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概念股很火热,但科技股投资很脆弱

读懂财经

4小时前

科技股投资很脆拖,要从行业特性说起:科技行业技术迭代快,讲究突破性创新,领先者在新技术周期中取得领先后,可降维打击掀翻老巨头。

©读懂财经·互联网组原创/出品

作者:杨扬

编辑:夏益军

节后开工,DeepSeek概念股意料之中的成为资本市场最靓的仔,万得DeepSeek概念指数累计上涨39%,还不乏有优刻得、青云科技这些连续三天“20cm”涨停的大热股。

这些概念股中既有股权关联方、也有算力提供商、还有潜在的业务合作方,总共至少90家公司。

虽然数量众多的概念股各有各的逻辑和预期,但科技股投资的规律是高赔率、低胜率,最终往往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结局。

逻辑也很清晰,科技股的成长往往伴随着高额的研发投入、市场拓展费用以及潜在的商业模式创新风险,这都决定了科技股投资的脆弱性。

DeepSeek的逆袭本身就是科技股投资脆弱性的证明。

本文持有以下观点:

1、DeepSeek快把大模型公司的出路断了。大模型本身就有马太效应,越来越多的应用部署适用开源的Deepseek之后,多数竞争力有限的大模型价值会越来越小。在加上,DeepSeek用远低于行业的成本做到了国内第一,也给竞对的估值、融资出了难题。

2、科技龙头对抗不了行业宿命。突破性创新赢市场的行业特性要求科技公司必须饱和式投入。但矛盾是:高额的技术投入不一定形成商业价值,技术领先也不等于护城河深度,充满偶然性的技术迭代可能让今日巨头明日消亡。

3、科技公司的护城河是文化和组织。梁文锋认为,技术优势是短暂的,真正的护城河是文化和组织。BAT的分野以及DeepSeek在资金、资源远逊于头部的情况下实现史诗级翻盘,都证明了梁文峰的观点。

/ 01 /

DeepSeek快把大模型公司的出路断了

很多人都在说DeepSeek干崩了英伟达,其实受伤的又何止英伟达,DeepSeek这一爆,国内大模型公司的出路也快被打没了。

上线20天后,DeepSeek日活超过2215万,国内第二名豆包的日活用户是1695万。

要知道,DeepSeek在推广上零投入,竞品早就开始了买买买,APPGrowing的数据,Kimi的广告投放10月、11月都在2亿以上。

零投入还能在短期内迅速在用户端做到国内第一,基础是性能好,DeepSeek在很多技术技术指标上追上了ChatGTP,甚至某些领域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大模型本身就有马太效应,性能领先的DeepSeek还是开源,当越来越多的应用部署适用开源的Deepseek后,Deepseek的性能迭代会更快,其它竞争力有限的大模型价值会越来越小。

关键是这些成绩都是在DeepSeek是在投入成本远低于行业的情况下做到的。

以往大模型是在搞军备竞赛,浙商证券的一份报告显示,字节2024年在AI领域的资本开支高达800亿元,这既不算它对外投资,也不包括买量费。

那DeepSeek总共花了多少钱?账很好算。

DeepSeek背后是管私募基金的幻方,幻方炒股一年赚大几十亿人民币,是给投资人赚的钱,按照行规他们能分十几个亿,管理费+利润佣金,大概率过不了二十亿。

然后还有各种税费要交,核心团队怎么说也要分钱,加上人员和量化系统的正常维护成本,七扣八扣,给DeepSeek一年拿十亿人民币都难。

这让投了几十亿,上百亿的国内大模型团队怎么办?DeepSeek逆袭后,相关的科技大厂和大模型创业公司都沉默了,也没有看到实质性的动作,可能五味存杂的感觉比较多。

字节这些大厂底子厚,钱大不了打水漂。但初创大模型团队的日子就不好过了。早前就有传言,大模型六小虎中已经有两小虎放弃了超大参数规模模型的追求。

现在DeepSeek用远低于行业的投入做到了国内第一,其它团队接下来钱还怎么融?估值怎么谈?

