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中国电影春节档再创新高 动画电影领跑市场引关注

新华财经

1天前

制片人杨江悦强调,春节档远超预期,但对全年市场而言,仅凭一个档期的优异表现还不够。

新华财经北京2月5日电(记者王钊)国家电影局2月5日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档(1月28日至2月4日)全国电影票房达95.10亿元,观影人次1.87亿,双双创下春节档新纪录。猫眼专业版统计,截至2月4日,2025年全球电影票房为34.48亿美元,中国内地以15.59亿美元占据45.22%比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春节档亮眼数据为中国电影市场注入了信心,也表明中国电影产业正呈现明显的回暖趋势。

春节档市场火热 行业考验仍在

猫眼专业版显示,春节档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48.39亿元票房雄踞榜首,《唐探1900》《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熊出没·重启未来》《蛟龙行动》位列票房榜第二至第六名。

“作为从业人员,非常欣喜看到观众愿意在合适的时机为优质电影买单。这说明行业仍然有市场潜力,但同时也意味着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电影市场仍受重重考验。”山东影视制作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陈默说。

在他看来,观众热情未减,映射出的不仅是对优质内容的渴望,也是文化消费习惯的回归。“院线既是电影品质的试金石,也是掌控观众情绪的实验场。如今票房再创新高,既显露市场的旺盛生命力,也提醒我们注重内容创新与观众需求的良性互动。”

业内人士表示,此次春节档显现出“强心剂”效应,让行业上下看到了希望。但同时,市场的全面复苏尚需时间,未来走向仍要取决于影片供给质量、观众观影习惯培育以及线下娱乐行业整体情况。制片人杨江悦强调,春节档远超预期,但对全年市场而言,仅凭一个档期的优异表现还不够。后续几大黄金档期和日常档期能否保持一定热度将尤为关键。

动画电影领跑 国产动画崛起势头不容小觑

猫眼数据统计,今年春节档中,《哪吒之魔童闹海》表现独占鳌头,票房占比达50.8%,上座率52.4%,排片占比35.5%。回望近年,《熊出没》《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长安三万里》等国产动画屡创佳绩,折射出我国动画电影正逐步实现内容与市场的良性平衡。

影视编剧刘宇认为,动画电影作为电影中的重要类型,自身就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

“我国在儿童动画电影之外,长期存在成人向与合家欢动画IP匮乏的局面,一旦出现如‘哪吒’等大IP,就有机会凭借新奇的视觉效果和熟悉的文化内核实现爆发式增长。”刘宇说。

与此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当代解读,也是国产动画电影的重要优势。刘宇表示,相较于海外动画的引进,本土创作更贴合中国观众的文化情感,“观影门槛低、更有亲切感,加之国内动画制作技术日趋成熟,就很容易吸引到更多观众。”

杨江悦表示,动画表现形式相对自由,不受制于题材、场景或演员条件,能尽情发挥创作者的想象空间。在工业化程度不断提升的当下,优质剧本与高水准制作结合,便能构筑出符合新时代审美的国产动画。

档期票房高度集中 行业呼唤更均衡布局

每年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等黄金档期票房占比不断攀升,高度聚集的市场表现既折射出观众在特定时段的集中消费习惯,也暴露出行业对大档期过度依赖的隐忧。

“内地电影市场档期可追溯到20多年前的‘贺岁档’,如今春节档更是兵家必争之地,代表着我国电影工业最高水准。”陈默分析,观众在春节需求更为旺盛,让春节档形成了集中爆发的独特现象。另一方面,我国内容生产尚缺乏持续性,难以在其他档期保持同等水准的影片供给。

杨江悦表示,观众的集体娱乐需求在春节得到最大化释放。但如此一来,大片挤占寒暑假、春节等有限的黄金档期,中小体量影片难有空间。她建议应在全年保持更多优质内容的稳定输出,为不同类型与规模的电影创造市场机会。

“可以尝试增加中等规模影片在非黄金档期的资源配置,引导观众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形成观影习惯,让电影消费不再只是节假日的集中行为。”陈默认为,这既需要行业主动丰富内容,也呼唤更合理的排片策略。

提振产业信心 拓展创作与多元化表达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稳居全球前列,但创作层面仍存在诸多挑战。业内人士表示,中小成本电影往往难以匹配到优质资源,资本趋利使得关键环节更青睐大制作、大明星,导致一些富有潜力的新导演、新编剧失去成长机会。

陈默表示,希望加大创投力度与广度,用更灵活的投资机制扶持具备原创力的优秀人才。“鼓励多样性和创新,才可能诞生更多类型化、系列化的新作品。”

杨江悦认为,中国电影观众审美更新迭代正在加速。陈旧的表达方式难以吸引年轻观众,电影创作从题材到故事表达都要与时俱进,尝试更多元化的叙事手段。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梅峰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电影仍多处在对好莱坞工业模式的模仿阶段,缺乏原生性的美学创新。

“要提高中国电影的美学和品质,需要从业者充分认识到自身不足,并鼓励多元创作、独立思考。建立完善的产业沟通机制,允许更多团队和个人的创新尝试,是迈向成熟电影工业的必由之路。”梅峰说。

他强调,中国电影的未来取决于创作者们能否在深耕本土文化、强化叙事质量的同时,保持与国际工业标准的接轨,不能仅依赖几个爆款IP,而要让不同体量、不同风格的作品生长,在百花齐放中不断提升整体水平。

