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医院在中国:接入医保、拥抱商保,但难堪“大任”?

深蓝观

9小时前

用药的多种选择性,是外资医院备受期待的原因,但梅赛尔国际医院执行院长周璐靖透露,“外资医院不存在以药品收入为主的情况,因为在外资医院也没有多少药品加成,如果患者只是来开药,对外资医院来说是对于门诊资源的浪费。

吴妮 | 撰文

又一 | 编辑

2025年春节前夕,集采中选药品的疗效遭到了一场争论。(详情查看:集采中选药品的史上最大争议

在2015年之后,经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业内人士们普遍认为,“质量应该有基本保障”。(详情查看:一场“乌龙”背后:一致性评价是数据造假还是上传失误?

但在集采药物是否可靠的问题之外,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临床医生和患者如何保障“用药的选择权”。中国近15亿人口,患者群体广大,需求层次多样,那些甘愿自付腰包使用原研药的患者,是否能选择更多集采外的药品?

一位公立医院医生在访谈中表示,原研药会在医院中自费或者商保的“国际医疗部”使用。

那么,在主要使用集采药物的公立医院之外,可否有另一种可能承载部分患者的用药需求的载体?

医保体系之外的社会办医机构,是否能够承载部分人群的“用药选择权”?

外资医院,进入了这场讨论的视线中。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政策端也在鼓励外资医院的进入。2024年9月,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药监局印发《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允许外商独资医院在北上广深等9个地区扩大试点。最理想的情况是,外资医院入场带来“鲶鱼效应”,激发市场竞争,促使国内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质量、降低服务价格,进而推动整个行业发展。

如今,距离“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设立外商独资医院”的政策发布已经过去5个月。

声势很大的新加坡鹏瑞利集团,在天津拿到了国内第一家外资三级综合医院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还宣布在广州投资建造大健康医养城。

鹏瑞利集团首个吃到政策红利,但不算受政策吸引而来,其本身在中国就有投资计划。中外合资的天津鹏瑞利康复医院、天津壹博鹏瑞利脑科医院及天津鹏瑞利护理医院已经在2024年开业。鹏瑞利集团的建造计划都是以城市的重要铁路交通枢纽为导向开发集养老+医疗+商旅项目,投资思维更偏向房地产。

全球最佳医院排名第一的梅奥诊所(妙佑医疗国际)进驻中国更有代表性,但梅奥诊所十分谨慎,只是在上海设立一个办事处,为希望前往美国梅奥诊所就医的患者提供咨询和服务支持,并不提供任何形式的医疗服务,更没有设立医院。

扩大外商独资医院试点的呼声,是否能带来外资医院的真正落地?

-01-

外资医院:不依赖药品盈利,医疗服务竞争激烈

用药的多种选择性,是外资医院备受期待的原因,但梅赛尔国际医院执行院长周璐靖透露,“外资医院不存在以药品收入为主的情况,因为在外资医院也没有多少药品加成,如果患者只是来开药,对外资医院来说是对于门诊资源的浪费。

外资医院也不敢乱开药,除非患者不使用商业报销、纯自费配药。因为商业保险公司给医院支付结算是滞后的(T+2月),一旦外资医院开出不符合病例的药品,保险公司会拒赔,这就成了一笔坏账。

通常外资医院有自己的专家委员会,创新药进院流程没有公立医院那么复杂。但问题是,通常创新药以肿瘤药为主,不是每个外资医院一定要把所有科室都做大做强,他们可能只聚焦于一个或少数几个科室。

对于非肿瘤医院,创新药跟他们没有太大关系。

“有的时候外资医院也进不到原研药,可能这个药库存有限,经销商只供一些特定的外资医院。”周璐靖补充说。

外资医院不能走中国本土医院靠药品盈利的老路,还是要靠提供价值型服务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

“社会办医未来有两个方向,要么下沉到公立医院辐射不到、服务不到位的基层市场,贴近老百姓,做基础诊疗;要么向上进入高端的自费市场或者商业保险市场。”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首席医生张强分析。

