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0强城市,又洗牌了

国民经略

11小时前

未来几年,10强城市将进入全员2万亿时代,而万亿GDP含金量,不可避免大幅缩水。
文|凯风

新一轮大洗牌,开始了。

01

2万亿,正在成为竞争新起点。
我国内地GDP最高的10座城市,2座超过4万亿,5座高于3万亿,9座突破2万亿。
不难看出,未来几年,10强城市将进入全员2万亿时代,而万亿GDP含金量,不可避免大幅缩水。
整体来看,上海率先突破5万亿,成为中国第一个5万亿城市,而北京逼近5万亿,大幅拉开与广深之间的差距。
京沪狂飙突进,正是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带来的结果。
借助“虚拟租金”以及第三产业调增带来的助力,京沪分别调增13.9%、14.2%,彻底拉开与深圳、广州的距离。
毕竟,作为直辖市和超级城市,京沪无论行政级别、国家定位还是政策优势、战略倾斜,均非其他城市可比。
即使如此,深圳,仍然在关键领域形成了突围之势。
继2022年晋级中国工业第一大市之后,2024年再次拿下中国外贸第一大市、中国汽车产量第一大市等桂冠,诠释了“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潜力。
北上深之外,过去一年,最大的变化当属重庆反超广州,晋级GDP第四大市。
区域版图重构,正是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的剧烈竞争,新能源汽车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全国,成为新旧动能此消彼长的缩影。
与此同时,苏州拉大了对成都的领先优势,而杭州也拉大了对武汉的领先优势。
这背后,苏州主要得益于外贸与制造业的突飞猛进,而杭州则是经济普查的受益者,房价相对较高,人口不断涌入,“虚拟租金”更为可观。
南京仍为10强城市守门员,但追兵渐进,最大的挑战者不是天津,而是宁波。
2024年,宁波GDP历史上首次超过天津,并大幅拉近与南京之间的距离。
而在10强城市之外,佛山受房地产行业冲击,而福州逼近郑州,合肥离济南只有一步之遥
当年,科技革命仍在继续,地缘变局也未结束,经济转型仍在路上,一年的得失,代表不了未来。

02

广州能否重回第四城?
重庆GDP赶超广州,被视为“一个省对一个市的超越”
这是广域型市制带来的问题。与国际不同,我国的城市更多是区划概念,有城有县,还有广大的乡村。
都是“市”,但性质截然不同。作为直辖市,重庆面积超过8万平方公里、人口3200万人、下辖区县38个,远超一般城市体量,如同中等省份。
如果以同等指标进行对比,囊括22个区的重庆主城都市区或许更合理,GDP总量约为2.3万亿,与成都基本相当,而与广深都有较大差距。
暂时抛开“重庆究竟是一个省还是一个市”的争议,广州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也是不争的事实。
过去几年广州经济的波动,主要受传统汽车产业、房地产业深度调整的冲击。
汽车产量连续5年第一、房企总部云集,广州自然首当其冲。
汽车、石化、电子是广州三大传统支柱产业,高峰时期占工业比重超过60%,但三大产业均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冲击。

根据统计部门数据,2024年,广州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8.2%,导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3%。

同时,三级财政的存在,转移支付的净贡献,导致国内税收总额高居全国第四的广州,留给地方的不到3成,不得不依赖卖地收入进行补足。
不过,对于广州来说,最“难”的时候正在过去,而一批新兴产业正在成长壮大。
经过3-4年的深度调整,房地产有望迎来“止跌回稳”时刻,对经济的冲击将会逐步减弱。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前10年完成目标,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效应将会逐步放缓。
广州虽是传统燃油车大市,但对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并非没有布局。
广汽埃安、小鹏汽车等造车新势力云集,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未来有望对燃油车形成对冲效应。
更关键的是,广州一改过去“退二进三”的传统发展思路,重新喊出“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的口号,以此再造一个新广州。
为此,广州最新规划了“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涉及6个新兴支柱产业、5个战略先导产业、4个特色优势产业、6个未来产业、8个现代服务业。
其中,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广州已有领跑优势。
2024年全球独角兽榜单,广州共有24家上榜单,总量位居全国第四,绝大多数分布在这些新兴领域。

