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如何应对低利率环境?

谭谈债市

5小时前

1、2024,低利率环境下的银行理财

(1)负债端:持续扩容、短期化趋势明显

2024年,债市行情波澜壮阔,随着增量资金的不断涌入,银行理财负债端持续扩容,年末存续规模近30万亿元,创历史新高。2024年,单只理财产品平均规模提升。

产品结构上,存续产品以开放式理财为主,2024年占比进一步抬升,现管类理财规模下滑,新发产品以封闭式为主,2024年开放式产品存续规模占比提升,2025年初回落;分投资性质来看,固定收益类产品仍为主流,2024年贡献主要增量。

从发行期限来看,2024年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期限整体拉长,四季度新发产品期限有所回落,或因期间债市波动加大、不确定性增加,新发产品通过适度压缩久 期以提升抗风险能力;固收类理财中,最小持有期型、每日开放型品种2024年规模高增,负债端短期化趋势明显。

(2)资产端:增配同业存单

2024年,银行理财持仓同业存单、公募基金的占比提升,持仓债券、现金及银行存款、权益类资产、非标等资产占比回落。上述变动主要源于:需求端在手工补息整改下存款“搬家”、非银同业存款新规出台、年内存款利率下调等因素影响下,存单性价比优势凸显,且上半年非银流动性也相对充裕,理财增加对同业存单的配置。

2024年,银行理财持仓政府债平均剩余期限明显拉长,持仓出现一定信用下沉趋势。这当中,尤其是一般金融债和产业债,或因理财在收益诉求下倾向于通过资质下沉以获取收益。

收益率方面,债牛环境下纯固收类、固收+类产品收益表现稳健,但随着绝对收益率的下行,或将对理财产品的业绩表现形成持续拖累。权益类产品收益率波幅较大,受手工补息整改、存款挂牌利率下调、同业存款自律新规等因素影响,现管类产品收益率下行。

2、2025,银行理财的变与不变

不变的是低利率的主线之下,“资产荒”格局或仍将延续,绝对收益率下行、高票息资产的稀缺将继续掣肘资产端的配置行为,进而将对业绩表现和规模增长持续形成约束,“稳规模”压力增加。

但我们认为2025年理财负债端规模增长仍可期,主要在于:第一,随着存款利率的持续调降,比价效应将对理财规模形成支撑;第二,股市对理财负债端的资金分流效应并不绝对。资产端的配置压力将加大,短期内或将继续增配兼具流动性和收益性的资产,中长期来看权益类资产或成为增厚收益的重要抓手,向资产配置和策略运用要收益。

变化在于随着净值平滑操作逐渐收紧,理财的低波模式趋于弱化,这对于理财的净值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稳净值”压力也将增加。但理财的投资行为也将进一步趋于理性,对于久期和资质的错配也会愈发审慎。需要进一步关注估值平滑机制的整改进程以及负债端的稳定性。

于债市而言,随着低波模式的逐渐弱化,理财或将增加对估值稳定、流动性较强资产的配置力度,以控制产品净值波动,而波动较大的二永债以及流动性相对不足的弱资质、长久期信用债或将受到波及。

图片
图片


报告核心图表(点击可查看大图,完整图表详见正文)

风险提示:政策不确定性;基本面变化超预期;海外地缘政治风险



报告目录


图片

2024年,低利率环境成为年度关键词和主旋律,在极致的供需失衡之下,银行理财是如何应对的?其资产与负债端有哪些特征?本文从2024理财年报出发,聚焦于此。
1
2024,低利率环境下的银行理财
1、 负债端:持续扩容、短期化趋势明显

2024年,债市行情波澜壮阔,随着增量资金的不断涌入,银行理财负债端持续扩容,年末存续规模近30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且年度增长规模较大:

上半年,存款利率下调形成比价效应、“手工补息”整改下存款出表支撑非银充裕流动性、理财产品下调管理费率等因素,共同助推了理财规模的持续增长。截至2024/6,银行理财存续产品4.00万只,较年初增加0.49%,同比增加7.99%,存续规模28.52万亿元,较年初增加6.43%,同比增加12.55%。

进入下半年,理财规模增速有所放缓。进入下半年,手工补息整改带来的规模溢出效应逐步消褪,而8-9月,债市波动加大,股市走强、地产复苏等趋势初现,理财负债端赎回压力增加;进入11月,机构抢跑交易货币宽松预期,债牛再度演绎,叠加股市影响的边际弱化,理财规模趋于修复。截至2024/12,银行理财存续产品4.03万只,较年初增加1.23%;存续规模29.9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1.75%。

2024年,单只理财产品平均规模提升。截至2024/12,存续理财产品平均单只规模为7.43亿元,较2024/6增长4.2%(7.13亿元),较2023/12增长10.4%(6.73亿元)。