后者正是外资医院的定位,但在外资医院面前,出现了来自公立医院的竞争压力。

公立医院在坚守公益性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分层次满足患者医疗需求,以维持医院经营的健康运转,“以前公立医院会采取共建医院,现在很多公立三甲医院都在二三线市场开分院,把地方的病人虹吸到总院。”不仅如此,公立医院也在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争取高端自费市场的蛋糕。

“特需医疗”和“国际医疗”正逐步成为公立医院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公立医院国际部和外资医院服务的是同一个群体。

张强介绍,“很多商业保险也开始从外资医院转向跟公立医院进行合作。至于能不能替代医院原本从医保中获得的收入,还很难说,因为原来的医保占用的份额实在是太大了。公立医院面临的尴尬是在特需和国际医疗方面经验不足,基因跟身份都决定了在特需服务方面缺少优势。"

但依然有患者已经做出新的选择,周璐靖表示,很多患者宁可选择公立国际部,觉得公立国际部医疗更有保障,而且设施环境也很不错,特别是上海的公立医院,医生的服务意识很强。

在品牌认可度方面,外资医院天然地不如本土公立医院,张强表示,“医疗的属地性很强,海外医疗机构想在中国市场建立认可度普遍碰到的难度比较大。像过去几年,已经出现外资医疗集团投资医院失败,有一些轻资产投入、以品牌和授权和联合托管形式进入中国的外资医院也中止合作。

高端医疗市场本就不大,即使只有少数公立医院能够媲美外资医院,依然是不小的压力。

-02-

外资医院在中国:从巅峰到落寞

从改革开放开始,外资开始进入中国医疗市场。1997年,和睦家在北京开出第一家只有36张床位的诊所。但当时全国从上到下都对“高端社区服务医院”没有概念,和睦家的成立许可文件上盖了 180 多个公章,99%的患者都是外国人。

和睦家选择“妇产科”作为立院之本,开局异常顺利,产科往往是公立医院服务较为薄弱的领域,因此,中国早期的民营医院创业者大多是从产科起步发家的。两年后,和睦家已经达到盈亏平衡。

国内资本也想分享外资医院的美好未来,从2009年开始,长达5年时间内,复星医药持续买进和睦家股票。2014年2月,复星医药联手TPG以3.69亿美元收购和睦家的母公司——美中互利。这是和睦家第一次私有化退市。

2014年是一个新的行业拐点,新政策发布,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新设或并购的方式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这一波医疗政策放开以后,大量国际医院建起来,妇产类的医院大量涌现,将他们的品牌定位面向高端市场,借鉴和睦家模式,国际医院之间竞争加剧。

第一家美资的综合大型医院上海嘉会国际医院也在这时期正式挂牌。不同于和睦家初创期小试牛刀的策略,嘉会国际进入中国市场伊始就开设全科、内科、外科、妇产科、肿瘤科、急诊医学科、康复医学科等多个科室,共设500张床位。

世间的万事,都是盛极必衰。在经历了2015-2017年的快速发展后,2018年,民营医院进入抛售潮。和睦家也没有例外。

这些年,和睦家一方面扩建医院,一方面为了撕掉“妇产”专科的标签,在多个专科、尤其是高复杂度专科上进行大量投入,2017年举办了“世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直播大会”大秀肌肉。虽然和睦家转型成功,后期儿科、外科、骨科、全科发展起来,加起来的收入比重已经接近一半,但整体盈利依然有限。

2019年,和睦家被复星医药转卖给美股上市公司新风天域,但当时依然被资本看好,身价约14.4亿美元。然而,在完成交易后,新风医疗股价开始不断下滑,和睦家或许也想不到两年后会再次被私有化。

这两年间最大的影响因素正是新冠疫情。周璐靖提到,早期很多外资企业会给员工提供商保福利,但随着一些外资企业撤离中国市场,加上整体的经济环境面临下行压力,HR最先省下来的就是员工的商保福利。”