全球第一家三证齐全的低空经济企业、全球自动驾驶第一家上市企业、全球首个飞行汽车智造基地都诞生于广州。
而作为服务业大市,广州第三产业本身走势就相对稳健,现代商贸、会展、旅游、文化创意、物流和供应链等产业,依托于城市功能定位而存在。
在国家最新批复的2035总规中,广州获得“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国际商贸中心”等核心功能,明显高出一般城市。
因此,GDP第四城之争仍在继续,迈过“动力转换期、优势再造期、新一轮大发展突破期”,广州或将再次晋级。

03

第10城,真正的挑战者来了。
自2020年首次赶超天津、跻身第10城以来,南京能否守住第10城就成为每年绕不开的争议。
与想象不同的是,第10城之争,最大的竞争者不是老牌直辖市天津,而是身为计划单列市、同属长三角的宁波。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宁波GDP总量达到1.81万亿元,以120亿的领先优势超过天津,向着第10城再次迈开步伐。
对天津的追赶不出意料,但宁波与南京的差距从高峰时期的近2000亿元,收窄到不足400亿元,一年的增速差就足以改变一切。
宁波一路猛追的背后,得益于外贸和工业的集体狂飙,进出口总额晋级全国第五,而工业体量也位居全国前6。

数据显示,2024年,宁波实现进出口总额1.42万亿元,增长11.1%;而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1%。

这背后,一方面得益于宁波舟山港的区位优势,作为中国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集装箱吞吐量第二大港,为宁波带来巨大的外贸优势。
另一方面则是民营经济的增长韧性,大量“隐形冠军”的存在,壮大了宁波制造的力量。
根据官方数据,在宁波130万户的市场主体中,民营经济占了97%,贡献出全市约66%的GDP、78.7%的出口、85%的就业岗位、95%以上的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
其中,最突出的标签当属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
目前,宁波累计拥有单项冠军企业674家,其中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04家,超过深圳、上海、苏州,位居全国第一。
此外,在于作为上海大都市圈的核心成员,宁波是大都市溢出效应的最大受益者,与上海形成了显著的产业协同、都市圈同城化效应。
当然,作为为数不多的万亿级外贸大市,宁波外贸依存度超过80%,在一众城市中排在前列。
这在全球化时代可谓无往而不利,但在地缘冲突、大国博弈如火如荼、关税风险如影随形的当下,可能意味着一定的波动和风险,需要注意。

未来几年,10强城市将进入全员2万亿时代,而万亿GDP含金量,不可避免大幅缩水。
文|凯风

新一轮大洗牌,开始了。

01

2万亿,正在成为竞争新起点。
我国内地GDP最高的10座城市,2座超过4万亿,5座高于3万亿,9座突破2万亿。
不难看出,未来几年,10强城市将进入全员2万亿时代,而万亿GDP含金量,不可避免大幅缩水。
整体来看,上海率先突破5万亿,成为中国第一个5万亿城市,而北京逼近5万亿,大幅拉开与广深之间的差距。
京沪狂飙突进,正是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带来的结果。
借助“虚拟租金”以及第三产业调增带来的助力,京沪分别调增13.9%、14.2%,彻底拉开与深圳、广州的距离。
毕竟,作为直辖市和超级城市,京沪无论行政级别、国家定位还是政策优势、战略倾斜,均非其他城市可比。
即使如此,深圳,仍然在关键领域形成了突围之势。
继2022年晋级中国工业第一大市之后,2024年再次拿下中国外贸第一大市、中国汽车产量第一大市等桂冠,诠释了“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潜力。
北上深之外,过去一年,最大的变化当属重庆反超广州,晋级GDP第四大市。
区域版图重构,正是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的剧烈竞争,新能源汽车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全国,成为新旧动能此消彼长的缩影。
与此同时,苏州拉大了对成都的领先优势,而杭州也拉大了对武汉的领先优势。
这背后,苏州主要得益于外贸与制造业的突飞猛进,而杭州则是经济普查的受益者,房价相对较高,人口不断涌入,“虚拟租金”更为可观。
南京仍为10强城市守门员,但追兵渐进,最大的挑战者不是天津,而是宁波。
2024年,宁波GDP历史上首次超过天津,并大幅拉近与南京之间的距离。
而在10强城市之外,佛山受房地产行业冲击,而福州逼近郑州,合肥离济南只有一步之遥
当年,科技革命仍在继续,地缘变局也未结束,经济转型仍在路上,一年的得失,代表不了未来。