图片

产品结构上,存续产品以开放式理财为主,2024年占比进一步抬升,现管类理财规模下滑。截至2024/12,开放式理财规模24.2万亿元,较年初增加3.02万亿元,占比提升1.77pct。其中,受存款利率下调、手工补息整改、非银同业存款自律新规影响,现管类产品收益率有所降低,存续规模7.30万亿元,较年初下滑1.24万亿元。

新发产品以封闭式为主,2024年开放式产品存续规模占比提升,2025年初回落。截至2025/1,新发理财产品中,封闭式净值型占比93.1%,较2024年末(89%)提升4.1pct。

图片

分投资性质来看,固定收益类产品仍为主流,2024年贡献主要增量。截至2024/12,固收类产品存续规模29.1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3.33万亿元、较年中增长1.52万亿元,存续规模占比97.33%,较年初增长0.45pct。混合类、权益类产品存续规模分别为0.73、0.06万亿元,较年初有所下滑。

新发产品也以固收类理财为主,2024Q4以来规模占比逐渐提升,混合类产品规模占比则有所压缩。截至2025/1,新发固收类理财规模占比98.4%,较2024/10提升0.7pct,混合类产品规模占比1.56%,较2024/10下滑0.7pct。

图片

从发行期限来看,2024年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期限整体拉长,一方面是顺应资产端拉久期获取收益的趋势,另一方面也能一定程度降低市场波动期间的赎回压力,以提升负债端的稳定性。

但考虑到封闭期较长或将影响产品的吸引力,拉久期仍有一定限度。四季度新发产品期限回落,或因期间债市波动加大、不确定性增加,新发产品通过适度压缩久期以提升抗风险能力。

截至2024/12,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期限在284至392天之间,1年以上的封闭式产品存续规模占全部封闭式产品的比例为67.15%,较年初增加0.13pct。

图片

固收类理财中,最小持有期型、每日开放型品种2024年规模高增,负债端短期化趋势明显。截至2024/12,最小持有期固收类理财产品规模较2023/12增长34685亿元,贡献固收类理财规模的主要增量,其次是每日开放固收类理财,规模增长14517亿元。

图片

从资金来源来看,理财产品以个人投资者为主,近年来投资者数量平稳增加,但个人投资者占比有所压缩。截至2024H2,理财产品个人投资者达12359万人,占比98.7%。

图片

从风险偏好来看,新发中低风险产品规模占比提升,投资者风险偏好分化。下半年低风险产品规模占比有所回落,中低风险产品规模占比提升。截至2025/1,中低风险产品规模占比88%,较年初提升7pct。

截至2025/1,一级(保守型)和五级(进取型)理财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较年初有所增加,分别增加1.86和0.46pct。此外,个人投资者数量最多的仍为风险偏好二级(稳健型)的理财产品,占比33.83%。

图片

2、资产端:增配同业存单

近年来,银行理财持仓逐渐以债券、现金及存款等资产为主,标债中以信用类品种为主,整体呈现如下特点:

(1)2014年以来银行理财持有债券占比不断攀升,一方面是源于银行理财对流动性的要求较高,持有债券能满足流动性上的需求,另一方面,以非标为代表的其他资产品类供给收缩,叠加2013年以来随着监管收紧,理财投资非标占比整体趋于压缩,开始将资金投向债券。

(2)在收益诉求下,银行理财持有的债券以信用类品种为主,原因在于理财负债成本较表内资金相对偏高,叠加净值化转型后仍有稳定和获取收益的诉求,因而配置信用债占比较高,并倾向于通过拉久期、信用下沉、委外等方式增厚收益。

(3)2022年以来,银行理财持有的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也大幅提升,除因其他资产品类供给收缩致使被动增配之外,还包括在净值化转型背景下,理财对于产品流动性诉求增加,尤其是2022年末理财赎回潮后,机构流动性管理意识进一步提升,通过增配流动性资产以应对可能的赎回情况。

聚焦2024年,银行理财持仓同业存单、公募基金的占比提升,持仓债券、现金及银行存款、权益类资产、非标等资产占比回落。截至2024/12,理财持仓债券占比43.5%,较年初回落1.8pct,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23.9%,回落2.8pct,非标占比5.4%,回落0.8pct;持仓同业存单占比14.4%,较年初上升3.1pct,公募基金占比2.9%,较年初上升0.8pct、较年中回落0.7pct。

上述变动主要源于:(1)需求端在手工补息整改下存款“搬家”、非银同业存款新规出台、年内存款利率下调等因素影响下,存单性价比优势凸显,且上半年非银流动性也相对充裕,理财增加对同业存单的配置,而持仓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回落;供给端由于银行相对缺负债,且下半年政府债供给压力较大,银行发行存单以弥补资金缺口,存单整体呈现“供需两旺”格局;(2)2024年债市单边走强,增量资金涌入债市,理财负债端扩容,欠配压力和收益诉求之下提升对公募基金的配置比例。