2020年,新风医疗股价开始崩盘,最低跌到7美元,市值仅9亿美元出头,疲软了一年多后,估值仍未回到收购价。于是私有化成为资本解套的办法。

和睦家的境况是外资医院普遍遭遇一段旅程,它们也多方开拓生存之道。

外资医院从两三年前就开始调整定位,从高端市场的神坛向下一步,拥抱中产市场。一些原本没有医保覆盖的医院也开始接通医保。2019年,上海多家社会办医机构纳入医保结算,包括5家高水平社会办医机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嘉会国际医院、德达医院、和睦家医院和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接通医保主要是为了拓展患者流量。以嘉会医院为例,该院纳保后,病人可用医保结算10%至20%的就医费用,肿瘤患者报销比例最高可达70%,覆盖乳腺癌、胃肠癌、肺癌等多个病种。数据显示,其纳入医保三个月,门诊量翻了一倍。

“生存所迫,所有社会办医机构都在调整运营策略,比如关闭一些科室,或者增开一些科室,一些以前不做医美或者消费医疗的医院也开始向市场妥协。据我所知,基本所有外资医院都经历了裁员,甚至裁过好几轮。”周璐靖感慨。

资医院可以拥抱下沉市场,但不能太下沉,可以本土化,但不能和三甲医院趋同。因为外资医院缺少公立三甲的天然优势,比如说国家的拨款,医保基金支持,免费的用地,人才的优势等等。

除了定位问题,如何抢夺人才资源也是外资医院要考虑的关键。在外资医院有一定的定价自由度,营收以市场为主导,但外资医院患者资源少,很难吸引医生。医生资源本就稀缺,不足以满足外资医院的需求。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年轻医生跳槽去外资医院居多,但也有年轻医生更想在患者资源多的公立医院历练,而且三明模式相对来讲还是对普通医生更加友好、有保障。资深的公立医院专家会觉得三明医改后收入和能力不相匹配,可能会考虑外面的途径,但更多情况下专家们不愿意离开金字招牌和舒适区,接受市场的考验。

重资产投资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投资医院的硬性成本高,回报周期长,如果能在7-10年内做到盈亏平衡就已经很不错了。”

重重困难下,外资医院想要下定进入中国市场的决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03-

谁来为用药多样化埋单?

在2024和2025年交汇口,整个医药行业又一次感受到医改的势如破竹。

2024年底,国家医保谈判和第十批集采结束。医保谈判的评审阶段的专家过评率相比往年低,第十批集采规定最多入围企业数也有所减少,纳入的药品总市场可能将缩水至不足原来的1/10。化药仿制药已被国采得“差不多了”,生物药进入国采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朗。2025年安徽省医保工作部署中提到,将牵头全国生物药品联盟集采。

如果说坚持‘保基本’ 支持‘真创新’”早已烙印在基本医保的思想版图上,“什么是基本,什么算真创新”则是在执行中越来越清晰。

与此同时,作为三明医改经验的具体实践和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升级。2024年底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开展DRG/DIP付费方式改革工作,2025年,上海的DRG/DIP付费改革步入2.0时代。

在“保基本”层面,基本医保遵循“以收定支”原则。如何满足民众对于“保基本”功能定位外的药品和医疗服务需求,就成了接下来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药品方面,1月17日国家医保的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宣布2025年内将发布第一版医保丙类目录。丙类目录作为基本医保药品目录的有效补充,聚焦因超出“保基本”功能定位暂时无法纳入医保目录但创新程度很高、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患者获益显著的药品。丙类药品目录的研究制定,将有利于满足患者多元化的医疗保障需求,提高保障水平,减轻疾病治疗的费用负担。

在医疗服务方面,外资医院作为提升本土医疗服务质量的一环,但其自身的生存困境还没有得到解决。

无论设想如何美好,最终都要算一笔经济账。超出基本医保范围的药品和医疗服务,都需要有人来埋单,商保和多层次支付体系的建设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发展。

......