编辑:高二山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制片人杨江悦强调,春节档远超预期,但对全年市场而言,仅凭一个档期的优异表现还不够。

新华财经北京2月5日电(记者王钊)国家电影局2月5日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档(1月28日至2月4日)全国电影票房达95.10亿元,观影人次1.87亿,双双创下春节档新纪录。猫眼专业版统计,截至2月4日,2025年全球电影票房为34.48亿美元,中国内地以15.59亿美元占据45.22%比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春节档亮眼数据为中国电影市场注入了信心,也表明中国电影产业正呈现明显的回暖趋势。

春节档市场火热 行业考验仍在

猫眼专业版显示,春节档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48.39亿元票房雄踞榜首,《唐探1900》《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熊出没·重启未来》《蛟龙行动》位列票房榜第二至第六名。

“作为从业人员,非常欣喜看到观众愿意在合适的时机为优质电影买单。这说明行业仍然有市场潜力,但同时也意味着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电影市场仍受重重考验。”山东影视制作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陈默说。

在他看来,观众热情未减,映射出的不仅是对优质内容的渴望,也是文化消费习惯的回归。“院线既是电影品质的试金石,也是掌控观众情绪的实验场。如今票房再创新高,既显露市场的旺盛生命力,也提醒我们注重内容创新与观众需求的良性互动。”

业内人士表示,此次春节档显现出“强心剂”效应,让行业上下看到了希望。但同时,市场的全面复苏尚需时间,未来走向仍要取决于影片供给质量、观众观影习惯培育以及线下娱乐行业整体情况。制片人杨江悦强调,春节档远超预期,但对全年市场而言,仅凭一个档期的优异表现还不够。后续几大黄金档期和日常档期能否保持一定热度将尤为关键。

动画电影领跑 国产动画崛起势头不容小觑

猫眼数据统计,今年春节档中,《哪吒之魔童闹海》表现独占鳌头,票房占比达50.8%,上座率52.4%,排片占比35.5%。回望近年,《熊出没》《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长安三万里》等国产动画屡创佳绩,折射出我国动画电影正逐步实现内容与市场的良性平衡。

影视编剧刘宇认为,动画电影作为电影中的重要类型,自身就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

“我国在儿童动画电影之外,长期存在成人向与合家欢动画IP匮乏的局面,一旦出现如‘哪吒’等大IP,就有机会凭借新奇的视觉效果和熟悉的文化内核实现爆发式增长。”刘宇说。

与此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当代解读,也是国产动画电影的重要优势。刘宇表示,相较于海外动画的引进,本土创作更贴合中国观众的文化情感,“观影门槛低、更有亲切感,加之国内动画制作技术日趋成熟,就很容易吸引到更多观众。”

杨江悦表示,动画表现形式相对自由,不受制于题材、场景或演员条件,能尽情发挥创作者的想象空间。在工业化程度不断提升的当下,优质剧本与高水准制作结合,便能构筑出符合新时代审美的国产动画。

档期票房高度集中 行业呼唤更均衡布局

每年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等黄金档期票房占比不断攀升,高度聚集的市场表现既折射出观众在特定时段的集中消费习惯,也暴露出行业对大档期过度依赖的隐忧。

“内地电影市场档期可追溯到20多年前的‘贺岁档’,如今春节档更是兵家必争之地,代表着我国电影工业最高水准。”陈默分析,观众在春节需求更为旺盛,让春节档形成了集中爆发的独特现象。另一方面,我国内容生产尚缺乏持续性,难以在其他档期保持同等水准的影片供给。

杨江悦表示,观众的集体娱乐需求在春节得到最大化释放。但如此一来,大片挤占寒暑假、春节等有限的黄金档期,中小体量影片难有空间。她建议应在全年保持更多优质内容的稳定输出,为不同类型与规模的电影创造市场机会。

“可以尝试增加中等规模影片在非黄金档期的资源配置,引导观众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形成观影习惯,让电影消费不再只是节假日的集中行为。”陈默认为,这既需要行业主动丰富内容,也呼唤更合理的排片策略。

提振产业信心 拓展创作与多元化表达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稳居全球前列,但创作层面仍存在诸多挑战。业内人士表示,中小成本电影往往难以匹配到优质资源,资本趋利使得关键环节更青睐大制作、大明星,导致一些富有潜力的新导演、新编剧失去成长机会。

陈默表示,希望加大创投力度与广度,用更灵活的投资机制扶持具备原创力的优秀人才。“鼓励多样性和创新,才可能诞生更多类型化、系列化的新作品。”

杨江悦认为,中国电影观众审美更新迭代正在加速。陈旧的表达方式难以吸引年轻观众,电影创作从题材到故事表达都要与时俱进,尝试更多元化的叙事手段。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梅峰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电影仍多处在对好莱坞工业模式的模仿阶段,缺乏原生性的美学创新。

“要提高中国电影的美学和品质,需要从业者充分认识到自身不足,并鼓励多元创作、独立思考。建立完善的产业沟通机制,允许更多团队和个人的创新尝试,是迈向成熟电影工业的必由之路。”梅峰说。

他强调,中国电影的未来取决于创作者们能否在深耕本土文化、强化叙事质量的同时,保持与国际工业标准的接轨,不能仅依赖几个爆款IP,而要让不同体量、不同风格的作品生长,在百花齐放中不断提升整体水平。

编辑:高二山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