图片

2024年,银行理财持仓政府债平均剩余期限明显拉长,其他券种平均持仓久期基本不变。前三季度,随着“资产荒”的演绎深化,久期策略渐成市场主流选择,相应地,理财持仓政府债久期明显拉长,国债、地方债的平均剩余期限分别为9.67、13.75年。

四季度,债市波动加大,理财持仓国债期限有所压缩,期间因地方债发行加速、发行期限主要集中于10年以上,理财持仓地方债平均期限进一步拉长至16.14年。

图片

2024年,银行理财出现一定信用下沉趋势。这当中,尤其是一般金融债和产业债,2024年隐含评级相对较低的券种持仓占比均不同程度提升,或因债市逐渐步入低利率的新阶段,理财在收益诉求下倾向于通过资质下沉以获取收益。

但城投债信用下沉的趋势不明显,或因化债和名单管控的背景下,城投债供给规模和结构均受一定影响,弱资质主体发行相对趋弱,因而理财对AA-、AA(2)评级的券种持仓占比也小幅下滑。

图片

2024年,实体融资需求仍待提振,货币政策处于宽松周期,流动性维持合理充裕,实体和金融市场均存在一定供需错位,与此同时社会投资回报率不高、广谱利率中枢下移,也推升了居民储蓄率,存款定期化趋势加深的同时,部分增量资金溢出至银行理财等广义基金,随着负债端的持续扩容,资产端也相应增加配置力度,成为支撑债市单边走强的重要力量之一。2024年银行理财持仓各类券种主要呈现如下特征:

(1)信用债:买入短端为主,10月买入力度加大

由于理财以个人投资者为主,风险偏好较低、流动性要求较高,因而理财主要买入短端品种信用债,期限集中于1Y以内,其次是1-3Y。10月信用债迎来修复行情,基金买入力度加大。此外,今年以来超长债供给有所放量,票息难觅之下,优势相对凸显,理财相应配置一定30Y及以上品种。

图片

(2)二永债:前三季度偏哑铃策略,四季度买入期限缩短

上半年理财对二永债的配置偏哑铃策略,重点买入3Y以内、7-10Y品种,下半年主要买入期限缩短,三季度集中于3Y以内、5-7Y。四季度随着政策转向,股市走强对债市资金形成分流,负债端赎回压力增加,主要买入期限为3Y以内,并开始卖出7-10Y、30Y以上二永债。11-12月,净买入规模下滑,但仍高于季节性水平。

图片

(3)利率债:12月大幅买入地方债

理财对利率债的买入同样偏向哑铃策略,主要买入3Y以内、7-10Y品种,与二永债不同在于,理财买入利率债交易相对不频繁。进入9月后,负债端赎回压力增加,理财净买入利率债力度减弱,期限以1Y以内为主;12月,特殊再融资债放量,理财净买入地方债规模季节性高增。

图片

(4)同业存单:买入规模增加

2024年银行理财配置同业存单规模高于往年同期,主因在于:银行负债端存在一定资金缺口,对存单利率形成支撑,叠加年末同业存款自律新规出台,同业存款利率下降,进一步推升理财配置存单的意愿。

此外,同业存单也是理财进行流动性调节的品种,通过增配现金及银行存款、同业存单等流动性资产以应对短期赎回,从而避免集中折价抛售债券造成的净值下滑。对应可以看到,2024年在季末以及负债端赎回压力较大等时点,理财倾向于减持同业存单以调节流动性。

图片

图片

2024年,理财产品业绩整体趋于下行,纯固收类理财收益率仍领跑,现管类产品收益率下行。受债市绝对收益率水平降低的影响,2024年理财收益率也趋于回落,截至2024/12,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2.65%,较年初下行29BP、较年中下行15BP。

分投资类型来看,债牛环境下,纯固收类、固收+类产品收益表现稳健,但随着绝对收益率的下行,或将对理财产品的业绩表现形成持续拖累。权益类产品收益率波幅较大,受手工补息整改、存款挂牌利率下调、同业存款自律新规等因素影响,现管类产品收益率下行。

图片


2
2025,银行理财的变与不变
不变的是低利率的主线之下,“资产荒”格局或仍将延续,绝对收益率下行、高票息资产的稀缺将继续掣肘资产端的配置行为,进而将对业绩表现和规模增长持续形成约束,“稳规模”压力增加;

变化在于随着净值平滑操作逐渐收紧,理财的低波模式趋于弱化,这对于理财的净值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稳净值”压力也将增加,同时也增加了对负债端稳定性的考验。

1、负债端掣肘配置行为?

