2022年,他当选为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和新加坡工程院院士。
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是用于能源应用的纳米结构材料的设计合成,包括电池、电催化和光催化。截至2023年10月,他已发表论文390多篇,总被引次数>130,100次,h指数为214(谷歌学术)。2014年,他连续9年被汤森路透/科睿唯安列为高被引研究员—— 2022 年在多个领域,包括化学、材料科学、物理和环境。他目前担任《科学进展》的副主编和《化学通讯》的副主编。 

图片

杨培东(Peidong Yang),美国国籍,纳米材料学家,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1993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得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99年进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任教,成为终身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S. K.和Angela Chan主任教授,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创始院长。2012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20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作为纳米材料领域的顶级科学家,杨培东院士主要研究内容为一维半导体纳米结构及其在纳米光学和能量转化中的应用,包括人工光合作用、纳米线电池、纳米线光子学、纳米线基太阳电池、纳米线热电学、碳纳米管纳米流体、低维纳米结构组装、新兴材料和纳米结构合成和操控等。他也据此奠定了合成纳米线的基础化学,开辟了具有重大科学影响的材料研究领域。
迄今为止,杨培东院士在包括Nature、Science、Nat. Nanotechnol.、Nat. Mater.、Nat. Comm.、Nat. Catal.、Chem. Soc. Rev.、Acc. Chem. Res.、J. Am. Chem. Soc.、Angew. Chem.、Adv. Mater.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90余篇,总引用量高达18万余次,H因子205,篇均被引用次数超过370次,且被应邀作大会/特邀报告超过300次,拥有专利40余项。目前,杨培东院士担任化学领域顶级期刊J. Am. Chem. Soc.的副主编,并担任多个国际期刊编委。

图片

崔屹,纳米材料科学家,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斯坦福能源中心首位华裔主任,《Nano Letters》副主编,MRS、ACS、APS、ECS、NYAS、AAAS和IEEE会士,美国湾区太阳能光伏联盟和美国电池500联盟的主任。1998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国际顶尖化学家Charles Lieber,仅用4年就完成了硕博连读;2003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导师是另一位顶级科学家Paul Alivisatos;2005年进入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任助理教授;2010年获得了终身教授职位。2014年获得首届纳米能源奖;2017年获得布拉瓦尼克青年科学大奖之物质科学与工程技术奖;2018年出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系主任;202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8岁入选世界顶尖100名青年发明家。29岁入职斯坦福大学、34岁升任斯坦福终身教授。38岁就被路透社评为世界排名第一的材料科学家。2020年,他成为斯坦福能源研究所的首位华裔主任。
研究领域包括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和性能研究以及应用在能源存储,太阳能电池,催化,水和空气净化;二维层状材料;拓扑绝缘体;纳米生物学等。先后在Science、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Materials、Nature Chemistry、Nature Energy、Joule、JACS等世界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600余篇,被引次数20万+,H指数为256。2014年被汤姆斯路透评为材料科学领域排名第一的“当今最热研究人员”。

图片

鲍哲南教授,K.K. Lee 化学工程教授,斯坦福大学化学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教授。她于 2016 年创立了斯坦福可穿戴电子学研究所 (eWEAR),并担任教务主任。2017年,鲍哲南升任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院长,她也是第一个在斯坦福当院长的华人女性。鲍哲南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和美国国家发明院院士。在 2004 年加入斯坦福大学之前,鲍哲南教授于 1995 年至 2004 年间在贝尔实验室和朗讯科技公司担任杰出技术人员,并于 1995 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她拥有 700 多篇参考出版物和 100 多项美国专利。近期,她获得了 2021 年 VinFuture 女性创新奖、2022年 ACS 材料化学奖、2021年 MRS 职业中期奖、2021年化学工程师学会(AIChE)化学工程研究Alpha Chi Sigma 奖、2020 年 ACS Central Science颠覆者与创新者奖,以及2020年ACS芝加哥会议吉布斯奖章。鲍哲南教授是 C3 Nano 和 PyrAmes 的联合创始人和董事会成员,这两家公司都是由硅谷风险投资资助的初创企业。她也是Fusion Venture Capital的顾问合伙人。

仅2020年以来,她的团队就先后发表了5篇Science论文,4篇Nature论文。2022年3月,她的团队更是在两天内连发Nature和Science论文。

鲍哲南教授是有机电子材料和器件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是国际同行公认的印刷有机电子和仿生有机电子的开创者和领导者。她的研究成果为下一代基于有机光电材料的柔性电子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原理和技术支撑,她开创了有机电子材料的分子设计概念,使柔性电子电路和显示器件成为可能。她最负盛名的工作之一是人造皮肤的相关研究,在医疗设备、能源存储和环境应用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应用前景。

图片

黄永刚,固体力学家,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西北大学冠名讲席教授 。
黄永刚于1984年从北京大学力学系毕业后赴美留学;1990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95年担任美国密歇根科技大学副教授;1998年进入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Grayce Wicall Gauthier教授、Shao Lee Soo教授;2000年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外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1年获得德国洪堡科学家和学者基金资助;2007年进入美国西北大学任教;201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2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黄永刚主要研究领域为研究材料和电子器件的力学行为。
欧洲工程院(英文:European Academy of Engineering,瑞典文:EUROPEISKA INGENJÖRSAKADEMIN ,简称:EAE)是一所独立于任何国家及政府的权威学术机构, 于1992年,由来自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和瑞士等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代表,在瑞典王国的哥德堡市发起设立,并得到了欧洲委员会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支持和参与。
作为一所全球最高水平的学术机构之一,欧洲工程院代表着欧洲工程与技术领域的学术权威,其主要职责在于为欧盟机构、国家政府和其他国际组织提供专业的咨询和建议,以帮助他们制定符合科技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的政策和战略;通过参与各国政府委托或资助的科技项目和评估;组织或参与政府邀请或支持的专家小组、顾问委员会、研究网络等;向各国政府提交关于特定科技主题或政策问题的报告或建议书;与各国政要代表进行对话或交流,分享前沿的学术观点和经验。
欧洲工程院院士是国际工程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是对在工程科学技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的崇高认可和赞誉。欧洲工程院院士于1992年由欧洲工程院发起设立,旨在促进欧洲工程科技的发展和创新,为欧洲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提供咨询和建议。
欧洲工程院院士是终身荣誉,不受地域、年龄限制,但只有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拥有顶尖水平和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对全球工程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或在促进工程科学技术领域推动交往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的专家、学者,才可被提名并当选为欧洲工程院院士或外籍院士。

外籍院士智库

外籍院士智库(Foreign Fellow Think Tank,简称FFTT),一个具有全球视野和深远影响力的智库, 致力于推动理论、科技与产业的创新,链接全球顶尖学术组织,促进科技界顶级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长按二维码,订阅属于你的“外籍院士智库”

分享、点赞、在看,一键3连!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