欢迎添加作者交流:

吴妮:nora4409

内容合作:17610790527

用药的多种选择性,是外资医院备受期待的原因,但梅赛尔国际医院执行院长周璐靖透露,“外资医院不存在以药品收入为主的情况,因为在外资医院也没有多少药品加成,如果患者只是来开药,对外资医院来说是对于门诊资源的浪费。

吴妮 | 撰文

又一 | 编辑

2025年春节前夕,集采中选药品的疗效遭到了一场争论。(详情查看:集采中选药品的史上最大争议

在2015年之后,经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业内人士们普遍认为,“质量应该有基本保障”。(详情查看:一场“乌龙”背后:一致性评价是数据造假还是上传失误?

但在集采药物是否可靠的问题之外,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临床医生和患者如何保障“用药的选择权”。中国近15亿人口,患者群体广大,需求层次多样,那些甘愿自付腰包使用原研药的患者,是否能选择更多集采外的药品?

一位公立医院医生在访谈中表示,原研药会在医院中自费或者商保的“国际医疗部”使用。

那么,在主要使用集采药物的公立医院之外,可否有另一种可能承载部分患者的用药需求的载体?

医保体系之外的社会办医机构,是否能够承载部分人群的“用药选择权”?

外资医院,进入了这场讨论的视线中。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政策端也在鼓励外资医院的进入。2024年9月,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药监局印发《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允许外商独资医院在北上广深等9个地区扩大试点。最理想的情况是,外资医院入场带来“鲶鱼效应”,激发市场竞争,促使国内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质量、降低服务价格,进而推动整个行业发展。

如今,距离“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设立外商独资医院”的政策发布已经过去5个月。

声势很大的新加坡鹏瑞利集团,在天津拿到了国内第一家外资三级综合医院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还宣布在广州投资建造大健康医养城。

鹏瑞利集团首个吃到政策红利,但不算受政策吸引而来,其本身在中国就有投资计划。中外合资的天津鹏瑞利康复医院、天津壹博鹏瑞利脑科医院及天津鹏瑞利护理医院已经在2024年开业。鹏瑞利集团的建造计划都是以城市的重要铁路交通枢纽为导向开发集养老+医疗+商旅项目,投资思维更偏向房地产。

全球最佳医院排名第一的梅奥诊所(妙佑医疗国际)进驻中国更有代表性,但梅奥诊所十分谨慎,只是在上海设立一个办事处,为希望前往美国梅奥诊所就医的患者提供咨询和服务支持,并不提供任何形式的医疗服务,更没有设立医院。

扩大外商独资医院试点的呼声,是否能带来外资医院的真正落地?

-01-

外资医院:不依赖药品盈利,医疗服务竞争激烈

用药的多种选择性,是外资医院备受期待的原因,但梅赛尔国际医院执行院长周璐靖透露,“外资医院不存在以药品收入为主的情况,因为在外资医院也没有多少药品加成,如果患者只是来开药,对外资医院来说是对于门诊资源的浪费。

外资医院也不敢乱开药,除非患者不使用商业报销、纯自费配药。因为商业保险公司给医院支付结算是滞后的(T+2月),一旦外资医院开出不符合病例的药品,保险公司会拒赔,这就成了一笔坏账。

通常外资医院有自己的专家委员会,创新药进院流程没有公立医院那么复杂。但问题是,通常创新药以肿瘤药为主,不是每个外资医院一定要把所有科室都做大做强,他们可能只聚焦于一个或少数几个科室。

对于非肿瘤医院,创新药跟他们没有太大关系。

“有的时候外资医院也进不到原研药,可能这个药库存有限,经销商只供一些特定的外资医院。”周璐靖补充说。

外资医院不能走中国本土医院靠药品盈利的老路,还是要靠提供价值型服务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

“社会办医未来有两个方向,要么下沉到公立医院辐射不到、服务不到位的基层市场,贴近老百姓,做基础诊疗;要么向上进入高端的自费市场或者商业保险市场。”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首席医生张强分析。