受损的还有投资人,它们给六小虎的投资规模分别是:月之暗面超70亿元,百川智能 50亿元,MiniMax 超40亿元,智谱A1超40亿元,零一万物数亿美元,阶跃星辰数亿美元。

DeepSeek横空出世后,投的钱也有了打水漂的风险,这也再次引出一个老问题:科技公司投资的脆弱性。


/ 02 /

科技龙头对抗不了行业宿命

硅谷曾经有过统计,在风险投资的1000个项目中,扣除最成功的8家,其他的992家是不赚钱的,而这8家则是成百倍上千倍的暴利。

科技股投资很脆拖,要从行业特性说起:科技行业技术迭代快,讲究突破性创新,领先者在新技术周期中取得领先后,可降维打击掀翻老巨头。

这种行业特性要求科技企业的成长必须伴随着高额的研发投入,典型的是AI四小龙,研发费用都曾数倍于营收规模。

但这个发展路径的矛盾之处在于:

高额的技术投入不一定形成商业价值。和很多传统行业不同,需求都是确定的,投的产能确定有需求,巨头还能靠投资形成规模成本优势。

但科技行业,需求是不确定的,那些真正改变人类的关键变革,往往是不可预测的,更不太可能被提前规划,这就导致了实验室突破未必能转化为可持续利润。

如四小龙做到了技术层面的领先,但苦于没有变现场景,到现在营收规模都不能覆盖研发费用。

科技公司跑出来难,守成也不易。

柯达曾掌握超1万项化学成像专利,在全球胶卷市场占有率曾达90%,并在1975年率先发明数码相机,却被智能手机摄像头直接摧毁了整个化学成像产业链,在2012年破产。

科技巨头容易被颠覆,核心是技术领先不等于护城河深度:技术迭代可能让今日巨头明日消亡。

技术有两种迭代规律。一是,线性创新,如电化学产业,电化学产业属于配方试错中平缓发展的行业,需要底层的长期试错积累。

因此技术迭代更平缓,在过去30年电池的材料技术路线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仍然以锂电池的基础体系为主,所以宁王的优势相对稳。

但在科技行业,技术创新是跳跃性的,锂电无重大技术路线切换的30年中,科技行业已经经历了PC、移动互联网、云计算、AI等多轮技术浪潮。

跳跃性创新带来的风险是技术路径的偶然性, 一代技术押错,满盘皆输。

即使如IBM般深耕IT行业,也在云计算时代被亚马逊、微软彻底拉开了差距;即便是英特尔这样的芯片霸主,也在AI芯片革命中被英伟达碾压。

还有这次的DeepSeek在算法层面和系统软件层面进行的创新和优化,也撕毁了大模型公司用资金打出来的算力护城河。

这样看,科技股的致命伤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护城河”的脆弱性——技术迭代的飓风,能将今日的鲜花吹成明日的野草。

/ 03 /

科技公司的护城河在哪里?

梁文锋认为,技术优势是短暂的,真正的护城河是文化和组织。

BAT的分野也来自这里,百度以技术著称,深厚的科技人才储备是其曾经脱颖而出的关键。就连张一鸣都说过,顶尖的算法工程师都在百度。

但企业不是科研所,竞争拼的也不是一两个代码库。

创始人本身的性格使然,百度几乎是一言堂的公司,封闭冗长的体系造成了创新活力的缺失,在加上,搜索模式的暴利,也助推了百度只会躺着数钱。

这最终让百度没有形成激励创新和留住人才的企业文化,就连“华人天花板”陆奇都没留住。组织上百度也层级多、决策流程冗长,让很多业务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文化、组织最终影响到业务,无论是早年的百度糯米、百度地图,还是如今的信息流产品、短视频和小程序,甚至是最新的AI,百度鲜有胜绩。

百度的反面是DeepSeek,能够在资金、资源远逊于头部的情况下,完成史诗级翻盘,DeepSeek的文化和组织发挥了作用。

在组织文化层面,DeepSeek采用“自然分工”而非强制管理,鼓励成员基于兴趣和好奇心自发探索问题,同时通过资源调配支持有潜力的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DeepSeek不设KPI,不搞硬性目标。听起来有点“佛系”?但它的底层逻辑其实是围绕科技创新展开的,和谷歌的“20%时间”有很多相通之处。

大部分公司的管理方式,是先分工、再考核。这种管理方式,适用于成熟行业,但不适用于创新行业。

而AI是个探索性的行业,很多事情根本无法预测。所以DeepSeek,让团队自下而上驱动,而不是被KPI推着走让聪明人高效工作、高效合作:

其中,不预设分工,大家自由协作,每个人都能参与最核心的研究;自由调用计算资源,无需层层审批,让他们基于兴趣探索最难的问题,让他们始终处于学习和创新状态;靠文化驱动,而不是 KPI 绑架,让员工自己想办法把事做到极致。