2024年,债市利率整体单边下行,年末10年国债利率已然迈入“1%”时代。进入2025年,利率中枢水平已行至较低水平,结构性“资产荒”格局或仍将延续,或将为理财的业绩表现及规模增长带来更多挑战。此外,今年增量政策仍将持续发力,或进一步提振市场偏好,也将对理财资金形成分流。具体而言:

一是高票息资产稀缺,2024年“手工补息”整改、非银同业存款纳入自律管理,以及化债政策之下城投债供给缩量,票息愈发难觅之下,市场进一步做窄各类资产利差,“资产荒”演绎深化。当前债市绝对收益率较低,存款利率或将持续下行,进而将掣肘理财的业绩表现,影响投资者的持有体验。

二是负债端短期化趋势明显,2024年“资产荒”格局下,理财倾向于通过拉长久期增厚收益,而负债端的短期化趋势或将放大与资产端久期的不匹配程度,进而将对负债端的稳定性形成挑战。

三是增量政策持续发力,市场风险偏好或将进一步得到提振。需要相应关注股市走牛和地产回暖带来的资金分流,以及“股债跷跷板”带来的净值波动,进而或将影响理财负债端的稳定性,增加赎回压力。

但我们认为2025年理财负债端规模增长仍可期,主要在于:

第一,随着存款利率的持续调降,比价效应将对理财规模形成支撑。2024年存款利率调降后,比价效应推动表内存款“搬家”至理财的趋势明显。2025年银行息差压力仍存,预计在调降政策利率的同时,也将进一步强化对银行负债成本的传导,引导包括存款在内的银行负债成本下降。理财作为“存款替代”,其性价比优势预计仍持续凸显,或将支撑其负债端规模提升。

第二,股市对理财负债端的资金分流效应并不绝对。由于股市和理财的投资者风险偏好相对分化,股票对理财难以形成完全替代,股市走牛对理财资金的分流抑或是对负债端的冲击并不绝对。

图片

负债端扩容可期,与此同时,资产端的配置压力将加大,短期内或将继续增配兼具流动性和收益性的资产,中长期来看权益类资产或成为增厚收益的重要抓手,向资产配置和策略运用要收益。

短期内,相对理财的“净值化”趋势和债市行情的极致演绎,投资者风险偏好的改善、对净值波动接受度的提升或相对缓慢,对理财的诉求还将以稳健、低波动为主,因而固收类理财产品仍将是理财规模增长的压舱石,适应期内理财或将继续增配兼具流动性和收益性的品种,如:同业存单,以应对负债端的赎回压力。

中长期来看,需要提升资产配置和策略运用能力,进一步挖掘符合收益和风险诉求的资产,提升资产和负债端的匹配程度,权益类资产或将成为增厚收益的重要抓手之一。2024/9,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提及鼓励银行理财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优化激励考核机制,畅通入市渠道,提升权益投资规模,预计后续混合类、权益类产品将出现扩容。

2、低波模式趋于弱化

2024年以来,监管对于收盘价、平滑估值、自建估值模型等规避净值化管理要求、平滑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的举措关注度提升:

2024/6,据《金融时报》,金融监管总局某地监管局向辖内信托公司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托公司与理财公司合作业务合规管理的通知》,要求对不符合资管新规对净值化管理要求的违规合作行为进行整改。

2024/12,据21世纪经济报道,金融监管部门下发通知要求理财子公司不得违规通过收盘价、平滑估值及自建估值模型等方式熨平产品净值波动。

估值平滑机制能够降低市场波动对产品净值的影响,从而使得理财产品保持净值曲线形态稳定向上。然而在此模式之下,理财通常也将对市场隐含的调整风险有所钝化,在债牛行情时机构操作往往将更为积极,进而或将出现资产和负债端的期限错配、资质错配等问题,在进一步加速行情演绎的同时,也将放大债市的脆弱性和潜在风险。

此外,在市场调整时期,平滑后的估值与中证、中债估值或将出现较大程度偏离,若彼时负债端赎回压力增加,需要抛售相应的债券以应对,理财产品或将面临业绩偏离度较高的问题。

总结而言,2025年,理财的“净值化”之路或将面临更多颠簸,净值波动的加大将考验产品的管理能力和投资者的接受能力,且当前理财负债端短期化趋势明显、市场利率已处于较低水平,债市若迎调整,理财负债端的赎回压力或将放大。与此同时,理财的投资行为也将进一步趋于理性,对于久期和资质的错配也会愈发审慎。往后看,需要进一步关注估值平滑机制的整改进程以及负债端的稳定性。

于债市而言,随着低波模式的逐渐弱化,理财或将增加对估值稳定、流动性较强资产的配置力度,以控制产品净值波动,而波动较大的二永债以及流动性相对不足的弱资质、长久期信用债或将受到波及。

风险提示

图片

1、政策不确定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超预期变化;

2、基本面变化超预期:经济基本面可能超预期变化;