02

广州能否重回第四城?
重庆GDP赶超广州,被视为“一个省对一个市的超越”
这是广域型市制带来的问题。与国际不同,我国的城市更多是区划概念,有城有县,还有广大的乡村。
都是“市”,但性质截然不同。作为直辖市,重庆面积超过8万平方公里、人口3200万人、下辖区县38个,远超一般城市体量,如同中等省份。
如果以同等指标进行对比,囊括22个区的重庆主城都市区或许更合理,GDP总量约为2.3万亿,与成都基本相当,而与广深都有较大差距。
暂时抛开“重庆究竟是一个省还是一个市”的争议,广州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也是不争的事实。
过去几年广州经济的波动,主要受传统汽车产业、房地产业深度调整的冲击。
汽车产量连续5年第一、房企总部云集,广州自然首当其冲。
汽车、石化、电子是广州三大传统支柱产业,高峰时期占工业比重超过60%,但三大产业均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冲击。

根据统计部门数据,2024年,广州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8.2%,导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3%。

同时,三级财政的存在,转移支付的净贡献,导致国内税收总额高居全国第四的广州,留给地方的不到3成,不得不依赖卖地收入进行补足。
不过,对于广州来说,最“难”的时候正在过去,而一批新兴产业正在成长壮大。
经过3-4年的深度调整,房地产有望迎来“止跌回稳”时刻,对经济的冲击将会逐步减弱。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前10年完成目标,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效应将会逐步放缓。
广州虽是传统燃油车大市,但对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并非没有布局。
广汽埃安、小鹏汽车等造车新势力云集,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未来有望对燃油车形成对冲效应。
更关键的是,广州一改过去“退二进三”的传统发展思路,重新喊出“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的口号,以此再造一个新广州。
为此,广州最新规划了“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涉及6个新兴支柱产业、5个战略先导产业、4个特色优势产业、6个未来产业、8个现代服务业。
其中,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广州已有领跑优势。
2024年全球独角兽榜单,广州共有24家上榜单,总量位居全国第四,绝大多数分布在这些新兴领域。

全球第一家三证齐全的低空经济企业、全球自动驾驶第一家上市企业、全球首个飞行汽车智造基地都诞生于广州。
而作为服务业大市,广州第三产业本身走势就相对稳健,现代商贸、会展、旅游、文化创意、物流和供应链等产业,依托于城市功能定位而存在。
在国家最新批复的2035总规中,广州获得“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国际商贸中心”等核心功能,明显高出一般城市。
因此,GDP第四城之争仍在继续,迈过“动力转换期、优势再造期、新一轮大发展突破期”,广州或将再次晋级。

03

第10城,真正的挑战者来了。
自2020年首次赶超天津、跻身第10城以来,南京能否守住第10城就成为每年绕不开的争议。
与想象不同的是,第10城之争,最大的竞争者不是老牌直辖市天津,而是身为计划单列市、同属长三角的宁波。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宁波GDP总量达到1.81万亿元,以120亿的领先优势超过天津,向着第10城再次迈开步伐。
对天津的追赶不出意料,但宁波与南京的差距从高峰时期的近2000亿元,收窄到不足400亿元,一年的增速差就足以改变一切。
宁波一路猛追的背后,得益于外贸和工业的集体狂飙,进出口总额晋级全国第五,而工业体量也位居全国前6。

数据显示,2024年,宁波实现进出口总额1.42万亿元,增长11.1%;而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1%。

这背后,一方面得益于宁波舟山港的区位优势,作为中国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集装箱吞吐量第二大港,为宁波带来巨大的外贸优势。
另一方面则是民营经济的增长韧性,大量“隐形冠军”的存在,壮大了宁波制造的力量。
根据官方数据,在宁波130万户的市场主体中,民营经济占了97%,贡献出全市约66%的GDP、78.7%的出口、85%的就业岗位、95%以上的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
其中,最突出的标签当属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
目前,宁波累计拥有单项冠军企业674家,其中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04家,超过深圳、上海、苏州,位居全国第一。
此外,在于作为上海大都市圈的核心成员,宁波是大都市溢出效应的最大受益者,与上海形成了显著的产业协同、都市圈同城化效应。
当然,作为为数不多的万亿级外贸大市,宁波外贸依存度超过80%,在一众城市中排在前列。
这在全球化时代可谓无往而不利,但在地缘冲突、大国博弈如火如荼、关税风险如影随形的当下,可能意味着一定的波动和风险,需要注意。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小太阳 3小时前 新一轮大洗牌,开始了。
feuser_5798325 5小时前 全国10强城市,又洗牌了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