有再多资金支持和外部资源,最多起到化学反应,而一旦在内部形成持续创新的文化和组织,会形成核反应。

免责声明:本文(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读懂财经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科技股投资很脆拖,要从行业特性说起:科技行业技术迭代快,讲究突破性创新,领先者在新技术周期中取得领先后,可降维打击掀翻老巨头。

©读懂财经·互联网组原创/出品

作者:杨扬

编辑:夏益军

节后开工,DeepSeek概念股意料之中的成为资本市场最靓的仔,万得DeepSeek概念指数累计上涨39%,还不乏有优刻得、青云科技这些连续三天“20cm”涨停的大热股。

这些概念股中既有股权关联方、也有算力提供商、还有潜在的业务合作方,总共至少90家公司。

虽然数量众多的概念股各有各的逻辑和预期,但科技股投资的规律是高赔率、低胜率,最终往往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结局。

逻辑也很清晰,科技股的成长往往伴随着高额的研发投入、市场拓展费用以及潜在的商业模式创新风险,这都决定了科技股投资的脆弱性。

DeepSeek的逆袭本身就是科技股投资脆弱性的证明。

本文持有以下观点:

1、DeepSeek快把大模型公司的出路断了。大模型本身就有马太效应,越来越多的应用部署适用开源的Deepseek之后,多数竞争力有限的大模型价值会越来越小。在加上,DeepSeek用远低于行业的成本做到了国内第一,也给竞对的估值、融资出了难题。

2、科技龙头对抗不了行业宿命。突破性创新赢市场的行业特性要求科技公司必须饱和式投入。但矛盾是:高额的技术投入不一定形成商业价值,技术领先也不等于护城河深度,充满偶然性的技术迭代可能让今日巨头明日消亡。

3、科技公司的护城河是文化和组织。梁文锋认为,技术优势是短暂的,真正的护城河是文化和组织。BAT的分野以及DeepSeek在资金、资源远逊于头部的情况下实现史诗级翻盘,都证明了梁文峰的观点。

/ 01 /

DeepSeek快把大模型公司的出路断了

很多人都在说DeepSeek干崩了英伟达,其实受伤的又何止英伟达,DeepSeek这一爆,国内大模型公司的出路也快被打没了。

上线20天后,DeepSeek日活超过2215万,国内第二名豆包的日活用户是1695万。

要知道,DeepSeek在推广上零投入,竞品早就开始了买买买,APPGrowing的数据,Kimi的广告投放10月、11月都在2亿以上。

零投入还能在短期内迅速在用户端做到国内第一,基础是性能好,DeepSeek在很多技术技术指标上追上了ChatGTP,甚至某些领域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大模型本身就有马太效应,性能领先的DeepSeek还是开源,当越来越多的应用部署适用开源的Deepseek后,Deepseek的性能迭代会更快,其它竞争力有限的大模型价值会越来越小。

关键是这些成绩都是在DeepSeek是在投入成本远低于行业的情况下做到的。

以往大模型是在搞军备竞赛,浙商证券的一份报告显示,字节2024年在AI领域的资本开支高达800亿元,这既不算它对外投资,也不包括买量费。

那DeepSeek总共花了多少钱?账很好算。

DeepSeek背后是管私募基金的幻方,幻方炒股一年赚大几十亿人民币,是给投资人赚的钱,按照行规他们能分十几个亿,管理费+利润佣金,大概率过不了二十亿。

然后还有各种税费要交,核心团队怎么说也要分钱,加上人员和量化系统的正常维护成本,七扣八扣,给DeepSeek一年拿十亿人民币都难。

这让投了几十亿,上百亿的国内大模型团队怎么办?DeepSeek逆袭后,相关的科技大厂和大模型创业公司都沉默了,也没有看到实质性的动作,可能五味存杂的感觉比较多。

字节这些大厂底子厚,钱大不了打水漂。但初创大模型团队的日子就不好过了。早前就有传言,大模型六小虎中已经有两小虎放弃了超大参数规模模型的追求。

现在DeepSeek用远低于行业的投入做到了国内第一,其它团队接下来钱还怎么融?估值怎么谈?