3、海外地缘政治风险:海外地缘政治风险可能超预期,海外市场波动存在不确定性。

1、2024,低利率环境下的银行理财

(1)负债端:持续扩容、短期化趋势明显

2024年,债市行情波澜壮阔,随着增量资金的不断涌入,银行理财负债端持续扩容,年末存续规模近30万亿元,创历史新高。2024年,单只理财产品平均规模提升。

产品结构上,存续产品以开放式理财为主,2024年占比进一步抬升,现管类理财规模下滑,新发产品以封闭式为主,2024年开放式产品存续规模占比提升,2025年初回落;分投资性质来看,固定收益类产品仍为主流,2024年贡献主要增量。

从发行期限来看,2024年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期限整体拉长,四季度新发产品期限有所回落,或因期间债市波动加大、不确定性增加,新发产品通过适度压缩久 期以提升抗风险能力;固收类理财中,最小持有期型、每日开放型品种2024年规模高增,负债端短期化趋势明显。

(2)资产端:增配同业存单

2024年,银行理财持仓同业存单、公募基金的占比提升,持仓债券、现金及银行存款、权益类资产、非标等资产占比回落。上述变动主要源于:需求端在手工补息整改下存款“搬家”、非银同业存款新规出台、年内存款利率下调等因素影响下,存单性价比优势凸显,且上半年非银流动性也相对充裕,理财增加对同业存单的配置。

2024年,银行理财持仓政府债平均剩余期限明显拉长,持仓出现一定信用下沉趋势。这当中,尤其是一般金融债和产业债,或因理财在收益诉求下倾向于通过资质下沉以获取收益。

收益率方面,债牛环境下纯固收类、固收+类产品收益表现稳健,但随着绝对收益率的下行,或将对理财产品的业绩表现形成持续拖累。权益类产品收益率波幅较大,受手工补息整改、存款挂牌利率下调、同业存款自律新规等因素影响,现管类产品收益率下行。

2、2025,银行理财的变与不变

不变的是低利率的主线之下,“资产荒”格局或仍将延续,绝对收益率下行、高票息资产的稀缺将继续掣肘资产端的配置行为,进而将对业绩表现和规模增长持续形成约束,“稳规模”压力增加。

但我们认为2025年理财负债端规模增长仍可期,主要在于:第一,随着存款利率的持续调降,比价效应将对理财规模形成支撑;第二,股市对理财负债端的资金分流效应并不绝对。资产端的配置压力将加大,短期内或将继续增配兼具流动性和收益性的资产,中长期来看权益类资产或成为增厚收益的重要抓手,向资产配置和策略运用要收益。

变化在于随着净值平滑操作逐渐收紧,理财的低波模式趋于弱化,这对于理财的净值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稳净值”压力也将增加。但理财的投资行为也将进一步趋于理性,对于久期和资质的错配也会愈发审慎。需要进一步关注估值平滑机制的整改进程以及负债端的稳定性。

于债市而言,随着低波模式的逐渐弱化,理财或将增加对估值稳定、流动性较强资产的配置力度,以控制产品净值波动,而波动较大的二永债以及流动性相对不足的弱资质、长久期信用债或将受到波及。

图片
图片


报告核心图表(点击可查看大图,完整图表详见正文)

风险提示:政策不确定性;基本面变化超预期;海外地缘政治风险



报告目录


图片

2024年,低利率环境成为年度关键词和主旋律,在极致的供需失衡之下,银行理财是如何应对的?其资产与负债端有哪些特征?本文从2024理财年报出发,聚焦于此。
1
2024,低利率环境下的银行理财
1、 负债端:持续扩容、短期化趋势明显

2024年,债市行情波澜壮阔,随着增量资金的不断涌入,银行理财负债端持续扩容,年末存续规模近30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且年度增长规模较大:

上半年,存款利率下调形成比价效应、“手工补息”整改下存款出表支撑非银充裕流动性、理财产品下调管理费率等因素,共同助推了理财规模的持续增长。截至2024/6,银行理财存续产品4.00万只,较年初增加0.49%,同比增加7.99%,存续规模28.52万亿元,较年初增加6.43%,同比增加12.55%。

进入下半年,理财规模增速有所放缓。进入下半年,手工补息整改带来的规模溢出效应逐步消褪,而8-9月,债市波动加大,股市走强、地产复苏等趋势初现,理财负债端赎回压力增加;进入11月,机构抢跑交易货币宽松预期,债牛再度演绎,叠加股市影响的边际弱化,理财规模趋于修复。截至2024/12,银行理财存续产品4.03万只,较年初增加1.23%;存续规模29.9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1.75%。

2024年,单只理财产品平均规模提升。截至2024/12,存续理财产品平均单只规模为7.43亿元,较2024/6增长4.2%(7.13亿元),较2023/12增长10.4%(6.73亿元)。

