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头条
提升一亿中产阶级阅读效率
打开
这家“独角兽”与OpenAI“分手”了!
中国基金报
2周前
当地时间2月4日,人形机器人独角兽企业 Figure AI宣布结束与OpenAI的合作,转而自主开发AI模型。
中国基金报记者 赵心怡
当地时间2月4日,人形机器人独角兽企业 Figure AI宣布结束与OpenAI的合作,转而自主开发AI模型。
合作不到一年便宣告“终止”,这一消息受到业界广泛关注。
Figure AI曾借助OpenAI的技术,成功实现了人形机器人与人类的全方位对话,并在2024年8月宣布,其新一代机器人将采用OpenAI的模型进行自然语言交流。
Figure AI创始人Brett Adcock在社交媒体平台发文称,公司在完全自主研发的端到端机器人AI技术上已取得重大突破,计划在未来30天内展示 “人形机器人上从未见过的东西”。
OpenAI重启机器人领域布局
在2024年3月,Figure AI在宣布与OpenAI合作仅13天后,便发布了搭载OpenAI大模型技术的Figure 01演示视频。在视频中,Figure 01展示了其强大的功能,包括物体识别、执行家务指令以及与人类进行流畅的对话等。
五个月后,Figure 02问世,通过搭载定制AI模型,它不仅具备了自然对话和视觉推理能力,还在续航和计算能力上有了显著提升。
据外媒 TechCrunch 报道,Brett Adcock解释与OpenAI合作破裂是因为技术整合难题。他表示,Open AI作为通用人工智能领域的巨擘,其技术路线与专注实体机器人的具身智能存在本质差异。另有市场人士认为,合作破裂或许还跟OpenAI重返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决心有关。
自成立以来,OpenAI一直致力于机器人领域的布局。通过其内部创业基金,OpenAI采取了“多点下注”的策略,投资了多家专注于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公司,包括1X Technologies、Figure AI、Physical Intelligence等。
早在2017年,OpenAI便推出了Roboschool模拟工具,并在2018年展示了人类机械手。然而,由于后续缺乏足够的训练数据,OpenAI不得不暂停了机器人项目,专注于生成式AI的研究。
OpenAI此前停滞的“机器人项目”在去年年底出现了一些变化。
2024年底,OpenAI重启了四年前解散的内部机器人软件团队,并于2025年1月开始组建专业的机器人团队,由Meta前AR眼镜项目负责人Caitlin Kalinowski领导,她拥有丰富的硬件设计与制造经验。
此外,OpenAI还招聘了多名机器人相关岗位的工程师,包括电子感知工程师、机器人机械设计工程师等。
OpenAI还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交了关于人形机器人的商标申请,文件中提到了“用户可编程的人形机器人”和“具有沟通和学习功能的人形机器人”,可以看出OpenAI正在探索开发兼具辅助与娱乐功能的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迎来商业化量产元年
2024年,人形机器人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均实现了迅猛的发展。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预测,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51亿美元,2024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化增长率将超过56%,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将从1.19万台增长至60.57万台。
庞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众多行业巨头布局。在2025年的国际消费电子展上,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展示了多款人形机器人,并预言,机器人和自动驾驶产业将在未来几年内迎来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有望成为全球万亿美元级别的产业。
特斯拉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项目也取得显著的进展。第二代Optimus相较于第一代,体重减轻10公斤,步行速度提高30%,手部关节升级,并且配备触觉传感器。
在1月30日的第四季度业绩发布会上,特斯拉更新了Optimus机器人的量产指引,2025年生产1万台机器人,初期月产能目标为1000台;到2026年,月产能计划提升至10000台;到2027年,月产能目标将达到惊人的100000台。特斯拉计划每年将产能提升一个数量级。
在2024年的股东大会上,马斯克称,到2040年,人形机器人的数量将超过人类,并有望替代人类执行枯燥、危险以及人类不愿意从事的工作,成为工业领域的主力军,人形机器人数量预计将达到100亿台。
华泰证券在研报中表示,2025 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开启“从0到1”阶段的关键时点。前期市场主要围绕以T链为主的可预见性强/高价值量的汽车和机械板块投资,随着多家机器人厂商加快推进量产,看好电子板块公司机器人业务拓展。
编辑:格林
校对:乔伊
制作:舰长
审核:木鱼
当地时间2月4日,人形机器人独角兽企业 Figure AI宣布结束与OpenAI的合作,转而自主开发AI模型。
中国基金报记者 赵心怡
当地时间2月4日,人形机器人独角兽企业 Figure AI宣布结束与OpenAI的合作,转而自主开发AI模型。