后者正是外资医院的定位,但在外资医院面前,出现了来自公立医院的竞争压力。

公立医院在坚守公益性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分层次满足患者医疗需求,以维持医院经营的健康运转,“以前公立医院会采取共建医院,现在很多公立三甲医院都在二三线市场开分院,把地方的病人虹吸到总院。”不仅如此,公立医院也在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争取高端自费市场的蛋糕。

“特需医疗”和“国际医疗”正逐步成为公立医院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公立医院国际部和外资医院服务的是同一个群体。

张强介绍,“很多商业保险也开始从外资医院转向跟公立医院进行合作。至于能不能替代医院原本从医保中获得的收入,还很难说,因为原来的医保占用的份额实在是太大了。公立医院面临的尴尬是在特需和国际医疗方面经验不足,基因跟身份都决定了在特需服务方面缺少优势。"

但依然有患者已经做出新的选择,周璐靖表示,很多患者宁可选择公立国际部,觉得公立国际部医疗更有保障,而且设施环境也很不错,特别是上海的公立医院,医生的服务意识很强。

在品牌认可度方面,外资医院天然地不如本土公立医院,张强表示,“医疗的属地性很强,海外医疗机构想在中国市场建立认可度普遍碰到的难度比较大。像过去几年,已经出现外资医疗集团投资医院失败,有一些轻资产投入、以品牌和授权和联合托管形式进入中国的外资医院也中止合作。

高端医疗市场本就不大,即使只有少数公立医院能够媲美外资医院,依然是不小的压力。

-02-

外资医院在中国:从巅峰到落寞

从改革开放开始,外资开始进入中国医疗市场。1997年,和睦家在北京开出第一家只有36张床位的诊所。但当时全国从上到下都对“高端社区服务医院”没有概念,和睦家的成立许可文件上盖了 180 多个公章,99%的患者都是外国人。

和睦家选择“妇产科”作为立院之本,开局异常顺利,产科往往是公立医院服务较为薄弱的领域,因此,中国早期的民营医院创业者大多是从产科起步发家的。两年后,和睦家已经达到盈亏平衡。

国内资本也想分享外资医院的美好未来,从2009年开始,长达5年时间内,复星医药持续买进和睦家股票。2014年2月,复星医药联手TPG以3.69亿美元收购和睦家的母公司——美中互利。这是和睦家第一次私有化退市。

2014年是一个新的行业拐点,新政策发布,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新设或并购的方式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这一波医疗政策放开以后,大量国际医院建起来,妇产类的医院大量涌现,将他们的品牌定位面向高端市场,借鉴和睦家模式,国际医院之间竞争加剧。

第一家美资的综合大型医院上海嘉会国际医院也在这时期正式挂牌。不同于和睦家初创期小试牛刀的策略,嘉会国际进入中国市场伊始就开设全科、内科、外科、妇产科、肿瘤科、急诊医学科、康复医学科等多个科室,共设500张床位。

世间的万事,都是盛极必衰。在经历了2015-2017年的快速发展后,2018年,民营医院进入抛售潮。和睦家也没有例外。

这些年,和睦家一方面扩建医院,一方面为了撕掉“妇产”专科的标签,在多个专科、尤其是高复杂度专科上进行大量投入,2017年举办了“世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直播大会”大秀肌肉。虽然和睦家转型成功,后期儿科、外科、骨科、全科发展起来,加起来的收入比重已经接近一半,但整体盈利依然有限。

2019年,和睦家被复星医药转卖给美股上市公司新风天域,但当时依然被资本看好,身价约14.4亿美元。然而,在完成交易后,新风医疗股价开始不断下滑,和睦家或许也想不到两年后会再次被私有化。

这两年间最大的影响因素正是新冠疫情。周璐靖提到,早期很多外资企业会给员工提供商保福利,但随着一些外资企业撤离中国市场,加上整体的经济环境面临下行压力,HR最先省下来的就是员工的商保福利。”