图片

产品结构上,存续产品以开放式理财为主,2024年占比进一步抬升,现管类理财规模下滑。截至2024/12,开放式理财规模24.2万亿元,较年初增加3.02万亿元,占比提升1.77pct。其中,受存款利率下调、手工补息整改、非银同业存款自律新规影响,现管类产品收益率有所降低,存续规模7.30万亿元,较年初下滑1.24万亿元。

新发产品以封闭式为主,2024年开放式产品存续规模占比提升,2025年初回落。截至2025/1,新发理财产品中,封闭式净值型占比93.1%,较2024年末(89%)提升4.1pct。

图片

分投资性质来看,固定收益类产品仍为主流,2024年贡献主要增量。截至2024/12,固收类产品存续规模29.1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3.33万亿元、较年中增长1.52万亿元,存续规模占比97.33%,较年初增长0.45pct。混合类、权益类产品存续规模分别为0.73、0.06万亿元,较年初有所下滑。

新发产品也以固收类理财为主,2024Q4以来规模占比逐渐提升,混合类产品规模占比则有所压缩。截至2025/1,新发固收类理财规模占比98.4%,较2024/10提升0.7pct,混合类产品规模占比1.56%,较2024/10下滑0.7pct。

图片

从发行期限来看,2024年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期限整体拉长,一方面是顺应资产端拉久期获取收益的趋势,另一方面也能一定程度降低市场波动期间的赎回压力,以提升负债端的稳定性。

但考虑到封闭期较长或将影响产品的吸引力,拉久期仍有一定限度。四季度新发产品期限回落,或因期间债市波动加大、不确定性增加,新发产品通过适度压缩久期以提升抗风险能力。

截至2024/12,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期限在284至392天之间,1年以上的封闭式产品存续规模占全部封闭式产品的比例为67.15%,较年初增加0.13pct。

图片

固收类理财中,最小持有期型、每日开放型品种2024年规模高增,负债端短期化趋势明显。截至2024/12,最小持有期固收类理财产品规模较2023/12增长34685亿元,贡献固收类理财规模的主要增量,其次是每日开放固收类理财,规模增长14517亿元。

图片

从资金来源来看,理财产品以个人投资者为主,近年来投资者数量平稳增加,但个人投资者占比有所压缩。截至2024H2,理财产品个人投资者达12359万人,占比98.7%。

图片

从风险偏好来看,新发中低风险产品规模占比提升,投资者风险偏好分化。下半年低风险产品规模占比有所回落,中低风险产品规模占比提升。截至2025/1,中低风险产品规模占比88%,较年初提升7pct。

截至2025/1,一级(保守型)和五级(进取型)理财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较年初有所增加,分别增加1.86和0.46pct。此外,个人投资者数量最多的仍为风险偏好二级(稳健型)的理财产品,占比33.83%。

图片

2、资产端:增配同业存单

近年来,银行理财持仓逐渐以债券、现金及存款等资产为主,标债中以信用类品种为主,整体呈现如下特点:

(1)2014年以来银行理财持有债券占比不断攀升,一方面是源于银行理财对流动性的要求较高,持有债券能满足流动性上的需求,另一方面,以非标为代表的其他资产品类供给收缩,叠加2013年以来随着监管收紧,理财投资非标占比整体趋于压缩,开始将资金投向债券。

(2)在收益诉求下,银行理财持有的债券以信用类品种为主,原因在于理财负债成本较表内资金相对偏高,叠加净值化转型后仍有稳定和获取收益的诉求,因而配置信用债占比较高,并倾向于通过拉久期、信用下沉、委外等方式增厚收益。

(3)2022年以来,银行理财持有的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也大幅提升,除因其他资产品类供给收缩致使被动增配之外,还包括在净值化转型背景下,理财对于产品流动性诉求增加,尤其是2022年末理财赎回潮后,机构流动性管理意识进一步提升,通过增配流动性资产以应对可能的赎回情况。

聚焦2024年,银行理财持仓同业存单、公募基金的占比提升,持仓债券、现金及银行存款、权益类资产、非标等资产占比回落。截至2024/12,理财持仓债券占比43.5%,较年初回落1.8pct,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23.9%,回落2.8pct,非标占比5.4%,回落0.8pct;持仓同业存单占比14.4%,较年初上升3.1pct,公募基金占比2.9%,较年初上升0.8pct、较年中回落0.7pct。

上述变动主要源于:(1)需求端在手工补息整改下存款“搬家”、非银同业存款新规出台、年内存款利率下调等因素影响下,存单性价比优势凸显,且上半年非银流动性也相对充裕,理财增加对同业存单的配置,而持仓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回落;供给端由于银行相对缺负债,且下半年政府债供给压力较大,银行发行存单以弥补资金缺口,存单整体呈现“供需两旺”格局;(2)2024年债市单边走强,增量资金涌入债市,理财负债端扩容,欠配压力和收益诉求之下提升对公募基金的配置比例。