受损的还有投资人,它们给六小虎的投资规模分别是:月之暗面超70亿元,百川智能 50亿元,MiniMax 超40亿元,智谱A1超40亿元,零一万物数亿美元,阶跃星辰数亿美元。

DeepSeek横空出世后,投的钱也有了打水漂的风险,这也再次引出一个老问题:科技公司投资的脆弱性。


/ 02 /

科技龙头对抗不了行业宿命

硅谷曾经有过统计,在风险投资的1000个项目中,扣除最成功的8家,其他的992家是不赚钱的,而这8家则是成百倍上千倍的暴利。

科技股投资很脆拖,要从行业特性说起:科技行业技术迭代快,讲究突破性创新,领先者在新技术周期中取得领先后,可降维打击掀翻老巨头。

这种行业特性要求科技企业的成长必须伴随着高额的研发投入,典型的是AI四小龙,研发费用都曾数倍于营收规模。

但这个发展路径的矛盾之处在于:

高额的技术投入不一定形成商业价值。和很多传统行业不同,需求都是确定的,投的产能确定有需求,巨头还能靠投资形成规模成本优势。

但科技行业,需求是不确定的,那些真正改变人类的关键变革,往往是不可预测的,更不太可能被提前规划,这就导致了实验室突破未必能转化为可持续利润。

如四小龙做到了技术层面的领先,但苦于没有变现场景,到现在营收规模都不能覆盖研发费用。

科技公司跑出来难,守成也不易。

柯达曾掌握超1万项化学成像专利,在全球胶卷市场占有率曾达90%,并在1975年率先发明数码相机,却被智能手机摄像头直接摧毁了整个化学成像产业链,在2012年破产。

科技巨头容易被颠覆,核心是技术领先不等于护城河深度:技术迭代可能让今日巨头明日消亡。

技术有两种迭代规律。一是,线性创新,如电化学产业,电化学产业属于配方试错中平缓发展的行业,需要底层的长期试错积累。

因此技术迭代更平缓,在过去30年电池的材料技术路线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仍然以锂电池的基础体系为主,所以宁王的优势相对稳。

但在科技行业,技术创新是跳跃性的,锂电无重大技术路线切换的30年中,科技行业已经经历了PC、移动互联网、云计算、AI等多轮技术浪潮。

跳跃性创新带来的风险是技术路径的偶然性, 一代技术押错,满盘皆输。

即使如IBM般深耕IT行业,也在云计算时代被亚马逊、微软彻底拉开了差距;即便是英特尔这样的芯片霸主,也在AI芯片革命中被英伟达碾压。

还有这次的DeepSeek在算法层面和系统软件层面进行的创新和优化,也撕毁了大模型公司用资金打出来的算力护城河。

这样看,科技股的致命伤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护城河”的脆弱性——技术迭代的飓风,能将今日的鲜花吹成明日的野草。

/ 03 /

科技公司的护城河在哪里?

梁文锋认为,技术优势是短暂的,真正的护城河是文化和组织。

BAT的分野也来自这里,百度以技术著称,深厚的科技人才储备是其曾经脱颖而出的关键。就连张一鸣都说过,顶尖的算法工程师都在百度。

但企业不是科研所,竞争拼的也不是一两个代码库。

创始人本身的性格使然,百度几乎是一言堂的公司,封闭冗长的体系造成了创新活力的缺失,在加上,搜索模式的暴利,也助推了百度只会躺着数钱。

这最终让百度没有形成激励创新和留住人才的企业文化,就连“华人天花板”陆奇都没留住。组织上百度也层级多、决策流程冗长,让很多业务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文化、组织最终影响到业务,无论是早年的百度糯米、百度地图,还是如今的信息流产品、短视频和小程序,甚至是最新的AI,百度鲜有胜绩。

百度的反面是DeepSeek,能够在资金、资源远逊于头部的情况下,完成史诗级翻盘,DeepSeek的文化和组织发挥了作用。

在组织文化层面,DeepSeek采用“自然分工”而非强制管理,鼓励成员基于兴趣和好奇心自发探索问题,同时通过资源调配支持有潜力的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DeepSeek不设KPI,不搞硬性目标。听起来有点“佛系”?但它的底层逻辑其实是围绕科技创新展开的,和谷歌的“20%时间”有很多相通之处。

大部分公司的管理方式,是先分工、再考核。这种管理方式,适用于成熟行业,但不适用于创新行业。

而AI是个探索性的行业,很多事情根本无法预测。所以DeepSeek,让团队自下而上驱动,而不是被KPI推着走让聪明人高效工作、高效合作:

其中,不预设分工,大家自由协作,每个人都能参与最核心的研究;自由调用计算资源,无需层层审批,让他们基于兴趣探索最难的问题,让他们始终处于学习和创新状态;靠文化驱动,而不是 KPI 绑架,让员工自己想办法把事做到极致。

有再多资金支持和外部资源,最多起到化学反应,而一旦在内部形成持续创新的文化和组织,会形成核反应。

免责声明:本文(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读懂财经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