2020年,新风医疗股价开始崩盘,最低跌到7美元,市值仅9亿美元出头,疲软了一年多后,估值仍未回到收购价。于是私有化成为资本解套的办法。

和睦家的境况是外资医院普遍遭遇一段旅程,它们也多方开拓生存之道。

外资医院从两三年前就开始调整定位,从高端市场的神坛向下一步,拥抱中产市场。一些原本没有医保覆盖的医院也开始接通医保。2019年,上海多家社会办医机构纳入医保结算,包括5家高水平社会办医机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嘉会国际医院、德达医院、和睦家医院和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接通医保主要是为了拓展患者流量。以嘉会医院为例,该院纳保后,病人可用医保结算10%至20%的就医费用,肿瘤患者报销比例最高可达70%,覆盖乳腺癌、胃肠癌、肺癌等多个病种。数据显示,其纳入医保三个月,门诊量翻了一倍。

“生存所迫,所有社会办医机构都在调整运营策略,比如关闭一些科室,或者增开一些科室,一些以前不做医美或者消费医疗的医院也开始向市场妥协。据我所知,基本所有外资医院都经历了裁员,甚至裁过好几轮。”周璐靖感慨。

资医院可以拥抱下沉市场,但不能太下沉,可以本土化,但不能和三甲医院趋同。因为外资医院缺少公立三甲的天然优势,比如说国家的拨款,医保基金支持,免费的用地,人才的优势等等。

除了定位问题,如何抢夺人才资源也是外资医院要考虑的关键。在外资医院有一定的定价自由度,营收以市场为主导,但外资医院患者资源少,很难吸引医生。医生资源本就稀缺,不足以满足外资医院的需求。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年轻医生跳槽去外资医院居多,但也有年轻医生更想在患者资源多的公立医院历练,而且三明模式相对来讲还是对普通医生更加友好、有保障。资深的公立医院专家会觉得三明医改后收入和能力不相匹配,可能会考虑外面的途径,但更多情况下专家们不愿意离开金字招牌和舒适区,接受市场的考验。

重资产投资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投资医院的硬性成本高,回报周期长,如果能在7-10年内做到盈亏平衡就已经很不错了。”

重重困难下,外资医院想要下定进入中国市场的决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03-

谁来为用药多样化埋单?

在2024和2025年交汇口,整个医药行业又一次感受到医改的势如破竹。

2024年底,国家医保谈判和第十批集采结束。医保谈判的评审阶段的专家过评率相比往年低,第十批集采规定最多入围企业数也有所减少,纳入的药品总市场可能将缩水至不足原来的1/10。化药仿制药已被国采得“差不多了”,生物药进入国采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朗。2025年安徽省医保工作部署中提到,将牵头全国生物药品联盟集采。

如果说坚持‘保基本’ 支持‘真创新’”早已烙印在基本医保的思想版图上,“什么是基本,什么算真创新”则是在执行中越来越清晰。

与此同时,作为三明医改经验的具体实践和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升级。2024年底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开展DRG/DIP付费方式改革工作,2025年,上海的DRG/DIP付费改革步入2.0时代。

在“保基本”层面,基本医保遵循“以收定支”原则。如何满足民众对于“保基本”功能定位外的药品和医疗服务需求,就成了接下来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药品方面,1月17日国家医保的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宣布2025年内将发布第一版医保丙类目录。丙类目录作为基本医保药品目录的有效补充,聚焦因超出“保基本”功能定位暂时无法纳入医保目录但创新程度很高、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患者获益显著的药品。丙类药品目录的研究制定,将有利于满足患者多元化的医疗保障需求,提高保障水平,减轻疾病治疗的费用负担。

在医疗服务方面,外资医院作为提升本土医疗服务质量的一环,但其自身的生存困境还没有得到解决。

无论设想如何美好,最终都要算一笔经济账。超出基本医保范围的药品和医疗服务,都需要有人来埋单,商保和多层次支付体系的建设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发展。

......

欢迎添加作者交流:

吴妮:nora4409

内容合作:17610790527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