图片

2024年,银行理财持仓政府债平均剩余期限明显拉长,其他券种平均持仓久期基本不变。前三季度,随着“资产荒”的演绎深化,久期策略渐成市场主流选择,相应地,理财持仓政府债久期明显拉长,国债、地方债的平均剩余期限分别为9.67、13.75年。

四季度,债市波动加大,理财持仓国债期限有所压缩,期间因地方债发行加速、发行期限主要集中于10年以上,理财持仓地方债平均期限进一步拉长至16.14年。

图片

2024年,银行理财出现一定信用下沉趋势。这当中,尤其是一般金融债和产业债,2024年隐含评级相对较低的券种持仓占比均不同程度提升,或因债市逐渐步入低利率的新阶段,理财在收益诉求下倾向于通过资质下沉以获取收益。

但城投债信用下沉的趋势不明显,或因化债和名单管控的背景下,城投债供给规模和结构均受一定影响,弱资质主体发行相对趋弱,因而理财对AA-、AA(2)评级的券种持仓占比也小幅下滑。

图片

2024年,实体融资需求仍待提振,货币政策处于宽松周期,流动性维持合理充裕,实体和金融市场均存在一定供需错位,与此同时社会投资回报率不高、广谱利率中枢下移,也推升了居民储蓄率,存款定期化趋势加深的同时,部分增量资金溢出至银行理财等广义基金,随着负债端的持续扩容,资产端也相应增加配置力度,成为支撑债市单边走强的重要力量之一。2024年银行理财持仓各类券种主要呈现如下特征:

(1)信用债:买入短端为主,10月买入力度加大

由于理财以个人投资者为主,风险偏好较低、流动性要求较高,因而理财主要买入短端品种信用债,期限集中于1Y以内,其次是1-3Y。10月信用债迎来修复行情,基金买入力度加大。此外,今年以来超长债供给有所放量,票息难觅之下,优势相对凸显,理财相应配置一定30Y及以上品种。

图片

(2)二永债:前三季度偏哑铃策略,四季度买入期限缩短

上半年理财对二永债的配置偏哑铃策略,重点买入3Y以内、7-10Y品种,下半年主要买入期限缩短,三季度集中于3Y以内、5-7Y。四季度随着政策转向,股市走强对债市资金形成分流,负债端赎回压力增加,主要买入期限为3Y以内,并开始卖出7-10Y、30Y以上二永债。11-12月,净买入规模下滑,但仍高于季节性水平。

图片

(3)利率债:12月大幅买入地方债

理财对利率债的买入同样偏向哑铃策略,主要买入3Y以内、7-10Y品种,与二永债不同在于,理财买入利率债交易相对不频繁。进入9月后,负债端赎回压力增加,理财净买入利率债力度减弱,期限以1Y以内为主;12月,特殊再融资债放量,理财净买入地方债规模季节性高增。

图片

(4)同业存单:买入规模增加

2024年银行理财配置同业存单规模高于往年同期,主因在于:银行负债端存在一定资金缺口,对存单利率形成支撑,叠加年末同业存款自律新规出台,同业存款利率下降,进一步推升理财配置存单的意愿。

此外,同业存单也是理财进行流动性调节的品种,通过增配现金及银行存款、同业存单等流动性资产以应对短期赎回,从而避免集中折价抛售债券造成的净值下滑。对应可以看到,2024年在季末以及负债端赎回压力较大等时点,理财倾向于减持同业存单以调节流动性。

图片

图片

2024年,理财产品业绩整体趋于下行,纯固收类理财收益率仍领跑,现管类产品收益率下行。受债市绝对收益率水平降低的影响,2024年理财收益率也趋于回落,截至2024/12,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2.65%,较年初下行29BP、较年中下行15BP。

分投资类型来看,债牛环境下,纯固收类、固收+类产品收益表现稳健,但随着绝对收益率的下行,或将对理财产品的业绩表现形成持续拖累。权益类产品收益率波幅较大,受手工补息整改、存款挂牌利率下调、同业存款自律新规等因素影响,现管类产品收益率下行。

图片


2
2025,银行理财的变与不变
不变的是低利率的主线之下,“资产荒”格局或仍将延续,绝对收益率下行、高票息资产的稀缺将继续掣肘资产端的配置行为,进而将对业绩表现和规模增长持续形成约束,“稳规模”压力增加;

变化在于随着净值平滑操作逐渐收紧,理财的低波模式趋于弱化,这对于理财的净值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稳净值”压力也将增加,同时也增加了对负债端稳定性的考验。

1、负债端掣肘配置行为?