合作不到一年便宣告“终止”,这一消息受到业界广泛关注。
Figure AI曾借助OpenAI的技术,成功实现了人形机器人与人类的全方位对话,并在2024年8月宣布,其新一代机器人将采用OpenAI的模型进行自然语言交流。
Figure AI创始人Brett Adcock在社交媒体平台发文称,公司在完全自主研发的端到端机器人AI技术上已取得重大突破,计划在未来30天内展示 “人形机器人上从未见过的东西”。
OpenAI重启机器人领域布局
在2024年3月,Figure AI在宣布与OpenAI合作仅13天后,便发布了搭载OpenAI大模型技术的Figure 01演示视频。在视频中,Figure 01展示了其强大的功能,包括物体识别、执行家务指令以及与人类进行流畅的对话等。
五个月后,Figure 02问世,通过搭载定制AI模型,它不仅具备了自然对话和视觉推理能力,还在续航和计算能力上有了显著提升。
据外媒 TechCrunch 报道,Brett Adcock解释与OpenAI合作破裂是因为技术整合难题。他表示,Open AI作为通用人工智能领域的巨擘,其技术路线与专注实体机器人的具身智能存在本质差异。另有市场人士认为,合作破裂或许还跟OpenAI重返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决心有关。
自成立以来,OpenAI一直致力于机器人领域的布局。通过其内部创业基金,OpenAI采取了“多点下注”的策略,投资了多家专注于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公司,包括1X Technologies、Figure AI、Physical Intelligence等。
早在2017年,OpenAI便推出了Roboschool模拟工具,并在2018年展示了人类机械手。然而,由于后续缺乏足够的训练数据,OpenAI不得不暂停了机器人项目,专注于生成式AI的研究。
OpenAI此前停滞的“机器人项目”在去年年底出现了一些变化。
2024年底,OpenAI重启了四年前解散的内部机器人软件团队,并于2025年1月开始组建专业的机器人团队,由Meta前AR眼镜项目负责人Caitlin Kalinowski领导,她拥有丰富的硬件设计与制造经验。
此外,OpenAI还招聘了多名机器人相关岗位的工程师,包括电子感知工程师、机器人机械设计工程师等。
OpenAI还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交了关于人形机器人的商标申请,文件中提到了“用户可编程的人形机器人”和“具有沟通和学习功能的人形机器人”,可以看出OpenAI正在探索开发兼具辅助与娱乐功能的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迎来商业化量产元年
2024年,人形机器人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均实现了迅猛的发展。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预测,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51亿美元,2024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化增长率将超过56%,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将从1.19万台增长至60.57万台。
庞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众多行业巨头布局。在2025年的国际消费电子展上,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展示了多款人形机器人,并预言,机器人和自动驾驶产业将在未来几年内迎来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有望成为全球万亿美元级别的产业。
特斯拉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项目也取得显著的进展。第二代Optimus相较于第一代,体重减轻10公斤,步行速度提高30%,手部关节升级,并且配备触觉传感器。
在1月30日的第四季度业绩发布会上,特斯拉更新了Optimus机器人的量产指引,2025年生产1万台机器人,初期月产能目标为1000台;到2026年,月产能计划提升至10000台;到2027年,月产能目标将达到惊人的100000台。特斯拉计划每年将产能提升一个数量级。
在2024年的股东大会上,马斯克称,到2040年,人形机器人的数量将超过人类,并有望替代人类执行枯燥、危险以及人类不愿意从事的工作,成为工业领域的主力军,人形机器人数量预计将达到100亿台。
华泰证券在研报中表示,2025 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开启“从0到1”阶段的关键时点。前期市场主要围绕以T链为主的可预见性强/高价值量的汽车和机械板块投资,随着多家机器人厂商加快推进量产,看好电子板块公司机器人业务拓展。
编辑:格林
校对:乔伊
制作:舰长
审核:木鱼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新闻
这家“独角兽”与OpenAI“分手”了!
中国基金报
2周前
DeepSeek是「一人独角兽」时代前奏
36氪
15小时前
澳洲独角兽,大爆发!
澳洲财经见闻
2周前
小米新机,黑科技曝光!
证券时报
7小时前
DeepSeek,大消息!“Open Source Week”下周开启
e公司
9小时前
持续聚焦人形机器人!调研大部队来袭
券商中国
5小时前
马斯克没完成的事,DeepSeek帮他实现了
智车科技
3天前
收手吧苹果,外面都是DeepSeek
智车科技
2天前
大力投入AI,阿里刷新阿里
格隆汇APP
2天前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