2024年,债市利率整体单边下行,年末10年国债利率已然迈入“1%”时代。进入2025年,利率中枢水平已行至较低水平,结构性“资产荒”格局或仍将延续,或将为理财的业绩表现及规模增长带来更多挑战。此外,今年增量政策仍将持续发力,或进一步提振市场偏好,也将对理财资金形成分流。具体而言:

一是高票息资产稀缺,2024年“手工补息”整改、非银同业存款纳入自律管理,以及化债政策之下城投债供给缩量,票息愈发难觅之下,市场进一步做窄各类资产利差,“资产荒”演绎深化。当前债市绝对收益率较低,存款利率或将持续下行,进而将掣肘理财的业绩表现,影响投资者的持有体验。

二是负债端短期化趋势明显,2024年“资产荒”格局下,理财倾向于通过拉长久期增厚收益,而负债端的短期化趋势或将放大与资产端久期的不匹配程度,进而将对负债端的稳定性形成挑战。

三是增量政策持续发力,市场风险偏好或将进一步得到提振。需要相应关注股市走牛和地产回暖带来的资金分流,以及“股债跷跷板”带来的净值波动,进而或将影响理财负债端的稳定性,增加赎回压力。

但我们认为2025年理财负债端规模增长仍可期,主要在于:

第一,随着存款利率的持续调降,比价效应将对理财规模形成支撑。2024年存款利率调降后,比价效应推动表内存款“搬家”至理财的趋势明显。2025年银行息差压力仍存,预计在调降政策利率的同时,也将进一步强化对银行负债成本的传导,引导包括存款在内的银行负债成本下降。理财作为“存款替代”,其性价比优势预计仍持续凸显,或将支撑其负债端规模提升。

第二,股市对理财负债端的资金分流效应并不绝对。由于股市和理财的投资者风险偏好相对分化,股票对理财难以形成完全替代,股市走牛对理财资金的分流抑或是对负债端的冲击并不绝对。

图片

负债端扩容可期,与此同时,资产端的配置压力将加大,短期内或将继续增配兼具流动性和收益性的资产,中长期来看权益类资产或成为增厚收益的重要抓手,向资产配置和策略运用要收益。

短期内,相对理财的“净值化”趋势和债市行情的极致演绎,投资者风险偏好的改善、对净值波动接受度的提升或相对缓慢,对理财的诉求还将以稳健、低波动为主,因而固收类理财产品仍将是理财规模增长的压舱石,适应期内理财或将继续增配兼具流动性和收益性的品种,如:同业存单,以应对负债端的赎回压力。

中长期来看,需要提升资产配置和策略运用能力,进一步挖掘符合收益和风险诉求的资产,提升资产和负债端的匹配程度,权益类资产或将成为增厚收益的重要抓手之一。2024/9,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提及鼓励银行理财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优化激励考核机制,畅通入市渠道,提升权益投资规模,预计后续混合类、权益类产品将出现扩容。

2、低波模式趋于弱化

2024年以来,监管对于收盘价、平滑估值、自建估值模型等规避净值化管理要求、平滑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的举措关注度提升:

2024/6,据《金融时报》,金融监管总局某地监管局向辖内信托公司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托公司与理财公司合作业务合规管理的通知》,要求对不符合资管新规对净值化管理要求的违规合作行为进行整改。

2024/12,据21世纪经济报道,金融监管部门下发通知要求理财子公司不得违规通过收盘价、平滑估值及自建估值模型等方式熨平产品净值波动。

估值平滑机制能够降低市场波动对产品净值的影响,从而使得理财产品保持净值曲线形态稳定向上。然而在此模式之下,理财通常也将对市场隐含的调整风险有所钝化,在债牛行情时机构操作往往将更为积极,进而或将出现资产和负债端的期限错配、资质错配等问题,在进一步加速行情演绎的同时,也将放大债市的脆弱性和潜在风险。

此外,在市场调整时期,平滑后的估值与中证、中债估值或将出现较大程度偏离,若彼时负债端赎回压力增加,需要抛售相应的债券以应对,理财产品或将面临业绩偏离度较高的问题。

总结而言,2025年,理财的“净值化”之路或将面临更多颠簸,净值波动的加大将考验产品的管理能力和投资者的接受能力,且当前理财负债端短期化趋势明显、市场利率已处于较低水平,债市若迎调整,理财负债端的赎回压力或将放大。与此同时,理财的投资行为也将进一步趋于理性,对于久期和资质的错配也会愈发审慎。往后看,需要进一步关注估值平滑机制的整改进程以及负债端的稳定性。

于债市而言,随着低波模式的逐渐弱化,理财或将增加对估值稳定、流动性较强资产的配置力度,以控制产品净值波动,而波动较大的二永债以及流动性相对不足的弱资质、长久期信用债或将受到波及。

风险提示

图片

1、政策不确定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超预期变化;

2、基本面变化超预期:经济基本面可能超预期变化;

3、海外地缘政治风险:海外地缘政治风险可能超预期,海外市场波动存在不确定性。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